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覺路1423]——包裹在一方清涼境界(尋塔記135—山東長清)

楊永發(f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靈巖寺墓塔林</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1987年,泰山成為全球首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chǎn)地,這與一家佛教寺廟緣不可分,尤其是寺廟歷代高僧安息之地的墓塔林,現(xiàn)存墓塔167座、碑銘81通,歷經(jīng)北魏、唐、宋、金、元、明等1600余年,不但見證了靈巖寺的歷史沿革,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佛教在中國西傳東漸的發(fā)展脈絡(luò)。這座寺廟,就是“海內(nèi)四大名剎”之首的靈巖寺。<div><br></div> 貫穿山東中部,綿亙于泰安與濟南市之間的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雄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余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長清靈巖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主峰海拔668米。靈巖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璽,亦稱玉符山。山之陽的靈巖峪,滿目蔥蘢,清泉淙淙,靈巖寺就坐落于這青山翠谷之中。<div><br></div> 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對這一方風水寶地,歷代古人贊譽有加。唐代李吉甫編纂的《十道圖》中,把靈巖寺與浙江天臺山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譽為"域內(nèi)四絕"。宋代濟南府從事卞育贊道:"屈指數(shù)四絕,四絕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獨奇東州。"明代學士王世貞則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勝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靈巖寺建有行宮,巡視江南時曾8次駐蹕靈巖,飽覽靈巖風光。<div><br></div> 1600多年的璀璨歷史,留給靈巖寺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而最讓今人贊嘆流連的莫過于塔林與宋塑。塔林為墓塔林簡稱,是唐代以來埋葬靈巖寺歷代住持高僧的場所。位于寺西500米處,坐北朝南,可與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媲美,堪稱“中國第二”。墓塔林現(xiàn)存墓塔167座、墓塔帶志銘石碑的有27座。這些墓塔中有北魏1座、唐代1座、北宋4座、金代6座、元代37座、明代118座。另外還有在墓上不建塔,只立志銘石碑的79座。<div><br></div> 雖然在規(guī)模與數(shù)量上不及嵩山少林寺塔林,但靈巖寺塔林均為石塔,其石塔之多雕刻之精美,信息之完整,在國內(nèi)首屈一指。每座塔一般都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呈方形、圓形、八角形、鐘形、鼓形等,一般都有浮雕裝飾,并且都有蓮花寶座托起,做工細膩,莊重穩(wěn)固。塔身一般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號。塔剎則有相輪、復(fù)盆、仰月、寶珠、花卉、龍圖等圖案造型。有的墓塔旁通常還有一通墓碑,記載著高僧的經(jīng)歷,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貴實物資料。<div><br></div> 在一個草長鶯飛,暗香疏影的早春二月,我風塵仆仆來到長清靈巖寺探幽尋訪。但見此處古木蒼翠,怪石嶙峋;靈洞曲澗、青峰翠巒;古剎精舍,深奧幽邃。欣賞好被梁啟超稱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的千佛殿內(nèi)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后,并徑直往空山不見人的西崖而去。 墓塔林中央為一個長長的甬道,甬道北端有一座磚石結(jié)構(gòu)的單層重檐式北魏祖師塔(法定墓塔),甬道兩側(cè)則列峙群塔,均為全石結(jié)構(gòu),細細觀測,這百余座塔按照塔身形制可分為六種:亭閣式塔、方碑形塔、鐘形塔、鼓形塔、喇嘛塔和經(jīng)幢式塔。<div><br></div> 亭閣式塔在塔林中主要有3座,即祖師塔、慧崇塔和海會塔。這三座塔的歷史地位相對較為重要。祖師塔位于塔林中心,為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單層重檐磚塔,從型制推測為五代時期,是塔林中唯一的磚塔。塔筑在高2.1米的方形石臺上,塔下設(shè)低矮的塔座,座每面開8個壸門。塔身單層,南面辟一拱券形門洞,其他三面為素面。<div><br></div> 慧崇塔是現(xiàn)存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墓塔,位于塔林北端最高處,是唐代靈巖寺高僧慧崇禪師的墓塔,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6)。塔為石砌單層重檐亭閣式塔,高5.3米。塔下束腰須彌座,座上砌方形塔身,南面辟券門。塔室內(nèi)頂部作覆斗狀,原置有慧崇造像,今已不存。塔頂以石板疊澀出挑又逐層疊澀內(nèi)收,每層塔檐之間均有素面方形塔身,頂上置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div><br></div> 海會塔位于祖師塔的東側(cè),為宋代僧眾的集體墓塔,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塔平面呈方形,石構(gòu)塔基座由四層方形大石板疊筑而成,并且自下而上逐層疊澀收進。塔身是由數(shù)塊大石板拼砌而成,正面和東、西面開半圓形小拱洞,下為擴穴,塔身背面嵌銘石,詳細記載了建塔過程等。塔檐是用一塊大石板直接挑出,再疊澀收進三層石,其上置八角形石板,作為塔剎的基臺,基臺上置覆蓮、寶珠、仰蓮及刻有卷紋的寶瓶,以構(gòu)成塔剎。整個塔造型簡潔、莊重。<div><br></div> 方碑形塔的墓塔計有84座,其中元代13座,明代71座。根據(jù)塔身形狀,可以分為扁方碑式、長方碑式和高方碑式三種。塔座一般由基石、圭腳、覆蓮、束腰和仰蓮組成。塔身表面較光潔平整,一般是兩面刻字,正面刻:某某首座禪師之塔,背面則刻修繕人、石匠及造塔的時間。塔頂一般是四邊形的四阿式屋頂,其上置一層仰蓮座和一層寶珠,上設(shè)山花焦葉式的寶頂,最后用各種形式的寶瓶收頂。這類形式的墓塔,在國內(nèi)各寺院較為多見。<div><br></div> 鐘形塔計有52座,其中以慧崇塔西側(cè)的北宋咸平二年(999)建造的禪師塔最早。此塔通高2.42米,塔墓為八角形須彌座,塔身呈覆鐘式,塔頂為八角攢尖頂,上置簡單的直頸圓嘴式收頂。雖不顯高大,但雕工精湛,造型渾厚飽滿,給人以華麗之感。另一座金代大定十四年(1174)寶公禪師之塔總高4.77米,塔身覆鐘巨大,經(jīng)90厘米。整座塔高大雄壯,且雕刻精致,比例均稱,保存完好無損,是難得的精品。其余覆鐘式塔,元代有22座,明代28座。元塔普遍高大宏偉,雕工深刻,明塔則大多規(guī)模較小,雕工趨向簡潔。<div><br></div> 鼓形塔又稱球形式塔,計有23座。位于祖師塔右側(cè)的定光禪師塔、左側(cè)中部的寂照塔,分別建造于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和九年(1149),皆雕刻精美,保存基本完好,為此墓塔中年代最久,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另外,此種形式塔元代有2座,明代有17座。喇嘛塔通常的標識就是寬大的覆缽和高挑的相輪式塔剎,所以喇嘛式塔也叫覆缽式塔。靈巖寺的喇嘛塔在據(jù)祖師塔前方不足十米左右各一座,其高大雄偉,比其它的高一至二米,很是壯觀。經(jīng)幢形塔只有3座,兩座為宋塔,一座為明塔。塔基座為八角形的須彌座,上下枋刻寶相蓮花,束腰壸門刻出獅子四頭,八角塔身刻《佛頂尊勝陀尼經(jīng)》和“某某公大禪師壽塔”題記。塔規(guī)模都不大,構(gòu)造比較簡潔,但雕工很精細。<div><br></div> 墓塔林不愧為一座積淀豐厚的古代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造型各異,結(jié)構(gòu)細膩,內(nèi)容豐富,精美絕倫。尤其是塔座束腰,各種藝術(shù)形象栩栩如生,有的承重力士,在重壓下嘴巴大張,面部扭曲,四肢與腰背曲彎,全身肌肉突起,給人以力的夸張和負重的艱辛;有的騎士身跨雄獅,手執(zhí)曲棍擊打馬球的瞬間場景;有的嬉戲玩耍的幼獅,憨態(tài)可鞠;還有的衣帶飄逸、長綢舞動的娛樂場景等,一幅幅浮雕,無一不顯示了中國先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div><br></div> 在寺廟東側(cè)崖壁下,但見有泉水似露珠般泄出,叮咚作響,清冽甘美, 汲水入口猶如甘露。此時,耳畔傳來梵音陣陣,我感覺仿佛沉睡在時光中,包裹在這一方清涼境界里。(謝謝瀏覽)<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