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Al,為我在編的《畫游大觀園》和《夏說大觀園》,寫了小說,編了視頻,純屬好玩,供大家一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的一個靜謐的弄堂里,住著一位名叫林悅的年輕藝術(shù)教師,同時她也是個狂熱的《紅樓夢》迷。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舊書店的角落發(fā)現(xiàn)了一本《畫游大觀園》,古樸的封面,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p><p class="ql-block"> 林悅輕輕翻開這本書,瞬間被里面精美的手繪作品吸引。那一幅幅工筆白描和寫意水墨畫,將大觀園的四季變遷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仿佛跟著書中的筆觸,漫步在春日繁花似錦的瀟湘館,夏日荷香陣陣的沁芳閘,秋日落葉紛飛的稻香村,冬日銀裝素裹的蘅蕪苑。尤其是那幅《冬雪蘅蕪苑》,大片的留白,恰似《紅樓夢》里寶釵命運的含蓄隱喻,讓林悅驚嘆于作者融合水墨留白哲學的高超技法。當看到書中介紹的AR虛擬游園和木刻版畫書簽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時,林悅更是興奮不已。她迫不及待地下載了AR程序,掃描書中的畫面,剎那間,大觀園的場景在手機屏幕里立體呈現(xiàn),亭臺樓閣、花鳥魚蟲栩栩如生。她決定要把這個奇妙的藝術(shù)體驗分享給學生們。</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林悅的好友,歷史系研究生陳宇,在研究園林史時注意到了《夏說大觀園》。他一頭扎進這本書里,被書中豐富的史料深深吸引。那些未公開的1980年代建園設(shè)計手稿,還有古樹移栽前后的老照片對比,為他的研究打開了全新的視野。書中關(guān)于1984年從蘇州木瀆移栽七百年紫薇的口述建園史讓陳宇感觸頗深?!耙圆堇K裹根、人力肩扛三晝夜”,這樣艱辛的歷程,讓他看到了園林匠人們背后的堅守與執(zhí)著。而夏培德在書中對商業(yè)化浪潮下園林保護困境的文化批評,也引發(fā)了陳宇的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次藝術(shù)研討會上,林悅和陳宇都作為嘉賓出席。林悅分享了《畫游大觀園》帶來的藝術(shù)震撼,以及她如何用書中的AR互動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陳宇則講述了《夏說大觀園》在學術(shù)研究上的重要價值,以及對園林保護理念的深遠影響。兩人的分享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一位資深的園林設(shè)計師感慨道:“這兩本書就像一對翅膀,讓我們從藝術(shù)和歷史兩個角度,重新認識了大觀園,也重新思考了園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林悅和陳宇受到觸動,決定合作舉辦一場以“畫游與夏說中的大觀園文化”為主題的活動。林悅負責藝術(shù)展示部分,她帶著學生們制作了以大觀園為主題的手工藝品,還設(shè)置了AR昆曲互動體驗區(qū)。陳宇則負責歷史文化講解,他整理了書中的史料,制作成展板,詳細介紹大觀園的營造史和文化基因傳承。</p><p class="ql-block"> 活動當天,藝術(shù)愛好者、學生、學者、園林從業(yè)者們紛紛趕來。大家沉浸在藝術(shù)與歷史交織的氛圍中,深刻感受到了園林文化的魅力。一位小朋友在體驗了AR昆曲互動后,興奮地說:“原來古代的園林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學畫畫,把它們畫下來!”</p><p class="ql-block"> 活動結(jié)束后,林悅和陳宇望著滿是收獲的場地,心中充滿感慨。正如夏培德在兩本書中傳達的理念,園林是有生命的,對文化遺產(chǎn)的詮釋可以有多種路徑,但最終都匯聚成人們對精神家園的熱愛與守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