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在北京居住久了的人們都知道,乘坐公交車的時候,在西單北大街西四北邊有一站叫報子胡同,這就是我從小生活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胡同。</h3><h3><br></h3> <h3>西四北頭條至北八條這八條胡同,南起阜成門內(nèi)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趙登禹路,東至西四北大街。這塊不大的街區(qū),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們是修建元大都時,按照嚴格規(guī)定修建而成的八條整齊排列的東西向胡同。</h3><h3><br></h3> <h3>這八條胡同雖然比不上前門外的"八大胡同"有名氣,但是因為這里曾經(jīng)居住過一些歷史名人,所以在北京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了,被譽為"舊城歷史精華地段的核心保護區(qū)"。</h3><h3><br></h3> <p>為了紀念從小長大和曾經(jīng)居住過三十多年的胡同,我把我的網(wǎng)名和微信名也起作"<b>報子胡同</b>"。</p><p><br></p> <h3>這八條胡同的名字年代久遠,有些稀奇古怪,非常難記,從一條到八條的老名字分別是:</h3><h3>頭條:禮路胡同(驢肉胡同);</h3><h3><br></h3> <h3>二條:帥府胡同(西帥府胡同);</h3><h3><br></h3> <h3>三條:報子胡同(明:箔子; 清:雹子);<br></h3><h3><br></h3> <h3>四條:受壁胡同;</h3><h3><br></h3> <h3>五條:石老娘胡同(老娘胡同)傅增湘教育總長居此。最早北京電影學院所在地;<br></h3><h3><br></h3> <h3>六條:南魏胡同(明:燕山衛(wèi)胡同,清:衛(wèi)衣胡同);</h3><h3><br></h3> <h3>七條:泰安侯胡同;<br></h3><h3><br></h3> <h3>八條:武安侯胡同(武王侯胡同);</h3><h3><br></h3> <h3>一九六五年北京市整頓地名的時候,八條胡同從南向北統(tǒng)一改成西四北一條至八條了,</h3><h3><br></h3> <h3>因為公交車站的原因,最終只有報子胡同這個老名子幸運的保留下來了。</h3><h3><br></h3> <h3>我家住的四合院在胡同的中間,坐北朝南,上學的小學校就在隔壁。每天早上去上學,聽見了上課的鈴聲再跑過去也來得及,幾乎每天我都是最后一個跑進教室的。(圖中學校左邊的大槐樹就是我居住過的四合院的大門)</h3><h3><br></h3> <h3>這是一所歷史長達130多年的著名學校。光緒九年(1883年)正紅旗官學由阜成門內(nèi)巡捕廳遷到報子胡同14號(舊門牌),是當時的八旗學校之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八旗高等小學堂,解放后遷到現(xiàn)址?,F(xiàn)已改回原名"京師附小"。</h3><h3><br></h3> <p>現(xiàn)在的京師附小的正門已經(jīng)移至西四北四條了,這次特意走到四條看了看老學校,現(xiàn)在不但是名校了,條件和環(huán)境也是今非昔比了。</p><p><br></p> <p>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根據(jù)學生們居住的胡同分成了三個班級,我們所在的西四北三條同學都進了2班。因為學校的位置在胡同口的中間,所以無論是組織什么活動,只要是分勝負的,都會組成東口和西口兩個隊,特別是體育比賽,更加是實力相當,互不相讓,從小就培養(yǎng)了我們的競爭意識。</p><p><br></p> <p>下雪的時候,我們在積滿厚雪的胡同里,邊滑自制的雪車邊打雪仗,那個時候感覺雪下的很大。</p><p><br></p><p><br></p> <p>平時男同學一起踢球、甩包、推鐵環(huán)、抽漢奸、耍瓷片兒、拔楊根,粘蜻蜓;女同學跳繩、踢包、耍羊拐,無憂無慮,樂在其中。</p><p><br></p> <p>胡同里有十幾處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都是以前名人居住過的。每個四合院都有不同的大門,背后都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p><p><br></p> <h3>厚實的兩扇對開木門,門上刷著絳紅色的門漆,若是大紅或朱紅色的,單憑其色就可以斷定主人身份的顯赫。</h3><h3><br></h3> <h3>門邊兩尊半臥半立的石頭獅子,見證人了歷史的風云變幻,鎮(zhèn)守著宅子里的風水。</h3><h3><br></h3> <p>胡同東口3號有一個我們小時候稱為"大廟"的大院,我們班有三個同學都住在這里。</p><p><br></p> <p>院內(nèi)各家個戶也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房子,昔日的大廟已經(jīng)不見了蹤影,我還特意去了原來的大殿看了看,里面也已經(jīng)被謀公司占據(jù)了。</p><p><br></p> <p>"大廟"全名叫"護國圣祚隆長寺",明代時前身是皇家印刷廠。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建寺,今年正好是建寺四百周年。</p><p><br></p> <p>院內(nèi)一間小房的墻壁上,嵌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重修寺廟時題刻的詩碑,乾隆題詩的前四句尚清晰可辨:</p><p>"燕都四百載,梵宇數(shù)盈千。</p><p> 自不無頹廢,豈能盡棄捐。"</p><p><br></p> <h3>小的時候經(jīng)常去同學家玩,同學家就住在被隔成許多房間的大廟里,陰森森的,當時也不懂得害怕。今年初回京的時候特意進去大院里看了看。</h3><h3><br></h3> <h3>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大雜院了。記得當時在寺內(nèi)還曾經(jīng)見過一尊布滿灰塵的銅鑄大佛像,不過據(jù)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移往法源寺去了。</h3><h3><br></h3> <p>5號院是鐵路局宿舍,里面住了我們班好幾位男女同學,</p><p><br></p> <p>9號院</p><p><br></p> <h3>11號四合院,民國時期是國民政府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1876年 - 1932年)的宅邸。1929年,教育家張雪門在11號院創(chuàng)建藝文幼稚園即后來的西四北幼兒園。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jīng)是西城區(qū)教育局所在地,1984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 <p>12號院</p><p><br></p> <h3>13號院,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呂北平大師從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h3><h3><br></h3> <h3>2016年由中國郵政總局、中國郵票總公司曾經(jīng)面向全國發(fā)行了小版張珍藏版"呂北平武術(shù)個人郵票"一套。</h3><h3><br></h3> <p>17號院</p><p><br></p> <p>印象深刻的還有東口家住18號院的徐姓同學,家里有一本厚厚的文革前出版的《京劇叢刊》,借來以后愛不釋手,里面有中國最全的傳統(tǒng)京劇的劇本、唱詞等,對傳統(tǒng)京劇的喜愛就源自那個時候。</p><p><br></p> <p>20號院</p><p><br></p> <p>門牌已經(jīng)不見了的22號院</p><p><br></p> <p>19號院,大門門楣欄板磚雕牡丹花圖案,是1984年公布的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p><br></p> <h3>20號院,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原西城區(qū)勞動局所在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些荒蕪了,只有大門之上的紅星還非常的耀眼。</h3><h3><br></h3> <h3>21號院是座四進的標準小四合院,前院有門房和三輪車庫,院內(nèi)東房、北房、西房、南房之間有走廊相連,南房為客廳,北房西內(nèi)間為伊斯蘭禮拜廳,街門的門楣正中釘著一長方銅牌上以阿拉伯文書寫著"都阿宜",一看便知是一個回族人家。</h3><h3><br></h3><h3>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此院看似是一處普通民宅,實為"平漢鐵路工人破壞隊"在北平市內(nèi)的秘密辦公點,一處鮮為人知的抗戰(zhàn)見證地。</h3><h3><br></h3> <h3>宅院主人謝植倫先生,原名謝常,經(jīng)名葉海亞,1900生于河北省易縣大巨村。1937年七七事變后,華北淪陷,抗戰(zhàn)全面展開,謝先生作為平漢鐵路工人破壞隊支隊的重要成員,抗日時期還幫助過京西的八路軍游擊隊,冒著生命危險給那里的部隊送武器和藥品,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h3><h3><br></h3> <h3>23號院,解放前是張元夫(1890 - 1969)的私宅。張元夫曾是盛世才的同窗密友,在盛世才主政新疆后成為盛世才北京聯(lián)絡處主任、重慶辦事處主任,"中蘇航空公司"董事長。</h3><h3><br></h3> <h3>張還是1938年中央成立的國民參政會第一至第三屆參政員。前后十余年活躍在中國的政治前沿、經(jīng)濟前沿,在此期間,與蔣介石亦產(chǎn)生許多直接的交集,成為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參與者。</h3><h3><br></h3> <h3>24號原來是一個大約有二千多平方米的土質(zhì)操場,上學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在這里上體育課和踢足球,那個年代小學有這樣的條件已經(jīng)很不錯了。70年代初備戰(zhàn)備荒的時候,此處曾經(jīng)臨時改成一座不小的磚窯,燒制了建防空洞用的大量的紅磚。</h3><h3><br></h3> <p>27號院,就是我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四合院,門上用金粉燙出字跡凹凸的"吉祥如意"四個字。高高的門檻(可以隨時拆卸)顯示出了舊時主人的高貴。</p><p><br></p> <h3>四合院分前、中、后院。一進門迎面是一扇白底影壁,舊時的松鶴花鳥圖案已經(jīng)斑駁不清了。院里的房屋四壁合圍,進了大門左轉(zhuǎn)就是前院一排五間的南房,最西面的一間旁邊已經(jīng)被居住者加建了一個二層小樓。加建前是一堵帶月亮門的墻,最早是和29號院(二進四合院)相連接的,是一處帶跨院的三進四合院。</h3><h3><br></h3> <h3>過了垂花門就進入了中院了,現(xiàn)在的垂花門年久失修,在經(jīng)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打之后,已經(jīng)變得搖搖欲墜了。</h3><h3><br></h3> <h3>中院是四合院的主院,有北房、南房和東西廂房,中間是院子。北屋大三間及東西各有兩間略小的總共七間北房居中,兩邊是墻圍。墻圍上砌著厚木板的窗臺和傳統(tǒng)圖案的窗框,大塊玻璃鑲在框里,再往上才是可以打開的窗戶,一直頂?shù)轿蓍芟拢沟谜勘3滞ㄍ该髁?。房后窗卻很高很小,主要可能是為了主人的隱私而設計的。</h3><h3><br></h3> <h3>中院東西各有五間廂房,過去主要是給男女子女們居住的。中院還有一架葡萄,宛如一座綠色涼棚,院中央還種了一棵碩大的石榴樹。中院比較大,小時候經(jīng)常和玩伴一起跳繩、甩包、跳皮筋兒。</h3><h3><br></h3> <h3>后院最清凈,只有一棵大棗樹和三間北房,這是最初蓋房時的格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搬進來的人家越來越多,逐漸地磨光了當初的考究,變成了大雜院。到后來,大雜院里你家蓋個屋,我家壘個廚房,每家都在步步為營,直到四合院淪為現(xiàn)在這個樣子。</h3><h3><br></h3> <h3>年初春節(jié)期間回京,四合院的發(fā)小們還特意聚了一次,有些都是將近四十年沒見過面的老街坊了,十分難得。</h3><h3><br></h3> <h3>29號院,是五十年代北京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黨委書記曲正老先生居住過的地方。前院的東墻有一個月亮門和27號院的前院是相通的,(最早是屬于27號院的套院)。</h3><h3><br></h3><h3>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經(jīng)常去他們家看電視,那個年代,看電視比看電影要稀罕多了??措娨暤臅r候很少看到過曲院長,記憶中倒是院長夫人非常的和藹可親。院長家是南方人,我曾經(jīng)在他們家的廚房里親眼看到準備食用的滿水池子的水耗子,著實嚇了我一跳!</h3><h3><br></h3> <p>33號院,在我出生之前,我家曾經(jīng)在此院短期居住過一年。院里也住著我們班的三位同學,記得有一位同學的媽媽是在圖書館工作,那個年代出版的小說都是革命題材的,而通過他,我借閱了大量的當時還屬于禁書范圍的小說如《苦菜花》、《迎春花》、《向陽花》,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了儒勒·凡爾納全套的科幻小說《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地心游記》……等,至今還印象非常深刻。</p><p><br></p> <p>重新裝修以后的35號院</p><p><br></p> <p>36號院也是門楣欄板磚雕牡丹花圖案,它當初的主人想必身份不凡。</p><p><br></p> <p>37號院有一個我們班的羅姓同學,學習非常好,那個時候也經(jīng)常去他家玩,最后他以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學物理系。</p><p><br></p> <p>胡同的西面39號院(舊門牌18號)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程硯秋先生的家,從1938年直到1958年逝世他一直在這里居住。1949年3月27日下午,周總理曾來到報子胡同專程探訪程先生。</p><p><br></p> <h3>周恩來總理自1927年介紹賀龍入黨后三十年來,只為程硯秋親任入黨介紹人,另一個介紹人恰為賀龍,傳為佳話;其代表劇目經(jīng)典傳世,有《鎖麟囊》、《荒山淚》、《青霜劍》、《春閨夢》、《打漁殺家》、《文姬歸漢》、《竇娥冤》等經(jīng)久不衰。</h3><h3><br></h3> <h3>由于和程先生的孫子、孫女是同班同學,小的時候經(jīng)常去他家上學習小組和玩耍,那個時候乒乓球非常流行,不過多數(shù)人是在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案子上打球,而到了程先生家我們卻能打上國際標準的乒乓球臺,那個時候也算是一種奢華了。</h3><h3><br></h3> <h3>程先生的孫子身體素質(zhì)非常好,從小在什剎海業(yè)余體校訓練冰球,是我們西口和東口進行各種體育比賽時候的主力。東西口比賽的時候我們西口多數(shù)的時候都能占上風,不過有個叫華子的男生住在東口,擅長中長跑,是我們西口同學們望塵莫及的。</h3><h3><br></h3> <p>41號院也有我們的同學,</p><p><br></p> <p>46號院里住了我們班的很多同學,記得顧姓同學的姥爺是上海著名的畫家,所以他的畫畫的特別好,那個時候正趕上"評水滸"運動,上課的時候他經(jīng)常用鉛筆給我畫水滸中的英雄好漢的鉛筆畫像,畫得惟妙惟肖。那個時候讀水滸沒有插圖,也沒有"小人書",所以每到想起水滸中的人物形象的時候還是源于當初他的畫像。</p><p><br></p> <p>院內(nèi)早已經(jīng)物是人非了。</p><p><br></p> <h3>48號是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解放前在報子胡同上小學時居住過的院子。</h3><h3><br></h3> <h3>48號院內(nèi)晾曬的香腸,</h3><h3><br></h3> <p>50號院,我們小的時候稱作高臺階,因為小的時候門前的臺階比現(xiàn)在這個要陡的多,里面住著我們班三個同學,其中兩個都考上大學了。</p><p><br></p> <p>52號院</p><p><br></p> <p>從出生一直到結(jié)婚以后都是在胡同中度過的。那不寬的柏油路,路兩邊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青灰色磚瓦房,那從院里探出寬大臂膀、掩映生姿的老槐樹和老榆樹,</p><p><br></p> <p class="ql-block">那書聲瑯瑯的小學校,那匆匆上班的大人們、簡樸持家的女人、慈祥溫和的老人和頑皮嬉鬧的孩子,夏天晚上胡同里下棋的拍擊聲,那偶爾傳來的吵架聲… 那情、那景,猶如一幅經(jīng)年久遠的水墨畫卷,深深地鐫刻在我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部分照片由好友文山提供,(文字及圖片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引用請注明出處,謝謝閱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其他美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rp8sn0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老北京澡堂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di59fp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中國第一古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eoubek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中國最早的皇家園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di5lss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中國第一會館 – 社旗山陜會館</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dzsxfm5?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范仲淹與花洲書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gbivte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的喬家大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dnp4l1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南陽武侯祠</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225qoqa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神秘的佛教圣地 — 五臺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2sv5upo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尋仙問道武當山</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