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廣西興安,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靈渠,已靜靜地流淌了兩千多年。</h3><h3> 我以相機為伴,在這古老、神奇的靈渠上轉(zhuǎn)悠,就象一個擺渡的船工,反反復(fù)復(fù)選擇彼岸,徘徊了半個世紀?! ?lt;/h3><h3> 深冬,一個雨后的早晨,薄霧在靈渠中飄逸,悠忽起伏,輕輕裊裊,愜意著清涼。</h3><h3> 曾經(jīng)繁盛幾百年、與靈渠平行的、用卵石和青石板鋪成的湘桂商道,已是平展的水泥綠道;那些青磚青瓦、有翹檐的古民居,現(xiàn)在多是新的樓房;世代傳承的打糍粑、磨米,成了旅游的表演項目;以前村民常用的鷺鷥、罾、蝦桶等捕魚工具,已被一些毀滅性電魚機等現(xiàn)代工具取代……</h3><h3> 古代文明已漸漸逝去。</h3><h3> 經(jīng)過雨潤,經(jīng)過風吹,經(jīng)過時間流水的洗禮,靈渠既清幽,-又有些滄桑。<br></h3> <h3> 鏵嘴 1972.10</h3> <h3> 分水塘 1969.3</h3> <p> 分水塘一角 1978.5</p> <h3> 大天平 1998.6</h3> <h3> 小天平 1982.8</h3> <p> 南陡 1978.9</p> <h3> 南陡口村碼頭, 挑水的村婦 1975.11</h3> <p> 渡頭江石橋 1972.12</p> <p> 靈山廟星橋 1973.7</p> <p> 嚴關(guān)樂施堂村旁的這方巨石,傳說是楊八姐上馬御敵的馬墩。1986.5</p> <h3> 馬頭山上俯瞰蜿蜒于群山中的南渠。</h3><h3> 1985.10</h3> <p> 位于獅山與鳳嶺間的古嚴關(guān)。 1986.6</p> <h3> 南渠 1988.9</h3> <h3> 北陡 1985.11</h3> <h3> 門限陡 1973.10</h3> <h3> 牯牛陡 1974.7</h3> <h3> 陡橋合一的靈山廟星橋 1972.10</h3> <h3> 保存完整的壩、陡、堰合一的鸞塘堰1979.12</h3> <h3> 雨雪中的夜月潭 1979.1</h3> <h3> 荷花池 1978.3</h3> <h3> 馬嘶橋 1982.11</h3> <h3> 萬里橋 1972.12</h3> <h3> 娘娘橋 1989.1</h3> <h3> 泄水天平 1991.5</h3> <h3> 上世紀70年代前,靈渠是縣城居民飲用水主要水源,水利部門定期監(jiān)測水質(zhì)</h3><h3> 1975.5</h3> <p> 靈渠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捕魚工具。</p> <h3> 粟家橋上游的 魚鷹 1976.8</h3> <h3> 用罩網(wǎng)捕魚的村民 1973.7</h3> <h3> 用罾捕魚的村民 1985.11</h3> <h3> 用蝦桶捕魚的村民</h3> <h3> 常家、蔣家山的村民用船運送公糧、日用商品 1978.10</h3> <h3> 北大街 1980.7</h3> <h3> 北街里 1978.7</h3> <h3> 1985年的小廣場</h3> <h3> 靈渠南路 1986.7</h3> <h3> 新興街 1984.9</h3> <h3> 靈渠南路 1991.10.</h3> <h3> 南陡閣批林批孔大會 1974.9</h3> <h3> 龍舟競賽 1980.6</h3> <h3> 縣文工團在靈渠演出 1978.8</h3> <h3> 自治區(qū)愽物館館長蔣廷瑜(左)在千家坪整理出土文物 1983.7</h3> <h3> 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李鐸玉在整理文物 1982.9</h3> <h3> 三里陡出土105公斤石秤砣 ,這里曾是鹽、糧草上下船的碼頭 2002.3</h3> <p> 1969年拍攝的渠田垌。</p> <h3> 嚴關(guān)圳南村民用龍骨水車提水抗旱 1975.8</h3> <h3> 繁忙的溶江鎮(zhèn)碼頭 1978.7</h3> <h3> 六口巖古宅翹檐</h3> <p> 幾乎與靈渠平行的湘桂商道。 1973.11</p> <h3> 江西坪村古宅天井</h3> <p> 靈渠上的竹筒水車。 1973年攝于溶江通濟</p> <h3> 陡軍后代的季家宗祠 2006.10</h3> <h3> 2013年的鏵嘴,如同仙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