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1911年12月,孫中山在上海留影</i></h1><p class="ql-block"><br></p><h1><b>今天,2025年3月12日,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紀(jì)念日。</b></h1><p class="ql-block">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終結(jié)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統(tǒng)治,開辟了民主共和的新天地。他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也為后繼者們留下了豐厚而珍貴的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i>1883年17歲時自檀香山返粵時留影</i></p><p class="ql-block">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在日本時(1897年)曾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1866年11月12日誕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p><p class="ql-block">1879年6月隨母親赴檀香山,就兄孫眉(1854—1915),于此上學(xué)。</p><p class="ql-block">1883年7月,孫中山17歲自檀香山返粵。</p><p class="ql-block">1884年5月,娶盧氏夫人。11月,再赴檀香山。</p><p class="ql-block">1885年4月,自檀香山歸國。以后數(shù)年,在廣州、香港一邊學(xué)醫(yī)、行醫(yī),一邊鼓吹革命,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p> <h1><b>前期革命活動</b></h1><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創(chuàng)立興中會于檀香山。鼓吹革命的興中會“四大寇”(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p> <p class="ql-block"><i>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i></p><p class="ql-block">1905年,孫中山于日本東京創(chuàng)立“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同盟會總理;制訂了<b>“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b>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lǐng);創(chuàng)辦《民報》,鼓吹革命。</p> <p class="ql-block">1905年11月,《民報》在東京發(fā)刊,孫中山撰發(fā)刊詞,正式提出<b>民族、民權(quán)、民生</b>“三民主義”。</p> <p class="ql-block">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p><p class="ql-block"> ——《禮記·禮運》</p> <p class="ql-block">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全國革命形勢飛速發(fā)展,革命黨的組織在各地不斷擴大,武裝起義此伏彼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主張得到廣泛傳播。</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取得光復(fù)武昌的勝利。</p><p class="ql-block">武昌起義后的不到兩個月,全國有15個省響應(yīng)起義,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革命軍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p><p class="ql-block">孫中山此時正在歐美開展卓有成效的外交交涉,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和平、中立的國際環(huán)境。</p> <h1><b>南京光復(fù)起義</b></h1><p class="ql-block">1911年11月,經(jīng)上海同盟會策動,江浙各起義軍組編成聯(lián)軍,由新軍第九鎮(zhèn)統(tǒng)制徐紹楨任江浙聯(lián)軍總司令。11月24日,下達會攻南京的命令。各路義軍奮勇進擊,于12月2日取得光復(fù)南京的勝利。清軍在長江上的最后一個據(jù)點被攻克,為以后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在辛亥革命成功、共和制的確立中,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江浙革命聯(lián)軍組織敢死隊,于12月1日晨攻克天堡城,殲滅張勛所部700余人。</p> <p class="ql-block">聯(lián)軍攻占天堡城后,居高臨下,用大炮轟擊城內(nèi)清軍據(jù)點,北極閣張勛指揮所成為炮擊的主要目標(biāo)。</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京城東的太平門外、紫金山西峰山頂?shù)奶毂こ且駠跄陻z),系太平天國時修建,遺址現(xiàn)在紫金山天文臺內(nèi)。</p> <p class="ql-block">聯(lián)軍進占北極閣張勛指揮部。</p> <p class="ql-block">聯(lián)軍占領(lǐng)紫金山龍尾坡(即富貴山)清軍炮臺。</p> <h3>聯(lián)軍隊伍入城,沿著清兩江總督署圍墻行進。</h3> <p class="ql-block">12月1日夜,張人駿(清兩江總督)、鐵良(江寧將軍)、張勛(江南提督)逃離南京。駐南京美國領(lǐng)事出面為清軍向聯(lián)軍接洽“議和”。</p> <p class="ql-block">12月2日,清軍巡防營統(tǒng)領(lǐng)張聯(lián)升等率殘部出城向聯(lián)軍繳械投降。南京紳民各界組織歡迎團,開城迎接聯(lián)軍入城。南京光復(fù)。</p> <p class="ql-block">光復(fù)南京后,聯(lián)軍將繳械的清軍看押于雨花臺。</p> <p class="ql-block">浙江烈士祠,在烏龍?zhí)稏|南龍蟠里。為浙江都督朱瑞所建,以紀(jì)念光復(fù)南京戰(zhàn)役中捐軀的浙軍官兵。(1925年攝)</p> <h1><b>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b></h1><p class="ql-block">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到達上海。12月29日,革命黨人各省代表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會議,孫中山當(dāng)選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大總統(tǒng)。</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與前往迎接的代表乘專車離開上海來到南京。當(dāng)晚10時,在江蘇咨議局舉行了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孫中山宣讀了就職大總統(tǒng)的誓詞。</p> <h3>大總統(tǒng)誓詞</h3><h3>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wù)。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nèi)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rèn),斯時,文當(dāng)解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謹(jǐn)以此誓于國民。</h3><h3> 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孫文</h3> <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5日,孫中山主持召開中華民國第一次國務(wù)會議,各部總長以“輔佐大總統(tǒng)辦理各部事務(wù)”的國務(wù)委員身份出席。</p> <h3>國民政府(后為總統(tǒng)府)大門</h3> <p class="ql-block">臨時政府以清兩江總督署西花園花廳為大總統(tǒng)辦公室(1911年攝)</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前留影(1912年攝)</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黃興(陸軍總長)與臨時政府陸軍部人員在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前合影(1912年攝)</p> <h3>孫中山與臨時政府秘書長胡漢民等政府官員合影。孫中山右后為胡漢民。</h3> <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28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成立,參議員暫由各省都督選派的代表充任。前排左第三人起,依次為蔡元培、黃興、孫中山、胡漢民。</p> <p class="ql-block">臨時參議院,在今湖南路丁家橋(1911年攝)</p> <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率臨時政府文武官員謁祭明孝陵。孫中山右第一人為黃興,第二人為徐紹禎。</p> <h3>孫中山在祭陵時對文武官員講話。</h3> <p class="ql-block">1912年4月1日,為使袁世凱脅迫清帝遜位,孫中山正式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wù)(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4月3日,孫中山離開南京去上海,臨行時與黃興等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2年8月,同盟會在北平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被推為理事長。</p> <p class="ql-block">此后,孫中山領(lǐng)導(dǎo)“二次革命”、“討袁戰(zhàn)爭”、“護法運動”;1917至1919兩年間,在上海潛心著述,完成《三民主義》《孫文學(xué)說》《實業(yè)計劃》等著作。</p> <h1><b>廣州革命政權(quán)</b></h1><p class="ql-block">1917年9月,孫中山于廣州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p><p class="ql-block">此時的中國,分裂成南北兩個政府。</p> <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著《孫文學(xué)說》。</p><p class="ql-block">“文奔走國事三十余年,畢生學(xué)力盡萃于斯,精誠無間,百折不回,滿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窮途之困苦所不能撓。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用能鼓動風(fēng)潮,造成時勢。卒賴全國人心之傾向,仁人志士之贊襄,乃得推覆專制,創(chuàng)建共和?!?lt;/p><p class="ql-block"> ——摘自《孫文學(xué)說自序》</p> <p class="ql-block">1921年4月,國會非常會議決議取消軍政府,改設(shè)中華民國政府。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職非常大總統(tǒng)。</p><p class="ql-block">1922年,為結(jié)束軍閥割據(jù)、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2月3日,孫中山下令北伐。但因粵軍首領(lǐng)陳炯明的叛變而受阻。</p> <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20日,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國民黨,并提出“<b>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工農(nóng)</b>”三大政策。</p><p class="ql-block">同年4月,公布《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quán)憲法”。</p> <p class="ql-block">1924年,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孫中山在6月16日的開學(xué)典禮上講話:“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yè)重新來創(chuàng)造,要用這個學(xué)校內(nèi)的學(xué)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薄皠?chuàng)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lt;/p><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立,為北伐戰(zhàn)爭、統(tǒng)一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卓越的軍事人才。</p> <h1><b>病逝北平</b></h1><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中旬,為謀求國家統(tǒng)一,應(yīng)馮玉祥之邀,孫中山?jīng)Q定北上北平。因交通問題,繞道日本轉(zhuǎn)赴天津,于12月31日到達北平。期間肝病爆發(fā),即送協(xié)和醫(yī)院救治。</p><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1日,彌留之際,喻各同志曰:“我此次北上,為謀和平統(tǒng)一。所主張之方法,即開國民會議,實行三民主義與五權(quán)憲法,建設(shè)新國家。今因病苦,不能痊愈,生死原非所計。惟數(shù)十年致力國民革命,所抱定之主義,尚未完全實現(xiàn),不無遺憾!希望各同志努力奮斗,早日召開國民會議,達到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quán)憲法的目的,則我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矣?!?lt;/p>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因患肝癌不治,于北京與世長辭,享年60歲。</p><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盡瘁,他臨終時遺留下的私產(chǎn),除了衣物書籍外,只有一幢南美華僑贈送給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號孫中山故居)。</p><p class="ql-block">他的《家事遺囑》寫道:</p><p class="ql-block">“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chǎn),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jì)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遺囑》全文:</p><p class="ql-block">“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jīng)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F(xiàn)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wù)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xù)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xiàn)。是所至囑!”</p> <p class="ql-block">親屬為孫中山守靈。右起:孔祥熙、宋子文、孫科、戴恩賽(孫中山女婿)、宋慶齡、宋靄齡。</p><p class="ql-block">1925年4月2日,孫中山靈柩送往北京西山碧云寺暫時安放。</p> <p class="ql-block">1925年,北平天安門上的孫中山遺像。</p> <h1><b>長眠南京</b></h1><p class="ql-block">1925年4月,宋慶齡等人在南京紫金山考察陵墓墓址。)</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鐘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fēng)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由中國著名建筑設(shè)計師呂彥直設(shè)計,并任陵墓建筑師。但陵園尚未完工,呂彥直卻因病去世,時年36歲。</p><p class="ql-block">這是呂彥直設(shè)計的中山陵草圖。</p> <p class="ql-block">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櫬從北平用靈車專列由鐵路運抵浦口。中午,由威勝號軍艦渡運過江,到達下關(guān)中山碼頭。</p> <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1日,南京舉行奉安大典,送葬隊伍綿延五六里。孫中山親屬、故舊及中央委員、各國專使,分別執(zhí)紼,最前為宋慶齡、孫科、戴恩賽等,隨后為蔣介石夫婦。</p> <p class="ql-block">靈車緩緩駛出中山門(朝陽門),穿過當(dāng)時尚未拆除的原朝陽門甕城。</p> <h3>9時20分,靈車到達陵前廣場。</h3> <h3>孫中山靈櫬降車換抬。</h3> <p class="ql-block">9時45分起,國民政府樂隊奏哀樂前導(dǎo),孫夫人宋慶齡率親屬在布幔內(nèi)隨護靈櫬。</p> <h3>力夫們步石級升靈緩進。</h3> <h3>孫中山靈櫬移入祭堂</h3> <h3>中山陵祭堂后面的墓室外觀。(1929年攝)</h3> <h3>奉安大典時陵墓全景</h3> <h3>奉安大典后,中山陵陵門、碑亭等為“第三部工程”,繼續(xù)施工。(1932年攝)</h3> <h3>中山陵接近全部完工(1932年攝)</h3> <h3>全部建成后的中山陵,近景為位于最前面的“博愛”坊。(1936年攝)</h3> <p class="ql-block"><i>國民政府大門</i></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于南京“遵總理遺志,定為首都”。</p><p class="ql-block">國民政府仍設(shè)在民國元年(1912)臨時政府所在地(1932年攝)</p> <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p> <h3>1949年,蔣介石到中山陵晉謁。</h3>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23日,毛澤東到中山陵祭拜。</p> <h3>毛澤東一行步行到博愛坊前</h3> <h1><b>《我的祖父孫中山》</b></h1><p class="ql-block">這是孫穗芳女士寫的一本傳記著作,再現(xiàn)了孫中山波瀾壯闊的一生,同時,還介紹了孫中山的家世情況。</p> <p class="ql-block">書的扉頁上,作者在贈言中寫道:</p><p class="ql-block">“孫中山思想是二十世紀(jì)中國人的傲然成就,祈能發(fā)揚光大,在廿一世紀(jì)為中國人帶來福祉、榮譽、和平?!?lt;/p><p class="ql-block">注:徐美英是我的四嫂,年幼時在上海與孫穗芳為中學(xué)同學(xué)。</p> <p class="ql-block">趙樸初為本書作序題詩:</p><p class="ql-block">天挺人杰,岳降生申。</p><p class="ql-block">首創(chuàng)革命,旋乾轉(zhuǎn)坤。</p><p class="ql-block">推翻帝制,開辟荊榛。</p><p class="ql-block">肇建民國,盡瘁畢生。</p><p class="ql-block">百年屈辱,于今龍騰。</p><p class="ql-block">開拓奮進,永仰先行。</p><p class="ql-block">巍巍華夏,峨峨昆侖。</p><p class="ql-block">團結(jié)統(tǒng)一,共慰公靈。</p><p class="ql-block"> ——趙樸初《中山先生贊》</p> <h1><b>家世親屬</b></h1><p class="ql-block">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1813—1888)、母親楊氏夫人(1828—1910)。</p><p class="ql-block">夫婦生育三子三女:長子德彰(孫眉),次子德祐(5歲夭折),三子德明(孫文),長女金星(3歲夭折),次女妙茜,三女秋綺。</p> <p class="ql-block">1895年12月,孫中山于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攜母親及妻兒抵檀香山,與其大哥孫眉(后左四)一家合影。中坐者為其母親楊氏夫人,后右三為其元配盧氏夫人。</p><p class="ql-block">孫中山與盧慕貞夫婦生育一子(孫科)二女(金娫、金婉)。</p> <h3>1910年,孫中山與其獨子孫科合影。</h3> <p class="ql-block">孫中山的子女在南京:坐者為長女金娫(1895—1913),后為兒子孫科(1891—1973)及次女金婉(1896—1979)。</p> <h3>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1893—1981)在東京結(jié)婚后留影。</h3> <p class="ql-block">1966年,孫穗芳(1936—)與父親孫科攝于臺北陽明山第一賓館。</p> <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13日,孫科于臺北逝世。右起:孫國雄(長孫)、孫治強(次子)、孫治平(長子)、孫穗英(長女)、孫穗華(次女)、孫穗芳(三女)。</p><p class="ql-block">【注】孫科育有二子四女,四女為穗芬。</p> <p class="ql-block">1980年10月,孫穗芳第一次訪問廣東省中山縣的中山故居。</p> <h1><b>永恒紀(jì)念</b></h1><p class="ql-block">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初步建成,1931年底陵園工程全部告竣。</p><p class="ql-block">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jì)建筑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這是中山陵祭堂。</p> <p class="ql-block">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i>碑亭</i></p> <p class="ql-block">碑亭中墓碑上刻著:</p><p class="ql-block">中國國民黨葬</p><p class="ql-block">總理孫先生于此</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i>陵門</i></p> <p class="ql-block">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p> <p class="ql-block"><i>“博愛”坊</i></p><p class="ql-block">位于陵前廣場,謁陵的起點。坊額“博愛”為孫中山手跡。</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南京最繁華的新街口廣場中央,曾先后安放過兩尊孫中山銅像。</p><p class="ql-block">第一尊銅像為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孫中山生前摯友)捐資鑄制,銅像取其作三民主義演講姿態(tài)。1942年安放在新街口廣場,坐南朝北,寓意北伐戰(zhàn)爭。這一尊被稱為“梅版”。</p> <p class="ql-block">1968年該銅像遷移到中山陵園管理處,以躲避“文革”破壞。1985年后一直放置在孫中山紀(jì)念館(即靈谷寺藏經(jīng)樓)前。</p> <p class="ql-block">另一尊則是1996年,雕塑家戴廣文所鑄,稱為“戴版”。銅像取即將出行身姿。</p><p class="ql-block">2001年,為建地鐵1、2號線,這尊銅像再次被移走。</p> <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孫中山銅像回遷工作啟動。5月19日,“戴版”銅像再次回到新街口,并于5月23日揭幕。</p> <p class="ql-block">2011年,南京在“總統(tǒng)府”內(nèi)的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前,舉行“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史料展開幕式。</p> <p class="ql-block"><i>總統(tǒng)辦公室前的孫中山坐像</i></p> <p class="ql-block"><b>孫中山先生千古!</b></p><p class="ql-block"> ——2017.3.11.于棗香居制作</p><p class="ql-block"> 2025.3.12.再次修訂后發(fā)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