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環(huán)游西湖

一蓑煙雨

<p class="ql-block">  西湖,又名錢塘湖,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龍井路1號,杭州市區(qū)西部,匯水面積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為6.38平方千米,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湖南、西、北三面環(huán)山,東鄰城區(qū),南部和錢塘江隔山相鄰,湖中白堤、蘇堤、楊公堤、趙公堤將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島,西湖群山以西湖為中心,由近及遠可分為四個層次。</p><p class="ql-block"> 西湖流域內(nèi)年徑流量為1400萬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萬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西湖是一座設(shè)備齊全、管理完善的灌溉濟運水庫,通過河渠和閘門,為杭州市區(qū)及周邊農(nóng)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西湖還可以協(xié)助調(diào)節(jié)錢塘江的水位,防止城市內(nèi)澇。2007年,西湖所在的杭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西湖在歷史是一座設(shè)備齊全、管理完善的灌溉濟運水庫,其灌溉效益的發(fā)揮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著密切關(guān)系。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時查訪民情,得知下塘一帶一千多頃耕地都仰仗西湖水灌溉,但當年湖堤倒塌,湖水難以存蓄,農(nóng)田連年干旱。于是他在唐長慶三年(823年)帶人重修湖堤,建水閘,修渠道、管道和溢洪道,增加了蓄水量,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人工水庫,并以江南運河為灌溉干渠,與下游一些湖泊聯(lián)合使用,灌溉錢塘(今杭州市)、鹽官(今海寧縣)一帶土地千余頃,為更好發(fā)揮西湖水利的效益,白居易親自制定了嚴密的管理制度:規(guī)定大雨季節(jié)要嚴密防范潰堤;水位過高時由預(yù)留的“水缺”泄水,再高時同時啟放水閘和水涵。</p> <p class="ql-block">  五代和北宋,對西湖進行了多次整治,其中以蘇軾主持的治理最為著名。蘇軾出任杭州知府時,湖中葑草繁茂,淤積嚴重。他調(diào)軍隊進行疏浚,并利用疏浚的葑草和泥土修建西湖風(fēng)景堤。后人為紀念蘇軾的功績,將該堤稱為“蘇堤”,如今的蘇堤春曉仍然是西湖勝景。南宋時,杭州是都城,城區(qū)人口已超過50萬,居民用水仍取于西湖,有專門沉沙與凈化水的設(shè)施。當時城內(nèi)河渠,既作為運河的輸水線路,又是京杭運河向城內(nèi)的延伸,也取水于西湖。</p> <p class="ql-block">  元代以后,多次進行修治,其中以明代楊孟瑛主持的一次成效最為顯著。由于泥沙淤積,陸地繼續(xù)向大海推進,杭州城的地下水質(zhì)逐漸淡化,西湖向城內(nèi)供水作用減小。</p> <p class="ql-block">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蘇小小》等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jié)與西湖十景有著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  相傳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后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發(fā)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p> <p class="ql-block">來杭州游玩,早餐怎么能錯過杭州小籠包呢。</p> <p class="ql-block">  西湖有白居易、楊萬里、歐陽修、蘇軾、厲聲教、辛棄疾、林逋、柳永等詩人留下的詩詞。</p> <p class="ql-block">環(huán)游西湖的第一站從岳王廟開始。</p> <p class="ql-block">  岳廟,多稱為岳王廟,位于西湖棲霞嶺南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初稱“褒忠衍福禪寺”,明天順間改額“忠烈廟”;因岳飛追封鄂王而稱岳王廟,歷代迭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岳王廟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cè)。</p> <p class="ql-block">  重檐歇山頂,檐間“心昭天日”匾額是葉劍英元帥于1979年岳王廟重建時題書的。正殿西側(cè)壁有明代浙江參政洪珠題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正殿中間為岳飛塑像,原是戴冕旒的帝王形象,“文革”時被毀。武將裝束的坐像高4.54米,頭戴帥盔,身披戰(zhàn)袍。像前高懸“還我河山”匾,傳為岳飛手跡。</p> <p class="ql-block">  配殿啟忠祠,原祀岳飛父母,今改作岳飛抗金史跡陳列室。</p> <p class="ql-block">  岳墓,也稱岳墳。岳飛被害后,獄卒隗順潛負其尸,葬于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后,以禮改葬于此。陵園入口處有“精忠柏亭”,亭北側(cè)墻上,為馮玉祥書寫的石刻題詞“民族英雄”。進墓園門,兩側(cè)是碑廊,陳列歷代石碑125塊。北廊是岳飛詩詞、奏札等手跡;南廊是歷代名人憑吊題詠、岳廟幾次重建的碑記。岳飛墓闕是1979年整修時按南宋建筑風(fēng)格設(shè)計的,墓道兩旁陳列的石虎、石羊、石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遺物。墓闕下有四個鐵鑄人像,反剪雙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飛的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咼四人。跪像背后墓闕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 臣。”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及其子岳云墓葬處。1162年由宋孝宗安葬于此。墓以塊石圍砌,周圍古柏森森,墓道有石俑莊嚴,階下有秦檜等四賊跪像。</p> <p class="ql-block">遭世人唾罵的秦檜等四奸臣鐵質(zhì)跪像</p> <p class="ql-block">岳墓</p> <p class="ql-block">明人洪珠書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字。</p> <p class="ql-block">忠泉</p> <p class="ql-block">  岳王廟·公元1221年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始建岳廟和岳墳。“文革” 時,岳廟曾遭破壞,1979年重修,岳廟共有忠烈祠、岳飛事跡陳列館、碑廊及岳飛墓,墓前為奸臣秦檜等四人的鐵鑄跪像。1961年岳墓被列為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出岳王廟不遠,來到附近的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風(fēng)荷。</p> <p class="ql-block">  西湖十景,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境內(nèi),為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周圍的十處建于南宋至清的特色景區(qū),包括蘇堤春曉、曲院風(fēng)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鐘。</p> <p class="ql-block">  西湖十景景點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西湖上,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則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西湖十景系列景觀涉及了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霧風(fēng)雪、花鳥蟲魚等關(guān)于季節(jié)、時節(jié)、氣象、動植物的景觀特色,以及堤、島、橋、亭、臺、樓、閣、園林、宅院、寺塔等較為豐富的景觀元素,并各有側(cè)重地表現(xiàn)出或生動、或靜謐、或隱逸、閑逸、冷寂、禪境等審美意境。西湖十景是在南宋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創(chuàng)造的較重要的景觀作品,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shù)中詩、畫、景在審美和哲學(xué)層面上的有機結(jié)合、達到統(tǒng)一的重大特質(zhì),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24日,包含西湖十景在內(nèi)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41處世界遺產(chǎn)。2013年5月3日,西湖十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西湖十景之名源自南宋山水畫,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至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題西湖十景,當?shù)毓倮魧⒖滴趸实塾P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西湖十景石碑由此成為景點標志。此后,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時,又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于石碑陰面。</p> <p class="ql-block">  西湖十景是在南宋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創(chuàng)造的較重要的景觀作品,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shù)中詩、畫、景在審美和哲學(xué)層面上的有機結(jié)合、達到統(tǒng)一的重大特質(zhì)。以西湖十景為代表的“四字景目”系列題名景觀,自興起之后,不僅在中國景觀營造領(lǐng)域中廣泛運用,同時在古代中國的文學(xué)、藝術(shù)、園林等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并伴隨著文化交流廣泛傳播到東亞各國,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東方景觀經(jīng)典手法。</p> <p class="ql-block">  曲院風(fēng)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稱。據(jù)記載,宋代洪春橋畔有一處官家釀酒作坊,每逢夏日熏風(fēng)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為“麯院荷風(fēng)”。清代,酒坊關(guān)閉,康熙游湖時將“麯”字改成為“曲”,易“荷風(fēng)”為“風(fēng)荷”。 </p> <p class="ql-block">  曲院風(fēng)荷景區(qū)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拓建,成為占地420余畝以荷文化、酒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園林。全園分為岳湖、竹素園、風(fēng)荷、曲院、濱湖密林等5個景區(qū)。園內(nèi)亭、臺、樓、榭布局典雅,荷花池面約占38畝,種有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蒂蓮等珍稀名貴品種。</p> <p class="ql-block">  蘇堤春曉,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3千米,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范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北宋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p> <p class="ql-block">  蘇堤是跨湖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因此,在蘇堤上具備較為完整的視域范圍,是觀賞全湖景觀的較佳地帶。蘇堤自北宋始建,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cè)相間種植桃樹和垂柳的植物景觀特色。春季拂曉是欣賞“蘇堤春曉”的較佳時間。</p><p class="ql-block"> 蘇堤春曉是指寒冬一過,蘇堤便猶如一位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p> <p class="ql-block">  花港觀魚、位于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北分別毗鄰小南湖和西里湖,是一座占地20余公頃的大型公園,存有御碑、御碑亭、魚池及假山等遺址。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經(jīng)此處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時,內(nèi)侍官盧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jié)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yǎng)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游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chuàng)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康熙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p> <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范圍約7.67公頃,是杭州西湖較具標志性的景觀。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開網(wǎng)亭、亭亭亭、九獅石、閑放臺、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綠樹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于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島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chuàng)設(shè)(現(xiàn)有石塔為明代重建)。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xiàn)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故得名“三潭印月”。</p><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景觀以水中三塔、小瀛洲島為核心觀賞要素,以月夜里在島上觀賞月、塔、湖的相互映照、引發(fā)禪境思考和感悟為欣賞主題。</p><p class="ql-block"> 小瀛洲島在明萬歷間(16世紀)浚湖堆土而成,呈“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田”字形格局,是江南水上園林的經(jīng)典。全島以亭臺樓閣配以傳統(tǒng)花木構(gòu)成色彩絢麗的景致,與島內(nèi)外水光云天相映,象征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蓬萊仙島。</p> <p class="ql-block">  柳浪聞鶯,位于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為占地17公頃的大型公園。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清代恢復(fù)柳浪聞鶯舊景。全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qū)。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及碧桃、海棠、月季等異木名花。是欣賞三面云山一面水的觀景佳地。</p><p class="ql-block"> 柳浪聞鶯內(nèi)的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p> <p class="ql-block">  雙峰插云,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5千米。南高峰臨近湖,峰高257米。北高峰海拔314米,是靈隱寺的坐山。</p> <p class="ql-block">  雙峰插云本是湖中遙望之景,清初為了立碑才移到陸上去的。當群山云霧迷漫時,兩峰時露雙尖,宛如峰插云霄,峰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陰翳多云天氣,彩云、白云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朧。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時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遠望兩峰,可見遙相對峙的雙塔巍然聳立。每當云霧彌漫,塔尖于云中時隱時顯。</p> <p class="ql-block">  平湖秋月,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绷魝髑Ч诺拿魅f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p> <p class="ql-block">  平湖秋月觀景點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龍王祠,清康熙年間定名平湖秋月。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捌胶镌隆本坝^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欽定西湖十景時 “一院一樓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p> <p class="ql-block">  斷橋殘雪,位于白堤東端。據(jù)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民國十年(1921年)斷橋被重建,長8.8米,寬8.6米,單孔凈跨6.1米。民國三十年1941年斷橋改建,20世紀50年代又經(jīng)修飾。橋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p> <p class="ql-block">  斷橋殘雪景觀內(nèi)涵說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陰面仍有殘雪似銀,從高處眺望,橋似斷非斷。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斷橋的聞名還因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相傳這里是白娘子和許仙的定情之橋。</p> <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鐘,是西湖十景中問世較早的景目。早在北宋末期,畫家張擇端就曾經(jīng)畫過《南屏晚鐘圖》。南屏山綿延橫陳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余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云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云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后周顯得元年(954年),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寺院,后來成為與靈隱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p> <p class="ql-block">  凈慈寺寺內(nèi)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跡,山門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為歇山頂三重檐兩層建筑,上層懸大梵鐘,下層為凈慈寺地藏殿。大梵鐘高3米,口徑2.3米,重10余噸。凈慈寺晚鐘鳴響,回聲在山間、林樾悠揚飄蕩。</p><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鐘景觀屬佛教文化古跡,以聽覺欣賞為特征。南屏山麓自五代(10世紀)以來就有“東南佛國”的佛教勝地。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的巖石、洞穴,隨之形成悠揚共振齊鳴的鐘聲。已成為杭城除夕夜迎新辭舊的撞鐘活動場所。</p> <p class="ql-block">  雷峰夕照,白娘子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而建,為藏經(jīng)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稱“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塔影橫空,亭臺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民國十三年(1924年)倒塌。</p><p class="ql-block">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雷峰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通高71米,五面八層,依山臨湖。為保護好地下珍貴遺址,對古塔遺址實行玻璃天棚覆蓋,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顯古塔,創(chuàng)下了中國古塔遺址原地保護的全國第一,雷峰夕照的美景又重返人間。</p> <p class="ql-block">杭州網(wǎng)紅打卡地小河直街</p> <p class="ql-block">杭州的核心商圈武林廣場</p> <p class="ql-block">逛了一天,一頓杭幫菜大餐自然少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