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19世紀(jì)末,西安城墻,明代建筑</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全長13.7千米,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安,今陜西省省會,13個王朝曾在此建都,古稱長安。西安之名源自明朝洪武年間,取義“安定西北”。它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十大古都之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現(xiàn)選擇20世紀(jì)及其前后100余年的老照片100張,看看這座城市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和它的滄桑巨變吧!</span></p> <p class="ql-block"><i>1905年,西安南門</i></p><p class="ql-block">南門本名永寧門,是西安古城四門之一。</p><p class="ql-block">西安的東門名長樂,西門名安定,南門名永寧,北門名安遠(yuǎn);四門首字連起,寓意“長安永安”。</p> <p class="ql-block"><i>1907年8月31日,西安,藩臺衙門(法國漢學(xué)家沙畹/攝)</i></p><p class="ql-block">這個藩臺衙門就是陜西布政使司署,看上去很氣派。藩臺的品級為從二品,是總督、巡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及民政,與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并稱“三司”(即行政、司法、軍事),遺址在北院門中段路東,也就是今天人們俗稱的回民街上。</p> <p class="ql-block"><i>1907年9月4日,大慈恩寺(法國漢學(xué)家沙畹/攝)</i></p><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為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其母后而建。玄奘在此主持寺務(wù),領(lǐng)管佛經(jīng)譯場,并親自督造了寺內(nèi)的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i>1907年,西安北門(安遠(yuǎn)門)</i></p><p class="ql-block">北門外是大片的農(nóng)田,城墻殘破,城門樓也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i>1908年,渭河上捕魚的漁民和鸕鶿</i></p> <p class="ql-block"><i>1910年,陜西,手拿典籍的兒童(法國傳教士梅蔭華/攝)</i></p> <p class="ql-block"><i>1910年,陜西,大戶人家的婦女和孩子(法國傳教士梅蔭華/攝)</i></p> <p class="ql-block"><i>1910年,陜西,送行 (法國傳教士梅蔭華/攝)</i></p><p class="ql-block">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p> <p class="ql-block"><i>1910年,西安府西40里處、去往咸陽的渭河古橋(《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攝)</i></p> <p class="ql-block"><i>西安,街頭百姓</i></p> <p class="ql-block"><i>1914年,西安鐘樓</i></p><p class="ql-block">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至今址。</p><p class="ql-block">那時,鐘樓下有十字形券洞與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相通,是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可以從券洞通過,直至解放初期依然如此。</p> <p class="ql-block"><i>1914年,西安街頭的糧食交易市場</i></p> <p class="ql-block"><i>1916年,西安南門外護(hù)城河</i></p> <p class="ql-block"><i>1921年,西安東門(長樂門)</i></p> <p class="ql-block"><i>1921年,西安小雁塔(瑞典漢學(xué)家奧斯瓦爾德?喜仁龍/攝)</i></p><p class="ql-block">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又稱“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元年(707年),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地標(biāo)建筑。</p> <p class="ql-block"><i>1927年,西安東大街</i></p><p class="ql-block">鐘樓東面的大街,街上行走著一支出殯隊伍,似乎是一位軍政要員。</p> <p class="ql-block"><i>1927年,西安革命公園的牌坊和紀(jì)念亭</i></p><p class="ql-block">革命公園建于1927年3月,為紀(jì)念北伐戰(zhàn)爭前夕、陜西國民軍堅守西安時死難軍民而建。公園內(nèi)建有烈士祠和革命亭。</p> <p class="ql-block"><i>1929年,西安鼓樓的洋車隊伍</i></p><p class="ql-block">西安鼓樓,位于鐘樓西側(cè)偏北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的建造時間早4年。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傍晚時向全城居民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這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p> <p class="ql-block"><i>1935年,西安,未央宮遺址上立了一塊碑,楊虎城等要員前來參觀</i></p> <p class="ql-block"><i>1937年,西安,南大街</i></p><p class="ql-block">向遠(yuǎn)處眺望,南大街北端是鐘樓,西側(cè)是鼓樓。</p> <p class="ql-block"><i>1938年,西安,東大街的宣傳橫幅:"在抗日陣線上軍民應(yīng)切實聯(lián)合起來"</i></p> <p class="ql-block"><i>1939年,西安民眾自發(fā)組織的救護(hù)隊,救治那些被日本飛機炸傷的百姓</i></p><p class="ql-block">自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日機轟炸西安累計145次,出動日機累計1106架次,投擲各類炸彈累計3440枚以上,西安軍民致傷致亡人數(shù)累計達(dá)3489人以上,炸毀房屋累計6781間以上。</p> <p class="ql-block"><i>1941年,西安西門(安定門)</i></p> <p class="ql-block"><i>1941年,西安王曲鎮(zhèn),中央陸軍軍官學(xué)校第七分校(美國《生活》雜志攝影師卡爾·邁登斯/攝)</i></p> <p class="ql-block"><i>1945年,西安鐘樓,舉辦抗日勝利圖片展</i></p><p class="ql-block">鐘樓上方,掛著當(dāng)時中蘇美英法五國領(lǐng)袖像。</p> <p class="ql-block"><i>1947年,西安臨潼,縣城內(nèi)一條大街,背后即是驪山(美國《生活》雜志記者/攝)</i></p> <p>1947年,西安臨潼,人力車夫坐在路邊等候顧客(美國《生活》雜志記者/攝)</p> <p class="ql-block"><i>1947年5月,西安臨潼,年輕婦女跟著老一輩學(xué)習(xí)織布(美國《生活》雜志記者/攝)</i></p> <p class="ql-block"><i>1947年5月,西安臨潼,十幾歲的新婚夫婦在新式婚禮儀式上(美國《生活》雜志記者/攝)</i></p> <p class="ql-block"><i>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i></p><p class="ql-block">是日凌晨零點,集結(jié)在咸陽附近的解放軍連夜搶渡渭河(圖上),攻至西安西門城下。當(dāng)日上午10 時,占領(lǐng)了火車站、發(fā)電廠和東城門,紅旗插上市中心的鐘樓,西安解放。圖下為解放軍入城。</p> <p class="ql-block"><i>1949年6月,解放后的西安鐘樓,樓上懸掛著毛主席的像</i></p> <p class="ql-block"><i>1954年12月28日,西安解放百貨大樓在解放路北段開業(yè)</i></p><p class="ql-block">這是大樓職工在作晨操。</p> <p class="ql-block"><i>1955年,西安郵政學(xué)校大門</i></p><p class="ql-block">西安郵政學(xué)校成立于1950年,1959年經(jīng)批準(zhǔn)設(shè)立為西安郵電學(xué)院,是國家在西北地區(qū)布局的唯一郵電通信類普通高校。2012年更名為西安郵電大學(xué)。</p> <p class="ql-block"><i>1957年,西安,孔廟全景</i></p><p class="ql-block">此建筑始建于唐代,宋代幾經(jīng)搬遷,崇寧二年(1103年)將文廟、府學(xué)最終遷建于“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xiàn)址,使文廟、碑林、府學(xué)同在一處?,F(xiàn)保留的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i>1958年春,西安鐘樓東北側(cè),正在改建的郵電大樓</i></p> <p class="ql-block"><i>1958年,西安未央?yún)^(qū)紅色人民公社女子籃球隊(張允明/攝)</i></p> <p class="ql-block"><i>1958年冬,咸陽市(今屬西安西咸新區(qū))五星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午飯(衛(wèi)王象/攝)</i></p> <p class="ql-block"><i>1959年1月,西安市大雁塔公社社員正在領(lǐng)工資(王凌/攝)</i></p> <p class="ql-block"><i>1960年,陜西師范學(xué)院</i></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陜西省政府在陜西師范專科學(xué)校的基礎(chǔ)上,整合西安師范學(xué)院化學(xué)系和生物系,建立陜西師范學(xué)院,校址與大雁塔為鄰。1960年春,又將西安師范學(xué)院(前西北大學(xué)師范學(xué)院)與陜西師范學(xué)院合并,成立陜西師范大學(xué)。</p> <p class="ql-block"><i>1965年,西安,憶苦思甜不忘本(劉一/攝)</i></p> <p class="ql-block"><i>1966年,西安機械系統(tǒng)學(xué)習(xí)毛主席著作誓師大會(劉一/攝)</i></p> <p class="ql-block"><i>1966年5月20日,西安郵電大樓前,舉行“歡呼文化大革命《十六條》發(fā)表” 大會,這標(biāo)志著“文革”正式開始(王凌/攝)</i></p> <p class="ql-block"><i>1967年,西安鐘樓,紀(jì)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25周年游行活動(劉一/攝)</i></p> <p class="ql-block"><i>1968年,西安火車站廣場,毛主席塑像落成(劉一/攝)</i></p> <p class="ql-block"><i>1969年,西安臨潼縣,響應(yīng)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號召,青年民兵在挖地道(任永健/攝)</i></p> <p class="ql-block"><i>1969年12月,西安臨潼縣革委會組織全縣公社、大隊、生產(chǎn)隊干部,到零原公社參觀學(xué)習(xí)“學(xué)大寨修梯田”的經(jīng)驗(任永健/攝)</i></p> <p class="ql-block"><i>1972年,西安,大學(xué)習(xí)巷南口的牌樓</i></p><p class="ql-block">唐朝安史之亂后,當(dāng)年平叛的郭子儀將軍班師回朝時(763年),帶回了許多西域?qū)⒐?,安置住在今天的學(xué)習(xí)巷一帶,讓他們學(xué)習(xí)唐朝的法令制度和文化禮儀。慢慢地,唐朝政府便在這里開設(shè)了漢儒文化學(xué)習(xí)館,專門教那些與唐朝有外交往來的各國使節(jié)學(xué)習(xí)漢文化與漢禮儀。從此,這一帶便有了“學(xué)習(xí)巷”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巷子中段有一座清真寺(西大寺),為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所建,與東側(cè)化覺巷清真大寺(東大寺),并稱為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p><p class="ql-block">巷口還有一座都城隍廟,是清代年羹堯任川陜總督時重建,規(guī)模宏大,雄偉壯觀,與南京、上海的城隍廟并列為中國三大城隍廟。</p> <p class="ql-block"><i>1977年,西安市美術(shù)陶瓷廠用傳統(tǒng)的方法仿制唐三彩(茹遂初/攝)</i></p> <p class="ql-block"><i>1978年,航拍的西安鐘樓。(王凌/攝)</i></p><p class="ql-block">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鐘樓下的券洞無法適應(yīng)交通流量的需要,于是在環(huán)樓體周圍開辟了公路轉(zhuǎn)盤,以鐘樓為中心輻射出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西、南、北四城門相接,地下則開辟有專供人行的環(huán)行通道。</p> <p class="ql-block"><i>1979年,西安鐘樓下,由學(xué)生組成的“五講四美”監(jiān)督站(劉一/攝)</i></p> <p class="ql-block"><i>1970年代末,西安,老師輔導(dǎo)學(xué)日語(劉一/攝)</i></p><p class="ql-block">墻上掛著當(dāng)時風(fēng)行的領(lǐng)袖像。</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老火車站門前</i></p><p class="ql-block">西安老火車站,始建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隴海鐵路潼(關(guān))西(安)段修通后,1935年6月1日,在西安舉行通車典禮。老火車站于1984年拆除改建。</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鼓樓及附近的民居</i></p><p class="ql-block">在鼓樓的南北樓檐下,曾分別懸掛著兩塊匾額,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于天”,“文革”中“破四舊”時被焚毀。2005年4月按原樣恢復(fù)。</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人民大廈</i></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53年,位于省府大院東邊,建筑風(fēng)格中西結(jié)合,是我國著名的大型庭院式賓館之一。大廈曾多次接待來陜視察的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接待過幾十個國家的元首和領(lǐng)導(dǎo)、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賓客達(dá)數(shù)十萬人,并舉辦過全國、全省各種大型會議、活動。</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臨潼,秦始皇陵</i></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農(nóng)村民居</i></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那時西安的老太太最常見的打扮就是裹頭巾</i></p> <p class="ql-block"><i>1983年,西安北新街一居民小院</i></p> <p class="ql-block"><i>1983年,西安,護(hù)城河改造(劉一/攝)</i></p> <p class="ql-block"><i>1983年冬季,西安市西大街</i></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三轉(zhuǎn)一響”(即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是中國每個家庭所渴望的“四大件”;到了80年代,逐漸變成由新的“四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diào))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i>1983年的騾馬市,人頭攢動,生意興隆,人們在這里試裝、購買(葛新德/攝)</i></p><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時候,這里已形成牲畜交易市場,“茶馬交易”盛況空前。改革開放后,這里成為繁華熱鬧的服裝市場步行一條街。</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修繕中的鐘樓</i></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大雁塔,依然被成片的農(nóng)田環(huán)繞,顯得格外閑逸安靜</i></p> <p class="ql-block"><i>1984年,西安新城廣場(趙利文/攝)</i></p><p class="ql-block">灑水車灑水,驚得行人彈跳起來。</p><p class="ql-block">新城廣場始建于1927年,東西長436米,南北寬135.5米,呈半圓形。南接南新街,北臨省政府大院,是西安市的大型公共活動中心。</p> <p class="ql-block"><i>1984年4月,西安臨潼,美國總統(tǒng)里根夫婦參觀秦始皇兵馬俑</i></p> <p class="ql-block"><i>1984年,西安,大雁塔</i></p><p class="ql-block">大雁塔前,為游客拍照的攝影攤位。</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興慶宮公園</i></p><p class="ql-block">興慶宮公園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公園,位于西安東門外,1958年在唐代興慶宮遺址上修建。公園內(nèi)有興慶湖、沉香亭、花萼相輝樓等著名景點。這里曾是唐玄宗和他的愛妃楊玉環(huán)長期居住的地方,流傳著諸如沉香亭畔李白醉酒題詩等諸多佳話。</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碑林區(qū)三學(xué)街小學(xué)門口</i></p><p class="ql-block">那些令無數(shù)80后懷念的冰棍箱中的老冰棍。</p> <p class="ql-block"><i>1980年代,西安,路邊的小吃攤</i></p><p class="ql-block">手工涼皮,涼粉,魚魚,蕎面,這些都承載著西安人滿滿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i>1985年,新的西安火車站落成</i></p> <p class="ql-block"><i>1985年,西安市東門外,架設(shè)路燈(劉一/攝)</i></p> <p class="ql-block"><i>1986年,五路口環(huán)形人行天橋竣工使用</i></p><p class="ql-block">2018年年初,由于地鐵建設(shè)的需要,陪伴我們30余年的這座人行天橋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i>1987年,西安回民街,餐館伙計招呼客人“里面請”(趙利文/攝)</i></p><p class="ql-block">西安回民街是西安的特色小吃街區(qū)?;孛窠炙诘谋痹洪T,原為清代官署區(qū),因陜西巡撫衙門在鼓樓之北,故名北院。90年代以來,整個“回坊”地區(qū)都是飯館林立,各種各樣的清真食肆與小吃攤點密密麻麻連成一片?,F(xiàn)在,這里已成為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區(qū),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人滿為患,店家已應(yīng)接不暇,早已不見站街?jǐn)埧偷膱鼍啊?lt;/p> <p class="ql-block"><i>1987年,西安廟后街,隨處可見民眾自發(fā)組織的秦腔自樂班</i></p><p class="ql-block">廟后街因位于西安城隍廟背后而得名,街道也位于回坊之中。</p><p class="ql-block">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在關(guān)中一帶尤為流行,幾乎人人都能吼上一嗓子。</p> <p class="ql-block"><i>1987年,西安街頭臺球也開始流行。相信不少80后都被那根桿兒戳過鼻梁……(趙利文/攝)</i></p> <p class="ql-block"><i>1987年,西安南大街,鐘樓旁的裁縫“個體戶”(趙利文/攝)</i></p> <p class="ql-block"><i>買冰箱在80年代是個大事,在當(dāng)時,冰箱、電視機和洗衣機一起被稱為“三大件”(趙利文/攝)</i></p> <p class="ql-block"><i>1989年,西安西三路,姑娘出嫁</i></p> <p class="ql-block"><i>1990年,西安夏家十字,村民共用水龍頭(趙利文/攝)</i></p><p class="ql-block">墻壁上寫著“吃水不忘崔市長”,指的是崔林濤,1990年8月—1995年1月任西安市市長。</p> <p class="ql-block"><i>1992年6月,西安,當(dāng)時中國適逢氣功熱潮,看這身姿,如今的廣場舞大媽應(yīng)該就是她們吧……(劉西安/攝)</i></p> <p class="ql-block"><i>1993年,西安北門(安遠(yuǎn)門),老人們在路邊休閑打牌</i></p> <p class="ql-block"><i>1993年,《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大西安的人才也是很多的(葛新德/攝)</i></p><p class="ql-block">1993年,長篇小說《白鹿原》出版,1997年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p> <p class="ql-block"><i>1994年,西安北關(guān)正街,準(zhǔn)備喬遷新居的老街坊將一些舊物拿出來處理兜售</i></p> <p class="ql-block"><i>1996年,西安城墻,當(dāng)年爬過城墻的小伙伴,舉個爪爪……(胡武功/攝)</i></p> <p class="ql-block"><i>1998年,西安,農(nóng)民進(jìn)城</i></p><p class="ql-block">那個時候,自行車幾乎是家家都有,還是典型的“二八式”。一個“二八式”可以帶兩孩子,也可以載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臇|西進(jìn)城。</p> <p class="ql-block"><i>1998年6月26日,西安臨潼,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夫人希拉里和他們的女兒,參觀兵馬俑博物館。</i></p> <p class="ql-block"><i>1990年代,西安一戶小巷人家</i></p><p class="ql-block">那個時候,房子雖然很破,生活卻很愜意,逗貓、養(yǎng)鳥是很多人的生活樂趣。</p> <p class="ql-block"><i>2000年,西安,被譽為“一代人的回憶”的北方樂園開始拆遷</i></p> <p class="ql-block"><i>2001年,洋快餐麥當(dāng)勞落戶西安,被譽為西北第一家</i></p><p class="ql-block">據(jù)說,開業(yè)當(dāng)天客流量達(dá)5萬人。</p> <p class="ql-block"><i>2004年,西安的動物園,由長樂公園遷往秦嶺野生動物園,當(dāng)年南門外的這巨幅秦嶺廣告放了很久</i></p> <p class="ql-block">2006年,西安西門外,護(hù)城河邊商鋪區(qū)全部拆除,將建立環(huán)城公園(秦嶺/攝)</p> <p class="ql-block"><i>2008年7月,奧運之火在西安傳遞,長安南路一個十字路口人山人海</i></p> <p class="ql-block"><i>2011年,西安漢城湖公園景區(qū)對外開放</i></p><p class="ql-block">漢城湖公園位于西安西北角,原為團(tuán)結(jié)水庫,是漢長安城護(hù)城河遺址。經(jīng)綜合治理后,成為一座獨具特色的生態(tài)公園。</p><p class="ql-block">上圖為公園北端封禪天下廣場上,漢武大帝銅像;下圖為漢長安城城墻東南角遺址。</p> <p class="ql-block"><i>2011年,西安地鐵2號線正式運營,古都迎來了地鐵時代</i></p> <p class="ql-block"><i>2012年7月,西安,一場暴雨后,大雁塔南廣場停車場的積水</i></p> <p class="ql-block">2015年,西安高新區(qū)電子西街的售樓戶外廣告牌</p> <p class="ql-block"><i>2016年夏,西安再遭暴雨,朋友圈看海模式開啟</i></p> <p class="ql-block"><i>2018年,“五?一”夜晚,西安南門,無人機燈光秀表演</i></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無數(shù)人被堵在了街道上。</p><p class="ql-block">13分鐘無人機編隊“飛越大西安”,1374架無人機在夜空化為高科技像素點,上演一幅長達(dá)1200多米精彩紛呈的巨幅畫卷,動態(tài)變幻間描繪出西安城墻、絲綢之路、大雁塔、5.1、西安最中國、1374、四十周年、新時代、奔跑吧西安、IXI'AN、駱駝、鎏金銅蠶、祥云、無人機、高鐵、西安“市花”石榴花等圖案和文字。</p> <p class="ql-block"><b>《西安人的歌》歌詞(摘錄):</b></p><p class="ql-block">有一座城市它讓人難以割舍</p><p class="ql-block">有一種懷念它叫做曾經(jīng)來過</p><p class="ql-block">有一種旋律它扯著嗓子唱歌</p><p class="ql-block">在她的中心人們叫它鼓樓鐘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p><p class="ql-block">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p><p class="ql-block">西安的大廈高樓是連的一座一座</p><p class="ql-block">在西安人的心中這是西安人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00年的城墻如今讓你隨便觸摸</p><p class="ql-block">西安的小吃足夠讓你變成吃貨</p><p class="ql-block">在你的腳下曾經(jīng)埋著王孫顯赫</p><p class="ql-block">和平門下馬陵是最低調(diào)的一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20.9.3.于棗香居制作</p><p class="ql-block"> ——2025.1.26.重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