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磧口,九曲黃河岸邊的一座古鎮(zhèn),遠古時期著名的黃河渡口。在這里,兇險的黃河透著靈氣,起伏的呂梁揮灑著壯美,古樸的建筑彰顯著優(yōu)雅,質(zhì)樸的民風讓人倍感親切。一座座明清時期的古村落和黃土高原交相輝映,隨著膾炙人口的山西民歌響起,“站在那高處往上一望”,一幅呂梁獨特的畫卷呈現(xiàn)眼前,美輪美奐,讓人感嘆不已。</h3> <h3> 然而,在這獨特的風景中,最具民族特點的就是那整個山村鋪設(shè)的青石路和隨坡就勢青石窯洞。滿目的青石建筑是那樣的古樸,莊嚴,大氣。歲月沒有蠶食掉它原有的色彩,反而把它打磨得锃亮,仿佛透著歷史的光澤,向人們訴說著古村落的故事。</h3> <h3> 磧口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商貿(mào)重鎮(zhèn)。西接陜、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是東西經(jīng)濟、文化樞紐,享有 “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美譽。古鎮(zhèn)的街道、店鋪和民居均是清代山區(qū)傳統(tǒng)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窯洞、圍墻、都用青石鋪砌。獨特的建筑如一座石頭城大氣磅礴。這個沉默已久的古鎮(zhèn),在近年才被世人所認可,成為了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被世界認定為百大瀕危文化遺產(chǎn)。</h3> <h3> 走進磧口,古香古韻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無論是那滄桑滿目青石路,還是那別具匠心的石板窯,無一不在向人們訴說著磧口的滄桑與繁華。貫穿村落的明清街生意紅火,每家商鋪門前都掛起了大紅燈籠,木制的匾額抬頭可見,街道兩旁的手工小攤上,女人們一針一線地縫著布老虎,花布娃娃鞋、平安如意枕頭、千層底鞋墊,隨處可見。走在明清街的青石板路上,仿佛又回到那個古老的年代,耳邊又想起了那句民謠——“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關(guān)城,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br></h3> <h3> 山西是個以山地為主的地區(qū),村落大多是在平地、山坡、斷崖相結(jié)合的地形中修建。建筑材料基本是以青石、紅砂石、石灰石等為主。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種窯洞就是由生活在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居住。青石板上的民族文化就這樣源遠流淌到今天。</h3> <h3> 山西民居是中華民居建筑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其建筑類型多,獨具匠心。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間組成、造型藝術(shù)、雕刻藝術(shù)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窯洞前普遍都有廊檐伸出,多數(shù)為四合院。無論造型、風格、藝術(shù)都十分考究;照壁、門樓、廈檐和窯洞門窗上的磚木雕刻,都細膩精美;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雕刻構(gòu)思精巧,活靈活現(xiàn)。這里的一磚一石一木都滲透著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br></h3> <h3> 磧口民居建筑規(guī)模宏大合理,建筑思想深邃,院落串聯(lián)有序,院院相連,戶戶相通,走進一院可以串遍全村。</h3> <h3> 隨山勢而為的窯洞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絕美融入,營造了“天人合一”原生態(tài)的境界。遠遠望去,山既是一大石座城,走進其中,村既是一座大宅院。生活于山西的先人們在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創(chuàng)造出了世間獨特的民族建筑魁寶,令后人贊不絕口。</h3> <h3> 太陽西下,美麗的磧口一片金黃。夜幕下古老的村落呈現(xiàn)出了夢幻般的美麗,那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映襯著山西獨有的瓦檐,給人以寧靜,甜恬,溫馨,愜意之感。</h3> <h3> 磧口,這座在青石板上綻放的古村落,它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珍貴的文化寶藏和歷史信息,也給人們留下了對未來的無限遐想。</h3> <h3> 來到磧口,走馬觀花,管窺歷史,心潮澎湃,留下瞬間,珍藏在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