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題記:最近網(wǎng)上一直在盛傳少兒版的《紅樓夢》,喧嘩一片。余以為,并不可喜,甚是其憂,這或許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b></h3><h3><b><br></b></h3><div><b><br></b></div><div>曹先生的巨著《紅樓夢》,耗盡一生血淚,看似荒唐,卻筆筆辛酸。它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shù)性的偉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說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的典范之作。</div><div>所以中國電視人,前赴后繼的陸續(xù)拍了好多版本:越劇版,電視版,電影版。其中以87版為經(jīng)典版本,10版為鬧劇一場,已然銷聲匿跡。如今時隔七年,又一少兒版的《紅樓夢》來襲,以致敬經(jīng)典版本!</div><div>這版十歲左右的孩子們,被媒體稱為“小戲骨”,贊譽聲一片,因為他們完全還原了87版的戲路,無論是服裝,造型,還是演員的表演,畫面的表現(xiàn)張力,惟妙惟肖!</div><div><br></div><div>寶黛共讀《西廂記》</div> <h3>行動如風(fēng)拂柳的黛玉</h3> <h3>怡紅公子賈寶玉</h3> <h3>老祖宗賈母</h3> <h3>鳳辣子“璉二奶奶”</h3> <h3>賢德妃元春</h3> <h3>賈家三姑娘:二木頭迎春,敏探春,小妹妹惜春</h3> <h3>憨憨的史湘云</h3> <h3>帶發(fā)修行的女尼:妙玉</h3> <h3>俏平兒</h3> <h3>勇晴雯</h3> <h3>慧紫娟</h3> <h3>村姑劉姥姥</h3> <h3>看著孩子們一張張稚氣未脫的小臉,發(fā)育未全的身體,說著與本身年齡不相符的臺詞,演著愛情的戲碼,竭力的想與劇中人靠近的模樣,我能說這是為了藝術(shù)嗎?</h3><h3>從去年少兒版的《新白娘子傳奇》,到今年的《紅樓夢》,我們的孩子們——未來的祖國花朵,已經(jīng)成為投資商們賺錢的籌碼!</h3><h3>一個個十歲左右的懵懂兒童,成為如今社會的犧牲品。當(dāng)我們愕然指責(zé),如今孩子的早熟,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我們有沒想想,這是誰釀成的惡果?</h3> <h3>我們都知道,曹翁的《紅樓夢》是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xiàn)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h3><h3>小說“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這不是一群孩子來玩過家家游戲。其中的深邃,成年人都未必明白,所以才有窮其一生都在研究紅樓的紅學(xué)家們。</h3><h3>本人不才,一個四十幾歲的女子,讀紅樓二十幾載,卻略懂了皮毛。</h3><h3>87版紅樓人,為了演繹經(jīng)典,培訓(xùn)班學(xué)習(xí)了二年,拍攝了整三年,一個個妙齡少年,風(fēng)華正茂,所以才有了現(xiàn)在的曠世之作。</h3> <h3>《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首,博大精深,卻非小孩子的讀物。</h3><div>我們看看小學(xué)語文課本,《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在六年級的教材上,《水滸傳》中“林沖棒打洪教頭”則在五年級語文課本上,這些英雄的形象,樹立了孩子們疾惡如仇,大義凜然的無畏精神。到了初中階段,《紅樓夢》“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才在初三的語文課程上開始揭開面紗,等進入高中大門時,“林黛玉初進榮國府”,才更深層次的進入瀟湘妃子多愁善感,才華橫溢的世界!</div><div>在教育的領(lǐng)域里,什么年齡該讀什么樣的文章,該做什么樣的事情,循序漸進,這才是步入正軌之道!</div> <h3>十歲左右年紀(jì),理應(yīng)坐在小學(xué)三年級的課堂上,聽著老師春風(fēng)化雨般的諄諄教導(dǎo),讀著孩童的讀物,演著兒童的劇集。在父母溫暖的懷抱里,撒著小嬌,感受少年的天真與純潔。而不該過早品味成人世界的滄桑沉淪,糾結(jié)于三角戀的漩渦,使自己走上早熟的道路。</h3><h3>如今,“小鮮肉”當(dāng)?shù)溃恐怩r的青春容顏,掙著與己工作報酬不相當(dāng)?shù)母咝?,在五光十色的演藝圈,春風(fēng)得意時,我們不得不感嘆一個“花瓶”時代的悲哀!</h3> <h3>看著小黛玉,我們憶起了逝去的曉旭;看著小寶玉,我們感嘆歐陽寶玉的老去;看著小寶釵,不僅聯(lián)想到獨身在國外的寶姐姐張莉;老祖宗李婷的過早辭世,板兒的不幸身亡……再一次令我們嘆息歲月的無情變遷!</h3><div>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dāng)我們捧起小說《紅樓夢》時,87版的夢中人,不由從書本中一一走出。經(jīng)典不用屢次翻拍,她永遠(yuǎn)長存在藝術(shù)長河中……</div> <h3>這一股懷舊風(fēng),打著藝術(shù)的幌子,用孩子為模仿秀,以利益為主,搏人眼球,實乃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使虛榮膨脹。</h3><h3>請還孩子們一個真善美的世界,讓他們健康的成長,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這社會的一分子,責(zé)無旁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