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鬧的的篝火晚會,總會有缺席之人。
抬眼望盡繁華與璀璨,總會有人依舊佇立在驀然回首處。
來自美國的尼爾波茲曼以嚴謹?shù)目茖W方法對娛樂(amusing)進行調(diào)查研究,告訴大家一個習焉不察的趨勢:電視時代及其衍生物正在改變?nèi)藗兊乃季S體系和行為方式,并日益成為一種文化精神。由于心甘情愿附庸在娛樂上,經(jīng)歷了物種變遷、氣候劇變、政局動亂、核戰(zhàn)涂炭的人類也許最終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毀滅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抵抗所憎惡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文章比較富有啟發(fā)性的部分我都截圖下來,以供檢視。
我想說的,是我所經(jīng)歷娛樂化的環(huán)境。
娛樂化的思維體系認為一切東西都不必較真,以“不必嚴謹”,“差不多”,“可以了”的態(tài)度面對本應審慎的東西,以應付搪塞來對待學習與工作?!翱荚囶}目刷到差不多就行”,“畢業(yè)論文只要能過就好”,“格式不符也沒事”,“都別找我就可以”等等不絕入耳,躬身實踐。甚至連人際情感,都是以一概敷衍,互不負責,無關(guān)緊要的態(tài)度來處理。反正娛樂化的時代,都別較真,都無所謂。 娛樂化的行為方式就是在這種心態(tài)下應對迎面而來的事物。論文方法不詳、惰性習慣不改、不思之過、不檢自身,得過且過只要不錯。人際情感更是父母保姆化、朋友玩伴化、情人雞肋化,一切關(guān)系變得緊密而又疏遠,說起來重要處起來次要。 當教育、宗教、政治都相繼淪陷,娛樂化的觀點態(tài)度逐漸取代過去嚴謹、哲思的歷史觀,不再叩問時間老人,不再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一切都以輕松愉悅為基準衡量眼前一切,不負責任、不挑擔子,不再悲天憫人,不再感同身受,近乎諧謔,嘲諷來調(diào)侃一切莊嚴、神圣、疾苦與傳統(tǒng)。 娛樂化下的信息互動,追逐畫面,日趨具象,新奇占屏,顏值為先,各類人際情感節(jié)目層出不窮,獵奇窺密的真人節(jié)目屢見不鮮,只出現(xiàn)“天價小鮮肉”、“逗比精神”、“小寶寶”、“小仙女”等熱詞,鮮人想起“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樂安知命”、“垂髫豆蔻”等承古表達。 隨著我們不愿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事情,不再堅持“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不再贊賞“螞蟻啃骨、燕子壘窩”的韌勁,不再認可“程門立雪”的持重、“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的率性的時候,我們不僅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且還失去了伴隨至此的文化底色,曾經(jīng)引以自豪的歷史文化將失傳承,難以為繼。 時代不缺乏清醒者,魯迅的吶喊言猶在耳,赫胥黎的預言如當頭一棒,
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也許人注定要在患難中立己立身。 2017.4.8 蟠龍?zhí)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