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糧票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一種購糧憑證。實際生活中,全國糧票等同于現(xiàn)金,甚至在困難時期,價值高于人民幣。</h3> <h3>全國糧票是全國通用糧票,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糧票購買糧食用品,(只有全國糧票才可以在異地買食油)。若要出差或探親,一定要用地方糧票換上一定數(shù)量的全國糧票才能出門。</h3> <h3>六五年版全國通用糧票,可謂是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在人們的心目中糧票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糧票的代名詞。</h3> <h3>從我記事起就知道家里有一個小小的本子,存放在父親的“保險柜”里,只有在家里沒有糧食的時候就拿出使用。</h3><h3><br></h3><h3>我也是在這個時間段里能夠趁機觀摩一下,瞧瞧父親為什么老把這個類似戶口簿的本子,視同存折一樣保存。</h3><h3><br></h3><h3>打開一看,原來上面記錄著全家人的名字、年齡和每人每月購買糧食的數(shù)量,本子中間還夾著為數(shù)不多的票證。</h3><h3><br></h3><h3>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已完全清楚地了解到這就是全家人能夠填飽肚子的——“糧本、糧票”。</h3><div><br></div><div>對于上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而言是極其陌生的,似乎難以想象,而對于親身經(jīng)歷過,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絕對是熟悉而不陌生的,這除了感情復(fù)雜難以言表外,其中蘊含著許多苦澀和辛酸,沉重和無奈。</div><div><br></div><div>父親講新中國成立初期,計劃經(jīng)濟時代,由于物資匱乏,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糧食也是按照年齡,學(xué)齡,工種,居民等來進行分配的。因此,在當時糧本、糧票、肉票、布票等數(shù)十種票證應(yīng)運而生。</div><div><br></div><div>就拿糧票來說,面額有半斤、壹斤、叁斤、伍斤,最初給人的感覺就象是“變種”人民幣。有的時候,即使你有再多的錢,如果沒有糧本糧票,你是一粒大米也買不回家,可見,其作用與人民幣相比有過之無不及。</div><div><br></div><div>在那個年代,糧本、糧票就是命根,有了糧本、糧票就可以到指定的糧店買糧,那時糧店的大米價格是幾角,面粉價格是幾角,這個價格一成不變地一吃就是二十多年。</div><div><br></div><div>回想過去,家家似乎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我想這本“經(jīng)”就是看似不甚起眼的小小糧本、糧票吧!</div><div><br></div><div>就拿我家來說,全家8口人,除了父母之外,6個孩子全是“和尚”,越發(fā)顯得我家的這本“經(jīng)”更加難念。</div><div><br></div><div>當時糧本里的定量根本不夠全家人吃的,6個“和尚”的吃飯問題可難為壞了老爸老媽,一日三餐不是稀飯就是糊糊,說是稀飯和糊糊,不象現(xiàn)在煮得那么稠,鍋里撈出來的湯水里難見幾粒米,吃過后肚子脹鼓鼓的就想上廁所,如果你要是再干點體力勞動,沒過多久就會餓得心里發(fā)慌,眼冒金星。</div><div><br></div><div>有次我的一位哥哥就是餓得不行,偷偷跑到附近山上農(nóng)民的菜地里去挖紅薯,將預(yù)先帶來的一個小籮筐塞得滿滿的,結(jié)果在下山的路上不幸被幾個農(nóng)民逮個正著,這下可把我哥嚇壞了,死活不承認是從地里偷的,靈機一動,說是在那邊山頭上的一戶農(nóng)民家里買的。其中有個農(nóng)民不相信就問:你要是買來的,那肯定知道多少斤。我哥還趾高氣揚地信口說出偷來紅薯的重量,說來也巧,等農(nóng)民拿秤一稱,嘿嘿!分毫不差。農(nóng)民無奈地將我哥放了。</div><div><br></div><div>改革開放以后,糧食生產(chǎn)逐年取得豐收,糧店里的糧食供應(yīng)相對比較充足,糧票還可以在市場上換雞蛋、大米等農(nóng)產(chǎn)品。</div><div><br></div><div>大街上的酒店、飯店如雨后春筍般隨處可見,我家里生活也逐漸有了好轉(zhuǎn),加上我?guī)讉€哥哥陸續(xù)參加了工作,家里的一日三餐不再那么寒酸,起碼每頓能吃到噴香的大米飯、面條,偶爾還能打下“牙記”,下個館子,換換口味。</div><div><br></div><div>記得1981年夏天,我們這兒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當?shù)卣块T擔心因洪水造成糧食供應(yīng)中斷,影響居民正常生活,于是不受糧本定量限制,放開糧食供應(yīng)數(shù)量,允許每家每戶到糧店購買所需數(shù)量的糧食。</div><div><br></div><div>那天一早我喊上我弟拿著糧本推著自行車到糧店買米,糧店里已排著百十號人,等了近三個多小時才把米買上,好在供應(yīng)不限量,我也為了圖個省事,不用等著上稱,將1袋180斤大米就往家里搬,想想這180斤大米從一樓抬到四樓談何容易。</div><div><br></div><div>那時我年輕逞能,感覺有的是力氣就將這袋大米扛在背上,我弟在后面幫忙扶著,結(jié)果我從一樓扛到二樓就兩腿發(fā)軟,最后還是將大米拖到家里?,F(xiàn)在回想起來,好似昨天剛剛才發(fā)生的事情。</div><div><br></div><div>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參加工作分配到了工廠,第一年我就領(lǐng)到了工廠每月定期發(fā)放的工種補貼糧票,這時候的糧本糧票的作用遠不象以往那么物有所值。</div> <h3>從1966年1月1日發(fā)行使用到1993年退出歷史舞臺,與億萬萬人民朝夕相伴近28載,糧票的光輝形象早已深深銘記在幾代人的腦海里。</h3> <h3>現(xiàn)如今已是科技飛速發(fā)展的年代,吃飯根本不存在問題,加上國家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國寶”級的農(nóng)業(yè)專家,糧食產(chǎn)量年年都在喜獲豐收,可以說國家的糧食儲備充足。</h3><h3><br></h3><h3>不僅如此,現(xiàn)在的各大商場、超市糧食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品種花樣豐富多彩,而且人們手中有著足夠的鈔票去買糧買油,想買多少就買多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較以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h3><div><br></div><div>今天,重新提起幾乎已經(jīng)被大家所淡忘的往事,希望大家牢記那段不該遺忘的歷史。</div> <h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h3><h3><br></h3><h3>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杜絕浪費,節(jié)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yīng)盡的義務(wù),從某種意義上說浪費簡直是“犯罪”。</h3><h3><br></h3><h3>讓愛惜糧食,珍惜糧食成為我們的一種習(xí)慣吧。</h3><h3><br></h3> <h3>文/ 朵兒(朋友講述)</h3><h3>圖/朵兒(手機拍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