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迷上了黑塞的作品,又讀了充滿哲理的《悉達多》。赫爾曼·黑塞,喜歡繪畫和音樂,既是漂泊、孤獨的詩人,又是寫實主義的作家,作品大多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題材,這部小說也不例外。</h3><div><br></div><div>對本書有興趣的是一個西方作家講東方有關禪意的故事,看來黑塞對東方文化也有極大的研究。小說中的人物名字起的很有意思,他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母親出生于印度,大家知道釋迦牟尼就來自古印度,而他的名字就是悉達多·喬達摩。黑塞聰明的把名字一分為二變?yōu)閮蓚€人的名字,即本小說的男主求道的悉達多和被人尊敬的、給人傳道講經的、得道的佛陀喬達摩。</div><div><br></div><div>讀此書開篇悉達多在芒果樹下和伙伴一起辯論禪定之術,我就想到了釋迦摩尼坐在菩提樹下講《金剛經》,2015年還專門把《金剛經》打印出來,研讀了一陣,終究因為道行不深,始終沒有理解“空”的智慧所在。</div> <h3>悉達多是高貴婆羅門之子,他父親是位學者,打心眼里為兒子有望成為智者和僧人而高興,悉達多已從內心深處懂得阿特曼(印度哲學語,自我的意思)。他有位對他崇拜的五體投地的哥們果文達,就像他的影子一樣跟隨著他。<br></h3><div><br></div><div>某天辭別父母,和果文達一道隨著沙門去修行,從溫暖的家庭到風餐露宿,自愿忍受和克服了痛苦、饑餓、焦渴與勞累、疲乏。后來他們倆同別的沙門一樣見到了佛陀喬達摩,從喬達摩的外觀長相上都驚訝到了悉達多,整個給人一種寧謐,呼吸都保持著柔和、平均,說話聲音圓潤完美,飽含著寧靜,充滿著和平。我想這種感覺和平時在寺廟里看到的僧人應該是一樣的,他們的面部表情從來都是平和的,因為他們內心無欲無求。果文達選擇留下皈依佛理,悉達多單獨和喬達摩有了一次辯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然后繼續(xù)上路,追尋自己內心所認定的目標。同時他也贊同果文達的做法:有了自己的選擇,不能盲從別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選擇、舍棄,通過思索、禪定、認識、證悟來洞悉自我內心深處。因為每個人的人生之路是不盡相同的,要活出自我,就要有自己的追求。</div><div><br></div><div>后來他認識了名妓珈瑪拉,他從她那里學習了愛的游戲(不存在愛的成分),黑塞很有意思,在他的作品里凡是涉及到愛情和性的問題,他都以沒有真情存在在描寫,估計和他本人的三次婚姻有關,這也是悉達多在凡塵俗世里修行的過程。經珈瑪拉介紹他認識了富商,學會了經商賺錢,學著與人交際,懂得了索取與付出,自己也成為富人,甚至還學會了賭博,在輸贏之間尋找著刺激。</div><div><br></div><div>悉達多經歷了長時間的聲色犬馬、怠惰、貪婪的塵世享樂生活,他清醒了,有點惡心自己,他知道淫欲意味著死亡,他也懼怕衰老,懼怕到來的死亡,失眠、反思自己,他忘記了他上路追尋的目的,多年來沒有了崇高的目標,沒有了渴求,沒有了提高,只沉浸于小的歡愉,但卻從來沒有獲得過滿足!這也很符合現實生活,人在一段時間內,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感覺,會忘記了前進,停滯不進,進而會頹廢。他和珈瑪拉有過最后一次愛的游戲之后就此告別,同時他放棄了他擁有的一切,徒身又重新上路。</div><div><br></div><div>他又走到了當年他開始追尋自我的那條河邊。河,一條有寓意的河,讓人不經意間聯(lián)想到印度的那條神圣的恒河,在佛教里,河就是用來界限人生的兩種境況的,此岸到彼岸,過河就意味著需要有高人渡你,指點、點化你,才能思想開脫,那這個渡你的人(佛)是誰呢?也許有人一輩子都沒遇上,但是悉達多在渡口遇上了,船夫瓦蘇代瓦,代表著普度眾生的佛陀,他是悉達多的傾聽者,找個能說話的人很多,但善于傾聽的人很少!這種現象我們實際生活中也很多哦,朋友很多,知己有幾個?別看只是個擺渡的營生,潛藏在里面可有大學問!有問題找河水,河水會給出答案,他學會了等待、忍耐、傾聽。</div><div><br></div><div>11年之后的一天,珈瑪拉帶著兒子也去朝拜即將垂死的佛陀(看來也是醒悟了),剛好走到這條河邊被蛇咬傷,船夫和悉達多也沒能救活她,臨死前給悉達多說明了兒子是他親生的。一種無法割舍的親情,它來源于天性,對兒子的愛是一種激情,是一種人性的表現,他才真正感到為愛一個人受苦、癡迷,甚至由愛變成了傻瓜,可卻感到幸福、充實,自己也增添了活力。由于兒子和他生疏,他有失去孩子的恐懼感,可是孩子最后還是逃離了他,獨自一人劃船逃向對岸,回到他母親留給他的家。對于悉達多來說至少他有過親情的輪回,學會了愛,人生也算是圓滿了,他父親,他,兒子之間,讓他也明白了什么是愛?后來悉達多就在那條河上做起了船夫,意即他已成為佛陀,還是感謝生活教會了他很多。</div><div><br></div><div>悉達多做過沙門、流浪漢、朝圣者、富人,混沌過、沉淪過,到最后的醒悟,一路走來,在自己的愁苦和迷茫中,慢慢悟道,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是不能的,因為它是不可言傳和無從傳授的,每個人的悟性不一,必須自己去證悟。他曾迷失在情欲和權力、女人和金錢中,成為商人、賭徒、酒鬼和財迷,再次到那條河之前,以前的他已經死去,從內心又煥發(fā)出全新的悉達多,他忠于了自己的追求,最后找到了他心里想要的那份充實的快樂。</div> <h3>反觀我們自己,一生能遇到人生的導師嗎?什么時候能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在人生路上躊躇滿志的時候,也為目標吃苦受罪,也對前途迷茫困惱,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愿望后的欣喜,沒得到的失望,人生就是在這種挫折中不斷修正,生命就是個過程,遲早能悟出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意義,時間的問題,人生能得圓滿是每個人的夙愿吧!</h3><h3><br></h3><div>當然黑塞在這部小說里設定了一個理想化的成長過程,遇到的每個人都是對悉達多有啟發(fā)作用,而實際生活要比這復雜的多,那就需要用自己的雙眼去辨識,用自己的智慧去思索。</div><div><br></div><div>為什么讀完黑塞的作品就感到是在寫自己,因他的思想成長也是這樣在螺旋上升變化中。在《輪下》,能清楚看到就是黑塞的少年經歷,從天才少年到考上神學校,住校、擇友,不滿學校教育模式,神經衰弱到退學再到溺亡,是少年成長路上清醒的過程?!痘脑恰肥锹劦赖倪^程,而《悉達多》是求道的過程,這也是每個人一生所要經歷的過程,雖然故事情節(jié)有些平鋪直敘,但有些觀點能產生共鳴,關鍵是黑塞在寫他自己,掏心掏肺的在寫,真情才能打動人心。</div><div><br></div><div>還是感覺讀黑塞有點晚,應該在二十幾歲就開始讀。人在青年迷茫的時候讀這本書,應該會有所頓悟,能對心靈起到修行、凈化作用。中年時讀,只能回顧反思了……</div> <h3><b>PS:</b>此書中所講的宗教為印度佛教,禪宗所謂的“道”即是穿衣吃飯,平常心,看起來越是簡單的事物其實包含著很深的哲理,而黑塞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一生熱愛東方文化,尤其偏愛中國古代思想。</h3> <h3><b>文字、圖片原創(chuàng)</b></h3><h3><b>嚴禁個人公眾號轉載!違者必究!</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