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在風起浪涌的時代大潮中,當今社會就像一部高速運轉(zhuǎn)機器,穿梭時光里到處是忙忙碌碌的影子,除了時間外好像一切都在快節(jié)奏運行。有張就有弛,許多人完結(jié)一天工作伸伸懶腰,抬頭望一眼窗外綠樹藍天,輕呷一口茶,放松一下緊張的神經(jīng)。樹下乘涼的老人們守一壺茶水談天說地,追求品位的雅士們則跑到靜謐的茶舍里品茗論道。不管是哪類人,當他們端起茶杯或是手持考究茶盅的時候,大概都不會對信手拈來的茶葉追根溯源。</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茶為世界第一大飲料,中國是茶的原產(chǎn)地和故鄉(xiāng),中國人不僅最先發(fā)明了飲茶習慣,也最早把茶樹培育為栽培物種。 茶的最早發(fā)現(xiàn)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碧拼懹鹪凇恫杞?jīng)》中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神農(nóng)為茶祖應(yīng)該是歷史上大多數(shù)人考證結(jié)果,經(jīng)過歷朝歷代官方和民間的充實,與茶有關(guān)的禮俗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茶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儒釋道的功力又進一步滋養(yǎng)和潤色,乃至成為中華文化符號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中也獨樹一幟。毛澤東說到陸羽的《茶經(jīng)》時,特別說“這也是中國人對世界做的貢獻”。身臨云南茶馬古道,讓人聯(lián)想起那些馬幫背負著重重的普洱茶翻山越嶺奔向雪域高原的情景。漫步于敦煌絲綢之路,仿佛耳邊響起連綿不斷的駝鈴,悠悠的駝鈴聲中仿若沙漠里走來滿載絲綢和茶葉的駝隊。歷史的時光隧道里無數(shù)個與茶有關(guān)的故事令人遐思,古人絕不會想象出茶在以后的中華文明史中的光耀之處。李時珍說:茶可以益思、明目、少臥、輕身。當年乾隆要退位的時候,老臣勸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只答了一句:君不可一日無茶。世界上沒有一種植物和茶一樣集實用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身,一片小小的茶葉凝練了歷史、文化、藝術(shù)、科學、哲學、宗教……翻過歷史的長卷,茶從簡單的一芽一葉升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不說小小的植物葉片滲出是多么浩瀚!我無意在燦若繁星的茶道中班門弄斧,只是將自己以往與茶有關(guān)的小故事從記憶的腦海中拖拽出來,以紀念那些難以忘懷的舊事......</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知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我爺爺奶奶生了三個兒子兩個閨女,父親排行老三。我大爺家的親叔伯哥一表人才,博聞強記又風流倜儻。我剛剛記事的那會兒他在江西景德鎮(zhèn)工作,他常年一個人漂泊異鄉(xiāng)。每年春節(jié)回家過年他都會帶回很多北方農(nóng)村里少見的新奇物品,像精美的景德鎮(zhèn)瓷器、能吹出美妙聲音的簫笛、很甜的上海什錦糖果、飛馬牌香煙以及小孩子們的學習用具等。春節(jié)他帶隊去拜年,一條長長的圍巾是他最范兒的裝束,走到哪里他都是中心。記憶里茶葉是我第一次在他那里看到的,四四方方的小鐵盒子里裝滿了綠色干樹葉子,聽他說那是茶葉,能泡水喝的,除此之外對于茶葉沒有更多的印象了。我哥在外闖蕩見多識廣,像火車是怎么跑的,飛機拉線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有白天黑夜,這些鄉(xiāng)下孩子們不懂的知識都可以在他這里找到答案。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使得我的這一知識來源渠道從此斷流干涸,有關(guān)茶葉的知識止步于那個茶葉盒子上,成了有頭無尾的故事。就像茶客來到半山腰的茶館,茶葉放在茶壺里了,可去山泉取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嘗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記憶中第一次嘗茶之味大概是在七八歲時,那時候農(nóng)村生活條件不富裕,茶、糖一類的還不是生活必需品。有一年過年時候父親花四毛錢買來二兩一包的茉莉花茶,大人買的東西在沒有打開之前沒人敢動,一直靜靜地放在水壺旁。春節(jié)后姑父來走親戚,吃完中午飯,父親吩咐拿過茶葉,把茶葉袋從頂部打開,用手捏少許放在茶壺里,倒上開水,靜置片刻之后,父親給姑父碗里倒上茶水,自己也倒了一碗。隨著碗里水蒸氣裊裊升起,一股從未聞到過的香氣飄滿小屋,那味道太讓人心曠神怡了!姑父健談,兩個人的姥姥家是同一個村子的當家子近鄰,他倆小時候都住姥姥家,那時候就在一塊玩兒,脾氣相投,后來又成了親戚,等于是親上加親。兩人促膝長談直到天快黑,茶葉也不知泡了多少回。等姑父走后,我也好奇地倒了小半碗嘗了嘗,那感覺用當下的一句廣告詞最貼切了----味道好極了。那是對喝茶的第一印象,說來也奇怪,那以后再喝多貴的茉莉花茶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也喝不出那個味道了。</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識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遠房三哥大我二十歲,三嫂是表姐,我的奶奶是表姐的姑奶奶,表姐勤勞善良,敬老愛幼,提起她村里男女老少沒有不豎大拇指的。高小畢業(yè)的三哥識文斷字,經(jīng)常代人寫信,過年給各家寫對聯(lián),在村里也算是個文化人。三哥年輕時常年在外跑業(yè)務(wù),走南闖北的他有兩大愛好,一是買書,二是喝茶。每天我放學后放下書包就往他家跑,直到大學放假也還如此。如果恰逢三哥閑暇在家,肯定是手端個搪瓷缸邊喝茶邊看書,他也會拿出在外地帶回的黃山毛峰、信陽毛尖、碧螺春等讓我嘗嘗。那時候小,初嘗茉莉花茶后也根本也不懂茶葉、更品不出不同的茶葉味道區(qū)別,過來的目標就是想看看三哥出門買的那些書,有喜歡看的自己隨便挑走,三哥從不阻攔。近年來三哥身體衰老了許多,但還依然保持著喝茶的習慣,所以只要是有機會看望三哥,我總會記得給他買些茶葉帶著,因為他愛喝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品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剛改革開放那些年不像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條件這樣好,茶基本上屬于可有可無之列。剛成家那會兒,一天到晚奔忙于工作和生活,沒有時間也沒雅興喝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學校把實踐教學基地分給幾個老師管,讓我管理十畝桃樹,位置就在現(xiàn)在的學府花園一進大門路南側(cè),那可曾經(jīng)是我一手管理起來的桃花盛開的地方。原來的桃園粗放管理,雜草叢生,害蟲肆虐。戰(zhàn)嚴寒、斗酷暑,我和孫老師克服了旁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精心改造加上科學管理,原來從不結(jié)果的六百棵桃樹甩掉舊裝,面貌煥然一新。春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風撲面,桃花燦爛。夏天“桃之夭夭,有蕡其實”。夏雨淋洗過后,一個個桃子粉黛嬌羞,美不勝收。盡管桃林花開滿園果枝彎,也沒有體驗到唐寅《桃花庵歌》里的“又摘桃花換酒錢”那等浪漫,對酒神們視為玉液瓊漿的酒沒有半點好感,自己天生就是酒瓶子倒了也不扶的主。功夫不負有心人,千辛萬苦換來了花果滿園,面對交口稱贊的桃林,鬼使神差的我竟想起了喝茶。自己騎著自行車來到小南門附近的老正泰茶莊,花了三十三塊錢要了半斤當時最好的西湖龍井,售貨員眼睛直瞪瞪的看著我,那差不多是我一半的月工資!棵棵龍井嫩芽樹立在玻璃杯中,晶瑩剔透,香氣四溢。喝后齒間流芳,沁人心脾,喝剩的茶葉都不舍得倒掉,全都嚼著吃了。前些年老茶莊也隨著舊城改造運動進行了新裝修,翻新后的正泰茶莊丟掉了原來的古韻?,F(xiàn)在偶爾走過滄州文廟附近,望著不古不新、不倫不類的新正泰茶莊,憶想起當年的日日夜夜,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悟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濃茶一碗本無意,淡茶一杯也有情。這次匪夷所思的品飲龍井后,對茶的感覺若即若離。一是雖然人們內(nèi)心大都向往“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的生活,可自己深知桃李園丁非桃花源中人。詩酒田園,煮茶品茗那種仙風道骨的生活不屬于我這個負重遠行者,竹杖芒鞋的我還要在阡陌縱橫的田野里風雨兼程。走累了,也會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收住疲憊的雙腳小憩一兒,心曠肅觀聽,切身感受一下身邊的鳥語花香;口渴了,也許會一杯涼茶下肚,愜意的享受大自然賦予的茶之味。二是茶的有無之間、品類之別對于我一介布衣考量很少,就算前些年趨之若鶩的普洱、金駿眉端到面前,也并未體驗到嗜茶者那種如癡如醉的感覺,相反,一杯廉價的鐵觀音反倒是越品越有味道......</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yè)一壺茶。茶,承載著古今多少高人的參悟,對于炎炎夏日樹下納涼一族它只是一解渴飲品;茶,精明的商人利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把它打造成了奢侈品,對普羅大眾它只是日常生活用品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一員;茶,品飲中的程序禮節(jié)和思想火花提煉為茶道備受業(yè)內(nèi)推崇,傳到海外后盛于東瀛,可謂茶道至精;茶,對于我來講只是一片樹葉的故事,葉生天地間,入杯有乾坤。大道至簡,也許一杯茶就是人生的全部……</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淺嘗輒止茉莉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識書品茗成佳話。</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心血來潮飲龍井,</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濃湯淡水似年華。</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后記:</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清明節(jié)前偶然看到微信上別人寫的喝茶故事,觸景生情動了筆。心懶手拙,就坡下驢時斷時續(xù)寫了點。題目很糾結(jié),撓了半天頭也起不出合適的名字,后來想干脆叫道茶吧。此道非“道茶”的道,那是大道。此處道是說的意思,求刀剁斧砍。</b></div></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