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是因為有支持她讀書認字的父親和丈夫趙明誠,之后八九百年間無女作家。五四運動以后,出現(xiàn)了女作家謝婉瑩,她的作品大部分是兒童文學(xué)。直到三十年代才出現(xiàn)了左派女性作家丁玲和蕭紅,她們的代表作分別為《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呼蘭河傳》,具有反抗、批判意識,很難從作品中透露出女性特質(zhì),很明顯地表現(xiàn)了婦女能頂半邊天。</h3><h3><br></h3><div>張愛玲是四十年代出名的女作家,她生長在上海租界區(qū)沒落的貴族書香門第,當時的上海,人稱十里洋場繁華的大上海,比較早的西化了的城市,中西文化交流地,抗戰(zhàn)時期,上海變?yōu)椤肮聧u”,她的作品被稱為孤島文學(xué),大多數(shù)發(fā)表在雜志、報紙上,面對大眾的文學(xué),作品背景就是如此。2002年我曾出差路過上海逗留過三天,看到外灘排排歐式建筑,高聳的世貿(mào)大廈,在建的據(jù)說最大的shopping mall,瞬間感覺國際化大都市,較之我們古都是繁華了許多,那時我們的高新區(qū)還在建設(shè)當中。</div> <h3>張愛玲之所以到如今還被人喜歡,是因為她以城市獨立女性的角度,冷酷地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普通人隱秘的心理與情結(jié),展現(xiàn)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西方文化交匯時人們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下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性。</h3><div><br></div><h3>最近在看法國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Ⅰ、Ⅱ,其中就講到女性為什么長久以來是男性的附屬品,首先是有生理原因,其次就是歷史原因。女人們的正常命運是婚姻,婚姻使她們實際上仍然從屬于男人,男性的威信依然建立在牢固的經(jīng)濟和社會基礎(chǔ)上。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也提到婦女的從屬地位。</h3><h3><br></h3><h3>我覺得這個歷史原因很重要,張愛玲的作品能反映出這個問題說明她很理智,一般人認為女性寫愛情容易濫情,但是讀她的作品卻不會有這種感覺,相反卻很冷靜地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能長久的深入人心,是她真實的反映了女性的內(nèi)心情感,那些悲哀、孤獨、痛苦、心酸、壓抑被她真實的描寫出來,適婚女性要去談戀愛、相親,都想嫁個有錢人家,在面對一個即將和自己共度一生的陌生男人面前種種的小心思,女性的那種小詭計等等,把女人婚后那種孤獨感描寫的淋漓盡致,描寫夫妻生活,不僅符合當時社會,也適合現(xiàn)代社會,表面看似恩愛夫妻,可實際還存在家暴,那就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性應(yīng)該是愛、溫暖的代名詞,在她的筆下女人卻成了男人的發(fā)泄工具,沒有感情的性生活簡直是種受罪,如此大膽而真實的描寫,還是很貼近生活。不僅女性喜歡,更是提供給了男性作反省的思考,能更進一步了解女人而去讀她的作品。<br></h3><h3><br></h3><h3>張愛玲清冷孤傲、獨立脫俗,靠自己稿費生活,能自食其力,有過兩次婚姻,從來沒有那種依附于男人的行為。她和胡蘭成因小說結(jié)緣,后相知、相戀,開始的確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她不是個世俗的人,由于胡的殷切與主動,她單純的認為找到了懂自己的人,所以就有了她的愛低到塵埃里,好的愛情讓人變成傻子,壞的愛情讓人變成瘋子,最好的愛情讓人變成孩子。兩人初次見面胡覺得張幼稚而可憐,胡比張大14歲,張因在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傷害,她能在胡身上找到那種既有父親又有戀人的感情,想必就是那種孩子般感覺。在他們交往期間是張愛玲寫作的黃金時代,誰知胡卻是個濫情的人,放在現(xiàn)如今就是標準的渣男,不顧廉恥的背著張勾引了周護士、寡婦范秀美,這成了張愛玲生命中的劫數(shù)。不過有因就有果,他最后的結(jié)局也很不好,不想用“報應(yīng)”二字去總結(jié)他。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他們分手時候,張還給胡寄去30萬接濟他。她能滿懷熱情,穿過租界的層層封鎖去看望胡蘭成,結(jié)果看到的是他和別的女人在一起,她滿腔熱忱瞬間幻滅,分手是絕對的高明。他如雨露,既然無情,你便是低到塵埃里也開不出花,只能腐爛成泥還不如早早抽身。有興趣看看由三毛作為編劇的老電影《滾滾紅塵》,就是寫張和胡的愛情,如夢人生芳心碎,空對落花清淚垂。張愛玲后來到了美國改嫁劇作家賴雅,不久,賴雅癱瘓,張照顧他至死。</h3><div><br></div><div>正因為有如此經(jīng)歷,她的作品寫出來很貼近大多數(shù)城市上班族的生活,晚上躺在床上能聽到電車滴鈴鈴的響聲,那份孤獨只有她懂。</div><div><br></div><div>她的《傾城之戀》,一座城市的<u>淪陷</u>,成全了一段感情。和那個“傾國傾城”典故沒有一點關(guān)系。故事主人翁白流蘇和范柳原,各懷心事,各取所需,白小姐的無奈,只能委屈求全。身處困境,只能如此。原生家庭的冷漠使得白流蘇的選擇顯得有點明智,至于真愛是否存在可另當別論。平日里算的精細的兩個人,卻在戰(zhàn)爭中相互扶持、敞開心扉,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患難見真情、生死與共吧。在生死邊緣的人,仿佛會一下子洞察人生,豁達與清醒也是前所未有的。</div><div><br></div><div>傾城之戀,人生中的幸事莫過于在戰(zhàn)亂中幸存,與所愛之人,攜手與共。也算是意外中的圓滿結(jié)局。</div><div> </div><h3>?她的《金鎖記》中曹七巧,一個菜市場賣麻油的女孩,出身卑微,嫁于不中用的丈夫,她每晚感覺丈夫像塊冷冰冰的死豬肉壓在她身上,與季澤的愛恨糾纏,“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留給讀者思考,在沒有得到愛情時受到侮辱與迫害,為追求金錢、權(quán)利、愛情,最后變?yōu)槭┍┱叩呐で睦恚宫F(xiàn)人性惡的一面,壓抑的人生,時代的悲劇。張愛玲是抓住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了人物。</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鳶尾花 花語:絕望的愛</i></h5> <h3>現(xiàn)如今出現(xiàn)的大齡單身女性,大多數(shù)學(xué)歷高,自己有房有車,有工作甚至有企業(yè),不再依靠男人去征服世界,但是在張愛玲的筆下這類人有著驕傲背后的心酸,試想一個人獨自享用孤獨是個什么滋味呢,也許兩個人的孤獨勝于一個人的孤獨,與其活在兩個形如陌生人的有隔閡的婚姻中還不如單著,也不平添莫須有的煩惱!估計是比張愛玲的小說還理智,害怕了婚姻!</h3><h3><br></h3><div>一個女人不管有多么的風(fēng)華絕代,才華出眾,如果沒有愛情,那也不過是一朵等待枯萎的玫瑰而已。不想枯萎,先讀懂自己,再去讀懂張愛玲,然后讀懂愛情,避輕就重,去尋找自己的愛情!未進城的人擦亮雙眼,那人還在燈火闌珊處;進了城的人有沒有這道點心也無妨,一樣日升,一樣日落,愿使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是心中的烏托邦,實現(xiàn)與否?大多數(shù)人都是寂寞慣了的,走完生命的渡口,終會相聚。</div><div><br></div><div>喜歡她有各自的理由,不管是她自己的故事吸引人,還是看重她的作品,無需解釋,心領(lǐng)神會就好!</div><div><br></div> <h3><a href="http://www.zit.org.cn/z1bd2n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小團圓》并非都團圓</a><br></h3> <h3><b>文字、圖片來自蕤の世界原創(chuàng)</b></h3><h3><b>嚴禁個人公眾號轉(zhuǎn)載!違者必究!</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