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到燈塔去》,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 ·吳爾夫(1882-1941)的作品。這個作家是微雨推薦我的,當時一次買回她的四本書,可惜到現(xiàn)在為止只看完這一本,而且還是斷斷續(xù)續(xù)在枕邊扔了好幾個月才讀完。這本書不算難讀,但必須很認真的去看和體味,心不靜時是看不下去的。那段時間懶散,總是看幾頁就放下,穿插著看著好多本其他書,以至于常常再拿起時又要從頭來過,前30頁估計我至少翻了3遍。九天批評我說“家里的墨池都要干了”,哈哈,在這句話的激勵下,我花了三個晚上終于了結此書??墒牵鹿P寫讀書筆記時,卻又開始撓頭感覺不愿動腦,如此一拖又過去二個月。</h3><div><br></div><div> </div><div> 為何如此畏難呢?因為吳爾夫是位“意識流”作家。我想還是先來認識一下她的寫作理念,以及一些文藝評論家對她的評價,一來有利于理解她的作品,二來我很喜歡這些思想表達,做個記錄。</div><div><br></div><div> </div><div> 吳爾夫針對意識流小說的創(chuàng)作曾說:“讓我們考察一下一個普通人在普通一天中的內心活動吧。心靈接納了成千上萬個印象——瑣屑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深深銘刻在心頭的印象。它們來自四面八方,猶如不計其數(shù)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當這些原子墜落下來,構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側重點就和往昔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間不在于此而在于彼。”相對于傳統(tǒng)小說創(chuàng)作的人物,她說:這是精神主義者與物質主義者的區(qū)別,簡而言之,其一看“內”而其一看“外”。 </div><div><br></div><div> </div><div> 在看完這本書后,重新讀序,對這段非常抽象的語言,我大致是這么理解的。通常我們看文學作品,人物的內心活動基本是單一呈現(xiàn)的,主要是通過情節(jié)的推動來塑造人物形象。在故事情節(jié)和特定場景的敘述中,讀者基本能夠比較清楚的領會作者想要讓你感知什么,甲乙丙丁的所作所為所想,讓我們了解他們的典型性格,進而揣摩猜測著故事的發(fā)展,想象著結局的悲歡離合。而吳爾夫所想要表達的是人最深層的人性,每個人呈現(xiàn)出來的一言一行,其實具有極大的裝飾性,雖然其中必定會或多或少的影射出內心,可是針對一個瞬間,一個時點,其實自己和別人看到的自己,或許大相徑庭,或許是冰山一角?!兜綗羲ァ分械睦俘R夫人這樣想:“我們的影像,你們籍以認識我們的東西,都是膚淺可笑的。在這些影像下面是一片黑暗,無邊無際,深不可測;我們只不過偶爾浮到表面,你們就是依靠這個認識了我們”。所以吳爾夫她幾乎不是來講故事的,她就是來寫人的內心世界,來描畫你大腦里那忽倏而來又轉瞬即逝的腦電波,那為外人所不見的意識流,然后把這一點一點的線條編織起來,織成一個個鮮活的人,織出一張生活的網,也或許是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像極了糾纏不清的人生。</div><div><br></div><div><br></div><div> 舉一個膚淺的例子吧:就好比一個女人與一個追求她而她并不喜歡的男子相遇,她莞爾一笑,這一刻每個人是怎么想的呢?可能她在笑之前早已潛意識的撫弄了頭發(fā),提氣收腹,想著如何展示自己的嫵媚,卻又顯得那么隨意淡定,有著雖然不喜歡卻不想他輕易放棄的虛榮心;可能她只是習慣性的笑了笑而這種自然優(yōu)雅正是他最迷戀的地方;也許他看到莞爾一笑以為是她的示好而不禁歡喜充滿幻想;也許他已經另有所愛一眼便看清了她的故作姿態(tài)而滿心不屑;或許有個旁觀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她的瞬間拿捏作態(tài);或許這個旁觀者正是男子的愛慕者而嫉恨從心生,一邊對那個女人正在做尖酸惡毒的心理攻擊,一邊又巧笑嫣兮的向男子暗送秋波。就是這一秒,每個人的心里活動因為各自的身份和角色可能已經來來回回的揣測了自己和對方好幾個回合,而誰又能真正猜對呢,連自己或許都意識不到,我們的大腦遠遠比我們的思想運轉的更高速。而吳爾夫就是寫這個的,她根本不在乎故事,情節(jié)看似簡單但敘述卻安排的巧妙精致,她只在乎人,人性,某一刻的內心活動,她(他)過著怎樣的人生,然后用她極富天才的語言表述出來。</div><div><br></div><div><br></div><div> 本書的內容簡介如是說:“《到燈塔去》是吳爾夫最具自傳性質的一部小說,通過簡單的情節(jié)和對瞬間印象的描繪,探討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追憶童年的歡樂與憧憬和記憶中逝去的幸福,并深刻再現(xiàn)成人關系的復雜莫測。吳爾夫以對瞬間的敏銳感知,創(chuàng)造了一部永恒的經典”。我無法更準確的表達,只能引用。</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 第一部分“窗”,總共145頁,描述了從一個下午到夜晚的時間段里,拉姆齊夫人和拉姆齊先生、他們的孩子們、收留的常客們在一起發(fā)生的一些瑣事,如散步、交流、吃晚餐、孩子們想去燈塔的心愿等,僅此而已。吳爾夫常常會通過不同的平行線去刻畫同一件事、一個動作、一句話在不同人心里的影響,進而讓讀者自己去了解這些人,去挑選喜歡誰;第二部分“時過境遷”只有20頁,卻風卷殘云般的歲月飛逝,拉姆齊夫人病逝,普魯.拉姆齊難產而死,安德魯.拉姆齊在戰(zhàn)爭中被炸死。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作者僅用一句話就抹殺終結時,那種震撼力讓你心驚肉跳;第三部分“燈塔”不足80頁,講述拉姆齊先生和兩個孩子卡姆、詹姆斯前往燈塔的過程,而岸邊是??屠蚶虻那f思緒。其中父親和孩子之間情感的轉換非常揪心而復雜。</div><div><br></div><div><br></div><div> 我個人感覺“燈塔”并沒有太多的隱喻,或許就是一個事件發(fā)生的切入點,也或許模模糊糊的代表了內心的一種愿望。從塑造的這些人物中,我覺得吳爾夫還是偏向女性的,她筆下的女性雖然不乏缺點,卻比男性更富有犧牲精神,更堅強、隱忍、善良。尤其是她對女性情感的把握和語言的細膩讓人嘆服。這本書被我勾畫的很不像樣子,那些表達里有太多自己也曾感受過的東西。還是記錄吧,因為你會覺得自己蒼白無力,在大師面前語言如此貧瘠,這種復雜心理活動的描述、大段大段自言自語的內心旁白,文字中蘊涵的巨大力量讓我著迷而望塵莫及。</div> <h3><br></h3><h3>(以下是摘錄和我的一些感受)</h3><h3><br></h3><h3> “拉姆齊先生只要一露面,就會在他的孩子們的心中激起如此強烈的情緒。現(xiàn)在,他站在那里,瘦的像一把刀,咧著嘴巴露出譏笑,他不僅因打碎了兒子的夢想和揶揄了妻子</h3><div>——她在哪方面都比他強一萬倍(詹姆斯想)——而幸災樂禍,而且暗地里頗為自己的料事如神而沾沾自喜。他說的是實話。他說的總是實話。他從來不會說謊;從不顛倒黑白;從不為了取悅或遷就某位凡夫俗子而不講逆耳的話,尤其對他的幾個孩子;他們雖說是他的親骨肉,卻應該從小就懂得人生充滿艱辛;事實毫不留情;…… 我們要想最終到達那里,最關鍵的是需要勇氣、真理和承受力?!边@段話把一個不懂得關愛妻兒、自私、冷漠、刻薄卻又堅持著自己為人處世信條和原則、學究氣的拉姆齊先生表達的很完整,也反映出兒子詹姆斯對父母的情感。無論對待親人愛人或朋友,實話其實是顯而易見并且非常簡單的,如何才能不要粗暴對待彼此間的情感,體諒對方的心情和處境,讓所言能夠產生效果,甚至用謊言給予對方必要的安撫,在特定環(huán)境下不是比實話更好嗎?有時候某人自詡著實話實說、做人簡單,或許只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所以才如此無所謂;或許他打著堅持原則的旗幟,也只是因為情商太低;至于是否還藏著幸災樂禍的惡毒更是不得而知。</div> <h3><br></h3><h3> “再完美的關系也免不了白璧無瑕;她的天性是面對事實,但因為愛著丈夫而不得不掩蓋事實,她簡直無法忍受這種考驗;…”這就是女人的委曲求全吧?與拉姆齊先生對比鮮明。</h3><h3><br></h3><h3> </h3><h3> “卡邁克爾拖著腳走過,腋下夾著一本書,腳上穿著那雙黃拖鞋,對她的問話僅點了點頭,這使她感到她在受到猜疑;還感到她所有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欲望都不過是貪圖虛榮。她如此強烈地渴望助人、渴望給予,難道是為了獲得自我滿足,是為了人們能說,“哦,拉姆齊夫人!親愛的拉姆齊夫人……拉姆齊夫人,當然啦!”并且需要她、召喚她、敬愛她?她內心渴望的難道不正是這些?因而當卡邁克爾像此刻這樣在她面前退縮,匆匆逃到某個角落去作那些永遠也作不完的藏頭詩的時候,她不僅本能地感到碰了一鼻子灰,而且意識到她自身的渺小,意識到人與人的關系、即使是最良好的關系也是多么狹隘,多么美中不足,多么自私自利?!边@就是成人關系的復雜性,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和表情或許會在他人心中激起的非常大漣漪,甚至就此影響了人際關系,而當事人或許仍莫名其妙。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這些感受卻不愿深究為什么,還常常自詡為直覺,呵呵,其實潛意識早已幫你做出判斷。</h3> <h3><br></h3><h3> “不會忘記,孩子們是什么都不會忘記的,她想?!虼?,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要特別慎重,只有等他們進入夢鄉(xiāng)才能松一口氣?,F(xiàn)在,她不用顧慮著誰。她可以呆著,表現(xiàn)真實的自我。而這種時候,她常常覺得需要默想;不,甚至不要默想。只是默默的,獨自呆著。所有那些蔓延的、發(fā)光的、有聲的存在和行為,現(xiàn)在都已消散;她在抽縮,帶著一種莊重的感覺,縮成真的自我,黑暗中的一個楔形的內核,而別人是看不見的。她還是那樣筆直的坐著,織著長襪,心里卻感受到了真的自我;這個自我擺脫了所有身外之物,自由地去探險、獵奇。當生活暫時沉落的時候,人的感覺真是浩瀚無限。…… 失去了作為人的存在,也就擺脫了煩惱、焦躁和騷動…… 真是奇怪,為什么人在獨處時就會偏愛沒有生命的東西;樹啦,河流啦,花朵啦;感到它們表達了自己;感到它們變成了自己;感到它們懂得了自己,或者其實它們就是自己;……” 這樣的感受你一定經歷過。</h3> <h3><br></h3><h3> “距離——別人離我們是近還是遠——真的太重要了;因為隨著拉姆齊先生乘著帆船在海灣里漸漸遠去,她對他的感情也在改變?!? 距離,無論時間或空間的距離,都會讓一些感情在我們的想象中變化,原來痛恨的沒那么恨了,愛更加甜蜜,恨也變成了愛,也許全都相反,反正和真實總是有差距,而且一旦你們恢復了原有的距離,那些感情也往往會恢復原狀。</h3><h3><br></h3><div> </div><div> “說到底,人對別人的看法多半都是很荒唐的。因為這些看法是為了迎合著自己隱秘的私心?!?lt;/div><div><br></div><div> </div><div> “人需要五十雙眼睛去觀察,她想。五十雙眼睛也不足以看透那么一個女人?!? </div> <h3><br></h3><h3> 不知道有沒有人耐心看到了最后,而我在記錄的過程中又品味了一遍這本書。當人安靜的時候,你會體會到吳爾夫語言的深深魅力,更像放慢了時間的速度,用慢鏡頭在播放著大腦思考的過程,播放著人生。接著會讀她的《達洛維太太》,而這本《到燈塔去》也值得我反復閱讀。</h3><h3><br></h3><h3><br></h3><h3><br></h3><h3>另:今天天氣突變,溫度驟然下降,下午在半小時內四季輪轉,從雨后初陽到刮起黑風,還下了冰雹和雨夾雪??墒窃谂笥讶吹接腥伺牧肃l(xiāng)村的雪景,似一幅清新雅致的水粉畫,美得讓人屏住了呼吸,周遭頓時寧靜清爽,時間也似停滯。分享一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