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匆匆那些年的農忙假<br> 作者:徐銀秋 寫于2017.07.16<br> <br> 不知為何,每一年的農村雙搶季節(jié),我總是會想起小時候的農忙假,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我每年都未曾忘記,曾經在那窮山惡水的深山老林之中,晨曦之中,田野里踏著露水,傍晚時分,肩挑背扛,披星戴月,那些日子,從沒有忘記,也許小時候農村里那段清苦的日子,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br> 我并不是一個守舊之人,而是這些年回家,看到的曾經的土地已不再是小時候忙碌的印象,看不到郁郁蔥蔥的田野,只看到了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屋前屋后,稻田改裝的樹林,不免起了傷感,引起了很多回憶,再加上遠方朋友發(fā)來的雙搶季節(jié)忙碌的照片,金黃色稻浪,似乎隔屏都能想象稻谷的清香,更勾起了我小時候的農忙假的記憶。<br> 農忙假并不是法定假日,每一年放假的時間也沒有定數,視季節(jié)而定,到時候,學校統(tǒng)一放假三天五天一個星期不等。<br> 放假前夕,主課老師會安排完教學內容,農忙假期間并不布置家庭作業(yè),而是交代學生們全力以赴配合家長做好收割稻谷的家務事。<br> 那時候,我們在村辦學校讀書,教書老師也是本村的文化人,大多數老師家里都是務農,一手教書一手抓農業(yè)耕作,放學后就是一普通農民,所以每一年都會如期放假,雙搶季節(jié)搶收稻谷,哪怕是學前班的孩子都有農忙假,因為教書的老師必須回家插秧打禾,每家每戶,都有至少三畝田地,農忙假期間都會忙的不亦樂乎,天昏地暗,頂著烈日,冒著風雨,收割在田野里。<br> 記憶里我學前班開始就有了農忙假的印象,只是那時候,我還太小,農忙假期間,我就跟著父母田邊打醬油,后來慢慢長大,三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下田,畢竟太小,還做不了割禾稻的事兒,于是我將我只能負責將母親割好的禾稻遞給正在負責在打谷機上脫穗的父親,打谷機是老式的打谷機,非常笨重,沒有柴油機,電動機,只有人工上上下下腳踏打谷機,我家三畝水稻田,一家五口,一年的食糧,就是這么靠著父親一人使用腳踏打谷機收割,而母親就負責割禾,我負責遞禾,三畝水稻田,來來回回水田里一天下來不知要走多少路程,沒過膝蓋的稻田水,讓我這個還小的孩子,腰酸背痛,最怕每一年的農忙假,所以印象里,農忙假并不是我兒時值得期待的節(jié)日,而是作為一個農村孩子清苦的歲月,小孩子沒有現(xiàn)在長大了這么多人文情懷,而是覺得農村孩子的苦,所以,每一次我對著父親說:爸爸,好累?。 备赣H便語重心長的說:那你努力讀書,考上大學,走出農村”!<br> 那時,我便暗暗下定決心,努力讀書,一定不要再去農村做農民。<br> 三畝水稻田,不多也不少,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母親便把我從睡夢中拽醒,揉揉惺忪的睡眼,靠著那夜色還未褪去的晨光,走向山腳下的田野,路上,清晨的露珠將褲腳打濕得清涼清涼,田野里不時還傳來青蛙??的蛙鳴和蟲子的歌唱,似乎在慶祝豐收的季節(jié),稻田里,一片金黃,勃勃生機,層層疊疊的麥浪,讓農民們沉浸豐收的喜悅之中,忙碌的身影,山谷里傳來了鄉(xiāng)親們憨厚質樸的笑聲,笑聲回蕩飄揚在村子的上空。我隨著母親,卷起褲腿,開始了一天的收割,清晨的稻田里,清涼清涼,各種蟲子在稻田里飛來飛去,好不熱鬧,稻田里的浮萍將水蓋在了底下,一眼望去,稻田里除了金黃色的稻谷就是浮萍的一片綠色,這些浮萍,每次收割完時,母親就安排我將浮萍撈起來,挑回家喂鴨子,這是一項基本工作,回家順手還要帶著豬草或者老水牛的青草,以保證下午父親用牛犁田時,老水牛有力氣干活。<br> 雙搶季節(jié),天氣很熱很熱,清晨起早,也是為了天氣不熱時,太陽沒有那么火辣,盡早收工,趕在正午時分收割完畢,下午就秧苗田里扯秧苗,插秧,那時很小,不懂得怎么插秧,母親就安排我將一把把的秧苗送到田里,上午收割完畢,往往父親頂著烈日趕著老水牛將稻田犁完,而我就來回送秧苗,后來慢慢長大,母親就教會了我如何插秧。插秧是一個技術活,不會插秧的人,就會插歪,而且插秧需要掌握插秧的深度,淺了會浮起來,深了會使得秧苗發(fā)黃長不快,只有恰到好處,秧苗才會很快變青成長,而不會發(fā)黃,所以母親認真的教會了我,從此,上午收割下午插秧的活兒必須在我的分內。<br> 收割插秧是其中兩項活兒,而打完稻谷后的稻草還需要拿回到田邊上晾曬,等著入冬時,給家禽取暖或者老水牛的食糧。<br> 孩子們力氣小,趁著父親回家送谷子,我便兩稻草晾曬。<br> 收割與插秧,曬稻草都非常辛苦,那時候我的個子不高,下田時,總是稻田水沒過膝蓋,遞禾時總是將自己一身弄的全濕,好在天氣好,一會兒就干。農村雙搶季節(jié),總是會有自家種的西瓜,休息時,父親將從地里摘回來的西瓜剖切開了解渴,也許對于農村孩子來說,累了大半天,最普通的西瓜就是上好的水果,它甜蜜多汁,從而受到孩子們的喜愛,這時,當父親或者母親切開西瓜時,母親就會將第一塊又大又紅的那一瓣遞給我,而她只是吃一些邊緣,西瓜小事,但對于農村孩子與父母來說,一瓣西瓜拿著最好的給孩子也是最質樸的愛。<br> 農忙假期間,最忙的時候,村子里都是三家五家搭伙互相幫忙搶收,你的收割完了,來幫我,我的完了來幫你,就這么將幾畝地的稻谷收割回家。<br> 一片繁榮的收割氣息,豐收的喜悅也是農村勞累的日子,收割完畢的稻谷還需要拿回家翻曬,用機械式的風叉將茅草排出入倉。<br> 整個農忙假幾乎天天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幾天時間,將我們曬得黝黑黝黑,返回學校時,同學們之間相互一笑,指著對方的黑臉,露出了害羞的笑容。<br> 農忙假只有幾天,而家中也只有幾畝稻田,農忙假過后重新返回學校,隨著年齡的長大,就愈加覺得,努力讀書,不再祖輩為農。也正是這樣的清苦,讓我們懂得了珍惜讀書時光,也更懂得了父母的辛苦,長大一點的時候,才慢慢懂得李紳的那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其實,小時候的農忙假也不只是收割的清苦,更有稻田里抓魚的樂趣,每當收割完畢,父親就帶著我們將水田里的魚兒抓了起來,回家便是一頓美味,鮮美的野生魚兒,原汁原味,香噴噴的美味似乎早已忘卻了勞動的辛苦,而最大的樂趣還是抓魚的樂趣,我們拿著工具在水田里抓魚,浮萍下不時有大大小小的魚兒躍出水面,基本逃脫不了我的抓魚手,看到抓在手心的魚兒,一種勝利的心情將勞累忘記得九霄云外,仿佛并不是為了收割而是為抓魚而來。每一年父親總是會在水田里養(yǎng)魚。而在農村,水田里養(yǎng)魚并不少見,勤勞的人家都會養(yǎng)魚,或者自己吃,或者集市上賣,對于農民來說,這也是一筆收入。<br> 孩子們是喜歡抓魚的,至今想來,自己卻好多年沒有在去抓魚,甚是懷念。日子雖然清苦,但抓魚卻是我們的最愛。如今遠離了農村生活,想抓魚卻已遠去,每年回到老家,曾經的稻田已不復存在。換來的是茂盛的樹林。<br> 就如這農忙假一樣,一生中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再次回到稻田里,卻也回不去小時候農忙假的雙搶季節(jié),何況回不去的農村,原始的打谷機,風叉,也被現(xiàn)代化農業(yè)工具所取代,回鄉(xiāng)路上,偶爾看到稻田里收割的情景,卻也是現(xiàn)代化機器轟鳴,以前的工具成為了歷史,而那段辛酸的歲月也注定隨著年輕人的出外闖蕩,慢慢的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br> 過去的農村雖然清苦,卻是那么質樸,鄰里鄉(xiāng)親和睦相處,水田里流下了父老鄉(xiāng)親的汗水,也正是他們辛勤的勞作,才換來了今天現(xiàn)代化的農村。 <br> 時代在發(fā)展,誰也擋不住歷史的進程,常規(guī)稻向雜交水稻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溫飽,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大廈的雨后春筍,拔地而起,而這些新時代農村改革之下是我們曾經的農村歷史,也是我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br> 青山綠水之間,質樸的笑聲,打谷機的聲音,老水牛在田間勞作,晨曦中,踏著清晨的露水,蛙鳴蟲叫,夕陽西下,傍晚時分,田野里,披星戴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