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世遺擴展 · 藝術篇】,地獄門前的嘆息

謙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米開朗基羅的《最后的審判》中,表現(xiàn)了一個靈魂的世界。高尚的,奸佞的,善良的,猥瑣的,都在上天入地前的一刻,集聚于基督的周邊,等候著正義力量最后的宣判。大師以他智圣的聰慧與藝術的力量,描繪了千姿百態(tài)的蕓蕓眾生:心驚膽顫的,俯首聽命的,卑躬屈膝的,怨氣沖天的,全都蜷縮于圣主的揮手之間。在這無以計數(shù)的漂浮的靈魂中,我分明看到了與眾不同的一個——他在哆嗦,他在乞求,但一切都已無濟于事。在他生命的第三十七個年頭,靈魂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地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米開朗基羅的《最后的審判》中的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這無以計數(shù)的漂浮的靈魂中,我分明看到了與眾不同的一個——他在哆嗦,他在乞求,但一切都已無濟于事。</span></p> <p class="ql-block">他就是卡拉瓦喬,一個集高尚與猥瑣、理智與狂暴、善良與邪惡于一身的畫壇奇才。他是這樣的顯赫、光輝,曾幾何時,卻落得個身名俱裂。同是舉足輕重的藝術大師,竟有這樣絕然的對立:一個高高在上,人們永遠是仰著頭,欣賞著一個世界上幾乎不存在的圣杰——就像是米開朗基羅;一個陷入泥淖,人們總在平視中帶著一絲輕蔑:他永遠就像是一個玩世不恭的“江湖混客”,打架斗毆,醺酒鬧事,但又在讓人鄙夷的“小混混”形象中,覓見了一道只有天才才能企及的光輝。這是一個最具戲劇性的人物:人們藐視他的斑斑劣跡,但無人能夠否認他的出類拔萃。有人甚至說,在意大利的畫家中,除了米開朗琪羅,卡拉瓦喬的影響無人能及。</p><p class="ql-block">對于這樣一個帶著神秘色彩的人物,以及伴隨其一生的宏大作品,始終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尤其聽說他的六幅極其有名的畫作像珍珠般地灑落在羅馬城街頭巷尾的各個角落,更勾起了我沙海淘金般的尋覓欲望。</p><p class="ql-block">一條探珍覓寶的路線十分清晰地形成了:圣天使堡 —— 納沃納廣場 ——圣?路易?德伊?佛朗切西教堂 —— 圣?阿格斯蒂諾教堂 —— 羅馬人民廣場 —— 圣?瑪利亞人民教堂(人民圣母堂)。三大勝地,六個景點,串起了一個畫家奇特的人生,更串起了六顆永不褪色的珍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納沃納廣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納沃納廣場——卡拉瓦喬在這里起步</b></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納沃納廣場,已成為羅馬旅游的必游景點。和許愿池和西班牙廣場一樣,哪怕你在羅馬僅逗留一天,也不會與之失之交臂。廣場不大,四周林立著風味不一的各種咖巴,當中云集著色彩絢爛的賣畫小鋪,魁偉的圣埃格尼斯教堂和潘菲利宮面東而立,而中央則穩(wěn)穩(wěn)地端坐著巴洛克藝術的先驅喬凡尼·洛倫佐·貝爾尼尼的四河噴泉。整座廣場端莊大氣,又不失風情,這噴涌其間的浩蕩人流,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納沃納廣場的中央穩(wěn)穩(wěn)地端坐著貝爾尼尼的四河噴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河噴泉是巴洛克藝術的先驅貝爾尼尼的杰作。雕塑中的四神代表了文藝復興時代地理學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條大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恒河、歐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這尊雄健的男體雕塑便是恒河河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魁偉的圣埃格尼斯教堂和潘菲利宮面東而立。</span></p> <p class="ql-block">四百三十年以前的1592年,二十出頭的卡拉瓦喬初到羅馬,他的繪畫生涯就是在這一片土地上開始的,那時候的納沃納廣場可不是今天這番風和日麗的景象。雖說羅馬的宗教建筑鱗次櫛比,但在其身后,卻是瓦礫成堆,一片蕭瑟。為了糊口,卡拉瓦喬以賣畫為生,一旦解決了溫飽,他便放下畫筆,混跡于街頭,或酗酒尋樂,或打架斗毆。也許是他先天血液里的暴戾基因,也許是他后天經歷中的憤懣不平,卡拉瓦喬的脾氣壞到了極點。至今,我們還能從當時的“法警記錄”上覓得這樣的文字:</p><p class="ql-block">“二十到二十五歲左右,胖胖的,長著一點黑胡子。眉毛又粗又黑,連眼睛也是烏黑烏黑的。進進出出總是一身黑色的外套,連著一頭糊在后腦門子上的濃髪,很不整齊,腳上還總穿著一雙有洞的黑襪子?!边@真是一個與黑色有緣的流浪漢形象。這種捉襟見肘的生存窘態(tài)和孤傲寡合的脾氣性情使他一直處于顛簸流離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593年,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了《酒神般的自畫像》,這便是經修飾過的卡拉瓦喬青年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酒神般的自畫像》(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卡拉瓦喬自畫像</span></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們總可以想象出這樣的場景:黑暗的深巷中傳來了一串串令人心悸的腳步,嘶啞、凄慘的呼叫滲雜其間。接著便是一陣陣氣喘吁吁的奪路狂奔,尖厲的哨聲和警犬的狂吠緊隨其后,羅馬的夜空中始終躁動著驚悸和不安——黑色,黑色,還是黑色。這一幅不忍目睹、不堪耳聞的鏡象并非杜撰,而是源自于卡拉瓦喬真真切切的生活。這生活,也就切切實實地映現(xiàn)在他的畫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卡拉瓦喬的幸運</b></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的運道并不是一直很背。終于,紅衣主教佛朗西斯科·德爾蒙特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華,并邀請他入住瑪?shù)卢攲m,成了他寵愛的御用畫師。從此,卡拉瓦喬擺脫了動蕩和貧困,開始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當然,有了紅衣主教的庇護,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也就到來了。</p><p class="ql-block">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先驅相繼離世,而這幾十年間,羅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偉的宮殿,需要大量畫作,而此前統(tǒng)治藝術界近一個世紀之久的風格主義不足以擔此重任。當時的羅馬畫壇充塞了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和教化民眾的畫作。一切丑惡都被繪成了神圣:歌舞升平粉飾了紛亂的時世,太平祥和掩蓋了四伏的危機。但就在這個時候,卡拉瓦喬在他的作品中第一次將生活中殘酷的真實揭示于畫面。不管是為天神、圣賢歌功頌德,也不管是為殉道者樹碑立傳,圣主和圣母的頭上失去了光環(huán),他們不再雙手合十,心癡神迷地仰視著蒼天。卡拉瓦喬筆下的耶穌、圣母、彼得、馬太,都被塑造成了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生活,有情感,有衰老,有疾病。在那些以黑色為背景的畫面上,呈現(xiàn)出了貧困的生活、殘酷的刑罰,淋漓的血跡,讓人顫栗的血腥第一次以一種近乎物理意義的精確觀察和充滿戲劇張力的明暗對比中凸顯了出來。這種被冠以“激進的自然主義”,讓所有的羅馬人震驚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一種赤裸裸的寫真。</p><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終于擠進了他所向往的羅馬藝術生活的中心。在這短暫的十年里,他畫出了彌足珍貴的大作,羅馬市民的歡迎他,羅馬教廷也在極其矛盾的心態(tài)中接受了他。當然,就其血液中流淌著的暴戾、狂放的基因和長期以來混跡于社會底層的經歷,他的畫作很難符合教廷和上流社會深層的需要。于是,修正,磨合,磨合,修正,卡拉瓦喬在極端的糾結中磨礪出了一幅又一幅既屬于自己又似乎不屬于自已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供奉著卡拉瓦喬的三幅大作的圣?路易?德伊?佛朗切西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穿過幾條街巷,便來到了圣?路易?德伊?佛朗切西教堂。圣路易教堂的珍貴,似乎就在于它供奉著卡拉瓦喬的三幅舉世聞名的大作——《召喚使徒馬太》、《圣馬太與天使》和《圣馬太殉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馬太的召喚》(作于1599年—16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圣馬太的召喚》</b></p> <p class="ql-block">《圣馬太的召喚》是畫家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于1599至1600年間的一幅油畫。馬太原本是羅馬稅吏,后皈依耶穌門下,此畫就展現(xiàn)了基督感召馬太的場面。在一間昏暗的房間里,馬太正和幾個助手清點錢財。突然,畫面的右上方射進了一束強烈的光線,基督在彼得的陪同下走進房間。隔在基督和馬太之間的青年兵士轉過身體,警覺地注視著這兩位不速之客,戴著羽毛帽子的青年也驚異地看著基督,而馬太右邊兩人則低頭點錢,不作理會。這些處理構成了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加強了人物關系的節(jié)奏感,使畫面更耐人尋味,讓人捉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馬太與天使》(作于1599年—16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圣馬太與天使》</b></p> <p class="ql-block">《圣馬太與天使》是一幅很大的祭壇畫,表現(xiàn)的是圣者、天使一起撰寫福音??ɡ邌贪选妒ソ洝防锍尸F(xiàn)的宗教場面想象得極具人世特點:一個禿頭農民,赤裸著臟兮兮的腿,身旁有一位穿著單薄的天使男孩親昵地照顧著他?;降氖ネ匠闪爽F(xiàn)實生活中粗陋的農夫,教會顯然不能接受這種褻瀆神明的刻畫。于是,一磨又磨,改了再改,卡拉瓦喬很不情愿地把畫作改成了今天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馬太殉教》(作于1599年—16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馬太殉教》(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b>《圣馬太殉教》</b></p> <p class="ql-block">《圣馬太殉教》,又一幅表現(xiàn)《圣經》故事的宗教畫,但它的背景卻被描繪成了意大利底層社會司空見慣的賭場。一束強光攏住了畫中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栩栩如生,驚心動魄。這幅被指為褻瀆神圣宗教的作品一經問世,立即招致教會的憤怒譴責。顯貴咒罵它,教會拒收它,但畫作呈現(xiàn)的羅馬底層粗悍的民風卻深深地刻在了羅馬人心里。畫家在畫中獨創(chuàng)的卡拉瓦喬式聚光法,一直為后來的歐洲畫家繼承和沿用。</p><p class="ql-block">三幅宗教名作,串起了馬太入教、傳教、殉教的圣跡。站在巨作面前,欣賞著卡拉瓦喬出類拔萃的繪畫技法,品味著其中傳遞的《圣經》故事,更聯(lián)想著大師跌宕起伏的悲劇人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卡拉瓦喬的三幅巨作,讓名不見經傳的圣 ? 路易 ? 德伊 ? 佛朗切西教堂成為藏寶納珍的藝術圣殿。</span></p> <p class="ql-block">人們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穩(wěn)定、富裕的生活激發(fā)了卡拉瓦喬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但并沒有改變他根子里的劣性。相反,原本潛伏于他卑微身份里的傲慢和虛榮,此刻間都一一膨脹了。他照樣混跡街頭,酗酒鬧事,不同的是,如今有了身份和錢財,他更喜歡佩戴著寶劍,糾集著一幫狐朋狗友,趾高氣昂地出入于酒色巷中。他和他的相好們——或是舞刀弄劍的粗蠻之客、或是貪杯好色的無賴之徒,總是做著林林種種的讓人乍舌的事情。就這樣,悲劇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在一次誰也說不清緣由的斗毆中,他殺死了人。連紅衣主教都沒法庇護他,卡拉瓦喬便開始了他不歸的逃亡之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臺伯河畔的圣天使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印刻在卡拉瓦喬心中的血腥</b></p> <p class="ql-block">從臺伯河畔的圣天使堡,緩緩走到納沃納廣場,這段不足十五分鐘步行的路程,卻覆蓋了卡拉瓦喬鐘愛的活動區(qū)域。</p><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紀,羅馬皇帝哈德良在臺伯河岸親自設計并指揮建造了這一座陵墓,作為他自己和其繼承者的安息之地。十八個世紀過去了,圣天使堡歷經滄桑:先成為抵御外敵的軍事要塞,后成為平定內亂的監(jiān)獄、刑場,現(xiàn)今它又以國家博物館和名勝要地的姿態(tài)迎候著絡繹不絕的訪客。縱觀圣天使堡的各種資歷,如今的身份一定是它最期盼的歸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四百年前,圣天使堡全然不是今天的模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貝爾尼尼的十二天使塑像嬌嬈地聳立在每一墩橋柱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四百年前,整個圣天使堡是一座監(jiān)獄,堡前的空地是一個讓所有羅馬人望而生畏的刑場。在卡拉喬瓦活躍于羅馬的那一段時日里,羅馬城發(fā)生了一樁驚天血案:一個如花似玉的少女貝亞特麗切,伙同她的繼母和兄長謀害了自己的生父佛朗切斯科·錢齊。這一撲朔迷離的罪案引發(fā)了一段又一段情色交織的傳奇。司湯達、雪利、大仲馬等文壇大家都以此為藍本,留下了赫赫大名的手筆。不同的文采鉤織了不同的故事,煙花繚繞,動人心魄,但作為城市的歷史,它根本不值一提。奇怪的是,1599年9月11日上午九點半,歷史居然留下了如此生動的一刻:羅馬城萬人空巷,而圣天使堡前的廣場上卻人山人海。血案的主犯——貝亞特麗切和她的繼母、兄長就在這里斬首處決。刀斧一落,香消玉殞,我們無需在這里渲染血色的場面,但此時此刻,卻在卡拉喬瓦的心頭留下了深深的一烙。有一本書中曾描寫過卡拉喬瓦在觀刑時近乎貪婪的關注:眼睛瞪得滾圓,眼眶里布滿了紅色的血絲——我實在無法理解畫家嗜血的癖好,但在日后的作品中,他確確實實把這種頃刻間迸濺的鮮血永遠駐留于畫布。也許,在他的眼中,世界就如刀落血濺一般的殘忍。直到此時,我似乎才漸漸明白,為什么大師的畫作里,總是布滿了黑色,總是淤積著貧困、暴戾和血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迪斯殺死菏羅孚尼》(作于1598-1599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為什么在卡拉瓦喬的畫作里,總是布滿了黑色,總是淤積著貧困、暴戾和血腥?</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心存疑惑:一個是優(yōu)雅的藝術家,一個是暴虐的殺人犯,兩個完全撕裂了的靈魂,如何一統(tǒng)于這包裹著黑色的須眉、黑色的眼睛和黑色的衣著的軀殼之中?已存的書籍里留下了太多的有關他外表和惡行的描述,但是,有誰窺見過他隱藏在狂暴和粗魯之中的真實的內心?我不相信卡拉瓦喬在提筆作畫時的表情是猙獰的,我也不相信他在閱讀《圣經》(哪怕不是為了信仰,僅是為了謀取畫作的題材和細節(jié))時的心境是癲狂的,也許,在他對暴虐的追求中掩蓋著無以自助的膽怯;也許,在他對酒色的癡迷里藏匿著難以排解的孤獨?用今天的觀點,我總覺得卡拉瓦喬是一個需要得到精神呵護的病人。他需要安慰,他需要治療,他需要有一個精神導師疏導出潛匿于靈魂深處的隱秘的刺激——這些刺激的由來,或許是在他的兒時,或許正值他的青春,連他自己都不曾知道,它們在他本不陽光的心靈中留下了何等深刻的烙印。</p><p class="ql-block">或是后天的經歷,或是先天的基因,卡拉瓦喬的畫作總是充塞著暴力和血腥。一般畫家著意回避的暴戾,卻在他筆下濃墨重彩地渲染,這便是他的著名畫作《以撒獻祭》和《被斬首的圣施洗者約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撒獻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被斬首的圣施洗者約翰》(作于160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幅畫是卡拉瓦喬體量最為宏大的作品,5.20米長,3.61米寬,相當于今天電影銀幕的尺寸??ɡ邌逃卯嬅嫔险趪姙R的鮮血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也是他在作品中的唯一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鮮花廣場</b></p> <p class="ql-block">圣天使堡——納沃納廣場,流連于臺伯河畔的這些勝地,心中似乎總是淤積著沉悶。不知不覺之間,我來到了一個小型的廣場,周邊圍繞著羅馬城司空見慣的歐式小樓,小樓下則鋪開著一個個雜亂無章的攤販。我無意于這些陳舊、破敗的景觀,正欲離開,卻一眼看到了一座屹立于廣場中央的雕塑。就像是銀針扎入了某一精準的穴位,我的心頭猛然一震:一件垂落的長袍遮蔽全身,寬大的兜帽將整個臉部攏進了黑暗,只在鼻尖處留出了一斑太陽的光痕。我突然記得起了,這就是我在書籍的圖片上屢屢看到的布魯諾銅像,而我置身的地方正是在四百一十四年前燒死布魯諾的鮮花廣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當年燒死布魯諾的火刑刑場,今天羅馬人充滿煙火氣的鮮花廣場</span></p> <p class="ql-block">鮮花廣場,一個羅馬平民過往的地方:早晨經銷鮮花、蔬菜和瓜果,晚上則讓位于戶外的咖巴。這個平凡而嘈雜的區(qū)域,羅馬的旅游地圖上根本就沒有任何標注。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歷史的沉重,只是銅雕腳下偶爾擺放的鮮花,還讓人們依稀記起這里曾經發(fā)生的慘劇。</p><p class="ql-block">距圣天使堡貝亞特麗切血案的刑期才五個月,羅馬執(zhí)行了一起更加慘絕人寰的處決:哲學家布魯諾在鮮花廣場被活活燒死。1600年2月7日凌晨,七個教士闖進了布魯諾的牢房,最后一次敦促他反悔。遭到了嚴詞拒絕,于是,他被戴上了一種卡住喉管無法發(fā)聲的“嚼子”,拖往刑場。布魯諾被剝光衣服,綁在一個柱子上,腳下堆放著一捆捆引燃的干柴。烈火騰空而起,那卡住喉管的“嚼子”讓他那撕心裂肺的呼叫變成了一種奇怪的哀鳴,旋即,烈火淹沒了一切聲畫的鏡像。終于,濃煙慢慢散去了,刑架上剩下了一具被燒黑了的焦骨。</p><p class="ql-block">這里。我已無心闡述羅馬教廷處死布魯諾的因果緣由,歷史早就對此做了最公正的結論;我也無心再對臨刑前用“嚼子”卡住喉管不讓“罪犯”發(fā)聲的暴行再做任何引申,古今中外更甚于此的暴虐屢屢發(fā)生。我只是在近乎窒息的壓抑中探明了卡拉瓦喬心靈的秘密:正是十六世紀意大利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決定了呈現(xiàn)在大師畫作中的黑色、渾噩和血腥。</p> <p class="ql-block"><b>必須提及的兩幅名作</b></p><p class="ql-block">就我個人而言,在卡拉瓦喬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朝圣者與圣母》和《圣母之死》。而恰恰正是這兩幅名作,引起了當時的羅馬教會極大的恐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朝圣者與圣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604年,珍藏于羅馬圣?阿格斯蒂諾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b>《朝圣者與圣母》</b></p> <p class="ql-block">如今,《朝圣者與圣母》正珍藏在與納沃納廣場毗鄰的圣?阿格斯蒂諾教堂之內。雖然,我已太多次地接觸過該作的復制品,但今天,能夠如此近距離地用我的眼睛分分寸寸地撫摸巨作,仍掩不住內心的驚愕與興奮。作品中,戲劇性的光線和社會寫實的傾向一覽無余。黑暗而粗陋的背景,彌漫的光影悄然撒下。在那束奇幻的神秘中,初為人母的瑪利亞懷抱著年幼的耶穌,無比愛憐地注視著腳下的一對朝圣的老人。說實話,在我第一次看到該作的時候,絕沒有想到這是一幅宗教圣畫。那沐浴著塵世光輝的圣母形象,就如生活在我們周邊的鄰家少婦,端莊、秀美,撩人心魄。而正是這一束世俗的光輝,激起了一場悍然大波。那集美艷和圣潔于一身的圣母,竟然出自于羅馬城赫赫有名的“萊娜”,一個周旋于高級教士和紅衣主教之間的“多面情婦”。教會的修士們嚇出了冷汗,這不光是在圣母的臉上抹灰,更是對神圣教主名譽的褻瀆。但不管怎樣,作品還是留了下來,羅馬人喜歡畫中那出于污泥卻一塵不染的人間女子,她同卡拉瓦喬的另一大作《圣母之死》中的圣母一起,歸并為十七世紀畫壇留下的最美麗的圣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母之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604年—1605年,巴黎盧浮宮珍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母之死》(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圣母之死》</b></p> <p class="ql-block">無需揣度,下面,我肯定要談及卡拉瓦喬的《圣母之死》。</p><p class="ql-block">這又是一幅褻瀆圣靈的畫作。且不說作品的背景陳舊,齷蹉,全無圣母臨終前神圣的靈光;且不說畫中的圣母光著雙腳,舉止鄙俗,活脫脫就是一個滾地龍里行將逝去的貧困怨婦;最令權貴們震怒的是,卡拉瓦喬又聘用了一個羅馬人熟知的當紅妓女作為圣母的模特。在該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還發(fā)生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卡拉瓦喬具有駕馭光線的天賦,但這一光影效果并非憑空而來。為了在模特的身上投以理想的光線,他居然鑿開了天花板,成功地引取了來自樓頂?shù)墓馐?,為此,他受到女房東的控告。鑿頂取光的故事著實荒唐,我們也無需辯證它的真?zhèn)危@樣的作為絕對符合卡拉瓦喬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圣母之死》是一幅具有社會意義和美學意義的大作,必須帶著世俗而清醒的眼光去欣賞。當年,卡拉瓦喬是為圣瑪利亞德拉斯卡拉教堂而作。然而,教會不會也不敢接受這樣的作品。即便如此,行家和商人還是聞得了商機,他們趨鶩而來。《圣母之死》先是被曼圖亞公爵買走,又轉輾落入英王查理一世手中,最后被法國皇室覓得。現(xiàn)在,這幅被羅馬教會拒之門外的名作正堂而皇之地珍藏在羅浮宮中。如果不是這些奇特的經歷,我倒可以悠閑自得地在臺伯河畔的圣瑪利亞德拉斯卡拉教堂里一睹原作奪目的風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羅馬人民廣場和人民圣母堂</b></p> <p class="ql-block">當我步行至羅馬市中心最北端的人民廣場的時候,我的腰似乎已經不能直立,雙腿只能身不由己地隨著意志行走。真的太累了,我好像總喜歡做這些力不從心的事情。然而想一想珍藏在人民圣母堂里的兩幅名畫,勁頭又來了。一直儲存于心的夢想不再是望梅止渴的奢望。</p><p class="ql-block">人民廣場是古羅馬三條放射形干道的匯合點。廣場北端聳立著“波波洛城門”,由此直入羅馬城的中心。1653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皈依天主。為了迎接女王的到來,亞歷山大七世委托貝爾尼尼裝點波波洛城門的內壁。門上雕刻著“Felice faustoque ingressui”的字樣,翻譯成中文——“旅途順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廣場北端聳立著“波波洛城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被羅馬教皇希克斯塔斯五世安置在廣場中央的埃及方尖碑(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前所建)</span></p> <p class="ql-block">1589年,羅馬教皇??怂顾刮迨缹⒔ㄓ诠耙磺倌甑陌<胺郊獗仓迷趶V場的中央。這座身高23.2米方尖碑,是羅馬皇帝奧古斯塔斯于公元前10年從埃及太陽寺奪得。這樣的方尖碑在羅馬各路口的城市廣場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1815年至1816年,基賽匹·維拉迪爾(giuseppe valadier)在廣場周邊加建了圍墻,而且還在廣場中心增加了一個中央噴泉,在方尖碑旁增加了四個埃及獅子雕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方尖碑旁增加了四個埃及獅子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從外形上來看,這座由民間集資而建的人民圣母堂并沒有過人之處,但它珍藏著卡拉瓦喬的兩幅巨作,藝術界和愛好美術的人們總懷著朝圣般的敬意拜褐這一神圣的殿堂。無需細細搜尋,兩幅以圣保羅入教和圣彼得殉教為題的巨作赫然入目。一貫的黑色背景,畫中人物就像是色彩的雕塑,活生生地凸顯在你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廣場上的人民圣母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從外形上看,人民圣母堂并沒有過人之處,內中卻儲金納銀,珍藏了拉斐爾、貝尼尼、卡拉瓦喬、阿爾加迪、布萊德諾等人的雕塑、繪畫作品,從而成為羅馬館藏藝術品最豐富的教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圣母堂巴洛克風格的內部裝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保羅皈依基督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601年,羅馬人民圣母堂珍藏)</span></p> <p class="ql-block"><b>《圣保羅皈依基督教》</b></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的名作《圣保羅皈依基督教》中,主角依然是光——這是是恩寵之光,上帝存在的象征。上帝以光的巨力把保羅擊倒在地。肚帶和馬具已經從馬背上落到地下,那是拋棄“塵世”束縛的象征。 畫中的色彩完全是暖調;受光處是土紅、土黃的基色;背光部也是暖暖的棕黑。圣者紅色的披風和胸甲橘色的閃光,呈現(xiàn)出一種燃燒的光感,表達了神的恩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彼得被釘上十字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600年,羅馬人民圣母堂珍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彼得被釘上十字架》(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彼得被釘上十字架》(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被釘上十字架》</b></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極具震撼力的畫作,它表現(xiàn)了耶穌的大子弟受難的一刻。圣彼得的傳教行為被羅馬執(zhí)政者發(fā)現(xiàn),決定施其極刑。就在圣彼得被剝掉衣服,釘上十字架的時候,他從容地說:“我不配和我的老師受同樣的刑罰,把我倒釘在十字架上吧?!彼跇O端的痛苦中依然不屈地睜開眼睛,與此黑暗的世界道別。和卡拉瓦喬的其他作品一樣,一束超自然的光從畫面左上方傾瀉而下,灑落在圣杰蒼白卻仍具力度的身軀和臉上,除了施刑者那丑陋的屁股(有人說這是畫家具有諷刺意味的著意安排),一切暴虐者都被攏入了黑暗。</p><p class="ql-block">巨作離我僅僅一步之遙。那一束奇特的極具戲劇張力的圣光,圣光中張顯出的種種細節(jié):不屈的眼睛,掙扎的身軀,以及肌膚中涌動的膨脹的血脈,都絲絲入扣地映入你的眼簾。此時此刻,你感受到的豈止是視覺的震撼,更是一種難以言狀的精神的抽搐 。畫面似乎還在延伸,在那一片懵懂的黑暗里,藏匿著無比深沉的內容,除了那幫施刑的儈子手,更多的則是觀刑的看客。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古老的懲罰比現(xiàn)代的某種“秘密處決”更具“教化”的意義。為了殺一儆百,為了造成一種心靈的恐怖,罪犯總是在游街示眾之后當眾行刑。不管是宗教中的耶穌和彼得,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存在過的布魯諾,都是為他們心目中的信仰而死,用一句常用的套話,他們的死,是為普天下受難的“民眾”。然而,就在慷慨赴死的最后一刻,迎來的卻是被拯救的“民眾”們的石頭、瓦片和瓜皮果殼。沿街的咒罵聲、吐沫聲、歡呼聲,交匯成一片鋪天蓋地的“正義宣判”。當政者們成功了,因為,他們以最殘酷的方式給為信仰而死的的圣杰們致命的一擊。在這一片淹沒一切的噩海中,臨刑的“異教徒”們遭受了最恥辱的精神折磨和最殘忍的肉體摧殘。當政者完成了他們的“訓誡”,看客們在遺憾中鑲雜著許些滿足:砍頭和火刑畢竟沒有釘十字架好看。這是令人發(fā)指的齷蹉 —— 既有一種虛偽而蒙昧的“道德感”的張揚,又有一種潛伏在人心深處的獸欲的發(fā)泄。梅爾·杰普森的歷史大片《耶穌受難記》中曾經極其深刻地呈現(xiàn)過這不堪入目的一幕。看客的愚昧造就了圣者最深沉的痛苦。耶穌在凌厲的皮鞭和萬眾怒罵聲中走過了這條漫長的“血路”,我想,圣彼得和布魯諾也都一樣。沒有人測量過 “血路”究竟有多長,此時此刻思想者心里排山倒海般的屈辱和悲愴,豈是標尺能夠量度?于是,卡拉瓦喬的那一束圣光,清晰地映現(xiàn)出倒掛在十字架上的圣彼得的身軀和臉龐,這雙垂死的眼睛依然很亮,在這里面,我看到了悲哀、無奈和絕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卡拉瓦喬的尾聲</b></p> <p class="ql-block">終于,卡拉瓦喬走到了路的盡頭。他從羅馬逃到了那不勒斯,又從那不勒斯逃到了馬耳他,最后流落于西西里島。在他的逃亡生涯中,依然留下了豐碩的創(chuàng)作成果。在無邊的驚恐和飄泊中,他懷著求得寬恕的祈盼和重振旗鼓的憧憬踏上了歸途。在最后的時日里,他央人到教皇處求情,并畫下了《大衛(wèi)手提戈利亞的頭》。那給人強烈印象的首級,正是他本人的寫真,陰森、恐怖的氛圍中,滲透了絕望和求乞。那時的他畢竟才三十七歲,他還企圖開始新的人生。然而,一切似乎太晚了??ɡ邌躺慕K曲支離破碎,前后不一:有人說他行至離羅馬不遠的達海格里斯港時,染上了致命的寒熱病,在窘迫和孤獨中悵然離世;也有人說他在馬耳他得罪了權貴,最后在復仇者的刀下喪命。不管是依照那一個版本,有一點是共同的:他沒有得到善終。歷史,本身就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莊重:就像十多年前被人炒瘋了的《甄嬛傳》一樣,只要你還有一點智力,便盡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這些自相矛盾的素材再行安排,向世人奉獻出一段又一段離奇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衛(wèi)手提戈利亞的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給人強烈印象的首級,正是他本人的寫真,陰森、恐怖的氛圍中,滲透了絕望和求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說,歷史的存在并不等于人們的杜撰,卡拉瓦喬畢竟還是卡拉瓦喬。我們無需對他的人生再做過多的褒貶,因為,他的作品已為他存在的價值做了最好的注腳。在西方的藝術史上,似乎只有一個人的名字后面能夠冠之于“主義”,他就是卡拉瓦喬。</p><p class="ql-block">直至今天,藝術界的人士還在樂此不疲地談論著“卡拉瓦喬主義”。在至高無上的宗教圣畫中,以底層平民的形象來描摹圣人,卡拉瓦喬空前絕后??v覽大師的畫作,我們能從他表面的叛逆不羈中讀出他深沉的宗教情懷:基督教從它誕生的那天起,不就屬于平民的宗教?耶穌和他的弟子,不都是出自于民間的木匠、漁夫或稅吏?或許,卡拉瓦喬并沒有清晰的意識,要以平民的形象去塑造圣杰,但他開創(chuàng)的市民寫實主義風格,恰恰歪打正著地切合了基督精神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走出人民圣母堂,天色已晚。沿著圣母堂南側的臺階拾級而上,可直達平喬山頂。山頂?shù)钠脚_是俯瞰古城的絕佳方位。此時的羅馬古城已全然籠罩在一片迷蒙的金箔中,不甚清晰,卻充滿了迷漫的想象。天邊的那一抹晚霞很紅,帶著一絲讓人不快的凄厲的血色。這不由讓我又想起了卡拉瓦喬。四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能在古羅馬城的平喬山上,聽到他的裊裊余音。六幅曠世名作,串起了羅馬的三個勝地,更串起了一個曠世奇才多舛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沿著圣母堂南側的臺階拾級而上,可直達平喬山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沿途的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沿途的獅身人面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山腰的觀景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喬山頂?shù)挠^景平臺上,俯瞰羅馬古城的金色黃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能在羅馬古城的平喬山上,聽到卡拉瓦喬的裊裊余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洋洋灑灑地舖排了一連串的文字和照片,依舊意猶未盡。如此的聰明睿智,如此的激情澎湃,卻始終敵不過命運的羈絆。似乎從卡拉瓦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規(guī)定了他多舛的人生。嗟嘆之余,又覺得欣慰:畢竟,他還有他的輝煌留在世上。在圖文的末端,排列了我所喜歡的卡拉瓦喬的許些作品,不作道德品性的評判,只作藝術成就的肯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微醺的酒神巴克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595 年,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館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微醺的酒神巴克斯》(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仙少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597 - 1599 年,羅馬國立繪畫館館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紙牌作弊老手》(又名:老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595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占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590年—1593年間,珍藏于盧浮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基督下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601 年—1604年間,梵蒂岡博物館館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荒野中的施洗者圣約翰》(作于1604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荒野中的施洗者圣約翰》(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被鞭笞的耶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607 年,珍藏于羅馬人民圣母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露琪亞之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于1609年,珍藏于錫拉庫薩圣露琪亞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11.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