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7日,世孟同學轉發(fā)人民日報的文章(音頻同步)給我:病人越治越多,說明醫(yī)學已步入誤區(qū)!</p><p class="ql-block">我的回帖如下:</p><p class="ql-block">不光是醫(yī)學的問題,人們的觀念和選擇出了偏差,從食物到作息,從預防到保健,最后才是醫(yī)療。</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食物鏈的構成與天時地利人本共同構成建康的必要條件,現在交通太便利,信息太發(fā)達,所以吃的東西與過去不一樣了,不再日出而作日落日息,熬夜成了常態(tài),自然環(huán)境也在變化,空氣、水和土壤成份都在不斷變化,給人的健康造成威脅。但客觀地說醫(yī)療水平還是不斷提高的,畢竟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在增加,平均壽命在延長,我國的大城市人均壽命都過了80歲,這是了不起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健康是肌體的所有構件處于協(xié)調平衡狀態(tài),心肝脾肺腎相互支持,平穩(wěn)工作,心包膀胱胃腸膽三焦空實得當,與五臟配合默契,吸進的氣能流到身體的每個地方即一氣周流,帶動血液正常流動循環(huán),肌體的自我保護自我調節(jié)自我修復功能正常,具體表現就是:體溫正常,吃的下,排的出,睡的著,有力氣,心情好。如果一氣不能周流,無法帶動血液運行,就是病態(tài)。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等諸多因素會導致氣息阻滯,出現不同病癥,嚴重的急癥會猝死,慢性的會有臟腑損傷,如腫瘤。</p> <p class="ql-block">從直觀層面上說溫度決定生死,正常人體溫最佳值37℃,現在多數人在36.5℃左右,錯誤地認為37℃是發(fā)低燒。生命結束體溫就沒有了。反過來說,外界影響致使體溫快速下降會導致死亡。</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2日,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景區(qū)舉辦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共有近萬人參與,其中172人參加百公里越野賽。比賽期間遭遇極端天氣(冰雹、凍雨、大風),導致21名參賽選手因失溫遇難,另有5人失聯(lián)。這是中國馬拉松史上最嚴重的安全事故之一。</p><p class="ql-block">因此,養(yǎng)生保健第一要務是保暖,第二是食飲有節(jié),第三是起居有常,第四知足常樂。</p> <p class="ql-block">人體是一個與外界聯(lián)通的復雜巨系統(tǒng),其正常運行是極復雜的。入口的飲食和空氣在內部經過怎樣的生化反應和分揀過程,留下有用的維持肌體正常工作,把沒有用的不同成分送不同出口,至今并未全清楚。大小便、汗、鼻涕痰、淚等都是排出物,甚至指甲和頭發(fā)也都是維持肌體自身平衡的排出物。當肌體受到細菌病毒攻擊、飲食不當造成損傷或情志變化引起不適時,肌體會努力排出異己。中醫(yī)治療的辨證就是判斷肌體抗病排出體外的出口趨勢,順勢而為,選擇合適方法(如導引、針灸、喝藥等)幫助肌體恢復原有平衡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健康管理當防患于未然,若身體不適,選擇治療方案,應首選非藥物治療,導引、艾灸、熱輔、刮痧、拔罐、針灸等。應避免焦慮情緒,盡量多休息,給肌體修復提供條件。藥物治療應遵醫(yī)囑,不能過度治療。</p><p class="ql-block">正象人民日報文章中說的:“醫(yī)生與其在下游打撈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壩,讓洪水不再泛濫?!?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