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親少小離家,我在外地長大,對鄉(xiāng)下老家知之甚少,尤其是家族門第,祖宗八輩,只靠爺爺奶奶的無意介紹,也僅限只言片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清明返鄉(xiāng)祭祖掃墓,同姓家族成員30多人從不同地方回到故里。據(jù)比較了解家族情況的本家七叔介紹,這些人從我開始,往回捯飭120年前,都是一個老祖宗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大家相互都不認(rèn)識,更理不清輩分、門第關(guān)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都想知道,我們家族的來源、遷徙,生息、繁衍、婚姻、文化以及族規(guī)、家約等情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都感覺,弄清上述問題,能夠增強家族的凝聚力,促進(jìn)家族成員彼此的交流,增進(jìn)家族內(nèi)部的了解和信任,從而達(dá)到傳承親情,激發(fā)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長輩們大都已經(jīng)去世,能夠提供信息的只有一個殘破的,模糊不清的云譜和一個祖宗墓碑上簡單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時,我才發(fā)現(xiàn)了解家族的以往沒那么容易,一切都無從入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我決定采取系統(tǒng)、對比的思路,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從有限的資料里開始了艱難的探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步,用系統(tǒng)的方法理清家族的門第關(guān)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鄉(xiāng)下老家,一個叫賈家梁的小山包上有一塊石碑,碑文上記載,清朝光緒29年(1901年),一位叫郭如昌老祖宗的兒子們在此立碑。根據(jù)碑文姓氏推測,他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郭芝貞,郭芝享,郭芝利。七個孫子,分別是郭德茂,郭德永,郭德言,郭德智,郭德仁,郭德信,郭德禮。本家七叔介紹,人名中的郭德仁是我曾祖父,曾祖父的父親是郭芝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祖父的小名叫大仁。生有一兒一女,女兒早年出嫁他鄉(xiāng),斷了音訊。兒子小名叫金金,學(xué)名郭金當(dāng),娶過兩個老婆。大老婆叫趙白川,29歲生病去世,生有一女兩男三個孩子。二老婆叫蘭粉粉,生有一女一男兩個孩子,五個孩子,我父親行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此為此,郭如昌老祖宗膝下人物脈絡(luò)基本清晰,原來回鄉(xiāng)掃墓祭奠的30多人,都是他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來的問題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習(xí)俗,家族成員每輩人的名字都要有一個相同的字加以區(qū)分門第和輩分??墒菂⒓訏吣辜赖斓倪@些人沒有?為什么?于是,我又開始了繼續(xù)探究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步,運用對比的方法探究家族的來源和遷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個長輩叔叔家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字跡難以辨別的云譜。經(jīng)過反復(fù)研究分析,郭如昌老人前面還有五代郭姓老祖宗,生活在白石村周邊。郭如昌老人應(yīng)該是分家后,來到小山梁,在半山腰的地方另立山頭安了家,這個地方后來就被白石村民習(xí)慣稱之為郭家垴。這些情況,從賈家梁墓地,墳頭的排列分布即可判斷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賈家梁山頭,只有郭如昌老祖宗的足跡。他之前的那五代先輩又在什么地方?他們的后人又在哪里?根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只能從云譜來找尋答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譜記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代同輩兄弟三人,分別是郭??(蘭氏)郭天財(蘭氏),郭登秋(蘭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代同輩兄弟四人,分別是郭明然,郭成明,郭成目(蘇氏),郭明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代同輩兄弟四人,分別是郭??(艾氏),郭??郭福?,郭??(張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代同輩兄弟八人,分別是郭??,郭??,郭??,郭??,郭??(蘭氏),郭??(張氏),郭發(fā)正,郭發(fā)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代同輩兄弟九人,分別是郭正庫(姚溫氏),郭正有,郭宋宋,郭正?,郭正棟(劉氏),郭正順(劉氏),郭正義(李氏、劉氏),郭正標(biāo),郭正言(宋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代同輩兄弟七人,分別是郭如昌(蘭氏),郭亮,郭如清,郭如釲,郭永心,郭如銀(趙氏),郭如金(蘭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譜到此中斷了記錄,剩下的后人線索,都是從郭如昌先人的墓碑文字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七代同輩兄弟三人都是郭如昌老祖宗的兒子。他們分別是郭芝貞,郭芝享,郭芝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八代同輩兄弟七人,都是郭芝貞,郭芝享和郭芝利的兒子。他們分別是郭德茂,郭德永,郭德言,郭德智,郭德仁,郭德信,郭德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此確定,在白石村小山梁半山腰郭家垴居住的是郭家第七代郭如昌老祖宗的后代。郭如昌這一輩是“如”字輩,他兒子是“芝”字輩,他孫子是“德”字輩,重孫既我爺爺是“當(dāng)”字輩。再往后從父親這一代開始至我孫輩結(jié)束是第十三代。但每個人的名字里已沒有了祖先的賜字排位。這也是這次清明掃墓祭奠的30多位親戚相聚無法從名字判別輩分,不知怎樣稱呼對方的尷尬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的祖先從哪兒來?參加清明掃墓祭奠的族人異口同聲的說——中陽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的,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就告訴我說:“我們來自中陽?!比缃?,各家口徑統(tǒng)一,即可證實,我們的祖宗是從中陽村遷徙到白石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祖宗為什么要遷徙到白石村,大家又說不出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據(jù)墓碑推測,第一代老祖宗遷徙到白石村,大概是1774年之前。這一年也是中國農(nóng)歷甲午年,生肖馬年,屬清朝乾隆三十九年。推測的理由是我堂弟告訴我在賈家?guī)X之外還有一個郭家先祖的墓地。那個墓地立碑的年代是1774年,可惜我沒時間親自考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傳說中(云譜已得到認(rèn)證),第一代族人遷徙來白石的祖先是三兄弟。他們分別是郭??,郭天財,郭登秋。遺憾的是三兄弟的大哥云譜里沒顯示,讓人深感無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青時,我因工作關(guān)系去過中陽鄉(xiāng)(公社) 。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在中陽鄉(xiāng)有一個大狼溝村,村里老人說,該村以郭姓族人居多,他們曾自豪的說,他們是明朝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到此地。該村位于原平市北偏東20公里,距離白石大概也是20公里左右。區(qū)別在于那里是半丘陵地帶,白石是山區(qū),那里背靠五峰山圣地,面臨滹沱河畔,是一個有上千年歷史文明的古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jù)縣志記載,中陽鄉(xiāng)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是個漁米之鄉(xiāng),勝產(chǎn)梨果。而白石村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經(jīng)濟(jì)落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奇怪的是,這么一個風(fēng)水寶地,我的祖先卻要離開?這就要談?wù)勪镢?。滹沱河養(yǎng)育著兩岸百姓的同時也會產(chǎn)生洪水災(zāi)害。據(jù)歷史記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陽武河大水漫溢,田禾房舍多傷毀??。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滹沱河大水泛濫成災(zāi),導(dǎo)致大饑??。記錄顯示,原平滹沱河的洪水災(zāi)害主要集中在明清和民國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我們的祖先從中陽鄉(xiāng)的大狼溝遷徙至白石村,應(yīng)該是躲避滹沱河水泛濫,逃難而來,這是一種推測。另外也不排除白石村有祖先的親戚,他們是投奔親戚而來。無論哪種原因,總歸祖先在中陽的大狼溝村生活的不如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石的村民,一般都居住在山下水田。這樣便于交通,方便水澆地。而我們的祖先,把家安置到白石村的半山腰。半山腰居住生活行走都不方便,但遠(yuǎn)離水源和人群也足以證明,我們祖先選擇居住環(huán)境是充分考慮了以上兩個方面。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步,運用邏輯的方法推測出家族的生息,文化及族規(gu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祖宗沒有給我們留下家譜,好在還有斑駁陸離的云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云譜分析,判斷,推理,從口口相傳得知。遷徙白石村第一代的三兄弟應(yīng)該是躲避洪災(zāi),投奔親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來乍到生活艱難,遠(yuǎn)離故土。好在他們吃苦耐勞,好在白石村子民包容,三兄弟得以在此繁衍生息。云譜顯示三兄弟的妻子都姓蘭,而蘭姓又是白石村大戶。所以,三兄弟來白石時應(yīng)該都是單身青年,都娶了白石當(dāng)?shù)嘏訛槠?,站穩(wěn)腳跟。這就讓我們后人明白了,無論我們走向何方,籍貫都是白石村這一共同的歸屬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石村地處山區(qū),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經(jīng)濟(jì)落后。第一代郭姓老祖宗在此艱難生活,繁衍生息,直到發(fā)展到第四代,人丁興旺,生活有了轉(zhuǎn)機(jī)。他們靠什么發(fā)展不得而知,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不怕吃苦,扎實肯干,忍辱負(fù)重。這是今天郭姓后人都具備的特點,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chǎ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白石村生活真正有了質(zhì)的提高,應(yīng)該是從第六代如字輩的七兄弟開始。這一代人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jì)基礎(chǔ),他們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子女都讀過書,這在當(dāng)年實屬不易。另外他們的觀念也不拘泥臉朝黃土,背朝天那樣的辛苦勞作,都有共同的心愿,都愿意讓自己的子女,走出大山,迎接更美好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如昌的三個兒子不僅讓他們的后代讀完私塾,而且還送他們?nèi)ジh(yuǎn)的縣城成立店鋪,做起了生意。如果沒有1937年日本鬼子的那把大火燒了他們的店鋪生意,假以時日生意定會做的紅火,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一點也不夸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意沒了,生路斷了。家人們又參加了革命,加入了打鬼子,解放民族的戰(zhàn)爭。后來有人在部隊當(dāng)了旅長,軍分區(qū)司令,團(tuán)級副政委,軍隊院校教授,部隊基層干部等等。而更多的后人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地方默默工作,建功立業(yè)。這樣,從第九代郭姓族人開始,有人走出了大山。受前輩的影響,從第十代開始,族人們就陸續(xù)開始離開家鄉(xiāng)。這也是今天族人大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到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我們不是白石村的原住民。我們的先祖大概是1774年前,即中國農(nóng)歷甲午年,生肖馬年,屬清朝乾隆三十九之前,因水患離開中陽村,遷徙到白石村,至今已有25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祖先扎根白石村并繁衍生息,是第一代娶了白石村女子為妻所謂,是白石村這一方水土養(yǎng)育了我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先祖沒有家譜留傳是因為遷徙和窮困。那些年生存都是問題,何來制定家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我們沒有族約和族規(guī)。原因是第一代祖先來白石村都是血氣方剛的年青人,沒有了傳承,沒有了條條框框的羈絆,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規(guī)矩傳給下一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郭姓家族發(fā)展到第六代應(yīng)該是七兄弟。可是,現(xiàn)在居住在白石村的只有郭如昌先祖這一支后代,其他六個兄弟的后人去了哪里?今天仍然是個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居住在小山梁郭家垴的郭姓人家是郭如昌先祖的后代。無論你走向何方,無論你有多大成就,無論你是多少平淡無奇。永遠(yuǎn)記住我們的共同祖宗郭如昌,永遠(yuǎn)記住我們共同的祖籍,永遠(yuǎn)記住祖先共同生活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家族沒有家譜,我們不埋怨祖先,反而感謝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云譜,印證了口口相傳的事實,提供了我們研究家族的依據(j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如果今后有對白石村郭姓家族感興趣的后代,希望你們?nèi)ブ嘘柎鍖ふ易嫦龋瑢ふ易遄V,將白石的郭姓族人續(xù)寫到我們的族譜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顧家族一路走來的歷程,滿是艱辛與奮斗的痕跡,而這一切都化作我們前行的動力。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會秉持著先輩的優(yōu)良品質(zhì),團(tuán)結(jié)一心,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邁進(jìn),讓家族的故事不斷延續(xù)、不斷閃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感謝白石村這一方水土和她的子民。是你們的包容,是你的“風(fēng)水寶地”讓我的祖先扎根生存。別人說你貧瘠閉塞,資源匱乏。而我眼中你是最美的家鄉(xiāng)。你有河流清澈見底的山泉,你有秀美多姿的小山梁。你那清新宜人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你是我的家鄉(xiāng),更是我們的根。你見證著祖先的快樂,你記錄著他們的成長。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游子視你為母親。濃濃鄉(xiāng)情,悠悠情思,誰也割不斷那綿綿的故鄉(xiāng)情,遠(yuǎn)不能忘記的地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