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籌劃了許久的《長風(fēng)三萬里》,終于于昨天晚上去如愿看了。</p><p class="ql-block">出了影院后,夜色昏沉,我戴著眼鏡行走,眼前久違的出現(xiàn)的,是燈火璀燦的街與穿棱奔波的行人,是明晰,是光亮。果然戴眼鏡與不戴眼鏡,行走的便是兩個不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倘佯于人間煙火中,心里是五味雜陳。才從唐朝那個詩人的夢境中出來,有千頭萬緒在心里梗著,卻又似恍然不知前路如何。長風(fēng)三萬里,這條路太長太遠,一時,不知從何說起。</p><p class="ql-block">這部時長三小時的動漫電影,從高適晚年的角度,粗糙略敘了李白的一生。之所以說只是略敘,因為一個人的一生,七十多年,無數(shù)個日夜,是多么宏大的一張圖,三個小時,能講的只能是零星的幾個點。何況這個人,還是有謫仙人之稱的李太白呢。</p><p class="ql-block">太白的人生,便如他這字,應(yīng)是天上的星漢,偶然誤入凡塵。旁人是來求名求利,太白便是來歷劫的。從小出生于商人世家,雖家世殷實,但在唐代,商人出身,是不可入科舉的,只能走行卷與舉薦之路。少年李白,才華橫溢,意氣風(fēng)發(fā),以為天下誰人不識君,不日便可大鵬展翅,一飛九萬里。然而事實卻是他在自薦的路上屢屢碰壁,26歲時,一場大病,令李白心緒頹廢低垂,選擇入贅安陸許家,做了那時人所不齒的上門女婿。</p><p class="ql-block">從這個細節(jié),便可看出李白為人的灑脫與不羈。而影片中,則用了一個片斷,描述李白在決定入贅許家前,曾往詢孟浩然的意見,孟曰:當(dāng)。而高適則留書:否。這里,高適從朋友的角度否定了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在世俗人眼中是條低眉拆腰的路;孟浩然的“當(dāng)”,我私以為,是人在沒有路可走的時候,能活下去,能好好的活下去,能讓自己輕松一點的好好活下去,便是正確的選擇。</p><p class="ql-block">30歲之后,李白又入長安,每日: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然而一年后,他仍只能心恢意冷返回安陸。到34歲,李白再入長安,以道入玉真公主之眼,獻詩于公主,又幾年后,終于被玉真公主舉薦給玄宗皇帝。然而,李白以為自己是風(fēng)云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君王賜顏色,聲價凌煙虹。然而玄宗所需的,不過是李白的詩,而李白所求的治國平天下,則如一場泡影,很快便煙消云散。</p><p class="ql-block">李林甫死后,安淥山叛亂,玄宗出逃,馬嵬坡楊貴妃隕命,太子于甘肅稱帝,天下大亂。而李白那時已與第二任妻子隱居廬山。片中還特意用一個細節(jié)寫出,他這第二任妻子又是世家大族,而李白又是入贅為婿。此時永王李璘三顧茅廬請李白出山,李白以為屬于他的時代終于到來,于是追逐著自己的帝王師之夢而去,然不足三月,永王軍滅,李白被俘。當(dāng)迅問時,李白有一句對白:永王不是天下大兵馬元帥嗎?這句荒唐的回答中,詩人的天真與無奈逐夢的思想躍然顯現(xiàn)。</p><p class="ql-block">全劇中,一直有一句話:詩嘛,誰都會寫啊。在那個大唐盛時,上到大夫,下到走卒,似皆以詩聞。然而有李白這樣天下英氣集其七分的謫仙人,也有如高適這般口吃不可視字的癡兒。但他們雖皆以詩揚名,卻也走著各自只屬于自己的道,追逐著自己一生的理想。</p><p class="ql-block">長風(fēng)三萬里,那些人,那些事,便如夏夜的星空,燦燦銀河,是我們永遠仰望的明光。</p><p class="ql-block">然后說回現(xiàn)實,這部片子,其實說實在的,比較小眾。說矯情也好,事實是這的確是一部比較理想化文青式的電影,然而不曉得如何宣發(fā)的,我去看的那場,竟然有一半是小小的孩子與年長的老奶奶,老奶奶中間數(shù)次不耐的看手機翻視頻,小小朋友們不到一半的時間就在影院里跑跳戲耍。可能在他們的印象里,以為這是一部好玩的動漫,誰料到,他們看的是一部悲劇的文藝片。這,也許便是商業(yè)化的必然,但也不得不說,是文化的悲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