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拍好了嗎?拍好了我可以動筷子了嗎?</h3><div> 吃吧,隨便吃,請慢用!我收起手機,一個大寫的尷尬掛在臉上。</div><div> 經(jīng)常遇到這種情況,吃貨們不能理解這種SB的行為,口水都吞了半肚子了,居然還有心情在這時候拍照!</div><div> 沒辦法,愛好攝影是種病,還是很難治愈的那種。好在我的自(沒)控(有)力(錢)比較強,沒有在這上面燒器材,去哪兒都是一部手機,不怎么花錢,還挺方便,挺實(窮)惠(人)。</div> <h3> 夏日午后,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改變了城市的節(jié)奏。騎車的加快了腳力;打傘的從防曬變成防雨,不緊不慢的前行;怕淋的趕緊到路邊找地方避雨;還有一部分迎著雨奔跑的,把路上的積水踩成了一朵朵盛開的花。</h3><h3> 看著這亂糟糟的一團,我覺得應(yīng)該把這個場景記錄下來,通過局部拍攝凌亂的腳步和飛濺的水花來表現(xiàn)出雨天行人的匆忙。</h3><h3> 我掏出手機,在路邊蹲下來,把手機橫過來幾乎貼著路面放好,并用手固定。開拍了,來來往往的腳步,翻飛的鞋底,不斷地從我跟前跑過。</h3><h3> 突然屏幕里一雙高跟鞋停了下來,1秒…2秒…3秒…,怎么還不走?我順著高跟鞋看上去,看到一雙大白腿。對!脖子以下全是腿那種。走了兩秒鐘的神,叫醒我的是一張憤怒的臉。</h3><h3> “你在干嘛?”一位穿著短裙的姐姐低頭看著我,眼里燃燒著一團火:“你在拍誰呢?”</h3><h3> “沒~沒干嘛,大姐,我不是在拍你,真不是!”我也郁悶,心想這還真是說不清楚的事,這一拍照還整個色狼出來。</h3><h3> “你這人怎么這樣?!”那位姐姐一副不依不饒的樣子。</h3><h3> 想著照片也沒什么,所有照片都是膝蓋以下的部位,亂七八糟的腳,我尋思著該怎樣給她解釋這個事情,這時一只蝸牛在積水的路面慢慢爬過來,快到手機了,我瞬間按下快門,站起來對她說:“我在拍蝸牛,看嘛,這么大一只!”</h3><h3> 美女走到我跟前,彎下腰看了看那只蝸牛,轉(zhuǎn)過身踩著積水的路面踢踏踢踏的走遠(yuǎn)了。</h3><h3> 蝸牛兄弟好樣的,救人于水火。我收好手機,也悻悻地離開了…</h3> <h3> 上面兩個生活片段都是我拍照時遇到的事,現(xiàn)在手機攝影人人都在玩,朋友圈發(fā)出來的圖片是一個比一個拍得漂亮,我也算是一個手機黨,拍了不少的片發(fā)朋友圈。今天想談?wù)勱P(guān)于手機攝影的一些心得。其實之前在美篇里就沒有少看這樣的技術(shù)帖,人家都說得很好了,看了我也覺得受益匪淺,自覺得沒有什么更高明的東西分享給大家,就是簡單分享一下我用手機攝影的那些事,說說我的心得體會吧。</h3> <h3>趴著拍的,不解釋!后期有調(diào)整白平衡,暗部提亮,增加細(xì)節(jié)。</h3> <h3> 一、意識</h3><div> 首先要有意識。就是你得有拍照的欲望,把你看到的,經(jīng)歷的第一時間用圖片記錄下來。去到一個地方,看到美的景色,你會第一時間掏出手機,想著把看到的東西體現(xiàn)在圖片上,再分享給大家。這里的意識,不是說你看到美景掏出手機,切換到前攝像頭(自拍模式),想著這么好的景我一定要給自己來幾張,拍得美美的,然后咔咔咔一通亂拍。記住,你拍的是景,不是人!你要拍攝的主題是景,當(dāng)然景物的靈魂有時確實需要人物來點綴,但人物只是為了突出景物而存在的,所以主體是景,陪襯是人,景是靜的,人是動的,這樣靜中有動就有了對比,突出了主題,片子就不會死板。這個后面會說到這點。</div> <h3>周圍的環(huán)境影響了主體的突出,特別是右上角的光源</h3> <h3>后期調(diào)整了一下視覺,把低頭的喵星人頭部上揚,把周圍的環(huán)境拉黑了,主體相對突出了,這些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h3> <h3> 二、工具</h3><div> 意識有了就對了,拍攝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走到哪兒都是三個字——“拍!拍!拍!”(不是啪啪啪?。╇m然現(xiàn)在攝影起點低,但也不是一點技術(shù)含量都沒有,想要拍出漂亮的片子,了解你的拍攝工具是必須的。手機越來越智能化,相機功能也一樣。拿我之前用過的小米和華為來說吧,相機都有專業(yè)模式,可以對感光度、測光、對焦、快門、白平衡等參數(shù)進行手動的調(diào)整。(以上的名詞就不一一解釋了,看不懂的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就拿自動測光來舉個例子吧,拍照時手機會根據(jù)當(dāng)時周圍的光線來給出一個它認(rèn)為最合理的曝光值,一般情況自動測光能有效的解決大部分問題,但有時候卻拍不出你看到的效果,這時候就需要手動測光了。比如說日落,特別是還伴有火燒云的情景,有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拍出來的圖片太亮了,落日也太亮了,云彩的細(xì)節(jié)也沒有了,這就是自動測光不能解決的問題。傍晚光線暗了,周遭的景物因為太陽落山,都變暗了,但是這時候太陽和云彩卻很亮,自動測光會照顧你的整個畫面,因為光比過大,為保證你的暗部細(xì)節(jié),那么亮部細(xì)節(jié)自然就丟失了。這時只需要對準(zhǔn)太陽周邊測光,問題一下就解決了。這時的云彩和落日肯定就是想要的效果了,但是周圍的環(huán)境就暗了,比如建筑,比如樹木,比如山坡,暗部細(xì)節(jié)就丟失了,但是因為你要表現(xiàn)的是落日和云彩,所以沒關(guān)系,只要主體突出了,周邊環(huán)境就讓它成剪影吧。說得簡單一點吧,如果你想讓照片亮一點,按下快門之前就在觸屏暗部點一下。反之,想讓照片暗一點的話,就點一下觸屏的亮處。</div> <h3>相機的設(shè)置,每一項的功能都應(yīng)該搞清楚。像素設(shè)成最大吧,圖片質(zhì)量最好,減少后期處理以后畫質(zhì)受損的程度</h3> <h3> 三、構(gòu)圖</h3><div> 照片拍得好不好,構(gòu)圖是關(guān)鍵因素之一。在百度搜索“構(gòu)圖”,出來的結(jié)果數(shù)不勝數(shù),亂七八糟的構(gòu)圖法多得你記都記不過來,如果不想那么麻煩,還是干脆就別記了。一般來說,三分構(gòu)圖法是比較常用的。還有那個黃金分割點構(gòu)圖,可以試試。相機設(shè)置里應(yīng)該有個參考線,里面有個九宮格,把它一直開著就行,輔助構(gòu)圖有幫助,嘗試著把主體放在橫豎兩條線相交的其中一個點上,一共四個點,就是黃金分割點。構(gòu)圖的方式可以百度,但構(gòu)圖的習(xí)慣得自己培養(yǎng)。愛上攝影以后,眼界是會變的,同樣的一個物體,你眼中的和別人看到的不一樣,在這一點上,我深有體會。無論走到哪兒,別人看到的是風(fēng)景,我想到的是構(gòu)圖,眼里看到的畫面,從哪個角度取景最好,怎樣避免背景不亂,順光逆光的效果,這些都是一瞬間考慮到的事。在拍攝之前,腦子里應(yīng)該有個具體的畫面,那是希望把照片拍成想到的那個樣子,當(dāng)舉起手機準(zhǔn)備拍攝時,可能屏幕上的畫面達不到想像中的效果,這時就需要調(diào)整,或是上下移動點,或是左右移動點,或是重新測個光,或是調(diào)整下曝光補償…,也許在左右移動的時候,取景器的畫面已經(jīng)超出預(yù)期的效果,那么恭喜,好片要出爐了。構(gòu)圖時注意避免背景亂糟糟的,簡單點。還有就是視覺,怎樣的畫面更能能吸引人呢?平常很少看到的畫面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球。因為我們照片傳遞的信息是我們眼睛見到的畫面,就是說你看到什么才能拍出什么。如果在路上碰到一條狗,你會趴在地上看它嗎,恐怕不會吧,你站著看它,別人也站著看它,那你眼里的狗和別人眼里的狗就沒什么兩樣。為什么你不能趴著去看它呢,趴在地上以一只貓的視覺去看狗,你會看到一條高大威猛的狗。誰會趴在地上去看狗呢,于是你看到的狗就跟別人看到的不一樣。同理,跟孩子玩耍的時候你有沒有試過站在桌子上看他?你試過把手機放在冰箱里面給自己自拍么?學(xué)會以刁鉆的視覺去觀察拍攝物體,你的片子應(yīng)該會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構(gòu)圖注意找水平,有些片子地平線都歪到一邊去了,一頭重一頭輕,給人一種不穩(wěn)定的感覺,當(dāng)然故意營造那種氛圍的除外,比如在行駛的船上。當(dāng)你拍攝一個小景的時候,比如一朵花,一片葉,一只蜘蛛,甚至是一個人,請記得在能精確對焦的前提下離你的拍攝對象近一點然后再近一點。這樣你能拍攝更多的細(xì)節(jié)的同時又能使畫面無關(guān)的內(nèi)容減少,直接突出主體。因為平時誰會湊得特別近的去看一個物體呢,所以在視覺上你也會不同于多數(shù)人。多看別人的片子,看多了對構(gòu)圖有幫助。透露一個方法,平時大家都看電影吧,多留意電影畫面,有些攝影師的視覺經(jīng)常會驚艷到你。</div> <h3>趴在地上拍的竹筍,瞬間高大上了吧</h3> <h3>高壓線的鐵塔下面拍的,不建議這樣拍攝,安全第一</h3> <h3>應(yīng)該算是城市和森林的對比吧,樹木的枝葉就像是給城市拉上一層綠色的帷幕,減少城市線條的生硬,以達到突出森林城市,宜居城市的一個和諧的主題。</h3> <h3>其實看照片的時候應(yīng)該把照片順時針橫過來看,才是拍攝時的角度。蟲子其實是在葉子的下面,我把手機輕輕的放到葉子下方的草叢里,盲拍了好幾張才出來這么一張。后期有對暗部提亮,蟲子局部有提亮。</h3> <h3> 四、用光<br></h3><div> “無光無攝影” ,“攝影是用光的藝術(shù)”,這樣的言論說明光線在攝影中的重要性。這里說的用光不是叫你燒器材把(哈)錢(哈)用(哈)光,是叫你合理的運用光線。光用好了,片子明暗有對比,看起來更有層次感和立體感。有很多風(fēng)光攝影師跟農(nóng)民一樣,都是看天吃飯的,沒有太陽的天氣,有些連相機都懶得摸一下。一般來說,上午9點以前,下午5點以后是拍攝的好時機,這時的光線不強,多運用斜逆光,能凸顯主體的輪廓,畫面也有明暗對比,增加了層次感。中午的陽光太強烈,如果恰巧在中午拍攝,那就找林蔭或者有其他能阻擋部分光線的地方。在沒有明暗對比的情況下怎么辦?沒有光線但又想拍照,這時又回到構(gòu)圖上面了。那就找顏色,找色彩有對比的場景,比如雪地里撐一把紅色的傘,比如一堆橙子里面放上一個青蘋果,這樣的畫面你能想像出什么效果嗎。不光是光線和顏色,動靜也可以成為對比,在光線偏暗的街道、商場、車站,試試用較慢的快門來拍攝,主體保持不動,這樣川流不息的人群會動成一片虛影,而主體看起來就很清晰,把動的人群拍成虛影,減少了畫面雜亂的元素,又跟清晰的主體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自然就吸引人了。</div> <h3>中午,一束光透過屋頂?shù)牟A哒盏綉醒笱蟮倪餍侨松砩希ヅ南聛砹?lt;/h3> <h3>落葉堆里掉落的松塔,看起來比較有質(zhì)感,周圍做了減光和模糊處理</h3> <h3>陽光透過樹葉照下來,減弱了光線,逆光也可以拍出晶瑩剔透的葉子。</h3> <h3> 五、輔助器材<br></h3><div> 關(guān)于輔助器材,對于我來說,最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個手機支架(三腳架),我現(xiàn)在用的手機快門能慢到30秒,感光度可以低至50,算是夜景利器了。光線不好的情況下,特別是夜景,因為曝光時間長,為保證畫面不虛,上腳架是必須的。長焦一直是手機攝影的弊端,如果你愿意,買個手機專用的長焦鏡頭也不錯。藍(lán)牙遙控器,喜歡自拍的人可以準(zhǔn)備一個,另外在手機上架的時候也用得上這個遙控器。</div> <h3>輔助工具我就這么一個,其他的都不(沒)需(有)要(錢)。節(jié)約光榮嘛,哈哈~</h3> <h3> 六、圖片后期<br></h3><div> 攝影離不開后期。即便是現(xiàn)在最先進的攝影工具,也達不到人眼的成像效果。攝影的終極目標(biāo)就是“所見即所得”。工具不能還原所見的真實場景,出來的片子和現(xiàn)實有差距,這時,你就需要后期處理你的片子,色彩,對比,色溫,亮度等等……,這些參數(shù)都可以通過后期來完善,以達到無限接近于真實的目的。當(dāng)然后期處理時你也可以通過比較夸張一點的手法,把片子處理得更具有“藝術(shù)性”,甚至高于真實場景。比如畫面背景看起來有點亂,你可以通過后期把那些干擾的元素都拉模糊或者拉黑,以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一些后期軟件的娛樂性比較強,也可以玩玩,攝影嘛,就是這樣,是“玩兒”出來的。</div> <h3>我自己常用的圖片后期app,關(guān)鍵是免費的哦。</h3> <h3>雙曝,用兩張照片合成的。都可以用手機完成。使用app:pixlr 使用圖片如下</h3> <h3>看起來不錯吧,其實這張星空是用MIX濾鏡大師P出來的。</h3> <h3>上班路上偶遇這么一處油菜花地,跟拍了兩個月,不同的天氣都拍了一遍,本想抽個天氣晴朗的晚上把單反扛上去拍星星的,可是天氣好的時候又抽不開身,有時間的時候天氣又不好,所以P了一張,假裝去拍過星空。現(xiàn)在還在等冬天,如果今年下雪的話,再拍一張雪景就成全套了。除了星空那張,其他場景可都是真實的哦????</h3> <h3>菜籽成熟了,正巧遇到老兩口在收菜籽,跑去蹭了幾張。拍照的時候,大爺像個專業(yè)模特,全程無視我的存在,大娘有點不太自然,時不時扭頭看我一眼,估計認(rèn)為我有病吧,哈哈~</h3> <h3>看我傻了巴嘰了舉個手機咔咔咔,大爺沖我笑呢</h3> <h3>整片坡的菜籽全部收完了,現(xiàn)在就這個鬼樣子</h3> <h3>大娘在挖土,菜籽收了地就空出來了,還得再種點別的什么呢,地不能荒著</h3> <h3>看看,多滿足的笑容。兒童樂園里面很容易抓拍到這種滿足的笑容。孩子不做作,放得開,是最好的模特,就是小孩好動,抓拍時注意對焦。</h3> <h3>丫頭在洗手間隔著玻璃門和我互動,拍下這個畫面,后期調(diào)了一下色調(diào),搞成這個驚悚的樣子。</h3> <h3>拍這朵花的時候,正在熱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的時候離花近點,再近一點,后期除了花朵,把周圍的飽和度全部拉低,只突出這朵花就夠了。</h3> <h3>逛商場的時候拍的</h3> <h3>和下面那棵樹是同一棵樹,看不出來吧</h3> <h3>上面那張是蹲著拍的,這張是躺地上拍的,哈哈~</h3> <h3>家門口拍的。天氣不錯,對著天空測的光,完了階梯一下就黑黢黢的,暗部細(xì)節(jié)不夠,于是后期把暗部提亮了</h3> <h3>這張照片發(fā)朋友圈時,有朋友問我上哪兒拍的這么一尊大佛,說出來很多人不信,這張大佛是下圖橋欄桿上的塑像,也不過巴掌大小而已</h3> <h3>看見圖片左邊的橋欄桿了嗎?上圖的大佛就是在這取的景</h3> <h3>大霧把遠(yuǎn)處的景全部掩了,電線桿子成了主角。</h3> <h3>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沒帶三腳架,我把手機放在橋欄桿上,再把鞋脫掉放到欄桿上固定手機,還是有點糊,不過只是用來發(fā)朋友圈而已,問題不大。</h3> <h3>懶貓</h3> <h3>因為拍的時候僅隔了一條馬路,這張片子拍出來的時候其實不是這個樣子,太近了,拍出的建筑是下面大上面小的,后期用snapseed處理了一下視覺</h3> <h3>塔吊是靜止的,汽車是動態(tài)的,對比就出來了</h3> <h3>逆光,剪影</h3> <h3>本人手機有個大光圈模式,偶爾能出一張效果好一點的,平時很少用這個模式</h3> <h3>拍人為什么非要拍臉?拍景為什么不能拍人?</h3> <h3>楠竹,脖子都仰痛了</h3> <h3>葉子的周圍有很多雜草,后期都做減光處理,不和諧的地方全部拉黑</h3> <h3>周圍太亮,出來的片子不夠突出光線照射下的竹筍,所以也做了減光處理</h3> <h3>大光圈模式,周圍模糊化了</h3> <h3>桐子花開</h3> <h3>逛街休息的時候跟丫頭拍著玩,突然畫面里冒一雙高跟鞋進來。出來的片子留白太多,畫面中間太空了,于是加了一組文字</h3> <h3>自拍也不是非要拍臉,畢竟要顏值沒顏值,要身材沒身材,給你們看腿好了??指呶鹑?!</h3> <h3>崖上</h3> <h3>陽光透過葉片,能清晰地看到葉子的脈絡(luò)</h3> <h3>剪裁出來的局部</h3> <h3>局部</h3> <h3>逆光,紋路清晰的葉脈。葉片擋住太陽,直接對葉片測光拍攝</h3> <h3>雨后的葉子,逆光</h3> <h3>三輪匆匆而過,抓拍到的</h3> <h3>丫頭和我捉迷藏,完了非要我給她拍照,我說你藏一半在樹后面,拍一半最漂亮。環(huán)境做了減光處理的</h3> <h3>一場大雨過后,路邊的水洼倒映出的路燈</h3> <h3>中午,撿到一朵手工的花朵,撿起來擺放到旁邊綠化帶的灌木叢上,后期把周圍雜亂的部分都拉黑了</h3> <h3>上面三張圖都是用這個軟件弄出來的,可以試試,挺好玩兒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