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div><br></div><div> 濯堂</div><div><br></div><div> 1916年9月,孫中山到海寧鹽官觀看錢江大潮,回上海后寫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一名言。就是指順勢而為的重要性。但對于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的理解,人們往往停留在膚淺的層面,順勢而為常常易被曲解而與隨波逐流通用。這樣一來詞語的意思就變了,概念也被悄悄地偷換了。</div><div><br></div><div> 隨波逐流與順勢而為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流是放任,為是作為。前者是一種附勢的行為,是寄于他人的力量而隨行,自己沒有目標也不想付出努力,沒有應對困難的能力,沒有意義;而后者是察覺到了一種變化的規(guī)律或某一事物發(fā)展的趨勢,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將一種理想變成現(xiàn)實。這一過程雖然復雜和曲折,激烈而悲壯,因有著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和逢山開山、遇水搭橋的勇氣和能力,意義非凡。這里打個小小的比方:從徒步行路發(fā)展到騎自行車,這是一種發(fā)展趨勢,但在學習使用自行車的過程中就免不了要摔很多的跟頭。從想改變徒步的困難到騎上自行車這樣的小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所以順勢而為是要經過自身的奮斗,接受逆境洗禮,與隨波逐流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不能混為一談。</div><div><br></div><div> 具有逆勢困難的前行是艱澀的,是一種難得的親身體驗,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還能從中體現(xiàn)出一種精神。逆勢有時存在于身外,有時又存在于自己本身。真正能夠深諳這一奧秘的人不僅不懼怕困難,為了磨礪自己,甚至還自我制造困境或主動選擇困境。就是為了更有力地前行或能夠行得更遠,勇于發(fā)現(xiàn)和改正自身缺點,以適應形勢的需要。懂得運用逆勢和困境是一種非常可貴的能力。</div><div><br></div><div> 孫敬,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嗜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常常不知時日??磿鴷r間長了,就會不自覺地打起瞌睡來。而每每醒來就會懊悔不已。于是他就想了個辦法,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梁上,另不頭拴住自己的頭發(fā)。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fā),趕走睡意。他就用這種辦法,爭分搶秒地發(fā)奮苦讀,最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div><div><br></div><div>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受盡苦辱。勾踐回國后,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又在臥室里堆放干柴當床鋪,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yǎng)蠶織布,發(fā)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fā)圖強,早日滅吳雪恥。這樣堅持十年,最終以弱勝強打敗吳王夫差,成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div><div><br></div><div> 不管是歷史故事里,還是現(xiàn)實社會中,象上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順是一種理想,是最終結果,而逆卻是一種現(xiàn)實,是過程;不經逆勢磨礪的順勢就不能彰顯其力量的強大,就會顯得輕滑,疲萎和甜膩,是沒有生命力的。</div><div><br></div><div> 而我對逆勢的體驗之深莫過于書法的用筆。常人見書喜好平順華麗,這是因為追慕虛榮,直奔結果;而險勁遲澀正是逆勢之能,這是取自然之韻,訴求返樸的豐富過程。即使筆筆中鋒,若無逆勢的作用,就得不到刻劃深入,豐富多姿的生動畫面,徒留形式而失去感染力。漢代隸書,尊德尚樸,故筆筆遲澀,劃畫樸實,既有山石之壯,又有江河之曲,盡顯一派自然淳樸的生命氣息,逆勢所起的作用就是表達了曲折的過程。</div><div><br></div><div> 正所謂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是食物。逆境對于一個盼望強大,愿意成長的人來說是尊貴的。而創(chuàng)造逆境用以磨練自我,或甘于選擇逆境砥礪前行的人更是生命的強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中充當駕馭潮流的志者和勇士。 人的大智不是歸避逆境,而是敢于選擇逆境;人的慶幸不是擁有多少閑適榮華,而是賦有順勢而為的眼光和勇立潮頭的本領。</div><div>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