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國內(nèi)五十條經(jīng)典戶外徒步線路】</p><p class="ql-block">一雙鞋、一個包、一組登山杖,行走天下,到達車輛不能到達的地方,看過常人不能看到的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我們終于明白:行走,無論是過去、今天還是未來,都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偉大魅力。</p><p class="ql-block">接下來,你將看到的是來自中國的50條徒步路線,每一條都是悉心的推薦。喜歡戶外徒步的你,數(shù)一數(shù)你走過幾條?</p><p class="ql-block">1、北京:長城徒步</p><p class="ql-block">2、浙江:徽杭古道</p><p class="ql-block">3、浙江:七尖穿越</p><p class="ql-block">4、福建:十八重溪</p><p class="ql-block">5、江西:武功山</p><p class="ql-block">6、廣東:大東山三姐妹穿越</p><p class="ql-block">7、廣東:船底頂</p><p class="ql-block">8、廣西:真寶頂</p><p class="ql-block">9、廣西:漓江徒步</p><p class="ql-block">10、云南:雨崩</p><p class="ql-block">11、云南:梅里北坡</p><p class="ql-block">12、云南:虎跳峽</p><p class="ql-block">13、云南:白馬雪山</p><p class="ql-block">14、四川:貢嘎穿越</p><p class="ql-block">15、四川:雅拉穿越</p><p class="ql-block">16、四川:黨嶺道孚穿越</p><p class="ql-block">17、四川:亞丁轉(zhuǎn)山</p><p class="ql-block">18、四川:格聶轉(zhuǎn)山</p><p class="ql-block">19、四川:長穿畢</p><p class="ql-block">20、四川:七藏溝</p><p class="ql-block">21、四川:央莫龍穿相丘切克</p><p class="ql-block">22、貴州:茂蘭原始森林</p><p class="ql-block">23、湖北:神農(nóng)架</p><p class="ql-block">24、陜西:秦嶺太白山</p><p class="ql-block">25、山西:大五朝臺</p><p class="ql-block">26、河南:南太行</p><p class="ql-block">27、河北:太行之巔</p><p class="ql-block">28、吉林:長白山穿越</p><p class="ql-block">29、內(nèi)蒙古:庫布齊沙漠</p><p class="ql-block">30、內(nèi)蒙古:巴丹吉林沙漠</p><p class="ql-block">31、寧夏:騰格里沙漠</p><p class="ql-block">32、甘肅:扎尕那</p><p class="ql-block">33、新疆:烏孫古道</p><p class="ql-block">34、新疆:狼塔之路</p><p class="ql-block">35、新疆:喀拉峻草原</p><p class="ql-block">36、新疆:喀納斯</p><p class="ql-block">37、新疆:夏特古道</p><p class="ql-block">38、新疆:博格達</p><p class="ql-block">39、西藏:墨脫</p><p class="ql-block">40、西藏:他念他翁</p><p class="ql-block">41、西藏:希夏邦馬南北坡</p><p class="ql-block">42、西藏:庫拉崗日穿越</p><p class="ql-block">43、西藏:岡仁波齊轉(zhuǎn)山</p><p class="ql-block">44、西藏:冷布崗日北坡</p><p class="ql-block">45、西藏:念青東</p><p class="ql-block">46、西藏:郭喀啦日居</p><p class="ql-block">47、西藏:珠峰東坡噶瑪溝</p><p class="ql-block">48、香港:麥理浩徑</p><p class="ql-block">49、臺灣:中央山脈縱走</p><p class="ql-block">50、湖南:韭菜嶺。</p> <p class="ql-block">此次出發(fā),原起于看到了朋友們?nèi)?nèi)人士認同的這50條的經(jīng)典徒步路線,就如那“此生必駕318”那樣口號的渲染作用一樣樣滴。經(jīng)確認,戶外大咖唐老板已經(jīng)刷了30多條,這次我有幸跟隨的夢隊刷完了20條。我想著,我這種菜鳥級的 ,也是不是不放過機會的去一條條的去慢慢刷起走勒??。</p><p class="ql-block">在這里,先感謝一下夢隊這次太行之旅的收留??,16個人的隊伍里,有我。</p> <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八百里!</p><p class="ql-block">它,北起北京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qū)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余公里,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p><p class="ql-block">它,山水鐘靈毓秀,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時代,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它巍然壯麗的風(fēng)姿所傾倒。</p><p class="ql-block">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或作太形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p><p class="ql-block">山脈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綿延400余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p><p class="ql-block">它,有著名的太行八陘。</p><p class="ql-block">險要的太行,在中華民族的戰(zhàn)爭史上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在長達千余里的太行山脈之間,有8個自然形成的峽谷,史稱“太行八陘”。</p><p class="ql-block">因此“太行八陘”在古代主要作為軍事要道而意義重大,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無論是進行商貿(mào)活動還是戰(zhàn)爭,都必須通過這八條交通要道。隨著明清之后朝廷防御重點的轉(zhuǎn)移,“太行八陘”的軍事意義逐漸削弱。</p><p class="ql-block">它,又在近代</p><p class="ql-block">河北、山西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徐向前的領(lǐng)導(dǎo)和指揮下,創(chuàng)建了太行區(qū)(晉冀豫邊區(qū)),發(fā)軔于太行山的游擊戰(zhàn),迅速發(fā)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qū),太行山會戰(zhàn)先后形成了許多重要戰(zhàn)略區(qū)。</p> <p class="ql-block">而 ,此次夢隊安排的西太行穿越南太行段的起點,正好也是百陘中的起點山西的壺關(guān)縣。雖然走的路不能跟古人的腳印??完全重合,但,我們眼睛里看到的太行無限風(fēng)光,應(yīng)該是一樣樣的吧。</p><p class="ql-block">早在曹操伐高干前,我們的祖先便在巍巍太行中利用天然隘道或花費巨資巨勞,開鑿出供東西出入之“八陘”,從南往北分別是軹關(guān)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白陘問世于何時,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帶著期待,提前半日出發(fā)。4輛馬車輕快出劍門關(guān),過秦嶺,在漢中歇的店,第二天馬不停蹄的來到了山西壺關(guān)段的太行山大峽谷鎮(zhèn)。</p><p class="ql-block">過了很多次的秦嶺,要么火車,要么??,自駕走高速是第一次,體驗感也是快速的,一大列很多的濃綠山脈重重疊疊隔著玻璃窗匆匆后退著,如光陰似箭,又忽明忽暗。今天,地理學(xué)家、氣象學(xué)家、博物學(xué)家和歷史學(xué)家,都認為秦嶺是南北中國的分界線。自從一百萬年以前這列山脈隆起以后,它對中國的溫度和降雨類型一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冬天阻止冷空氣南下,夏天阻擋潮濕的空氣北上。小麥、小米和玉米是秦嶺以北的主要農(nóng)作物。秦嶺以南是水稻。那?!東北大米為啥現(xiàn)在這么出名涅????,也行那是幾千年前的劃分??。但漢中的大米??飯真的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秦嶺也是中國兩條最大河流的主要分水嶺。秦嶺北坡的溪流是注入黃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南坡的溪流則是注入長江的主要支流漢水。在古代,有旱災(zāi)的時候,這里是官員們前來祈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秦嶺被稱為中華大地的龍脈。</p><p class="ql-block">太行又被稱為是中華大地的龍脊。</p> <p class="ql-block">迎著太行脈在夕陽中那一抹獨特的淡淡橘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了壺關(guān)大峽谷的歇息地。這里的夜晚是別樣的靜謐美好。晚飯后我們一行人在沒有路燈的“橋上村”的村街道上瞎溜達消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村子的名稱取的這樣的直白簡單,是因為流經(jīng)這條村口的“郊口河”嗎?!還是因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順應(yīng)著大自然,多多的有著濃郁的大山里才有的草木之心,山石之氣。上???,翻看到的一些數(shù)據(jù),心里才有了以上的疑問???;</span>2011年末,橋上鄉(xiāng)轄:盤底、王家莊、沙灘、橋后溝、丁家?guī)r、大河、楊家池、東川底、南嶺、前腦、后腦、梯腦山、西坡溝、洪底。</p><p class="ql-block">在這,新??時代,橋上村也有了,心岸、耳畔、解憂小筑等很多現(xiàn)代感比較強烈的名宿矗立在河的兩邊。取這樣的名字的人兒是不是讓人感覺到,他在大城市里生活時間長了,帶著一身心的疲憊,需要山野來給予治愈呢?</p><p class="ql-block">大峽谷鎮(zhèn)橋上村地處壺關(guān)縣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州市接界,南與鵝屋鄉(xiāng)接壤,西與樹掌鎮(zhèn)、石坡鄉(xiāng)相連,北與平順縣毗鄰,鎮(zhèn)人民政府距縣城約75公里。所以,徒步計劃的第一天,就是去林州的石板巖鄉(xiāng)先飽覽太行山區(qū)龍床口瀑布,然后再去瀑布隔壁的峭壁上爬眉。第二天,爬英姑峽,上萬佛寺,走貓路,過太行天生橋到鵝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大峽谷,在各路神仙的保佑下,安詳寧靜。我們也沐浴著這片祥和出發(fā)去河南林州大峽谷石板巖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龍床口瀑布在石板巖鄉(xiāng)郭家莊,離林州大峽谷景區(qū)非常近么,過了漫水橋那也是一片繁華之地,還有很多學(xué)美術(shù)??孩子們的寫生之谷,怎么到了村口,抄近路往里進的時候,有點恍若隔世的感覺呢?!不算是小路,也雜草叢生,旁邊的苞谷在地里結(jié)穗完全隨心所欲,還有山楂樹,結(jié)果多少都隨自己。坡地上的小米長得都不如雜草有氣勢。多好呀!??又有點小竊喜,這才是我們驢友愛好的路線么!嘿嘿我是不是有點自私了哈!完全不去考慮村里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石板巖鄉(xiāng),顧名思義,是不是這里的鄉(xiāng)人以前蓋的房子都如照片里的那種樣子而取名。還是這里的太行山石可以取成石板,可以用來搭灶建房。結(jié)實耐用,又不怕風(fēng)吹雨刷。</p><p class="ql-block">又走上了一大段水泥路,穿了一段林間小道,來到了瀑布跟前。雖然我也是看過了很多瀑布的,但是如此落差300余米的瀑布,躍出奇峰落入百丈深崖,實在是可以名副其實用上“飛流直下三千尺,懷疑銀河之水入深潭”??我反正是第一次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吧,又也許是,久不見牡丹,開始覺得芍藥美了??。它比黃果樹大瀑布要高出200多米,也是因為前幾天剛下了幾場雨,瀑布水流量很大,落入深潭中又似了翡翠。惹得,我們一群都不是二八年華的伙伴們,在瀑布的石階上,跑過去,跳過來的,耍得不亦樂乎。夢隊吼了好幾嗓子后,自個往前慢慢走,才把隊伍收整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里人的生活有各種不易,那么行路應(yīng)該是最不易了的吧!特別是在太行山脈中,上上下下肯定不會是成為一種享受??。所以林子里踩出了無數(shù)的腳印??或者說是近道,迷惑著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野驢友們。但是要找到爬眉小道的呀!夢隊就用手機左晃右轉(zhuǎn)的找軌跡,呵呵??有點了游擊隊的感覺哈。也要感謝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軌跡是條人工就地取材碼出的石階“大路”也。因為通往山上臺地的村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通了公路,這條以前爬坡上下村子里的主干道,在坡底的入口處被樹木花草淹沒著,已經(jīng)很不容易發(fā)現(xiàn)了,越往上走,樹林里,人工石階路徑非常明顯,是因為有幾顆300年的大橡子樹的庇護么?常言道;大樹底下好乘涼,所以也不易長草。</p><p class="ql-block">氣喘著到半山腰,右手邊,有幾根大點的樹木攔著的岔道,樹椏上有很多其他戶外組織愛好著綁的路標。鄉(xiāng)人用油漆在巖石壁上噴了好大幾個字,“禁止進入,后果自負”。如果沒這幾個大字的暗自提醒,估計夢隊還很需要時間找一會這個岔道入口么。岔道不窄,只是有很多的灌木篷著,有點不好通過,得貓著腰。過完灌木小路,第一眼看到那條石縫的時候還是有點心虛耶。</p><p class="ql-block">所謂“爬眉”,就是在懸崖峭壁之上有一條石縫,縫隙不足以讓人直立行走而只能爬行通過。遠看石縫,仿佛就像山的眉毛一樣。</p><p class="ql-block">這種方式,不僅需要一定的體力和經(jīng)驗,最需要的是勇氣。</p><p class="ql-block">夢隊第一個開始,爬!??</p><p class="ql-block">受領(lǐng)隊鼓勵,我們一路跟隨,右手邊就是垂直峭壁懸崖邊緣,我們緊貼左邊崖壁,磨磨蹭蹭小心翼翼的往前移動,幸好只有200米,驚險動作一會就完成了,然后就在石縫眼中間開始擺拍臭美。</p><p class="ql-block">臭美完了,可以直腰正常走路了唄,結(jié)果上到第二層,還有一條眉毛等著我們,那就來一個簡單動作重復(fù)做吧!不過第二層的那個眉毛遠看著更讓人心虛,卻其實是視覺差異,比起第一層眉毛 好多了,但是有一小段很窄很窄,還需要有大點的勇氣。我們都順利完成任務(wù)。又往主干道上走,在一個巴掌大的地方,居然有以前的山民捐修的山神廟??,這也太虔誠了吧。他的虔誠之心也被渺渺的時光已帶走。山神廟旁邊還有個米字梯,那樣的米字梯,以前的山民是怎么樣的上下喃,我看了半天,脖子都想酸了,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p><p class="ql-block">那就繼續(xù)慢慢爬山去吧!爬著爬著也行就明白了勒。但是,今天太行山的日頭有點小毒勒,曬得人有點發(fā)懵。幸好強驢隊長考慮周全,讓我們提前下撤。因為明天還有一場硬仗,得保持體力</p><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路過林縣的紅旗渠的支渠平原鄉(xiāng)村段。</p><p class="ql-block">紅旗渠。建于深山險路的灌溉工程,耗資費時,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shè)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集中了工匠的辛勞和智慧。紅旗渠,這人間天河,引來生命之泉,滋養(yǎng)著這一方山川和百姓。</p><p class="ql-block">連接水渠和鄉(xiāng)道的小橋,點綴著庭院與回廊成為了一道景觀,使石渠少了些許粗糲悲涼,多了幾分婉約柔情,和人間煙火氣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就是要去爬英姑峽,上萬佛寺,走貓路,過天生橋,才能到鵝屋鄉(xiāng)歇腳。</p><p class="ql-block">我們從旅館出發(fā),夢隊看軌跡,說離英姑峽只有2公里多點,還是大水泥路。驢友們常規(guī)愛好就是不想走尋常路么,結(jié)果,抄近路就意外穿到了半坡上的一個本地的非常傳統(tǒng)的小村落。說它小,是因為現(xiàn)在在村子里面居住的住戶非常的少了,我們在村子都走迷瞪了,晃蕩了幾圈,想找個老鄉(xiāng)問路,結(jié)果只看見了一輛電動車,人影子都沒有。被廢棄的房屋一棟挨著一棟,有些是圍成一圈,可見過去的時光里這個村子的煙火氣息是多么的濃烈過。你看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的,就地取材用太行山??精心打磨后建造房屋主體,取山柏雕花做窗,是不是特別體現(xiàn)出以往主人,也是如此的熱愛他在這太行山半坡地上的生活。我們可否是知道的,農(nóng)民的一生最大的事情就是蓋房子,男人們精心蓋房就要娶妻生子,標志著成家立業(yè)的成就和榮光。而女人們一生則完全像是整個蓋房筑家的過程,一直是過程,一直在建造,建造了房子做什么呢?!等人。</p><p class="ql-block">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放棄了曾經(jīng)的榮光,和她們的等待。</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只要房前屋后的結(jié)滿累累紅色果子的山楂樹替她們守候和等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們習(xí)慣上把壺關(guān)這段稱謂西太行,河北段的為北太行,河南界內(nèi)的為南太行。</p><p class="ql-block">“英姑峽”,就是被驢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發(fā)現(xiàn)了的能夠媲美張家界的存在!</span>傳說戰(zhàn)國時期南掌村的英姑丈夫參加圍魏救趙戰(zhàn)役戰(zhàn)死疆場,英姑思夫心切每日守望,最后化為石柱的故事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英姑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層嵐疊嶂,奇峰聳立,很有些張家界的味道。整個峽谷完全荒廢,臺階路年久失修,路上雜草叢生,臺階路可能是當年為了旅游開發(fā)而修的,估計最終因為來的游客太少而放棄,因為爬升的坡度確實很陡,于是乎就衰敗成現(xiàn)在的模樣了。卻成全了戶外背包驢友們的經(jīng)典穿越路線之一。峽谷內(nèi)的臺階非常陡峭,兩邊石壁峭拔窄逼。想跟“英姑”合個影確實很費勁??。但,站在“英姑”身邊的位置往四下看,果真視野非常之開闊,除了方便“英姑”望夫,也特別適合驢友們看到太行山脈中的風(fēng)光無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跟英姑娘告別后 ,緊跟夢隊的步伐,走了一段山頂?shù)臋C耕大道,又抄近路,一個大拐彎后,就看到了矗立山峰上的萬佛寺。</p><p class="ql-block">萬佛寺建于壺關(guān)縣鵝屋鄉(xiāng)的一座孤峰上。起初這個寺廟建于懸崖邊上,鑿山為窟,后因兵火而毀。原址目前僅存一個石窟,里面有三尊造像?,F(xiàn)在峰頂上的寺廟為后來異地重建,離懸崖有幾百米的距離,其建造年份已不得而知。峰上有很多近代捐建的??石碑。上坡路也很不好走,我個人感覺,那些石碑是不是就地取材后刻字成文后立下的呢。寺廟里沒有人值守,比半坡上的村莊更清靜,但,寺廟里有一個太陽能的誦經(jīng)器。那祈禱聲音也算是來自天空了吧。</p> <p class="ql-block">寺廟左側(cè)面沿山崖而上,就是順著貓路,去往太行山的天生橋,過一片松林,撿了好多的菌子,然后,這一路上就聽見我們幾個人看見蘑菇后大呼小叫,疲憊之感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行就是故意的吧。??</p> <p class="ql-block">天生橋是太行山大峽谷中獨特的景觀之一,它位于壺關(guān)鵝屋村東北,海拔1300米的太行山峽谷之間,據(jù)說是迄今我國北方發(fā)現(xiàn)的最高、跨于兩邊危崖之上的最大的天然石拱橋。天生橋跨度約 50米,高約百余米,寬5米左右,厚10米以上,是巨大天然懸空石拱橋。</p><p class="ql-block">它,像一位見證歷史的老者,充滿滄桑歲月的質(zhì)感。</p><p class="ql-block">它,寵辱不驚,目光平和地矗立在深深峽谷中,秦時明月的清冷,漢時金戈鐵馬的激昂,在它身邊都只能沉淀于石頭表層,或湮滅在陣陣林濤聲中。</p><p class="ql-block">因為它的獨特風(fēng)格,而且人們還能從他上面通過,所以來一睹風(fēng)采的人也是很多,沿路樹林的扔出的各種垃圾和塑料瓶,就足以證明。</p><p class="ql-block">它又只離鵝屋鄉(xiāng)只有2公里多一點。</p> <p class="ql-block">鵝屋鄉(xiāng)海拔1435米,是壺關(guān)太行山坐落地勢最高的一個鄉(xiāng),現(xiàn)在撤鄉(xiāng)并鎮(zhèn)后歸屬山那邊的大峽谷鎮(zhèn),但目前鄉(xiāng)上仍然有鄉(xiāng)衛(wèi)生院、派出所、戒毒康復(fù)所、郵政服務(wù)和農(nóng)信信用服務(wù)點,只是以前的公家的供銷社被現(xiàn)在的私營超市替代了。相傳古時,位于太行山區(qū)的這個村子的山凹里臥過一對大金鵝而故名。目前,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鄉(xiāng)里沒有金鵝,大白鵝都沒有,倒是這里的青壯年也被大城市的金氣給吸走了。在空曠的巷子中漫步,碰到了一個老鄉(xiāng),聊天中知道的,這里的年輕人去沿海一帶的城市打工的最多。也行是這太行山太過缺水的原因不,可耕種的土地面積也非常少,人均耕地才0.5畝那樣的,主產(chǎn)玉米??,小米,土豆,現(xiàn)在倒是有鄰居或者親戚家遺棄的多余地可種了,留下的又都是老年人了,野豬又多了起來,與天斗與地斗,還得跟野豬斗,更沒心氣勁了。鵝屋好像就這一家旅店,地勢優(yōu)越,視野開闊,他家也有石頭房子,改成了給客人歇腳的房間,院壩很寬展。旅館設(shè)施簡單,床鋪很干凈,可能是打雜的這位大娘很勤快的原因吧。大娘姓刮,刮大風(fēng)的刮,她的山西方言很重,給我說了好幾遍,我第一次聽說還有這樣的姓氏,很是驚奇,請再一次原諒我的孤陋寡聞吧。刮大娘是個冷面人,我問這問那的,她也耐心有問必答,就是沒見她微微的一點點的動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太行山區(qū),也是村村通了公路,一早,我們從鵝屋出發(fā),走了好幾公里的大水泥路,才到黃崖頭村看到仙人指路。我們站在山頂看到仙人指的路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是要下到河谷地帶的黃崖底村去,還是得跟著夢隊下載的驢友軌跡走,所以又折回坡頂?shù)臋C耕路上。</p> <p class="ql-block">淺秋中的太行山上,坡頂風(fēng)光無限好勒!</p><p class="ql-block">心境也被風(fēng)中的狗尾巴草搖曳著。</p> <p class="ql-block">這,淺秋的風(fēng),一半是夏的余熱,一半是秋的薄涼</p><p class="ql-block">那,淺秋的心,一半是夏的庸者,一半是秋的多情</p><p class="ql-block">看山野里的小野花也在淺秋的風(fēng)中一叢叢又或獨自搖曳,竟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平靜力量。</p><p class="ql-block">從這邊開始下!</p><p class="ql-block">同行隊友的一聲吆喝,把我從歇腳到不想離開的游離狀態(tài)給喊醒過來。有800米的直線下降距離,那么迂回著下,距離會是多少呢!反正下走這么高的這么窄的 距離這么遠的羊腸小道,我是第一次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是戶外斷斷續(xù)續(xù)4年的菜鳥驢友,</span>我非常有幸體驗到了以往山里人出行的各種的不易了。我們這隊伍里戶外大神很多哦,看他們走得云淡風(fēng)輕的樣子,我是羨慕又嫉妒。夢隊直接一口氣下到河谷路邊攤?cè)コ陨轿鳡Z面了,我們幾個,就坡上的一戶農(nóng)家的小院里吃上了路餐。還把主人剛下樹的幾個新鮮核桃?guī)退穱L了,好像還沒有熟透??。</p><p class="ql-block">休整之后,我們從小坡上的村子里溜達著下河灘去跟夢隊匯合。這個村子仍然是用山石碼屋搭灶??吹搅擞?00多年的有著精美雕花門樓的地主家碼的石頭房屋,房主已換作他人也,堂屋中磨損到光可鑒人的青石,它們訴說著光陰故事里,生活的悲歡離合。也看了有200年左右的平民百姓家的住著4兄弟的石屋小院,4個兄弟目前還健在兩個。</p><p class="ql-block">這取材于太行山石的房屋,在時光中緩慢著過流年,而這來來去去人們呢?!如草木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黃崖底鄉(xiāng)歇腳,有點歇過勁了,再又日頭太毒,后面的11公里黃崖底鄉(xiāng)到三山腦村,夢隊就喊了三山腦的農(nóng)家樂老板開面包車來接。</p><p class="ql-block">三山垴自然村,就屬于河南輝縣,坐落在太行山秋溝景區(qū)的一個大臺地上,海拔1760余米,村后就背靠三座太行奇峰,雄偉、陡峭、險峻、奇特。村子兩側(cè)植被茂盛、滿山遍野都是野桃樹、山楂樹,當然還有各種野花。順著村子的右后側(cè),還有一條去往觀景平臺的林間小路,在那里是傍晚看夕陽落幕于太行山水間的最佳去處。</p><p class="ql-block">輝縣的太行民居跟山西的一樣,石頭碼,大開間,一樓住人,二樓閣樓是儲物空間。這里的小米比壺關(guān)的成熟得早一些,我在村子里溜達的時候,看見了老鄉(xiāng)用手搓出來的晾曬著小米粒,米糠又裝在袋子里往地里撒去。聽說這里原來是有幾十戶人家圍成的村落,現(xiàn)在就只剩下寥寥幾戶在堅守老陣地。這里民風(fēng)還這么淳樸自然,還是跟人的修為有很大的關(guān)系吧。因為這里也是秋溝景區(qū)也,雖然村子地勢很高,但柏油馬路是通到了村子廣場里面的。這里也是美術(shù)寫生的好地方呀!你看這曬在秋日里散亂的玉米棒子,一抱抱的小米穗,一樹樹的青蘋果,沐浴在晨曦中谷底臺地上的村落,樸素大方的民居門頭…每移步都是景么。</p><p class="ql-block">早上收拾完行李后,移步到山下秋溝村,從秋溝村的紅色娘子軍水庫大壩開始往溝口游離,娘子軍水庫大壩開閘放水就形成了一道瀑布景觀,瀑布水順溝而走,我們就跟著水走。溝兩邊的峽谷巖石就完全跟我們前兩天看的不一樣了,有點了南太行的意思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隊伍在秋溝口匯合集結(jié)完畢后,夢隊帶領(lǐng)著去往三郊口水庫邊上午飯吃魚,這里的草魚居然一點都沒有泥腥味。飯后稍微歇息一下,然后前往齊王寨。</p> <p class="ql-block">齊王寨是巍巍太行山中一個風(fēng)景秀麗的小村落,位于輝縣南寨鎮(zhèn),與山西省的陵川縣、壺關(guān)縣挨著,是三縣交匯處。齊王寨只是一個小村落,僅有百十戶人家。村口古老的石磨、石碾,斑駁的木制家具都承載著這個村子過去曾經(jīng)的繁榮。石橋、石凳、石墻,還有石頭鋪就的路面,不緊被歲月沁染,還被來自四面八方的??打磨著。住房仍然皆是清一色的青石所筑,風(fēng)格更古靜卻又布局自然,村中還有零星的石制農(nóng)具,別具一格。</p><p class="ql-block">齊王寨的由來始于一個傳說,據(jù)說在秦初,秦國攻打齊國,齊國滅亡,齊王建被貶黜百泉,齊王的后代也就隱匿這里。</p><p class="ql-block">齊王寨知道的人也不多,雖然名氣沒有八里溝、萬仙山、郭亮村大,但這里的風(fēng)景一點不輸南太行其它景點,太行山的巍峨景觀到處可見,泉眼、溪水、碧潭、瀑布、古村落樣樣都有,可以說“到此一游,不虛此行”。門票也非常便宜。</p><p class="ql-block">村子里聽說原來是有過齊王樓的,文革的時候被毀?,F(xiàn)在只剩下村民用手指的那個方向的遺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去往齊王樓的過程中來來往往都像是一種穿越,</p><p class="ql-block">感受著時光的無情,卻也讓我們充滿想象,又會再讓我們重新去擁有那份勇氣。</p> <p class="ql-block">太行有十美,聽說有九分給了南太行。</p><p class="ql-block">因為屬于中國地勢第二臺階交界地帶,斷裂活動集中,而長期而復(fù)雜的鍛煉構(gòu)造運動正是形成南太行奇特地貌特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南太行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嶂石巖地貌和云臺地貌。嶂石巖地貌是中國三大砂巖地貌之一。</p><p class="ql-block">那么萬仙山,郭亮村,也行是南太行山脈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亮村依山勢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南太行最主要的嶂石巖山崖上,地勢險絕,景色優(yōu)美,是以絕壁峽谷的“掛壁公路”聞名于世,而被譽為“太行明珠”。這是在119米高、堅硬無比的巖石絕壁上,開鑿出的一條高5米、寬4米、長1300米的石洞公路,被稱為“郭亮洞”,也被稱為“絕壁長廊”!</p><p class="ql-block">郭亮洞被列為“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排在第2位)、“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因修建早又被譽為“太行隧道之父”。1976年,日本裕田影視公司在此攝制專題片,日本名古屋電視臺開拍專題片《開拓太行山的人們》,驚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p><p class="ql-block">以往的長期閉塞的交通使郭亮村不被外人所知曉,一度與世隔絕!</p><p class="ql-block">1972 年,在村支書申明信的帶領(lǐng)下,全村人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鋼銼。由 13 位村民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手力,歷時六年,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去了 2.6 萬立方米石方,打禿鋼釬 12 噸,打爛了鐵錘 4000 個,老人孩子都輪流走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塊用手搬,小石塊用筐抬,用籃子挎。</p><p class="ql-block">1977 年 5 月 1 日,這條用血汗和生命開鑿出的通道——郭亮洞正式通車!因為是貼壁而鑿,又稱郭亮掛壁公路!</p><p class="ql-block">郭亮村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谷,1967 年之前與山外的通道只有在絕壁上開鑿出的幾乎是直上直下的 720 級臺階,被稱為“天梯”!以前的村民到了一定年齡都不會輕易去想下山的事了。幸好,太行山給予他們四季優(yōu)美的無限風(fēng)光來治愈。</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區(qū),我看出來了,大多沒有泡茶的習(xí)慣。是因為缺水嗎?!那也許就是缺茶,好像也不是,那估計就是肚子里缺油水,呵呵??是以往的生活留下的習(xí)慣不,北方山脈少土少水,多山石多峭壁。而太行山更是雄奇,山里人就隨了山石一樣樣的沒有那份閑情逸致否?山里生活處處布滿的是歲月的滄桑和艱辛。所以太行山人喜歡喝湯。如果說南方是“品茶”來補充人體必需的水分,那么,在太行山區(qū),“喝湯”則伴隨著山里人的一日三餐。早上晚上一定“喝湯”,他們喝的湯其實就是玉米粥、白面粥、小米粥等五谷雜糧與水的熬制物,不但補充著水分提供著營養(yǎng),而且開啟新一天的希望,慰藉過去一天的疲勞和滄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