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強推,去看了意大利電影《還有明天》,工作日下午單人包場的體驗感。<br><br>這部電影很多地方值得聊。這里僅說結(jié)尾。<br><br>關于本劇的結(jié)局,豆瓣上很多“高級”“精彩絕倫”之評,但也摻雜著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摘錄如下):<br><ul><li>比起去投票,我更希望結(jié)局是女主離開</li><li>就不能又投票又私奔嗎,又不是非要二選一</li></ul>……<br><br>我覺得這些評論,可能是因為太年輕天真、對人性(且不說男性)抱著某種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可能是沒做功課、去稍微了解下本劇所反映的歷史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也可能是藝術欣賞水平不足,對于什么樣的情節(jié)設置才屬于更高級、更留想象空間的藝術處理,欠缺更好的認知。<br><br>其實這個結(jié)局,確實是難免讓人有些意外的。要我說,電影甚至可以起名“一張紙片”。<br><br>畢竟,導演(也是女主角)是太擅于講故事、擅于把握節(jié)奏和鋪陳了,從開場一記耳光開始,到家暴場面的舞劇化處理,都是很高級的神來之筆。一路鋪陳到臨近結(jié)尾,觀眾們都無比急切的希望女主擺脫這個泥潭;鏡頭的切換故意強化著那個跟另一個男人遠走高飛的“拯救希望”;公公的突然死亡、那張重要紙片的意外掉落,又讓通往希望的道路充滿艱難……讓觀眾很容易認定這張紙片是情書,把觀眾的殷切期望吊的高高的,而最后,華麗麗的告訴大家:這并不是一封邀約私奔的情書,而是一張通往明天的選票。<br><br>所以,為什么去投票而不是私奔?<br><br>簡單直白的第一層,就是怎能把希望寄托在另一個男人身上?劇中不是已經(jīng)清晰描繪了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咱現(xiàn)代眼光中的靠譜男人并不存在?劇中的眾多男性形象中,大概就那個黑人美國士兵、菜市場上的閨蜜的老公,就這么兩個明確的正面形象,唯二的兩個,筆墨不多,稀罕的很。連女主的倆個兒子,也是男權環(huán)境里養(yǎng)出來的混球罷了,導演對他們沒有一丁點的褒義,所謂兒童代表未來,這倆小崽子杵在那,你能看到啥未來?<br><br>而選票代表了什么?是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法律上的平等權益,因為這是意大利歷史上第一次可以有女性選票,代表了未來法律有可能改變,讓女人走出婚姻成為一種合法的自主權力。盡管,女主走下投票臺、回到家中的那一晚,注定不會太平,甚至之后的若干日子,她會依然在泥潭中…但,她心里有了希望,千千萬萬個女性有了改變命運的希望。<br><br>至于為什么不是投票又私奔?那是觀眾心態(tài)作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可以既要又要、爭取效益最大化。但在藝術領域,有個詞叫做“遺憾的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