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馬耳他兩人行(5) - 石墻與烈焰之堡,圣約與長劍之城

多倫多小珂

天氣終于放晴了,大概是因為節(jié)日的緣故,每天一成不變的酒店早餐居然多了煙熏三文魚。<div><br></div><div>我們這次選擇馬耳他作為目的地,就是為了在瓦萊塔,這個曾兩次(2018年和2019年)被CNN評為“世界上慶祝圣誕節(jié)最佳的15個目的地”之首的地方,過一次海邊的圣誕節(jié)。</div> 過去的十年,我們的圣誕節(jié)幾乎都是在旅途中度過 - 從波爾圖到格拉納達,從佩特拉到突尼斯城,但今年的圣誕節(jié),身邊第一次沒有兒子了。<div><br></div><div>準(zhǔn)備這次旅行的時候,我早早就定了三套喜慶的大紅外套和小紅帽,如今兒子不來,只能“老兩口”一身紅地喜氣洋洋出門了。</div> 和風(fēng)旭日的斯利馬碼頭,因為假日,空無一人,我倆再次搭公車去瓦萊塔。 作為歐洲最小的首都之一,瓦萊塔(Valletta)以其濃縮的歷史沉淀,成為馬耳他入選的三個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div><br></div><div>古城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一條共和國大街(Republic St.)橫貫東西。</div> 上圖是LD傍晚時分拍的,亮燈的是共和國大街,右邊的教堂就是圣約翰大教堂。 在1565年的大圍攻(Great Siege of Malta)中,雖然騎士團打敗了奧斯曼大軍,但也暴露了馬耳他防御工事的脆弱。大團長瓦萊特(Jean Parisot de Valette)決定在斯凱貝拉斯半島(Mount Sceberras)設(shè)計和建造一座新城,以抵御未來的戰(zhàn)爭威脅。<br><br>1566年3月28日,新城動工,城市以瓦萊特的名字命名,設(shè)計者是米開朗基羅的學(xué)生,意大利工程師弗朗切斯科·拉帕雷利(Francesco Laparelli)。<br><br>1571年,瓦萊塔落成,但瓦萊特已撒手人寰。 城門前是1959年建成的“三海神”噴泉。 歐洲各國的首都諸如巴黎,倫敦,羅馬等通常都是從規(guī)模不大的定居點逐漸發(fā)展成鄉(xiāng)村、小鎮(zhèn),最終形成都市,而瓦萊塔則不同,它是嚴格按照設(shè)計圖建造的城市,盡管如今城市規(guī)劃已成為司空見慣的實踐,但在當(dāng)時,瓦萊塔的誕生無疑是一項充滿革新意義的壯舉。<div><br></div> 剛進城門,迎面幾根殘缺的柯林斯柱寂寞地刺向天穹。這片廢墟以前是1866年建成的馬耳他皇家歌劇院,可惜這座曾經(jīng)是瓦萊塔最美麗、最具標(biāo)志性的建筑,在二戰(zhàn)中毀于空襲。 瓦萊塔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拉帕雷利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將東南方向的街道設(shè)計成階梯狀下降的布局。這種匠心獨運的設(shè)計不僅賦予了城市獨特的景觀魅力,還兼具實用功能——雨水能夠順著街道自然流向位于低處的港口,既解決了排水問題,又為城市增添了一份靈動之美。 只是地?zé)o三尺平的小城對徒步而行的游客不算友好,瓦萊塔不大,但我們似乎一直在爬高上低。 走在瓦萊塔街頭,隨處可見巴洛克建筑和雕塑。 <br><div><br></div> 自從被拿破侖驅(qū)逐,騎士團離開瓦萊塔已經(jīng)200多年了,斗轉(zhuǎn)星移,時空變換,但騎士們依然在此留下了很多遺跡。 大圍攻勝利后,騎士們成了全歐洲的英雄,各國王室和教會給馬耳他送來大批捐助。手握重金的騎士團不僅修建了大團長宮和大教堂,又修建了各分團的宮殿。 當(dāng)時八個分團中,卡斯蒂利亞分團是最強大的一支,他們負責(zé)瓦萊塔的城防,分團長也是騎士團的重要骨干,因此他們的分團宮殿 - 卡斯蒂利亞騎士宮殿(Auberge de Castille)也是所有分團中最漂亮的一座。 建于1574年的這座文藝復(fù)興式的建筑位于全城最高處,如今是馬耳他總理府。 總理府前矗立著馬耳他戰(zhàn)后重建的功臣 - 前總理保羅·博法(Paul Boffa)的銅像。 普羅旺斯騎士宮殿(Auberge de Provence),如今是國家考古博物館,游客在這兒觀賞出土文物的時候,很少會想到這座外表普通的建筑和騎士團有什么關(guān)系。 但是,如果你站在入口處抬頭仰望,你會發(fā)現(xiàn)一束光芒從天而降,那是騎士們18世紀(jì)留下的穹頂畫。 踏上二樓,外表斑駁的騎士大廳依舊流露出昔日的輝煌。曾幾何時,來自普羅旺斯的騎士們在精美墻壁的環(huán)繞下,享用盛宴,把酒言歡。 意大利騎士宮殿(Auberge d'Italie)的大門在所有騎士團分團建筑中堪稱最為精美絕倫。<br><div><br></div><div>拿破侖占領(lǐng)馬耳他后,這兒曾是法軍指揮部,英國把馬耳他霸占以后,這兒又是英國的軍事和民政部門所在地。</div><div><br></div><div>如今這兒是馬耳他旅游部。</div> 阿拉貢騎士宮殿(Auberge d'Aragon),曾經(jīng)是總理府,現(xiàn)在是副總理辦公室。 奧弗涅騎士宮殿(Auberge d'Auvergne),1941年被德國空軍炸毀,1965年,在原址建造了馬耳他高級法院。<div><br></div><div>可惜法國分團宮殿和德國分團宮殿已經(jīng)蹤跡全無。</div> 勝利圣母教堂(Our Lady of Victory Chapel)是瓦萊塔的第一座建筑,由瓦萊特本人出資修建,并親手為其奠基。<div><br></div><div>1568年8月21日,73歲的瓦萊特因病去世,先被安葬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圣約翰大教堂建成后,他的遺體才被移去那里。</div> 這是瓦萊特的肖像。 瓦萊塔有兩座著名的花園,都和騎士團有關(guān)。 第一座是位于上城的上巴拉克花園(Upper Barrakka Garden),這兒曾經(jīng)屬于意大利分團,當(dāng)初是有屋頂?shù)?,后來騎士團大團長懷疑有人在此密謀反叛,下令拆除屋頂,從此這兒就成了露天花園。 花園居高臨下,視野極好,可以俯瞰瓦萊塔港灣。 憑欄遠眺,對面是著名的圣安吉洛要塞。 平臺下是世界上仍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禮炮臺。<div><br></div><div>在近500年的歲月里 - 從16世紀(jì)至1960年,每天日出及日落時分,禮炮都會鳴響,代表上下班及城門開關(guān)時間,禮炮臺是瓦萊塔的衛(wèi)士,也是瓦萊塔的脈搏,它影響著瓦萊塔人的生活節(jié)奏。</div> 此次馬耳他之行,LD有一個夙愿:一定要在瓦萊塔飛一次無人機。上次來的時候因為天氣原因,未能如愿,今天終于在上巴拉克花園起飛了。 這是對岸的三姐妹城,馬耳他雖小,卻是很多地中海航線郵輪的??奎c,但游客從郵輪上下來走馬觀花的小半天時間,是很難充分領(lǐng)略“地中海心臟”的魅力的。 為了方便游客上下,當(dāng)?shù)卣谏习屠嘶▓@建了一座直通下城的電梯,這是我在瓦萊塔看到的極少數(shù)的現(xiàn)代設(shè)施。 維多利亞門(Victoria Gate),是瓦萊塔保存最完好的英國殖民時期遺跡之一。原本這兒有一座老城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城門已無法滿足城市發(fā)展的需求。1873年,馬耳他總督帕特里克·格蘭特爵士(Sir Patrick Grant)下令拆除舊城門,以建造一座更寬敞、更現(xiàn)代的城門,以適應(yīng)港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新城門于1885年完工,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命名。 下城緊靠大海,遠遠看去,上巴拉克花園好似懸掛在天邊。 這座荒廢的建筑是當(dāng)年的彈藥庫。 我問坐在海邊發(fā)呆的LD:“兒子不在身邊的感覺咋樣?”他回頭一笑,說:“我發(fā)覺好像咱倆也還能玩在一起嘛?!? 下巴拉克花園(Lower Barrakka Garden)比上巴拉克小,但風(fēng)景更加秀麗,鮮花盛開,郁郁蔥蔥。園內(nèi)有一座紀(jì)念英國駐馬耳他首任總督亞歷山大·約翰·鮑爾爵士(Sir Alexander John Ball)的新古典主義風(fēng)格紀(jì)念亭。 下巴拉克花園外是正在維修的瓦萊塔圍城鐘紀(jì)念碑(The Siege Bell Memorial),以紀(jì)念二戰(zhàn)期間(1940-1943)軸心國空軍對馬耳他狂轟濫炸期間的死難者。 紀(jì)念碑下躺著的青銅戰(zhàn)士雕像,象征戰(zhàn)爭中的烈士。 在閱讀馬耳他大圍攻戰(zhàn)史時,有三座要塞深深震撼了我:圣米迦勒要塞(Fort Saint Michael)、圣安杰洛要塞(Fort St. Angelo)和圣埃爾莫要塞(Fort St. Elmo)。騎士團的將士們依托這三座要塞,以死相搏,才最終贏得了勝利。<br><br>其中,圣埃爾莫要塞的戰(zhàn)斗最為慘烈。<br><br>1565年5月24日,登陸馬耳他的奧斯曼大軍開始猛攻要塞。當(dāng)時,西班牙駐西西里總督信誓旦旦地承諾,將在6月20日派遣一萬五千名援兵。為了爭取時間加固其他要塞并等待援軍,瓦萊特下令埃爾莫守軍堅守陣地。<br><br>在連續(xù)遭受四周的猛烈炮擊后,要塞幾乎完全倒塌,無險可守,所有外部聯(lián)系也被切斷。即便如此,守軍仍堅持了三天,直到6月23日要塞最終陷落。 1500名守軍中,僅有9人游泳逃生,其余全部壯烈犧牲。而奧斯曼軍隊也付出了8000人陣亡的慘重代價,這場戰(zhàn)役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br><br>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反守為攻的戰(zhàn)例并不罕見。通常,守軍的口號是:“堅持到底,我們一定能等到勝利?!比欢呷R特面對要塞守軍的求救,卻深知圣埃爾莫要塞是牽制奧斯曼大軍的關(guān)鍵棋子。它的任務(wù)是盡可能拖延時間,為更重要的比爾古和森格萊阿半島的防御爭取資源。從戰(zhàn)斗一開始,圣埃爾莫就被視為一枚光榮的“棄子”,名副其實的“絕地”。<br><br>面對曾經(jīng)并肩作戰(zhàn)的同袍,瓦萊特只能冷酷地回應(yīng):“我無法提供援軍,你們能做的就是死,拼死到底。”<br><br>戰(zhàn)爭從不講“人性”,唯有能狠下心來下達如此冷酷命令的人,才能成為真正優(yōu)秀的統(tǒng)帥。<br><br>要塞失守后,憤怒的奧斯曼帕夏下令處死所有戰(zhàn)俘。10名騎士被開膛破肚后釘在十字架上,投入海中,尸體隨波漂到對岸的比爾古半島,意圖恐嚇守軍。瓦萊特立即以牙還牙,命令將所有敵軍俘虜押到圣安杰洛要塞的城墻上斬首,隨后開炮還擊,當(dāng)“炮彈”軟綿綿地落下時,奧斯曼人驚恐地發(fā)現(xiàn),這些既非鑄鐵也非石質(zhì)的“炮彈”,竟是他們同胞鮮血尚未凝固的頭顱。<br><br>這場血腥的報復(fù),不僅是對敵人的震懾,更是對騎士團誓死精神的詮釋。 我渴望親臨那片土地,探尋他們誓死精神的來源。可惜,圣誕節(jié)要塞不開放,圣埃爾莫要塞也是馬耳他唯一一處不可以起飛無人機的地方。 LD操縱無人機從下巴拉克花園起飛,掠過要塞,也算是我們對四百多前在此戰(zhàn)死的那些騎士們的一份敬意。 自騎士團告別馬耳他后,這片土地先后落入法國和英國兩大強權(quán)之手。<br><br>1964年9月21日,馬耳他正式脫離英國統(tǒng)治,宣告獨立,但仍保留英聯(lián)邦成員國的身份,英國國王繼續(xù)作為國家元首,由馬耳他總督代行職權(quán)。<br><br>1974年12月13日,馬耳他通過憲法修正案,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國家元首由馬耳他總統(tǒng)取代英國女王,但馬耳他依然作為英聯(lián)邦的一員存在。<br><br>騎士團在瓦萊塔留下的眾多歷史建筑,如今已成為共和國政府的辦公場所。這不僅為政府節(jié)省了大量建設(shè)開支,也使這些珍貴的建筑得以完好保存,成為馬耳他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這座馬耳他衛(wèi)生部大樓,前身是騎士團大法院(Magna Curia Castellania),現(xiàn)存建筑建于1757年至1760年間,正值葡萄牙籍大團長曼努埃爾·平托·達·豐塞卡(Manuel Pinto da Fonseca)統(tǒng)治時期,其立面裝飾有多個源自平托家族族徽的圖案。 馬耳他大學(xué)老樓,前身是耶穌會學(xué)院,1769年,騎士團大團長曼努埃爾·平托(Manuel Pinto da Fonseca)下令驅(qū)逐耶穌會士,并正式成立馬耳他大學(xué),目前這所大學(xué)是馬耳他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xué),有學(xué)生一萬余名。 馬耳他國立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alta),曾經(jīng)是騎士團的檔案館,1786由波蘭籍騎士、建筑師斯特凡·伊特塔爾(Stefano Ittar)設(shè)計,采用新古典主義風(fēng)格。<div><br></div><div>1936年這兒被正式更名為國立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alta),成為馬耳他國家級的學(xué)術(shù)與歷史檔案中心。</div> 這座建筑在16世紀(jì)曾經(jīng)是騎士團的總醫(yī)院,當(dāng)時這座醫(yī)院是歐洲技術(shù)最領(lǐng)先的醫(yī)療機構(gòu)之一,可容納500至2500名患者。其后的歲月里,這兒先后做過駐軍醫(yī)院,警察總部,兒童劇場,考試中心。<div><br></div><div>1979年,它被改建成地中海會議中心(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Centre)<br></div> 一路走去,瓦萊塔宛如一本十六世紀(jì)的珍藏古籍,靜靜攤開在陽光下,等待有心人細細品讀。<br><br>書中的篇章,有些歷經(jīng)歲月仍完好如初,有些被時光潤色煥然一新,還有些已在歷史的風(fēng)中散落無蹤,然而,每一處皺褶都銘刻著往昔的輝煌,每一道墨跡都映照著不朽的榮光。 環(huán)城走了大半圈,中午時分,我們走進一家餐館,點了兩份海鮮,就當(dāng)是我們的圣誕餐吧。 羅卡博物館(Casa Rocca Piccola)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私人博物館,這座16世紀(jì)的豪宅是貴族德-皮羅(de Piro)家族的祖屋。<div><br></div> 它最初由騎士團的海軍將軍唐·皮耶特羅·拉·羅卡(Don Pietro La Rocca)于1580年建造,是瓦萊塔早期貴族住宅之一。當(dāng)時它被稱為“帶花園的房子”(la casa con giardino),因為瓦萊塔的房屋通常不允許擁有私人花園。<br><br> 17世紀(jì),這棟房子被德-皮羅家族購買。<br> 德-皮羅家族是馬耳他歷史最悠久的貴族家族之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jì)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貴族血統(tǒng),老皮羅在16世紀(jì)末隨騎士團從羅德島輾轉(zhuǎn)來到馬耳他后,逐漸在當(dāng)?shù)亟⑵鹩绊懥Α?lt;div><br></div> 1742年,皮羅家族被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授予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德皮羅侯爵(Marquis de Piro in the Kingdom of Castile)。這一頭銜使德-皮羅家族成為當(dāng)?shù)刈铒@赫的家族之一,侯爵爵位也從此一代代傳了下來,如今住在這兒的是第九代皮羅侯爵。<br> 這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宮殿有50多間房,布置講究,裝飾豪華,展示了許多貴族家庭喜愛的收藏品,如牙雕國際象棋、雕塑、銀器、歐洲畫家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中國明朝瓷器等,還有大量生活用品,如床、餐桌、沙發(fā)、柜子等,從中可以了解馬耳他城市貴族的生活風(fēng)貌。 德-皮羅家族成員長期在教廷服務(wù),和歷代教皇關(guān)系很好,早在1590年,德-皮羅家族就被教皇承認為羅馬貴族(Patricians of Rome)。 這個柜子里有18世紀(jì)德-皮羅侯爵給當(dāng)時的教皇克萊芒十三世(Pope Clement XIII)寫的一封信的打印件,以及幾雙教皇贈送的紅鞋。<div><br></div><div>當(dāng)時為了答謝捐獻的貴族,每次教皇都會送給對方一只紅色的鞋子,德-皮羅侯爵的那封信是為了對教皇的“送鞋之情”表示感謝。</div> 這張精美的家族世系圖,展示了德-皮羅家族歷代的血統(tǒng)傳承,每個分支代表一個家族分支,不同的盾徽代表聯(lián)姻的雙方來自不同的貴族家庭。 皮羅宮的地下有一口400多年歷史的深井,馬耳他沒有淡水湖,擁有水井的家庭基本都是非富即貴。二戰(zhàn)期間,深井被改成防空洞,對公眾開放,曾有幾百名馬耳他人藏在這兒,躲避德軍的轟炸。 相比宏偉壯觀的大型博物館,我更偏愛私人博物館的獨特魅力。<div><br></div><div>它們規(guī)模不大,卻承載著更濃厚的個性色彩。在這里,展品不只是陳列的文物,更像是時間的私語,訴說著代代相傳的情感與記憶,這兒擺設(shè)隨便,讓人更加貼近主人,感受到藏品背后穿越歷史的溫度。這種近距離的體驗,使每一次參觀都成為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邂逅。</div><div><br></div><div>五年前我們在巴勒莫也參觀過一座貴族府邸 - 費德里科伯爵府,當(dāng)時引領(lǐng)我們參觀的是伯爵的兒子,可惜在皮羅府的這天,老皮羅夫婦不在,我們無緣聽到侯爵本人給我們講述幾百年風(fēng)云變幻的家族故事。</div> 不知不覺,太陽西斜,晚霞把乳黃色的瓦萊塔染成金黃。 老薄荷街(Old Mint Street)是著名的打卡圣地,無論游客在瓦萊塔盤桓多久,這兒幾乎是必來之地。<div><br></div><div>上一次來瓦萊塔,LD冒著大風(fēng),上下坡無數(shù)次,總覺得拍出的照片不理想,今天再次前來。</div> 一頭的坡頂走到坡底,再爬上另一頭的坡頂,終于拍出了還算滿意的夕陽下的薄荷街。 夜幕降臨,我們登上城頭,再看一看瓦萊塔的夜景。 暮色中的瓦萊塔,在夕陽的映照下,散發(fā)出溫暖而柔和的光澤,仿佛在低聲訴說幾個世紀(jì)以來的故事。街道上行人漸稀,微風(fēng)輕拂,站在高處俯瞰,整座城市宛如一幅靜謐的油畫,遠處的海面波光粼粼,與晚霞交相輝映。 當(dāng)夕陽緩緩沉入地中海,瓦萊塔的黃昏如同一首悠長的詩篇,古老的城墻在暮色中顯得更加厚重,默默守護著這座城市。<div><br></div><div>此時的瓦萊塔,既有著歷史的深沉,又有當(dāng)下的寧靜,仿佛時間在這里停滯,讓人不禁感嘆:這或許就是歲月最溫柔的沉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