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為堂</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寫過兩次《談書法》。第一次,主要立足于書法的文學性與藝術性,談的是書法的文化屬性; 第二次,主要立足于書法的要求與高度,提出了書法即經典的觀點,談的是難度; 第三次要談的,將立足于書法的概念,揭示書法的傳統(tǒng)本質,談的是書與人的生發(fā)關系。</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月下旬,我離開彭州的葛仙山龍寶寺回湖南老家。見西大師開車送我到彭州車站坐車,老僧覺和師隨車相送。車開到離車站不遠處,覺和師突然說: 黎老師,我想問你最后一個問題?我說,您說說看?他說: 書法天才能不能創(chuàng)作出經典的書法作品?我少加思索回答:書法天才可以創(chuàng)作佳作,最多不過精品,但創(chuàng)作不了經典!覺和師反問為什么?我說: 法即經典,經典即法!無論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所有經典都來自圣人,這叫人不達則言不實。這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書法也不例外!覺和師說:“我懂了!”</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我做理論方面的研究,于是寫了不少文字。一個善于詩文方面的朋友看了,私下對我說: 你就是敢于下結論!我反問他:你認為我的結論下得行不行呢?他說:當然好!我說:真正好就行。我又問他:你寫文章不敢下結論嗎?他說:是!我說,這個原因看起來很復雜,其實不然!我繼續(xù)說,不敢下結論的根本原因是對事物的概念拎不清。拎不清,當然無法分辨是非!分不分得清是非是對一個人的智慧的考驗。水平的高低不在言辭的美妙,而在認識事物本質的深淺。</p><p class="ql-block"> 莊子的寓言故事《支離疏》中所說的“支離其形”是對形神關系的深刻揭示; 同時指出的“支離其德”則是去小我成大我,揭示了人的個性與本性的關系!老子著《道德經》,莊子著《寓言故事》。老子是圣人,莊子是老子衣缽的繼承和發(fā)展者。老子著《經》,莊子著《典》。這種至高無上的文獻才能被稱之為“經典”。圣人之下便是賢達,他們所產生出來的作品只能稱作精品!可見,書法天才連產生精品的可能性都非常的?。∮X和師父說他懂了!很明顯這些概念在佛學領域是基本的道理,很多人只是沒有貫穿來思考。心中有了這些基本一點就通!</p><p class="ql-block"> 一位同學受高人指點。幾年前他聯系我,在一起聊了很多!之后他對我說: 你還在外道,要從內道上求!開始的時候我不是很明白,慢慢的懂得了其中的一點奧妙。從此之后就從心靜上去修,自然的懂得了去貪嗔癡的必要!之前靜不下來的心慢慢的變得清靜了。印印泥古法的用筆難度也隨之一步一步的邁過去。如果不入內道,只停留在外道,那樣的作品都在表面,是不可能引人深思的!字如其人。要求我們研習書法的同時要打通書與人的關系,進行綜合考量,不應單獨以字形作權衡,其中的學問深不可測!在此,我也只能作一些簡單淺顯的闡釋。</p><p class="ql-block"> 人靜字靜!這里的人靜主要是心靜。能讓心靜下來其實是一種功夫!需要長年累月的修養(yǎng)。靜能生慧,則筆底自然而有神,字里行間便能洋溢出一種靜穆的氣息!靜氣彰顯大氣。</p><p class="ql-block"> 人正字正!這里的人正主要指心正。能以置身事外的態(tài)度去認識事物的本質,然后根據事物的本質去處理解決問題。一旦養(yǎng)成了這樣的正確心態(tài),樹立了這樣的正見觀念,便有了擺正字體筆畫的底色與底氣!心正字正,于我便有切身的體會和比較深刻的認識。就此本人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做了相關的論證。如果心存邪惡,則字里行間邪氣外露,讓人嫌厭!像宋代的蔡京,秦檜等,都是能從其作品中感受到一些奸佞邪惡的氣息的。</p><p class="ql-block"> 諸于求真去偽,積善除惡,樂美厭丑,這都是對做人的美好要求。需要花費畢生的精力去實踐,同時也都將成為個人書法血液的源泉,營養(yǎng)與背景!</p><p class="ql-block"> 這里重點強調一下書法的真誠性!好幾年前,我在跟學生講述“鐵畫銀鉤”的時候,說到一句:“要能將濃墨寫淡,能將淡墨寫濃”。這樣說的目的是強調筆力的作用,筆力到了無論用濃用淡都能做到鐵畫銀鉤,線質鐵灰!這時候有一個書法科班畢業(yè)的書法老師,跟我學生一起過來玩。他說: 他可以把墨調到這種灰色再寫!我兩眼望著他,深感無語!我說,調成的墨色是掩蓋不了虛弱的筆力的!就算能掩蓋又能怎樣?假的始終是假的,自欺欺人有什么意義嗎?其實在當代的國展中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就不乏這樣的實例。</p><p class="ql-block"> 學習書法,只是一條通往修行入道的法門。專門練習書法估計此路難通!我是帶著一種清醒與徨惑下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