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位于蘇州閥門外的楓橋鎮(zhèn),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因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從天臺山來到塔院,于是更名為“寒山寺”。 寒山寺的山門坐東朝西。因為隋代古運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邊,加之蘇州又是水鄉(xiāng),唐宋之際,水上交通日益發(fā)展和繁忙,為便于路過的商人、船民、農(nóng)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故而廟門坐東朝西。 寒山寺在歷史上曾五次毀于火災。破壞最嚴重的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zhàn),一把大火,將古寺樓閣化為塵埃,除詩碑外無復留存。 現(xiàn)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又加修繕,重建大殿,一時成為吳中名剎。 說到寒山寺,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著名詩篇《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 當年,寒山寺的鐘聲使張繼消除了煩惱,繼續(xù)寒窗苦讀,后來再次赴京應(yīng)試,終于得中了進士。因而,在世人的心中寒山寺的鐘聲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煩惱,啟迪心靈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是一種吉祥的預兆。 相傳張繼詩中所涉及的那口鐘,后來歷經(jīng)滄桑,于明朝末年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對寺廟來說,一般都是“晨鐘暮鼓”,而寒山寺卻有半夜鳴鐘的習俗,稱之為“定夜鐘”。 1979年,蘇州舉辦了首屆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這些年來已有數(shù)萬海內(nèi)外游人來寒山寺聆聽夜半鐘聲。 山門前的照壁,黃墻上“寒山寺”三個大字,是由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字體古樸蒼勁,給歷經(jīng)千年風霜的古剎增添了莊重感。 從側(cè)翼照壁上的《寒山寺全景圖》就可看出,寒山寺現(xiàn)存主要建筑和古跡有:大雄寶殿、廡殿、藏經(jīng)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和楓江樓等。 側(cè)翼另一照壁上書有“和合祖庭”四個大字。 《古寒山寺》匾額,是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的手筆。 進入山門,迎面佛龕中是慈顏常笑、袒胸露腹的彌勒佛坐像。彌勒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接班人,所以也叫未來佛。 彌勒佛坐像背面是韋馱菩薩的威武立像。 兩側(cè)是四大天王。 穿過山門,我們來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園,園內(nèi)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兩側(cè)分別是鐘樓和鼓樓。 左側(cè)的花壇兩面嵌有兩塊石刻,一為明代崇禎年間刻的“寒拾遺蹤”。 另一為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妙利指的是初建時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這兩塊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歷史淵源。 左側(cè)是羅漢堂。 《羅漢堂》匾額是茗山法師所題。 羅漢堂中央矗立著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觀音銅像,高2.5米,重1.5噸,是由日本宗教畫院、日本禪宗畫家協(xié)會贈送的。 羅漢堂中供奉著清代留下的香樟木雕成的鍍金五百羅漢。 大雄寶殿前的漢白玉欄桿,全長34.50米,采用蓮花寶座和海棠的圖案。 圍欄內(nèi)立有馱在赑屃背上的佛像碑,碑上刻著唐德宗年間《釋迦牟尼佛說法圖》。 正門前的鐵香爐上鑄有“大化陶熔”四字,意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為大器。大殿前的一對石柱,稱為“露盤”,是和尚就餐前放飯盛水,以供所謂餓鬼食用的器具。 殿內(nèi)正中供奉的是釋迎牟尼佛木雕像,左邊長者為迦葉,右邊年輕的叫阿難,他們是如來的得力弟子。 佛祖逝世后,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從弟,聰明有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講經(jīng)說法都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了佛經(jīng)。1924年“戊戌變法”改良家康有為參拜寒山寺,曾寫了一副“真經(jīng)書貝葉,法果證菩提”的對聯(lián),點出了佛經(jīng)的歷史,墨寶現(xiàn)珍藏在寒山寺楓江樓里,成為寒山寺重要文物。 大殿兩側(cè)沿墻分列著明代時從山西五臺山請來的鐵鑄十八羅漢金身坐像。 釋迪牟尼佛像背后東墻上嵌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擔胸笑顏,畫面上還有講述寒山、拾得勸人和好歡顏的詩篇:“我若歡顏少煩惱,世間煩惱變歡顏?!? 大雄寶殿右邊是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鐘樓前立有一塊“聽鐘石”。 普明寶塔位于大雄寶殿左前方,是寒山寺的標志,金碧輝煌,宏偉莊重。 寒山寺幾經(jīng)火焚,普明塔也遭三毀,然僧人建塔之志始終不滅。1984年,性空法師(方丈)發(fā)下宏愿:要重建寒山寺早已湮沒的佛塔,為此奔走呼吁、會商籌劃募建,前后達六年之久。此舉得到中國佛協(xié)趙樸初會長的首肯和支持。 普明寶塔重建工程于1993年3月開工,歷經(jīng)三年、耗資千萬元,巍巍寶塔終于唐風重現(xiàn)。 塔內(nèi)供奉著四面佛。 塔臺的四周置有居士捐贈的銅獅子,神態(tài)各異,十分精美。 普明寶塔北面是坐北朝南的法堂。 法堂正面。 法堂前池水環(huán)繞,水面上露臺凌空。 法堂內(nèi)供有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9年去西天取經(jīng),645年返回長安,翻譯了大量的佛經(jīng),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在《西游記》里,他是孫悟空的師傅唐僧,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形象。 右側(cè)是唐代高僧鑒真,他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于753年在蘇州張家港黃泅浦起航,這次歷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筑、雕刻、農(nóng)業(yè)、文學、醫(yī)學、書法等知識和技術(shù),被譽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歲的鑒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 左側(cè)還供奉著日本高僧空海的銅像,804年,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蘇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后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后回國成為日本真言宗密教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日本的鑒真大師”。 法堂前的小橋旁設(shè)有專門的觀魚臺。 法堂斜對面是碑廊。 寒山寺的碑刻素來聞名中外,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楓橋夜泊》詩碑,有“一詩七碑”之說。 第一塊詩碑是北宋宰相王珪書刻,此碑早年失傳,現(xiàn)碑是集王珪字跡而成,被稱為“張繼詩第一石”,立于楓橋夜泊處。 <div>第二塊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寫,現(xiàn)展示在碑廊中的是遭火災后僅存不到10個字的一塊殘碑。</div> 第三塊碑是清代俞樾的書碑,現(xiàn)完好地陳列在碑廊內(nèi)。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楓橋夜泊》條幅就是俞樾書碑的拓本。 第四塊碑是與唐代張繼同姓同名的國民黨元老張繼于1947年12月14日書寫的。張繼寫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這幅墨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絕筆了。 第五塊碑是李大釗的書刻,現(xiàn)立于寒山別院松茂亭內(nèi)。 第六塊碑是當代書畫大家劉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時年86歲高齡的畫家把自己關(guān)在房內(nèi)約5個小時,用整個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楓橋夜泊》。劉老完成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認為不亞于俞樾所書。根據(jù)劉老生前愿望,這塊碑于1994年鐫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內(nèi)。 第七塊碑是由革命前輩陳云所書(原件是其82歲時贈給評彈名家劉韻若的),1998年新收于“楓橋詩碑廊”。 古碑廊廊壁上有很多石雕佛像。 《圣旨》石雕。 古碑廊南側(cè)有一座“御碑亭”,內(nèi)立雍正為《寒山子詩集》所作的序文御碑一塊,碑是在宣統(tǒng)三年江蘇巡撫程德全勒石。 寒山禪房。 方丈書齋。 寒山寺佛教圖書館。 塔院南墻東西兩隅,各建兩層仿唐式角樓一座。 藏經(jīng)樓位于大雄寶殿正前方,樓中秘藏珍貴佛經(jīng)、書籍共7300多卷。 藏經(jīng)樓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而歸的形象,恰與藏經(jīng)樓的含義契合。 寒拾殿位于藏經(jīng)樓內(nèi)。 《寒拾殿》匾額為佛教協(xié)會趙樸初會長所寫。 寒拾殿內(nèi),一座巨大的蓮花座盤上,有兩尊袒胸露乳、蓬頭赤足的塑像。兩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圓口凈瓶的是寒山。左手持腰帶、右手持一枝荷花的是拾得。 寒山、拾得都是唐代詩僧。寒山曾隱居浙江天臺寒巖,自號“寒山子”,他善于作詩,人稱詩僧,其詩內(nèi)容有釋道思想,語言通俗,把深奧的佛學玄理用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有《寒山子詩集》流傳于世。拾得原是個孤兒,被大臺國清寺高僧車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養(yǎng)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詩》中收有寒山詩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詩一卷,共50來首。 據(jù)說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經(jīng)豐干禪師點化,終于和好,朝夕相處,親密無間。他們?nèi)私?jīng)常聚會談禪,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齊名。你看他倆一持荷花,一捧凈瓶,一“荷”一“瓶”,其諧音就為“和”“平”了。意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百年好合。 寒山、拾得有一段對話值得我們品味。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為“和圣”,抬得為“合圣”。所以民間講的和、合二仙,就是指寒山、拾得。 寒拾泉。相傳,這是寒山拾得在此“縛峁以居”時挖的井。寺僧曾長期飲用這口古井的水,并用井水向過往路人施舍茶水。為紀念寒山拾得,後人稱此井為”寒拾泉”。 “觀音峰”是一尊高達7米、重約35噸的靈璧石峰。 這尊稀有的天然靈璧石峰是由吳江靜思園主人陳金根早年從安徽用重金購得后慷慨捐贈給寒山寺的。 楓江樓上下兩層,飛檐斗角。舊時的楓江樓早在百年之前就已坍塌,現(xiàn)在的這座楓江樓是1954年從蘇州城里修仙巷宋宅移建于此。因樓的底層南部比一般廳堂少用兩根楹柱,而在大殿前檐處換上了兩個雕刻精細的木質(zhì)花籃,又名“花籃樓”。 楓江樓旁是“常樂池”。 常樂池周邊點綴著太湖石。 池中錦鯉暢游。 池上有兩座小橋,一為三曲橋,一為香花橋,無不彰顯著蘇州園林的風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