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2日上午十點多鐘,我和曉華同學離別宜春袁山公園后,兩人一部摩托車趕赴曉華同學居住小區(qū)附近和京忠、志鴻同學匯合,稍事寒暄之后,四人共一小車,由京忠同學駕車,按照曉華同學安排的行程,直奔30多公里之外的仰山棲隱禪寺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宜春仰山棲隱禪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東南20多公里處的洪江鄉(xiāng)仰山村境內(nèi),座落于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宜春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據(jù)資料介紹,這座藏于明月山景區(qū)仰山集云峰懷抱之中的古剎,是由溈仰宗開山祖師慧寂禪師創(chuàng)建于唐會昌五年(84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古剎名字由唐宣宗親筆御寫。古剎歷史上歷經(jīng)多次興衰。在唐、宋時期,古剎達到了鼎盛,擁有二十八座殿、堂、樓、閣,僧人數(shù)量超過千人,在國內(nèi)外的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清末道光年間,古剎因一場大火幾乎毀于一旦,現(xiàn)在的寺廟是2006年開始在原址上重建,2011年落成的。古剎自唐創(chuàng)建以來,就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寧靜的氛圍,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朝拜和參觀??,著名文人黃庭堅、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都曾慕名造訪過,并留下諸多詩詞墨寶,寺廟占地面積約400畝。</p> <p class="ql-block">車出宜春城,經(jīng)南廟、洪江至安福滸坑的省道緩緩駛向仰山,沿途的風景如詩如畫。青山連綿起伏,像是大地精心繪制的綠色屏風。田野里,油菜花肆意綻放,金黃一片,那燦爛的色彩點亮了整個春天,也點燃了我們四位同學心中對仰山棲隱禪寺這座千年古剎的期待和向往。這是我第二次來仰山棲隱禪寺了,多年前,舅從袁州區(qū)一領(lǐng)導崗位上離休后,熱衷于宜春民間文學的收集編寫,他曾給我說起過宜春有座和萍鄉(xiāng)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楊岐古寺一樣齊名的千年古剎,即仰山棲隱禪寺,并建議我有時間去看看。記得后來我有一次去贛州公干,因當時萍鄉(xiāng)至蓮花的公路正在翻修,我們的車子需繞道宜春至安福滸坑鎢礦到贛州,返回時,我還特意繞道仰山棲隱禪寺一游,這一次故地重游,心里不免有點小激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11:20分鐘,小車就駛?cè)肓搜錾綏[禪寺景區(qū)。停好車后,我們四人分成了兩撥,京忠和志鴻兩人玩起了航拍;我和曉華兩人則直奔禪寺。站在禪寺山門外,環(huán)望四周,整個禪寺都處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四周山峰蜿蜒盤旋,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蓮花寶座。禪寺依山而建,遂次增高,高大而雄偉,山門上懸掛的是唐宣宗親題的“仰山棲隱禪寺”,門兩旁“仰望大千世界;山開不二法門”對聯(lián)剛勁有力。進入山門,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方圓默契”四個大字,為當代高僧、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一誠法師所題。寺廟依山遂層遞進,每層都有平臺相連,建筑風格為黃墻黛瓦朱門,對稱布局,左右兩側(cè)建筑物整齊劃一,氣勢磅礴。寺院廣場一側(cè)立有兩棵蒼天銀杏樹,兩樹一棵樹齡1200年,另一棵樹齡700年。據(jù)資料介紹,樹齡1200年的是禪寺開山師祖慧寂禪師所植,雖歷經(jīng)千年風雨,卻依然蒼郁挺拔,兩樹都系滿了游客祈福許愿的紅綢帶。沿“方圓默奏”兩側(cè)臺階經(jīng)天王殿、滴水觀音拾級而上,一座宏偉的大雄寶殿聳立在我們眼前,飛檐斗拱,氣勢恢宏,朱紅色的墻壁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莊重,殿內(nèi)香煙裊裊,一尊尊佛像慈眉善目,寶相莊嚴,讓人不禁心生敬畏,浮躁的心瞬間沉靜下來…</p> <p class="ql-block">“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這是禪宗偈語中的一句。其中的溈仰宗,是禪宗五葉中的第一葉,由中唐時期的溈山靈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chuàng)立的?!案呗柸f仞,可仰不可登”,仰山棲隱禪寺位于明月山景區(qū)集云峰下。集云峰雖然只有海撥1034米高,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使得飛鳥難以飛越,只能仰望而無法攀登,因此得名仰山,這也是仰山棲隱禪寺得名的由來。據(jù)傳,中唐時慧寂禪師自湖南溈山云游至此,見五峰環(huán)峙如蓮,遂結(jié)茅為庵。這位被后世尊為“小釋迦”的高僧,以“方圓默契”的禪法開宗立派,其施教如“谷應(yīng)韻,似關(guān)合符”,吸引四海僧眾云集。唐宣宗為表彰其功德,御賜“棲隱寺”匾額,自此仰山成為禪宗重要道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棲隱寺更名為“太平興國寺”,成為十方叢林,兼容臨濟、云門等宗派高僧駐錫。黃庭堅夜宿聽泉,辛棄疾題壁抒懷,朱熹在此宣講理學,文人雅士與禪門大德的對話,讓這座寺院成為儒釋道文化交融的樞紐。范成大筆下“層層而上及頂”的梯田,不僅是農(nóng)耕智慧的見證,更成為中國梯田文化的起源。元大德七年的一場大火幾乎將古寺焚毀,希陵禪師歷時八載重建,規(guī)模更勝往昔,元仁宗親題“大仰山太平興國寺”,趙孟頫書丹立碑,成就一段文化佳話。明、清時期,寺院雖漸趨衰落,但慧寂禪師手植的千年銀杏始終挺立,見證著朝代更迭與佛法興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一誠長老倡議下,養(yǎng)航法師主持重建工程。歷時六載,大雄寶殿、天王殿等明、清風格建筑群重現(xiàn)山間,萬佛窟供奉萬尊佛像,墓塔群修復如儀。2011年開光盛典,海內(nèi)外高僧齊聚,中斷近百年的晨鐘暮鼓再次回蕩山谷。新建后的寺院依山而建,層層遞進,最上面是大雄寶殿,兩邊還配著鐘鼓樓,顯得格外莊嚴。殿內(nèi)供奉的三世佛和觀音菩薩,見證了溈仰宗的興衰起落。</p> <p class="ql-block">寺內(nèi)建筑依地勢錯落,青瓦黃墻與丹霞地貌相映成趣。天王殿后滴水觀音栩栩如生,大雄寶殿銅佛像低垂雙目,須彌座浮雕“鏡花水月”公案;藏經(jīng)樓頂層的千佛窟,每尊造像皆參照歷代住持容貌,形成獨特的禪宗造像譜系。后山墓塔群跨越五代,磚石浮雕中的蓮花紋與卍字符,訴說著生死輪回的禪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立大雄寶殿前廣場中,五峰環(huán)伺如蓮,讓人恍若置身仙境。這座承載千年禪脈的古剎,既是佛教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現(xiàn)代人尋求心靈寧靜的精神家園。古剎內(nèi)鐘鼓饌玉,煙香繚繞,誦經(jīng)聲聲,山風送來遠處茶田的清香,歷史與現(xiàn)實在此刻交融,禪意如流水般漫過心田,這里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心靈的慰藉。在這里,你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片刻的寧靜。朋友,如果你也喜歡清靜和歷史,這里絕對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3.29于古都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