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3月13日)我們回到首都突尼斯。</p><p class="ql-block">上午我們參觀突尼斯國立博物館。突尼斯國立博物館是非洲第二大博物館,也是世界最大的馬賽克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突尼斯國家博物館的建筑,是建于16世紀的王宮,1888年法國人將其改設為阿拉維博物館;突尼斯獨立后改為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2015年發(fā)生過3月18日兩個來自利比亞IsIs恐怖分子前來襲擊博物館后面的國會,被警察發(fā)現后躲進博物館。警方在此與恐怖分子發(fā)生槍戰(zhàn),博物館二樓的玻璃上至今還留有當年的彈孔;而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大哥當年也在現場,他的腿腳里至今還殘留著當年的彈片。</p><p class="ql-block">從那以后,所有進入博物館的觀眾,都要接受安全檢查。</p><p class="ql-block">↓下圖:那次戰(zhàn)斗中犧牲的各國人員名單,相關國家的國旗簇擁著他們。</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分有史前時期、迦太基時期、拜占庭時期、羅馬時期、阿拉伯時期和希臘藝術六個大廳。</p><p class="ql-block">因為喜歡的內容太多很難一一留存,在此只記錄我印象最深的兩幅馬賽克鑲嵌藝術品。</p><p class="ql-block">這幅是《海神波塞多》。中間是海神,旁邊兩個是他兒子;畫面四角的天使分別代表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四季之間應季的各種動植物</p><p class="ql-block">這幅圖構圖對稱工整,動靜協(xié)調,人物生動形象,植物線條柔美,色彩柔和層次豐富。堅硬的馬賽克竟然如此細膩地表現出這般抒情的畫面,真是巧奪天工,讓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馬賽克鑲嵌藝術流程大致是:畫家作畫;根據畫面表現需求,原則不同顏色的大理石、花崗石、玻璃等天然石材;工人將這些色彩截成碎粒,再按圖鑲嵌。</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幅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維爾日勒肖像》是鎮(zhèn)館之寶:維爾日勒是羅馬文化中一個最優(yōu)秀的詩人。圖中維爾日勒手握詩卷,左邊詩歌繆斯正在給他靈感,而悲劇女神在右邊聽得憂傷…</p><p class="ql-block">這幅馬賽克作品由十幾種彩色石塊和玻璃鑲嵌。色彩艷麗,保存完整,被世界很多國家博物館借展,上次是被法國借展三年,最近才回來。</p> <p class="ql-block">午飯后游覽突尼斯歷史發(fā)源地迦太基。</p><p class="ql-block">小穆介紹說,在公元前七世紀的遠古傳說中,敘利亞(另說黎巴嫩)公主因為宮斗逃難此地,向當地土著菲尼基人首領請求一席安生之地;首領答應給她一塊牛皮大的地盤聊以委生。</p><p class="ql-block">公主卻將一張牛皮剖細細的線條,并用這條線圈地為國,從此有了迦太基。</p><p class="ql-block">↓下圖黃線框內即是前二千六百多年前公主用牛皮圈定的范圍</p> <p class="ql-block">迦太基人以此為起點,憑借良好的自然資源和海岸優(yōu)勢,扼首地中海要沖,發(fā)展農業(yè),設立港口,航海經商,國力極大增強,迅速發(fā)展成為擁有70多萬人口的海上頭號強國。</p><p class="ql-block">迦太基前期,希臘一直與其爭奪海上霸權。直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羅馬迅速崛起成為迦太基勁敵。兩國經過長達一百二十多年的爭鋒,歷經三次布匿戰(zhàn)爭,最后以迦太基失敗告終。公元前147年,迦太基被羅馬軍屠城焚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魚狀圖示是布匿戰(zhàn)爭前后對比圖。上部分標注的灰白區(qū)域是原來的迦太基,下圖已經全部變成羅馬版圖。</p><p class="ql-block">羅馬人對迦太基城能毀盡毀以絕后患,唯保留了港口至今猶在;下圖紅箭標注處圓形為軍港,長方形是商港。</p> <p class="ql-block">傳說當年迦太基被羅馬軍屠城后,羅馬皇帝曾經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他的哭泣不為毀滅殆盡的迦太基城,也不為生靈涂炭的迦太基人,而是為羅馬自己哭泣——誰知將來的羅馬帝國會不會遭遇迦太基這樣盛極而亡的覆滅命運?</p><p class="ql-block">這真是巔峰之上的曠世孤獨和恐懼??!</p><p class="ql-block">↓這是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漢尼拔將軍當年的鎧甲(胸盔部分)?,F在它作為突尼斯重要的國家文物經常被各國借展。</p> <p class="ql-block">大樹下陳列著許多當代在這里集中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兒童墓碑。</p><p class="ql-block">當年到底是因為獻祭還是別的原因導致這里出現大面積的兒童安葬區(qū)?還有待史學家們繼續(xù)考證。</p> <p class="ql-block">許多墓碑上刻著孩子的身形。</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刻著爸爸媽媽懷抱孩子的圖形。小小的孩子就要被入土埋葬,當年的爸媽該是何等的心碎??</p> <p class="ql-block">攝影:41度</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屠城如此徹底,目前保留相對完整的是下面這座浴場。</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羅馬浴場,即是洗浴場更是社交場。在這里既有演唱廳又有圖書館,洗浴有冷水、溫水、熱水之分,還有桑拿之后的橄欖油推背按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座浴場分上下兩層,下面是奴隸居住和給排水系統(tǒng),上面是洗浴和社交場所。</p> <p class="ql-block">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更是無聲的語言,它們當然會說話:</p><p class="ql-block">那些象征鐵血和力量的巨石矩陣和這些美輪美奐的石雕,無不宣示著羅馬人當年傲視群雄的磅礴野心和與之相應的生活追求。</p> <p class="ql-block">昨天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這些大理石人物雕塑,是當年安放在這座浴場的原件。</p> <p class="ql-block">↓如果這是日晷的話,它已經有點像鐘表了。晷針投影就像今天鐘表的時針指向刻在晷面上的羅馬數字。</p> <p class="ql-block">流連在這座廢墟中,我簡直無法想象這座恢宏建筑所需的巨石巨柱,當年的奴隸們是怎樣運進來又安裝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洗浴需要的淡水,則從阿特拉斯山脈引來。當年修建的飲水渠從山下的水神廟一直修到到浴場附近的郊外,長達一百多公里。</p><p class="ql-block">橫亙大地的水渠廢墟斷斷續(xù)續(xù)清晰可見,使我想起我們的長城</p> <p class="ql-block">↓水渠斷面</p> <p class="ql-block">水渠的水引入這些體量巨大的蓄水池(想必也有沉淀處理等功能吧),然后由奴隸們用馬車拖運到浴場使用。</p><p class="ql-block">攝影:41度</p> <p class="ql-block">↓這個可能是全世界最奢侈的花盆吧</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突尼斯城的制高點。在這里,突尼斯海灣、突尼斯新城老城、迦太基遺址迭代入目,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攝影:曉婭</p> <p class="ql-block">我們出來是轉機的航班調整了時間,不然迦太基會是我們在突尼斯的第一個參觀點。如若那樣,我們更能憑借想象沿著當年的線路腦補羅馬人在毀滅了迦太基之后如何把經濟重心轉到杜迦;或許我也更能層層剝離更深理解杜迦當年對于羅馬的意義以及保存更好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北極星先前的線路規(guī)劃是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同杜迦古城相比,迦太基古城相對分散和淺淡。這里層層堆疊了迦太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法國人以及當代人留下文明遺跡。</p><p class="ql-block">一層又一層的的迷霧遮擋了我的視線也限制了我的想象,加之迦太基博物館閉館維修,更使我不能像在杜迦古城那樣身臨其境地行走在歷史的隧道深處……</p><p class="ql-block">是為美中不足的遺憾和失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