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農(nóng)閑季節(jié)看大戲

張國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農(nóng)閑季節(jié)看大戲</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小的時侯,農(nóng)村老家的文化生活是相當(dāng)枯燥和匱乏的。平常在農(nóng)忙季節(jié)基本上是看不到任何文藝節(jié)目的。一直到了六十年代,象我們離縣城較近的郊區(qū),才安裝上了“戲匣子”,也就是后面有一大快吸鐵石的小廣播,家家戶戶掛在屋內(nèi)的墻上,每天早上六點三十分準(zhǔn)時能聽到“新聞和報紙摘要節(jié)目”,天氣預(yù)報和一些革命歌曲,其余大部分時間就是播放一些漢人聽不懂的“蒙族琴書”。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大約兩到三個小時左右,到點就來,到點就走。那時能有小廣播的村子就算較好的了,遠離縣城的農(nóng)村,聽廣播看報紙都是一種奢望。我那時還小,對小廣播感到非常好奇,就兩根小細線,一塊大鐵石,一個喇叭狀的音紙,這聲音到底是怎樣發(fā)出來的呢?有時趁著大人不在家,就偷偷地把“戲匣子”摘下來,里里外外地捉摸個遍,也捉摸不出個所以然來。有時還怕叫廣播線給過了電,每一個動作都什分謹慎小心,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好笑。</p> <p class="ql-block">  在農(nóng)村,一到掛鋤后,也就是指到了農(nóng)閑季節(jié),文化活動才逐漸多了一些。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是看戲,二是聽書。今天咱先說說看戲。所謂看戲,并不象城里人所看的話劇,評劇和京戲等,而是我們農(nóng)村人常說的"扁擔(dān)戲"也可稱為(木偶戲)和"地蹦子"也稱“二人轉(zhuǎn)”或“單出頭"。我記得我一生中只看了兩三次扁擔(dān)戲。那是我還在六七歲的時侯,秋收后,村里來了一位用扁擔(dān)挑著兩個大木箱子的民間藝人,在我家前院倉房有陽面的柵墻根下,邊敲鑼邊吆喝來看戲了,說是扁擔(dān)戲,不大會功夫就招來了很多人,把前院胡同那塊小場地圍的滿滿地。唱戲的藝人看人差不多了,就靠墻根用扁擔(dān)和箱子做支撐,架起了一個上面有一米左右見方的小舞臺,四周用深色幔布圍起了一個簾,藝人鉆入撐起的布幔內(nèi),演出開始。我記得演的節(jié)目有武松打虎和西游記片斷等。演出時不見其人,只見其聲。只聽藝人口中念、唱劇情臺詞、加口技模仿刀、槍、棍武打,鳥獸鳴叫,男女人物各種角色的聲音。左腳踩鑼右腳踩鈸。十個手指掌控木偶,使木偶能做出點頭、唱喏、擁抱,手執(zhí)各類兵器刀斧槍棍,兩人或多人對打格斗,惟妙惟肖,看得人們個個目瞪口呆,一會啞雀無聲,一會全場沸騰,掌聲雷動,好不熱鬧。因為年齡小,唱詞咱也聽不太懂,主要看翻筋斗,打旋子。兵器的碰擊聲,風(fēng)聲、雷雨聲和說唱對話聲全部都出自一個人的嘴和手指與腳,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第一場片斷演完后,只見藝人鉆出布幔,把手中端著的小銅鑼凹面朝上放在臺前,口中念念有詞,大概意思就是初來乍到此地,還望父老鄉(xiāng)親捧捧場,給個賞錢。這時圍觀看戲的人群便有人往鑼里投賞錢了,有一毛兩毛的,也有鋼蹦一分五分的。錢收的差不多時,藝人收起后又鉆進幔內(nèi)繼續(xù)上演第二場。一般情況下大概都能演上個二小時左右。這種戲我當(dāng)兵入伍后一直到現(xiàn)在幾十年再也沒看過,聽說這戲已經(jīng)列入了中華文化遺產(chǎn)了。</p> <p class="ql-block">  其實,扁擔(dān)戲并不是東北的地方戲種,它應(yīng)該屬于安微和河南一帶流傳于民間的小戲種。而"唱蹦子"(二人轉(zhuǎn))和“吉劇"才是東北土生土長的民間戲種。農(nóng)村從大地掛鋤后到正月這一大段期間,各村都會請幾次"唱蹦子"的戲班子來村里演出,村里專門指派一名人員負責(zé)到各戶齊錢,全村四五十戶,一臺戲大約每戶交一塊錢就夠了,一個"唱蹦子"戲班正式演員也就六至八人,加上樂隊共十人左右,有些演員還是多面手,臺前能唱戲,臺后能伴奏,真是彈拉說唱樣樣精通。這個戲種它是東北地區(qū)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xué)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xiāng)人民的喜愛。在農(nóng)村,現(xiàn)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論男女,都能哼哼出幾段蹦子調(diào)。</p> <p class="ql-block">  據(jù)有關(guān)老藝人述說, 蹦子戲由男、女二人演唱,也稱“一副架”。男為"下裝“、女為“上裝”?!吧涎b”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厩{(diào)有“文、武咳咳”、"紅柳子"、“大救駕”、“四平調(diào)”、“十三咳”、“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diào)”等。常演的節(jié)目有《賣線》、《陰功報》、《西廂記》、《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楊八姐游春》等等幾十部。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nóng)閑季節(jié),邀集組成戲班,多數(shù)是“唱屯場”,演唱大多是在夜間進行。以上說的這些戲目,給我印象最深的有《楊八姐游春》和《西相記》,西相記開頭第一句唱詞到現(xiàn)在我還能啍哼出來。</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夏天掛鋤后,屯子里請來了一個戲班子,白天村民們用架桿和跳板搭好了戲臺,舞臺兩側(cè)是用篷布圍了起來,前面拉了兩面幔布,舞臺上方和臺前掛了幾頂風(fēng)燈,晚上鑼鼓敲響開場后,先唱上一段小帽,等氣氛上來后大戲才正式開場。我們那時還小,只圍著看臺到處亂跑亂叫,一會到臺前燈下去捉燈光引來的“蝲蝲蛄”,一會鉆到臺下用小樹棍從木板逢中捅演員的腳。記得有一次我和鄰居家的小伙伴鉆到臺下,把一個小鞭炮綁在小棍上,趁倆個演員在臺上唱的正歡時,用煙頭點著從板縫中伸出臺面,只聽叭的一聲響,把倆個演員嚇得一蹦多高,尤其是那個女演員幾乎嚇哭,現(xiàn)場一片混亂,等大人們緩過神來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我倆鉆出臺下早已跑的不見蹤影。一回想起小時的頑皮勁到現(xiàn)在都好笑。那時農(nóng)村的文化生活雖然枯燥,但給我們童年帶來的快樂卻是永存的。</p> <p class="ql-block">作者:張國政</p><p class="ql-block">插圖:選自網(wǎng)絡(luò),在此一并感謝!</p><p class="ql-block">2024.9.8日修稿于丹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