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退休了,出去走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避開長假,錯峰出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次是真正的說走就走的旅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站:大同、太原</span></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位于大同古城內(nèi)西南隅,始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jù)佛教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而命名。后毀于戰(zhàn)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華嚴寺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余座單體建筑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華嚴寶塔,總高度為43.5米,采用三層四檐結(jié)構(gòu),每層面寬、進深各為三間,采用純木榫卯結(jié)構(gòu)。塔內(nèi)分層供奉著香檀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交腳菩薩像。塔底還有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千佛地宮,采用100噸純銅打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造地宮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同四牌樓位于大同市老城區(qū),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1952年被拆除。2012年在原址上復(fù)建。</p> <p class="ql-block">九龍壁,位于大同市平城區(qū)和陽街,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13子朱桂王府前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大同代王府是明代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在遼、金西京國子監(jiān)的基礎(chǔ)上興建。</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俗稱南寺。據(jù)廟碑記載: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稱開元寺。五代后晉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圓滿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統(tǒng)十年(1445)明英宗賜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墻位于大同市中心區(qū)域,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同城筑邑歷史悠久,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時就已經(jīng)修筑有規(guī)模宏大的城池?,F(xiàn)存城墻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chǔ)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為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沖。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門統(tǒng)曇曜主持復(fù)法大業(y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quot;。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xù)到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寶庫中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李牧廟位于代州鼓樓西約100米處,是古人為了紀念戰(zhàn)國大將李牧修建。又名:將軍廟、武安君廟。</p> <p class="ql-block">邊靖樓又名譙樓、鼓樓,邊靖樓位于代縣古縣城十字街心。居整個古代州城的最高點,是歷史上長城險隘雁門關(guān)的重要依托和支撐點。為守望瞭敵、指揮作戰(zhàn),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建筑,有萬里長城第一樓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代縣文廟,又名孔廟、學宮,是祭祀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廟宇。位于山西省代縣城內(nèi),創(chuàng)建于唐代,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重修。2006年5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縣文廟是華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州文廟。</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guān),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guān)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guān)”,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guān)、偏關(guān)合稱為“外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代縣阿育王塔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城內(nèi)古城圓果寺內(nèi)的塔,俗稱白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歷經(jīng)劫難后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為磚塔。該塔與北京妙應(yīng)寺大白塔共為中原地區(qū)今存喇嘛塔早期作品之實例和典范。</p> <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被稱為“儒商世家”的榆次東陽鎮(zhèn)車輞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始建于乾嘉年間,后多次修繕,占地60萬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間、樓房50余座、小園林13處,建筑占原車輞村的一半。1947年,因戰(zhàn)爭被毀多處,后得到修復(fù)。</p> <p class="ql-block">晉祠是春秋時代晉國(公元前11世紀)開國君主唐權(quán)虞的祠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懸甕山下。創(chuàng)建于北魏以前。晉祠建筑以圣母殿為主體,還有獻殿、鐘鼓樓、金人臺、關(guān)帝廟、難老泉、唐槐、周柏等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其中,建于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的圣母殿、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以及魚沼飛梁合稱為我國古建筑中的三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文字簡介來自百度搜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