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采桑子</p><p class="ql-block">重陽</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難老,</p><p class="ql-block">歲歲重陽。</p><p class="ql-block">今又重陽,</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秋風勁,</p><p class="ql-block">不似春光。</p><p class="ql-block">勝似春光,</p><p class="ql-block">廖廓江天萬里霜。</p><p class="ql-block">—毛澤東作于一九二九年農(nóng)</p><p class="ql-block">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qū)北部 ,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的一個天然湖泊,湖面面積為58公頃,公園面積103.4公頃,平均水深約為2米,最深處可達4.5米。大明湖與趵突泉、千佛山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也是泉城濟南的重要風景名勝、開放窗口和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p><p class="ql-block">大明湖的湖水水色澄碧,景色優(yōu)美秀麗,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天下第一泉風景區(qū)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2009年,大明湖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xié)會“中國第一泉水湖”稱號。自2017年1月1日起,濟南大明湖風景區(qū)向社會免費開放。</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的歷史悠久,早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六朝時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又名“歷水陂”。宋代又有“西湖”之稱,曾鞏詩云:“左符千里走東方,喜有西湖六月涼”,是消暑游憩之地。至金代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墻,大明湖初成今日之貌。</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一帶有歷代建筑,素有“一閣、三園、三樓、四祠、六島、七橋、十亭”之說,其中包括歷下亭、北極閣、匯波樓、鐵公祠、小滄浪等。這些建筑與湖光山色巧妙結(jié)合,展現(xiàn)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具有很高的園林藝術(shù)水平和觀賞游覽價值。</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的水源來自城內(nèi)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芙蓉等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湖水清冽,天光云影,游魚可見。湖中有歷下亭、匯泉堂、湖心島等大小島嶼六處,公園自然景觀優(yōu)美宜人,湖水波光粼粼,鳶飛魚躍,游船穿行7。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蓮,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的最好寫照。</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的得月亭,舊稱八角樓,是一座 紅柱重檐的八角亭 。它位于大明湖的南部,靠近小滄浪亭,與湖山一覽樓同年建于1929年2。得月亭不僅是一個觀景的好去處,而且在春天玉蘭、海棠花開時節(jié),景色尤為絢麗。</p><p class="ql-block">得月亭的名字來源于“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意境,這個亭子不僅能夠欣賞到美麗的湖光山色,還能在正月十五的月夜中收獲潔白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nèi)還有豐富的文化景觀,如碑刻石碣、紀念祠堂等,其中不乏杜甫、曾鞏、蘇軾等歷史名人的詩句和碑記,展現(xiàn)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鐵公祠,位于大明湖邊,是一處為紀念忠義不屈的明代兵部尚書鐵鉉而建的祠堂。</p><p class="ql-block">建文初,任山東參政,鎮(zhèn)守濟南。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為奪取帝位,以“靖難”為借口,舉兵南下,建文二年(1400年)六月八日,兵臨濟南城下。鐵鉉督眾,矢志固守。朱棣攻濟南三個月不克,親至城下勸降。鉉率眾詐降,暗在城門上置千斤閘,燕王進城時鐵閘突然墜落,幾乎將他砸死。朱棣大怒,以重兵圍城,并用大炮轟擊,城將破,鐵鉉急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燕軍不便開炮,城得以保全。鉉又募壯士,出奇兵,大破燕軍,燕軍遂于九月四日解圍去,南伐不敢取道濟南。鉉又與大將軍盛庸合兵收復德州諸郡縣,建文帝擢鐵鉉為山東布政使,不久,又提升為兵部尚書,贊理軍事。</p><p class="ql-block">1402年,朱棣即皇帝位后,設(shè)伏兵計擒鐵鉉,檻送南京。鉉見朱棣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顧,終不可得。遂受磔刑而死,年三十七歲。南明弘光帝謚之曰“忠襄”,清乾隆帝追謚曰“忠定”。</p> <p class="ql-block">“柳岸春深”是指大明湖沿岸綠柳婆娑,春意濃郁的景象,是近年新評“明湖十六景”之一??。這一景觀描繪了大明湖畔柳樹在春天里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景象,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柳樹作為濟南的市樹,與市花荷花相映成趣,共同構(gòu)成了濟南獨特的風景線?。</p><p class="ql-block">“柳岸春深”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述,也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清代詩人王文驤曾賦詩贊美濟南的美景:“濟南山水天下無,樓閣人家盡畫圖。煙雨半城秋半頃,垂柳多處是明湖?!边@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濟南在煙雨朦朧中的美景,尤其是湖畔的垂柳,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柳岸春深”也是大明湖八景之一,與其他七景共同構(gòu)成了大明湖的獨特風光。這些景點包括《佛山倒影》、《丹坊曜曰》、《匯波晚照》、《滄浪荷韻》、《畫船煙波》、《歷亭秋風》、《柳岸春深》和《明湖秋月》,每一景都有其獨特的自然和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月下亭,在大明湖北岸,北極閣西側(cè)。亭子立在水池中央,建于1937年,形為六角尖頂,白柱青瓦,飾以彩繪,小巧玲瓏,典雅別致。池中蓄錦魚,植王蓮,池周自然石駁岸,頑石臥波。東側(cè)緊靠北極閣處為假山,巨石陡立峭拔,嶙峋崢嶸。近植翠竹,颯颯有韻。</p> <p class="ql-block">?濟南戰(zhàn)役國民黨守軍臨時指揮部舊址位于濟南市大明湖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具體位置在北極閣的西側(cè),月下亭的北側(cè)。?這個舊址曾是濟南戰(zhàn)役期間國民黨守軍的臨時指揮部,特別是第二綏靖區(qū)司令王耀武的指揮中心。舊址為一個半地下室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內(nèi)部設(shè)有辦公室、作戰(zhàn)地圖和指揮官介紹等。該舊址于2003年對外開放,成為歷史遺跡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濟南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是解放戰(zhàn)爭中的一場重要戰(zhàn)役。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為解放濟南奠定了基礎(ch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p> <p class="ql-block">在大明湖風景名勝區(qū)東北岸的南豐祠院內(nèi)南側(cè)瀕臨湖岸處,有一廳,喚作“雨荷廳”,紅柱雕窗,青瓦飛檐,四周環(huán)廊,東西北三面環(huán)水,內(nèi)植荷蓮,廳前有一畫舫,曰:“天憩舟”。上掛對聯(lián):高人喜桐樹,君子愛蓮花。橫批:琴韻荷香。</p> <p class="ql-block">南豐祠,原名曾公祠,在濟南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匯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曾鞏而建。</p><p class="ql-block">曾鞏(1019~1083),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1073年)任齊州知州。在職期間,他推行新法,懲治惡霸,減輕徭役,改革教育,使齊州出現(xiàn)了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升平景象,極受齊州人民愛戴。曾鞏走后,百姓仍不忘記,擇址建祠以紀念。</p> <p class="ql-block">超然樓,山東四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另三座為煙臺蓬萊閣、聊城光岳樓、濟寧太白樓),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大明湖畔,歷代因于戰(zhàn)火及災澇等原因,原樓久已蕩滌無存。2008年8月超然樓重建開工,2010年4月正式開放投用。建筑面積5673平方米,坐落在寬大的漢白玉基上,頂覆銅瓦,樓高51.7米,上下共分七層,號稱“江北第一樓”。</p><p class="ql-block">拱衛(wèi)左右的裙樓博藝堂、賀勝齋,與高聳挺拔的超然樓共同構(gòu)成一組總建筑面積7473平方米的宋元風格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超然樓內(nèi)陳列有李泂代表作《過采江詩》石碑拓片,李泂在黃庭堅《松風閣帖》的題跋等珍貴展品,也有《濟南八景》《萬馬奔騰》《龍吐九鯉》等木雕、根雕作品,還有大量匾額楹聯(lián)、名家書畫作品、雕刻奇石等。</p><p class="ql-block">超然樓是“明湖新八景”之一“超然致遠”景觀的核心建筑。2021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樓”。</p> <p class="ql-block">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位于濟南市天下第一泉風景區(qū) ,是歷下區(qū)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它面積7000余平方米,2022年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百花洲重點打造了泉水人家博物館、非遺文化展示館、“曲山藝海”博物館等一系列民俗展示院落,以及泉水書房、泉水人家民宿等配套資源,承接了國家級非遺項目濟南皮影、省級非遺項目剪紙、面塑、魯繡等展演活動與市民互動。百花洲因紀念曾鞏修建百花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讓水泉位于濟南百花洲。傳言在很久以前,夏家、王家曾共用一眼無名泉,后來王家擴院,夏家主動將泉讓與王家,成為一時美談。謙讓,是國人世代相傳的一種美德,清乾隆帝聞之,特作聯(lián)褒贊:一分清,二分白,五福同壽皆延厘;百余泉,千余水,四季平安共讓廉?!白屗奔淳売诖?。</p> <p class="ql-block">厚德泉,位于濟南市百花洲東南岸 ,原名無名泉,于2009年被命名為“厚德泉”。泉池呈井形,池口為石砌,井壁為磚砌,直徑0.45米,深0.7米1。泉水出露形態(tài)為滲流,長年不竭,積水成井。</p><p class="ql-block">“厚德”二字取自《周易》之《象傳》,其中乾卦和坤卦的象辭分別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昂竦螺d物”是大地的品質(zhì),寬厚和順、承載萬物,正如《道德經(jīng)》所闡述的“水”之德行“善利萬物而不爭”。</p><p class="ql-block">厚德泉原位于后宰門街97號,后宰門原為明德王府北門,原名“厚載門”,取“厚德載物”之意1。將此無名泉命名為“厚德”,剛好與原街名中的“厚載”二字契合。2011年,隨著百花洲建設(shè)工程的實施,厚德泉由民居院內(nèi)的“無名井”變成了景區(qū)街邊的“有名泉”,游客從百花洲畔走過便能一睹其真容。</p> <p class="ql-block">濟南府學文廟坐落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明湖路214號,10</p><p class="ql-block">濟南府學文廟南接芙蓉街,北臨大明湖。</p><p class="ql-block">濟南府學文廟創(chuàng)建于宋熙寧(1068-1077年)年間。元末傾塌。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到了清代,也多次對文廟進行修整,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廟的規(guī)模和建筑布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濟南府學文廟被小學、工廠等占用,許多建筑被毀。</p><p class="ql-block">1992年,濟南府學文廟成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0月,濟南府學文廟入選《濟南市第一批傳統(tǒng)地名保護名錄》。</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p><p class="ql-block">欞星門為文廟標志性建筑,四柱三間沖天式雕花石坊,柱中雕刻祥云,柱頂?shù)窨田L、雨、雷、電四大天將,寓意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p><p class="ql-block">據(jù)《后漢書》記載,欞星原作"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guī)定祭天先祭靈星。此門因形如窗欞,故曰"欞星門"。宋景定年間(公元1260~1264年)戶移入各地孔廟使用,象征封建社會尊孔如尊天。"欞星門"清高宗弘歷題。現(xiàn)建筑參照曲阜孔廟重新恢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