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講話精神為指導思想,以20世紀以來的中國雕塑藝術為切入點,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貢獻等不同角度、不同題材,抒發(fā)了百年來中國雕塑家心中生生不息的中國夢。</h3><h3> 大展從歷史與學術的高度對中國美術館館藏及當代創(chuàng)作的500余件(套)雕塑作品進行梳理、研究,全面呈現(xiàn)中國百年雕塑的發(fā)展脈絡和重要成就,不但形成中國百年雕塑的歷史敘事,而且通過一系列精彩紛呈的雕塑作品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的社會進步、民族解放和社會建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h3><h3> 大展是中國雕塑藝術的薈萃,讓你驚喜,讓你會心,讓你徜徉,讓你流連……大展是一個歷史的聚集,讓你穿越,讓你回溯,讓你審視,讓你展望……情不自禁,流連忘返,時而思緒飛揚,時而靜心體味,一切都因為美不勝收!</h3><h3> 走過大展,心在大展,因為她有震撼的美!</h3> <h3>中國美術館《首屆雕塑藝術大展》。</h3> <h3>不忘初心,雕塑偉大時代。</h3> <h3>天下為公——楊英風,雕塑,198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唐世儲,鑄銅,200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渴——楊建強,銅,藝術家自藏。</h3> <h3>迎風——許鴻飛,玻璃鋼,2008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獨立——王官一,鑄銅,1963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小八路——張乃英,鐵,1978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沂蒙抗日紅嫂——王樹山,鑄銅,201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南下——郎鉞,鑄銅,2012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馬(前進)——凌春德,鑄銅,194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鐵騎——陳健,鑄銅,201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前夜——馬輝,銅,中國美術館藏。</h3> <h3>林則徐頭像——李維祀,鑄銅,198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金沙水暖——袁曉岑,鑄銅,197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血肉長城—1938·英雄臺兒莊——韓楓,鑄銅,201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草地·草鞋——譚云,花崗巖,長春雕塑公園藏。</h3> <h3>譚嗣同像——田世信,銅皮,198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之《家破人亡》——吳為山,玻璃鋼,2010年,藝術家自藏。</h3> <h3>書壇二圣——夏一棟,青銅,2016年,藝術家自藏。</h3> <h3>老子出關——方金武,木,中國美術館藏。</h3> <h3>春天——袁超超,木,2014年,藝術家自藏。</h3> <h3>古鎮(zhèn)橋頭——孫家缽,鑄銅,2011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h3> <h3>長城魂——石村,樹脂,1994年,藝術家自藏。</h3> <h3>三閭大夫屈原</h3> <h3>回家——朱尚熹,200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三原于右任——馬改戶,木,198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杜甫——錢紹武,鑄銅,1981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大江東去——陳云崗,鑄銅,199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朱耷小像——田世信,青銅,2013年,藝術家自藏。</h3> <h3>杜甫——葉毓山,玻璃鋼,198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羿——董祖詒,青銅,中國美術館藏。</h3> <h3>馬——韓美林,青銅,2001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虎妞——程亞男,石,197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江南無閑時——潘錫柔,銅,1989年,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藏。</h3> <h3>衡——王偉,玻璃鋼,1994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h3> <h3>永恒的旋轉(zhuǎn)——李象群,鑄銅,1993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走向世界——田金鐸,鑄銅,198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趕集——石村,玻璃鋼,中國美術館藏。</h3> <h3>飛得更高——鄭宣彪,陶,201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家鄉(xiāng)的河——孫勝銀,玻璃鋼,2008年,藝術家自藏。</h3> <h3>坐著的女孩——展望,鑄銅,1990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天人合一·老子——吳為山,青銅,2012年,藝術家自藏。</h3> <h3>黃河母親——何鄂,1986年,座落地甘肅省蘭州市。</h3> <h3>雨花臺烈士就義組雕——集體創(chuàng)作,1979年,座落地江蘇省南京市。</h3> <h3>毛主席像。</h3> <h3>和平少女像——潘鶴、王克慶、郭其祥、程允賢,鑄銅,198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民族系列·芭沙人的蘆笙節(jié)——鄧柯,鑄銅,201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沉甸甸的幸?!⒀用?,鑄銅,201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團結,進步——李繼飛,松木、棗木、樹脂,201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公社書記——達榴生,石膏,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藏。</h3> <h3>珠江岸邊——李漢儀,木,196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高爐工人——張紹蓁,鑄銅,1965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大慶人——陳道坦,鑄銅,196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余晨星,1998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百萬農(nóng)奴站起來——郭其祥,鑄銅,1960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領域巡航小海軍——馮國豪,銅,2012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阿福一家之旅行——周阿成,青銅,藝術家自藏。</h3> <h3>日日夜夜——張得蒂,大理石,1984年,藝術家自藏。</h3> <h3>萬水千山——關偉顯,鑄銅,1972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周總理像——李守仁、劉林,鑄銅,197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孺子牛——沈文強,銅,198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蔣兆和——宋泊,鑄銅,1992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太白醉酒——王建武,電解銅,1970年,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藏。</h3> <h3>熊慶來像——熊秉明,銅,1950-196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藏。</h3> <h3>錢學森——李守仁,玻璃鋼,中國美術館藏。</h3> <h3>母愛——滑田友,鑄銅,1947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咖啡的味道——陳連富,鑄銅,2003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人體——司徒兆光,鑄銅,1990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陳毅像——王卓予,銅,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藏。</h3> <h3>朱德像——程允賢,鑄銅,1979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女大學生像——鮑海寧,綜合材料,2016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歐陽海——唐大禧,鑄銅,196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苗嶺陽光——胡學富,鑄銅,中國美術館藏。</h3> <h3>苗寨風情——程兵,鑄銅,199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斯諾在延安——楊美應,鑄銅,1978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馬可波羅(原件小稿)——龍翔,青銅,中國美術館藏。</h3> <h3>勝利歸來——廖紅標,陶瓷,1964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踏歌行——彭漢欽,玻璃鋼,2017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好喜歡(1)——盧波,壽山石雕,2013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好喜歡(2)——盧波,壽山石雕,2013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好喜歡(3)——盧波,壽山石雕,2013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山鬼——許叔陽,電解銅,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藏。</h3> <h3>十月——王偉,銅,2010年,中國美術館藏。</h3> <h3>東歸——王超,木,藝術家自藏。</h3> <h3>后記:</h3><h3> 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2017-09-06 至 2017-09-17)</h3><div>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div><div>展覽場地:1—9號廳,13—17號廳,19—21號廳,及戶外空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