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李叔同34歲寫下這首《送別》后,38歲放下所有的功名利祿,家親眷屬,毅然出家,成為后來令人尊敬的一代名僧——弘一法師。<br /></b><b> 這首充滿了感傷色彩的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充滿了哲人的智慧、憂思和悲憫,以及對生命真相的思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b></h1></b><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b></h1></b><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b></h1></b> <h1><b> 《送別》送誰呢,詩中并沒有特指哪個人。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這首詩送別的是苦短人生、如夢如幻的世界?<br /></b><b> 這個時候的李叔同對人生的徹悟已經(jīng)有了很深的認知,正如他所說的,出家"是早晚的問題罷了"。</b></h1> <h1><b>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br /></b><b> "長亭",故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是古時城外專門設(shè)置的亭子,供行人稍息、遮陽避雨的地方,說到"亭子",自然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漂泊、離別的傷感。"古道",更是充滿了荒凄。"芳草",草的生命力極其頑強,不拘于環(huán)境也能生長并快速蔓延。<br /></b><b> 人的欲望不就像草一樣嗎~,欲望的滿足或不滿足,都彌補不了內(nèi)心的空虛,且欲壑難填~<br /></b><b> 弘一法師出家后,直擊要害,用戒斬"草"。他研習戒律,律己至嚴,治學至勤,操行至苦,一切都按照佛制從自身的行持做起,終有所成就,可敬可佩~</b></h1> <h1><b>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br /></b><b> "晚風"本就是虛無縹緲,但又通過柳枝的飄動,能夠感覺到"風"的存在~。<br /></b><b> 世間一切萬物、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緣起則聚,緣滅則散。如"風"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真真實實的存在。有道是人生苦短,如殘聲笛樂,幾家歡喜幾家憂愁~。多少人能參透,其實看到的是夢幻,看不到的,才是你真正的主宰。風燭殘年,看不透的人生,像爬過了一座山又爬過了一座山,無休無止~</b></h1> <h1><b>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br /></b><b> 海角天涯,有多少人能懂我?。∥乙畔碌?,你們追求;我要追求的,你們質(zhì)疑…。茫茫人海,卻找不到共鳴~<br /></b></h1><h1><b> 不隨波逐流,踏上這條圣潔之路,似乎就注定要面對孤獨。因為,他已超出人們的智慧,處于人類認知的巔峰,怎會不孤獨~?</b></h1><h1><b> 正如有的人所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b></h1> <h1><b>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br /></b><b> 飲盡這五濁惡世的"酒",耗盡了人所有的情致,不要再醉生夢死,趕緊脫離這充滿悲苦的世間,到永恒的沒有分別、執(zhí)著和哀愁的"大洋彼岸"~。<br /></b><b> 李叔同對人生的感悟如此敏銳和透徹,不都源于豐富的經(jīng)歷,是他與生俱來的慧根福德,15歲就已寫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佳句,也應(yīng)了"佛度有緣人"的哲理。</b></h1> <h1><b> 這位僧俗兩界共同敬仰的弘一法師,正如豐子愷所說: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質(zhì)生活,此大多數(shù)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學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數(shù)。三曰靈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諦者極少數(shù)耳,弘一法師則安步閱此三層樓臺也。事母孝,待妻愛,精深藝術(shù),精研佛法。實最完美一人也。<br /></b><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