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被網(wǎng)友取名為梵高奶奶</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她的畫風(fēng)很像梵高</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故事是這樣的</font><br></div> 常秀峰,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太,河南方城縣江家村務(wù)農(nóng)一輩子,沒上過學(xué),不懂繪畫。走動范圍不超出縣城。老伴去世后,2003年的元旦,兒子的堅持下,她離家來到陌生的大城市廣州。 小孫女纏著老太太一個接一個的講故事,家鄉(xiāng)好玩的事 奶奶說到自家種的山楂,“綠葉子,紅小果”小孫女依然搞不清它的模樣<div><br></div> 城里的孩子從小的環(huán)境接觸不到山楂樹,怎能憑空想出。 無奈奶奶拿起小孫女的蠟筆,“笨拙”地畫山楂,畫綠葉紅果<div><br></div> 孫女眨巴著小眼,似乎明白了 受到鼓舞,只要講到村莊、河流、家鄉(xiāng)風(fēng)土人情,她就嘗試畫下來 開始是出于為孫女講解,畫著畫著上了癮,拿著孫女蠟筆,一發(fā)不可收拾。<div><br></div> 兒媳婦下班回家,看到老太太的信手涂鴉,激動地說不出話。 過一個從未接觸過繪畫的老人,有這般的天賦,這些沒有透視、不懂比例的蠟筆畫透著滿滿靈氣。 老太太想把她大半生的回憶都用筆畫下。 一幅畫,通常需要3天到上一周時間。 老太太有眼疾,經(jīng)常畫起畫來就忘了,直到眼睛流淚,才意識到要停筆休息。<div><br></div> 這些講述農(nóng)村的蠟筆畫,老太太一畫就是一百多幅,他的兒子江先生開始把這些畫作放在博客上,老太太和她質(zhì)樸的畫,一下子就火了。<div><br></div> 河南省美協(xié)副主席曹新林評價道:“老太太的畫屬于原生態(tài),沒受過一天正規(guī)訓(xùn)練就能畫出這樣的作品,老太太真的很有靈氣,繪畫天分很高?!? <font color="#ed2308">著名畫家陳丹青則稱贊道:常秀峰的畫,有質(zhì)樸的震撼和心靈純凈的體現(xiàn),她用純真無瑕的眼睛,去觀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諦。</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常老太也想不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己就是那么涂抹幾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多人稱她為“梵高奶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她還并不知道梵高是誰</div> 還沒等老太反應(yīng)過來,就被邀請到<font color="#ed2308">《魯豫有約》</font>,魯豫問她:你知道現(xiàn)在有多少人在崇拜你嗎?老太太想了想回答到:幾十個吧。 香港邀請成功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畫展 趙瑜先生的散文隨筆集中,64幅插圖全部選用她的繪畫作品。<div><br></div> 世界著名攝影大師斯魯本更是收藏了她的蠟筆畫《石榴樹》 “常秀峰和我一樣,都不是用機(jī)器和筆在展示藝術(shù),而是用心?!? 而馬英九先生同樣欣賞收藏了她的畫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沒有名利概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知“紅”為何物的老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她的畫和故事,勾起人心質(zhì)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溫暖了終日奔波在浮躁都市的人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老人說:只要拿起畫筆,就會盡全力將心中所要表達(dá)的東西展現(xiàn)出來。下面是其兒子的文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我的母親梵高奶奶</b></font></h1><h5>文 | 江華</h5><div><br></div><div>當(dāng)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猜也許是這本書的某種東西吸引了你,你開始在某個地方讀它。</div><div><br></div><div>此刻,你看看天空,感覺一下身邊風(fēng)的溫度——不論是春夏秋冬。如果你的父母不在你的城市,那么我希望你回家的時候,把順手發(fā)信息和段子的時間,留出來,給他們打個電話,因為你知道,那個地方的氣候和溫度,一定和你這里的不同。</div><div><br></div><div>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和這本書的作者以及主角有關(guān)。她是我媽。</div><div><br></div><div>我媽現(xiàn)在七十多歲了,你可以稱呼她為奶奶、外婆,或者是阿姨。不過,因為她那些簡單的畫,她現(xiàn)在有個了雅號,叫“梵高奶奶”。我很愿意我和我的媽媽,能夠通過這本書,和你以及你的家人交流,換句北方的話說,叫說說閑話。</div> 這本書要向你的父母問好,并懇求你,能夠在你空閑的時候,想想自己的爹娘。大多數(shù)的孩子現(xiàn)在都不在父母身邊,這個社會把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生活給活生生的撕裂了,這種親情的撕裂麻木而不會疼痛。孩子們永遠(yuǎn)不知道母親生下自己的疼痛。 這個世界的生命,是由母親的疼痛開始的,本來也應(yīng)該以愛結(jié)束——可是現(xiàn)在的人生都如電腦游戲一樣,有多種的結(jié)局。這令人不安。用一本書來描述一個人的一生是困難的。蕓蕓眾生之中,普通人的生命太過相似,時間和空間將一個婦人限制在一個狹小的山溝里度過一生。 一個農(nóng)村婦女不過是侍夫、養(yǎng)子、度日、生存,度過一生而已,母親的故事在每天重復(fù),了無生趣。農(nóng)村人沒有城市的人生活豐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直接和世界交流的方式,并不是語言,而是眼神和動作。在我的記憶里,我的父親和母親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們,總是沉默地在田野里勞作,很少看到神經(jīng)質(zhì)的嘮叨。<div></div><div><br></div> 而城里人,上帝把語言的功能更多地分配給他們。我很納悶,母親告訴我,我小時候是一個木呆呆的小孩,能夠坐在某個農(nóng)舍下的石頭上,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發(fā)愣,怎么到了城市,就變成了一個以說話和文字為生的職業(yè)人了呢? 母親的一生可以這樣描述:1949年以前的年輕女孩,1949年之后的女人,農(nóng)村婦女,生了六個孩子,沒有一個夭折。<div></div><div><br></div><div>她養(yǎng)大的孩子們,打工的打工,進(jìn)城的進(jìn)城,有家庭矛盾爆發(fā)仍然爆發(fā)。人命不同,母親的最大感受,只好嘆氣認(rèn)命。不幸的是,她的老伴早逝幾年,然后她就變老了。誰會說這樣的人生值得回憶和記錄呢?</div><div></div><div><br></div><div>說實話,我們每個人關(guān)注的總是和自己無關(guān)緊要的東西。比如我,父親去世了五年了,難道我真的在心底里就時時刻刻記著他?按道理說,他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可是我關(guān)注的是什么?也許這種忘本就是無法責(zé)怪的事情,換句罪惡無比的比喻:我們吃了美好的蛋,是不會感謝母雞的。</div><div></div><div><br></div><div><br></div> 所以,也只有自己有了孩子,才會知道了自己逐漸遺忘的童年模樣;只有永失親愛的人,追悔莫及時,自我譴責(zé)才會日漸強(qiáng)烈。許多年以前,我并不認(rèn)為母親的一生是值得書寫和記錄的。但現(xiàn)在我改變了想法,正因為母親是一個普通得轉(zhuǎn)瞬即逝的人,才應(yīng)該用一本書留存下她的身影。<div><br></div><div>這是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里面的親和愛會多點。</div> <font color="#808080">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就看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做,“梵高奶奶”筆下的世界正是她畢生親眼所見,以藝術(shù)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而我們只要不放棄心中的夢,堅持對愛和美的信仰,一定也可以描繪出自己的精彩人生!</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