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大涼山,彝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寒冷的氣候,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落后的觀念,疾病等等一系列問題交織在一起,于是貧窮、艾滋、吸毒、好吃懶做成了他們揮之不去的標簽。</h1> <h1>2013年認識"風雨同舟志愿者聯(lián)盟"公益群的盟主Sunny菲后,美姑、昭覺、布拖、爾拖這些陌生的字眼就開始進入我的視野,在心里扎下根來。在陸續(xù)參與了她組織的對這些村小的資助和物質(zhì)捐贈活動后,根開始發(fā)芽,總想著有一天要來看看這塊土地以及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彝人們。</h1><h1><br /></h1> <h1>終于遇上一個機會,由Sunny菲牽線,解放軍63926部隊對美姑的村小捐贈多媒體教學設備、籃球架、籃球、課外書等近10W的愛心物資,Sunny菲要帶他們實地考察、安裝,我也正好隨之前往。</h1> <h1>去典補鄉(xiāng)爾拖村小的路上,塵土飛楊,可這已是進山最好的路,很快我們的車就駛上了蜿蜒曲折、沆洼不平的山路。</h1> <h1>路過鄉(xiāng)政府,一間小屋里,老師正在給幼兒園的孩子們上繪畫課。有些孩子看起來已經(jīng)很大了,一問老師,果真,有七八歲還在上幼兒園的。因為最近的村小還要走很遠,家長們不放心,暫時放幼兒園長大些再去吧。</h1> <h1>這一雙溫柔含笑的眼睛直擊心窩</h1> <h1>爾拖村小周圍的環(huán)境。彝族人大多依山而居,房屋錯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凹里、山坡上,加上這個季節(jié)正盛放的桃花、梨花以及綠樹、竹林的環(huán)繞,一副清新的田園風光鄉(xiāng)村畫卷</h1> <h1>雖然風景不錯,但那些大面積裸露的黃土、紅土依然昭示我們這片土地的貧瘠,加上寒冷的氣候,人們從土壤中收獲的農(nóng)作物主要是土豆、玉米,其他蔬菜瓜果,經(jīng)濟作物一概闕如。以至于孩子們把土豆當成天底下最好的食物。</h1> <h1>路邊一戶人家正在田里耕作,右邊兩個孩子獨自在一邊兒玩,中間勞作的母親還背著一個。彝族人家,生三個孩子是起步數(shù),我們聽到最多的是生了十二個。</h1> <h1>此次除了解放軍63926部為爾拖村小捐贈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我們公益群也為孩子們買去了生日蛋糕和飲料(以前已經(jīng)買過書包、文具、衣服和鞋等物質(zhì)了),孩子們開心地吃著喝著,有一些還拿著回家,為的是讓家里的兄弟姐妹們也嘗嘗</h1> <h1>公益群里的廣州何姑娘,捐了很多新衣服給孩子們,孩子們拿著新衣比劃著,一臉的開心。</h1> <h1>其實大多數(shù)孩子如她一般,面對鏡頭,會害羞的不敢直視,垂下眼簾或轉(zhuǎn)過頭去</h1> <h1>但也有好些孩子敢于直面鏡頭。因為日照強烈,孩子們大多皮膚黝黑,可依然掩飾不了那清亮、透澈、明凈的雙眸,臉上也總是綻放著純真、善良的笑容</h1> <h1>大多數(shù)村小都建在山腰里,方便山上、山下的孩子盡可能就近入學。我問一個女孩子:"你家離學校遠嗎?"孩子指著我背后的山,笑著說:"不遠,就在那座山上。"一旁的老師聽到了,過來補充說:"她每天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上學。"這是晴天計算出的時間,如果遇上下雨或下雪,時間延長不說,道路變得更加泥濘難行,也更危險。</h1> <h1>從山凹里的爾拖村小離開,在崎嶇的山路上開車半個多小時到達位于山頂?shù)臓柟逍 ?lt;/h1> <h1>從山頂上俯瞰,一個靜謐、安詳、寧靜的山谷,避世的好去處,只是太荒涼了。</h1> <h1>這座孤獨的房子就是爾哈村小。只有一個三年級的班。如果要上別的年級只能去下面的爾拖村小。好在政府已經(jīng)在附近重建,不久的將來,他們就要搬進新校舍了。</h1> <h1>勒勒約布老師,是附近村莊里唯一上過幾年學的人,于是他成了爾哈村小的代課老師(因為學歷,他不可能是正編老師,所以一直拿著代課老師的基礎(chǔ)工資),四十幾年了,他是唯一的老師,正是因為他才有了爾哈村小的存在。</h1> <h1>孩子們坐在這個擁擠的教室里學習,實際光線比圖片中的暗淡。簾布后面就是支教老師的住處。一個山東漢子,來這兒已經(jīng)兩年多時間了,村民和孩子們竭力挽留他,不希望他走。</h1> <h1>教室外這一排桌子,就是支教老師的簡易廚房。</h1> <h1>在爾哈村小看到的一個五官精致的小女孩</h1> <h1>下山來,去到一戶人家,這是他們家的室內(nèi)室外圖,屋里的寒酸、簡陋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問父親,為何不養(yǎng)羊,答曰:"沒有錢買小羊呀!"</h1> <h1>在家的三個孩子,解放軍叔叔送給女孩一個新書包,她開心極了。左邊的男孩子還落落大方地給我們背了一首很長的詩,讓我們看到了這家人的希望。</h1> <h1>布里莫村小,是我們這次去的最大的村小。校長范韋軍,用幾年的時間,把只有14個學生三間平房的村小變成了今天有三層教學樓有教室團隊有280人左右學生的超級村小,可即使這樣,還是因為師資力量不足,學校沒有成為完小,只有幼兒園、小學一至三年級和六年級。</h1> <h1>本次涼山行計劃走訪的四個學校中,唯獨布里莫村小是想吃肉而非蛋糕!我們來到時,看到整個學校為了迎接我們,為了那頓肉餐,一片歡騰的場景。高年級學生在操場邊支起爐灶,生火燒水煮肉。</h1> <h1>低年級的孩子在操場上玩,有的孩子用飲料瓶蓋子玩著游戲,有的拿著紙板在水泥桌面上打乒乓球。玩得不亦樂乎</h1> <h1>這個孩子追隨著我們的行蹤,可又害羞地不與我們說話,讓人心生憐愛</h1> <h1>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呆在教室里,為我們唱了許多首中文歌,這都是支教老師慧琦的功勞。</h1> <h1>召集了六年級一個班的孩子回到教室,聽解放軍叔叔講課,利用多媒體,講我們國家的航天技術(shù),以期激發(fā)孩子們的理想。</h1> <h1>去的最后一個偏遠的村小,依果覺鄉(xiāng)的四季吉村小。那天本來預計下午四點過去到學校,結(jié)果遇上堵車,后來在山路上又遇上小事端,我們的車完全無法通過,焦急等待中,急中生智從村里調(diào)來一輛小面包,我們拎上蛋糕、衣服換車后繼續(xù)前行。</h1> <h1>翻過幾座山,領(lǐng)略了沿途的風光,到達名副其實"云端上的小學"—四季吉村小。</h1> <h1>已是下午五點過了,孩子們正三三兩兩往家回,看到我們的車,又滿山遍野撒著歡朝學校跑去。我們的心也都跟著歡騰起來。</h1> <h1>我們把蛋糕盒掀開,孩子們立即發(fā)出驚喜的"哇哇"聲,一問,他們好多都沒吃過蛋糕,也不認識蛋糕上嵌著的好些水果??粗⒆觽兿闾鸬爻灾?,那一刻我們真心感到無比的欣慰,歷經(jīng)磨折來到這里,一切都是那么值得。</h1> <h1>四季吉村小兩位特崗教師,非常陽光的彝族小伙子。第一位,吉爾以者老師,因為山上沒信號,他騎了摩托車下到鄉(xiāng)上來接我們。他告訴我們,如果遇上下雨或下雪,他的交通工具摩托車是沒法用的,因為很危險。我問他,如果必須要下山怎么辦?他說只有走路,差不多要走四個多小時才能到山下</h1> <h1>此次行程,最感動我的還是他們,為了彝族孩子的教育,放棄了舒適的生活條件,來到大涼山,在生命的一段歷程中選擇了與這些孩子們?nèi)诤显谝黄稹?lt;/h1> <h1>全老師,來自廣州的大三學生,家境優(yōu)渥,他說本來只想支教半年,現(xiàn)在決定呆一年。那天他本意是坐著我們的車一起去到爾哈村小,車剛開出沒多久,他看到路邊他的學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執(zhí)意下車陪他們一起走。后來他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來到山頂和我們匯合。</h1> <h1>周老師,來自湖南,支教完后他會去麗江繼續(xù)他的音樂、舞蹈夢。</h1> <h1>陳老師,來自東北的大三學生,2015年已經(jīng)來過,因為對孩子們不舍,今年又來了。她每天都會收到孩子們釆摘的野花和帶來的土豆。</h1> <h1>圖片中右邊的是吳老師,她來自江蘇,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公司,還是決定來這兒支教半年。她跟我聊了很多,她會教孩子們洗臉,給孩子們剪發(fā),還要家訪,在支教完成前她要家訪完她班上40多個學生。因為氣候、飲食的不適應,她的皮膚起了濕疹,于是她每隔一天,走40多分鐘的山路到山下,再搭小面包車去到縣城釆購蔬菜水果。她笑著說著這一切時,我的眼角不由自主泛起了淚花</h1> <h1>圖片來自伙伴所拍。圖中文弱女子是黃老師,堪培拉大學設計專業(yè)學生,她也是因為不舍第二次來到這里支教。她手繪了彝族風土民俗文化,還有畢摩儀式,支教結(jié)束后她會把手繪本留給學校,讓彝族文化更廣泛的傳承下去。</h1> <h1>慧琦,甘肅蘭州女子,一個曾經(jīng)清秀白凈的姑娘,如今臉上已泛起了高原紅。那天的午餐活動中,只見她里里外外,,風一樣忙碌的女子。</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短短的行程后,我呈上這篇紀實性的圖文,在這里,我不想去評說涼山現(xiàn)狀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還是相信知識能改變大山里孩子的命運,當看到大涼山有了這些可親可敬可愛的老師后,我相信它的未來不再渺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此,爾拖、爾哈、布里莫、四季吉于我,不再是一個個冷漠的名號,它們讓我生出了一份有牽掛、有思念、有回憶也有酸楚的感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 /></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