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滋養(yǎng)一顆懂得感恩的靈魂

伍旭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心存一份善念,因為真誠;</b></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心存一份平和,因為寬容;</b></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心存一份溫暖,因為感動;</b></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心存一份美好,因為感恩。</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學(xué)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xué)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銘記于心…</span></h3><h3>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題記</b></h3> <h3>  記得父親健在、身體尚好的時候,每年清明去給奶奶上墳燒紙之后,都要帶我拐過一個山頭,繞半里地,去給一座沒有墓碑的墳頭上炷香、燒點紙錢。</h3><h3> 父親告訴我,墓的主人是一個叫三伯娘的女人。</h3><h3><br /></h3><h3> 當(dāng)年,年僅14歲的父親因生活所迫,給本村一個大戶人家打短工。小小年紀(jì),放牛、犁田、打禾,啥活都干。</h3><h3> 這家的女主人,就是三伯娘。</h3><h3><br /></h3><h3> 我們老家有"二月八,田坎底下凍死鴨"的民間諺語。這年初春的一個早晨,父親冒著細(xì)雨、牽著耕牛去給東家犁田。</h3><h3><br /></h3><h3> 那正是春寒料峭的季節(jié),水田里還浮著少許薄冰,父親卷起褲腿,赤祼著雙腳踩下去,如針扎般難受。</h3><h3><br /></h3><h3> 由于年齡小,加上又凍又餓,沒犁兩圈,父親就堅持不住了,癱倒在田坎上。</h3><h3><br /></h3><h3> 這時,正好三伯娘路過這里,見此情景,她二話沒說,趕緊把父親扶起來,攙到一個避風(fēng)處,然后匆匆趕回家,從家里端來一碗熱騰騰的米飯……</h3><h3><br /></h3><h3> 接過這香噴噴的米飯,父親的眼淚巴嗒巴嗒往下掉。他顧不了太多,端起碗狼吞虎咽、風(fēng)卷殘云,三下兩下就吃了個底朝天。</h3><h3><br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生活總是這樣,哪怕這個世界再嘈雜,只要你仔細(xì)聆聽,總會發(fā)現(xiàn)一絲愛的聲音……</b></span></h3> <h3>  若干年后,這家男主人去世,三伯娘便因為地主婆的身份,成了批斗的主要對象。 </h3><h3><br /></h3><h3> 那時,父親已在外面工作,并當(dāng)了單位的領(lǐng)導(dǎo)。村里派人找到父親,讓他寫檢舉三伯娘當(dāng)年惡行的材料,被他婉言拒絕了。</h3><h3><br /></h3><h3>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初,三伯娘去世后,父親還專程從外地趕回來,參加了她的葬禮。</h3><h3><br /></h3><h3> 要知道,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作為一名干部,父親竟敢去參加這樣一個身份敏感人物的葬禮,那簡直是在拿自己的政治生命開玩笑,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h3><h3><br /></h3><h3> 事實上也是如此。&quot;文革&quot;后期,父親遭受厄運,幾乎被折磨致死,其中一條主要罪狀,就是說他是地主婆的&quot;孝子賢孫&quot;。</h3><h3><br /></h3><h3> 父親后來告訴我:&quot;三伯娘有沒有惡行,我真不知道,不能瞎說。受人點滴之恩,當(dāng)以涌泉相報。我之所以這樣做,不為別的,就為了當(dāng)初那一碗救命的米飯。&quot;</h3><h3><br /></h3><h3> 以我對父親的了解,為了報那一碗飯的救命之恩,哪怕讓他以命相抵,他也不會有絲毫猶豫的。</h3> <h3>  離我老家橋頭水兩三里地,有個叫干溪坑的小村子,住著十幾戶人家。六、七十年代,村里全是破舊的木板房,遠(yuǎn)看就像一坨坨醬黑色的牛屎,隨意地撒在山窩窩里。</h3><h3><br /></h3><h3> 干溪坑以鄒姓為主。我奶奶姓鄒名水玉,干溪坑是她的娘家。</h3><h3><br /></h3><h3> 記憶中,小時候經(jīng)常跟著奶奶去干溪坑,說是回娘家,其實她娘家早就沒人了。 </h3><h3><br /></h3><h3> 奶奶的父親,也就是我太姥爺,喜歡抽大煙,不但把家抽敗了,把身體也抽垮了。奶奶10歲那年,太姥爺去世,家里剩下的幾分薄田,全靠幾個伯伯、叔叔幫忙打理。</h3><h3><br /></h3><h3> 后來,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奶奶來到伍家當(dāng)童養(yǎng)媳,16歲與爺爺圓房,26歲生下我父親,30歲生下我叔叔。</h3><h3><br /></h3><h3> 1939年,爺爺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客死異鄉(xiāng),從此,32歲的奶奶開始守寡,靠給大戶人家漿洗衣服、納鞋補祙度日,拉扯著兩個年幼的孩子。</h3><h3><br /></h3><h3> 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里,干溪坑娘家,就成了奶奶唯一的依靠。</h3><h3><br /></h3><h3> 小時候老聽父親提起五舅公。這個五舅公,其實是奶奶的一個堂弟。自爺爺去世后,干溪坑娘家時常派人來幫襯。其中,五舅公來得最勤,家里農(nóng)活幾乎讓他給包了。</h3><h3><br /></h3><h3> 從干溪坑到橋頭水,中間隔著一條十幾米寬的河,那時河面沒有橋。每天一早,哪怕是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五舅公都會打著赤腳,?水過河,等幫奶奶把農(nóng)活干完了,才趕回干溪坑吃早飯,再打理自家農(nóng)活。</h3><h3><br /></h3><h3> 這樣的幫襯,一直持續(xù)了5年多,無論春夏秋冬,不管刮風(fēng)下雨,幾乎天天如此。</h3><h3><br /></h3><h3> 用父親的話說,那些年,五舅公把橋頭水的小路都走寬了,腿差不多都跑細(xì)了。</h3><h3><br /></h3><h3> 所以,從我記事起,毎次一談到五舅公,父親的眼圈就紅了。他常說:"你們長大后,一定要記住五舅公一家的恩情。"</h3><h3><br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確實,人生最大的感動莫過于:在你最難熬、最無助的時候,本來只想有一雙給你抹淚的手,結(jié)果你卻得到了整個溫暖的懷抱。</b></span></h3> <h3>  上世紀(jì)70年代初,我家老四已經(jīng)出生,奶奶也一直跟著我們住。雖說父母都在單位工作,但一家七張嘴,就指望那點微薄的工資生活,日子過得確實緊緊巴巴。</h3><h3><br /></h3><h3> 記得那時,父親的月薪是32塊多,母親的月薪是29塊多。每月一發(fā)工資,除留下必需的生活費,其余的錢,都讓父親存到離單位最近的均坪信用社去了。</h3><h3><br /></h3><h3> 我們家有一口松木箱,是請一個當(dāng)木匠的親戚做的,父親親手刷的土漆。誰知這土漆毒性很強,母親又是過敏性體質(zhì),結(jié)果長了一個多月的漆瘡,渾身抓得血淋淋的。</h3><h3><br /></h3><h3> 每月的生活費,就鎖在那口木箱里,鑰匙由父親親自掌管,誰都不敢碰。所以說在我們家,除了這口箱子外,想從哪個犄角旮旯里找到一分錢硬幣,那根本是不可能的。</h3><h3><br /></h3><h3> 父母單位的老廠長,是個老紅軍,據(jù)說每月工資120多元,在當(dāng)時絕對算高薪。</h3><h3><br /></h3><h3> 老廠長的小兒子思平,是和我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發(fā)小。后來聽小伙伴說,思平家錢多,銀兒毫子(硬幣)都不當(dāng)錢,有人曾從他家倒的垃圾里,撿到過5分的銀兒毫子。</h3><h3><br /></h3><h3> 得到這個信息,我異常興奮,每天一到倒垃圾時間,就在思平家門口守著。結(jié)果一連守了3天,連銀兒毫子的影子都沒見到。</h3><h3><br /></h3><h3> 大約是1972年深秋,天已經(jīng)很涼了。一天下午,我剛放學(xué)回家,就見桌上放著一個小竹籃,里面摞滿了紅彤彤如燈籠般的小柿子,煞是誘人。</h3><h3><br /></h3><h3> 我正準(zhǔn)備伸手去抓,被母親用眼神制止了。母親沖我努努嘴:&quot;還不叫姑姑?&quot;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干溪坑的姑姑,也就是五舅公的女兒,正坐在墻角一張條凳上。父親坐在母親一旁,低著頭不說話,氣氛有些沉悶。</h3><h3><br /></h3><h3> 見我打過招呼,姑姑沖我笑了笑,沒再吭聲。</h3><h3><br /></h3><h3> 我有些納悶,本來,因為我家和五舅公的特殊關(guān)系,兩家走動很勤。每年春節(jié),我們都要去干溪坑給五舅公拜年。五舅公也時常來我家串門,有時還會住上一兩天。</h3><h3><br /></h3><h3> 后來,五舅公得了嚴(yán)重的肺結(jié)核,走不動路了,就讓姑姑代他來拜年。以往姑姑每次來,母親都很熱情,為何這次不高興呢?我心里雖有疑惑,但小孩子又不敢多問。</h3><h3><br /></h3><h3> 直到很多年以后,母親才將謎底揭開。</h3><h3><br /></h3><h3> 原來,那時候,農(nóng)村主要靠掙工分養(yǎng)家,像干溪坑這種自然條件不好的村子,一個家庭全家的收入,不過五六十塊錢。</h3><h3><br /></h3><h3> 五舅公家孩子多,日子過得本來就不寬裕,自他病了之后,更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只好靠借債度日。</h3><h3><br /></h3><h3> 當(dāng)然,給五舅公借錢最多的,還是我們家。因為我們家畢竟是&quot;吃國家糧&quot;的,在親戚們看來,日子過得肯定要寬裕些。</h3><h3> </h3><h3> 說是借,其實就是變相的&quot;要&quot;。以五舅公家當(dāng)時的條件,根本無力償還。</h3><h3><br /></h3><h3> 前面說了,那時我們家日子也不好過,父母工資加一起,每月才60出頭。</h3><h3> 姑姑這次借30,下次借50,次數(shù)多了家里就承受不了。這使得一向溫順的母親,在那次唱起了&quot;黑臉&quot;。</h3><h3><br /></h3><h3> 其實以母親的性格,能唱一次&quot;黑臉&quot;并不容易。</h3><h3><br /></h3><h3> 記得有一年,一位工友向我家借了50塊錢,說是月底發(fā)了工資就還,結(jié)果過了半年多時間,仍沒有還錢的意思。</h3><h3><br /></h3><h3> 每次與這個工友在路上碰面,母親很想問一下,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h3><h3><br /></h3><h3> 大概又過了一年,母親只要在路上再見到這個工友,就遠(yuǎn)遠(yuǎn)地躲開了,好像不是別人欠她的錢,而是她欠別人錢似的。</h3><h3><br /></h3><h3> 后來我半開玩笑地問母親,干嘛要躲呢?又不是你理虧。母親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quot;見了面,人家還不上錢,讓人家多難為情啊。&quot;</h3><h3><br /></h3><h3> 不過,母親那次在姑姑面前唱&quot;黑臉&quot;,最直接的原因是,當(dāng)時我馬上要過10歲生日了,母親本想去信用社取些錢,給我做套新衣裳,結(jié)果由于姑姑的突然出現(xiàn),計劃泡了湯,這才把母親惹急了。</h3><h3><br /></h3><h3> 但即便如此,父親并不讓步。他把母親拉到里屋,壓低嗓門勸道:&quot;是過生日重要還是救命重要?煥兒生日以后還可以?,五舅這病要不抓緊治,恐怕命就沒了。&quot;</h3><h3><br /></h3><h3> 母親滿腹委屈:&quot;外人光知道我們在單位上,得了個好名聲。家里幾個錢都讓你借出去了,弄得我們要吃沒得吃,要穿沒得穿,這日子沒法過了……&quot;說完哭了起來。</h3><h3> </h3><h3> 父親輕輕嘆了口氣,一邊安慰一邊開導(dǎo)母親:&quot;人都是要臉皮的,不到萬不得已,誰愿意張這個嘴。再說,當(dāng)年要不是五舅一家?guī)鸵r,我們娘兒幾個只有喝西北風(fēng)去,早就餓死了……所以,做人吶,不能忘本!&quot;</h3><h3><br /></h3><h3> 后來,姑姑用借去的50塊錢,把五舅公送到縣醫(yī)院治療,五舅公又多活了十幾年。</h3><h3> </h3><h3> 這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每一盞熄滅的心燈后面,都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而點亮那盞燈,有時候只需要一句溫暖的話語,一點微不足道的幫助。</b></h3><h3><br /></h3> <h3>  由此,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么叫恩?何為報恩?</h3><h3><br /></h3><h3>&nbsp; 我們先看&quot;恩&quot;字的結(jié)構(gòu),它由&quot;因&quot;和&quot;心&quot;組成。這意思是說,因為有心,才懂得恩的含義。</h3><h3><br /></h3><h3> 而施恩和報恩,更像現(xiàn)代信貸關(guān)系。施恩是放貸,報恩是還貸。一個人人懂得感恩、個個想著報恩的社會,才是信貸關(guān)系良好的社會。</h3><h3><br /></h3><h3> 否則,如果每個人光想著索取,不知道回報,情感交流充斥著壞賬、死賬、爛賬、呆賬,毫無信用可言,這樣的信貸關(guān)系無法維持下去,這樣的社會也不可能良性運轉(zhuǎn)。</h3><h3><br /></h3><h3> 對于一個人、一個家庭來說是這樣,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更是如此。</h3><h3><br /></h3><h3> 有次看央視《等著我》欄目,一位85歲高齡的老兵,為了62年前的一個生死承諾,坐著輪椅來到欄目組,尋找他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過命兄弟老排長。感人的故事,曲折的情節(jié),動情的敘述,讓人潸然淚下。</h3><h3><br /></h3><h3> 尤其令人動容的是節(jié)目結(jié)束前,老人說了一句話:&quot;我希望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想想過去,我們這個國家來得不容易??!&quot;</h3><h3><br /></h3><h3> 看似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語言,蘊含了老人多么深厚真摯的情感。再看今天,還有多少人在想著&quot;我們這個國家不容易,&quot;似乎更多的人在抱怨:&quot;這個國家欠我的。&quot;</h3><h3><br /></h3><h3>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當(dāng)一個國家報恩的越來越少,討債的越來越多,這個國家能好嗎?</b></h3> <h3>  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鳥恩,方成其壯闊。</h3><h3> 感恩,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完美;感恩,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燦爛……</h3><h3><br /></h3><h3>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感謝磨難,讓我們滋養(yǎng)了一個懂得感恩的靈魂!</b></h3><h3><br /></h3><h3><br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配圖均來自網(wǎng)絡(luò))</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