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身披初陽的龍眼群山,2020年6月2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糾纏的風雨</p><p class="ql-block">一次次的</p><p class="ql-block">擊穿了我渴望陽光的美夢</p><p class="ql-block">埡口的烈風</p><p class="ql-block">一陣陣的</p><p class="ql-block">妄想吹斷我遠離喧囂的決意</p><p class="ql-block">亂石中掙扎著的</p><p class="ql-block">無名花兒</p><p class="ql-block">倔強地盛開著孤傲的寂寞</p><p class="ql-block">這一腳一腳踩出的</p><p class="ql-block">是永不褪去的</p><p class="ql-block">生命記憶</p><p class="ql-block"> ———致龍眼 風歌 2020年7月1日</p> <p> 大橫斷,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p><p><br></p><p> 蕓蕓眾生,大多數(shù)人總是偏愛山岳,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當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山矗立眼前,總是會引令無數(shù)人們仰望與朝拜!</p><p> 在中國西部,有一個地方有成千上萬、數(shù)不勝數(shù)的高山大川綿延起伏,那里便是橫斷山脈,俗稱大橫斷!高中地理課有從板塊構造學的角度解釋,因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猛烈碰撞,青藏高原劇烈抬升,東端遭揚子板塊強力擠壓、緊縮從而形成了大規(guī)模的褶皺與斷裂,便造就了今天的橫斷山脈。其間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山嶺褶皺緊密,直上直下,斷層成束。而這個褶皺最緊密的地方,就在大橫斷的東北近邊緣,也就是邛崍山脈中段,大渡河和岷江的中間地帶。著名的四姑娘山就生長于此。從行政區(qū)域來講,她涵蓋的范圍都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p> <p> 貝母花,攝于龍眼溝內</p><p><br></p><p> 眾所周知,貝母是一種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功效的名貴中藥材。在中醫(yī)藥學上,貝母有川貝母和浙貝母之分,而川貝母當屬藥用價值最高的類群,它主產于四川、云南、西藏及甘肅等地,主要分布在橫斷山區(qū)。行內皆知,上成的川貝母多產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而產于阿壩州四姑娘山腹地那人跡罕至的龍眼溝里的川貝母當屬上品中之上品!</p><p> </p><p> </p> <p> 龍眼溝,攝于龍眼平臺下側</p><p><br></p><p> 龍眼,其實是四姑娘山深處一條最為著名的瀑布的名字,最初它從山頂噴射而下,一次次撞擊下方平臺,一次次形成新的分支,再撞擊、再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漸漸在每一級平臺撞出一個個圓形的“大坑”,遠遠望去就像懸于絕壁之上的一個個洞窟,而每一段瀑布都仿佛是從那一個個洞中噴射而出一般,壯觀恢弘氣勢磅礴!天氣好的時候,遠觀瀑布如龍吐水,瀑布由此得名“龍眼”。龍眼瀑布在歷經(jīng)千錘百煉之后最終匯入峽谷底部,當?shù)厝怂追Q的溝子,溝子呈西南東北流向,溝子因龍眼瀑布而名龍眼溝,而龍眼溝的主源地,一座海拔5630米的皚皚雪峰由此得名“龍眼峰”。龍眼溝尾底部呈盆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徐徐傾斜、延伸,而溝尾的整個立體形態(tài)就仿如一個平置的巨大漏斗,四周環(huán)繞著以龍眼峰為引領的一圈海拔四、五千米的群山,僅東部留一窄窄的隘口,龍眼峰及四周群山上融化的雪水在溝底匯聚后由此呼嘯而出,如玉帶一般曲折蜿蜒纏繞著千山萬壑、如奔放不羈的野馬一般奔向遠方!</p> <p>四姑娘山大、二、三、幺妹峰,攝于貓鼻梁</p><p><br></p><p> 龍眼區(qū)域屬小金縣、理縣、汶川縣三縣交界的四姑娘山腹地深處,用人跡罕致來形容僅僅只是恰到好處,自古以來,只有極少數(shù)以采藥和打獵為謀生的當?shù)夭厝瞬艜皆綆X,全力跋涉,冒著被風雪肆虐、被落石砸傷,甚至于被野獸吞食的危險,來到這片靜謐而狂野的隱秘之地,采挖貝母、天麻、水母雪蓮、黃芪等名貴藥材或者狩獵各種野獸(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禁獵)。而今當?shù)剡€以采藥為謀生的人已是寥寥無幾,數(shù)年輕人那更是是鳳毛麟角了,所以進入到這秘境的人是少之又少。</p><p> 以下僅為猜想……: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探索世界的戶外人來到四姑娘山,偶然的一次機會,與藥農閑聊中才得知在四姑娘山腹地深處竟然還有一個如此誘人的絕美秘境,于是,在日隆鎮(zhèn)與臥龍鎮(zhèn)(或耿達鎮(zhèn))之間本是藥農的謀生之線慢慢地疊加上了探索荒野的激情成色,形成了以龍眼為核心的徒步穿越線——龍眼穿越!</p> <p> 4個方向進入龍眼區(qū)域草圖(據(jù)四姑娘山藏民口述整理后粗繪)</p><p><br></p><p> 一般來說,以前藥農或獵戶進到龍眼溝的線路主要有4條:1,從汶川縣耿達鎮(zhèn)出發(fā),從窯子溝進山,沿正河一直上行到龍眼溝交匯處,再沿龍眼溝一路上行至龍眼溝尾底部;2,從汶川縣臥龍鎮(zhèn)臥龍關村進山,爬升二千多米翻越石遭埡口,沿耙子橋溝上行到溝尾,再翻越龍眼埡口、過龍眼平臺下至龍眼溝底;3,從小金縣日隆鎮(zhèn)出發(fā),沿海子溝進山,翻犀牛海埡口,下到熱水溝底,再往上翻越耙子橋埡口、龍眼埡口,過龍眼平臺下至龍眼溝底;4,從小金縣日隆鎮(zhèn)長坪溝進山,翻越幺妹峰與長溝山之間海拔5千多米的埡口,下到龍眼峰北側山溝,再翻上龍眼峰東北埡口、最后直下到達龍眼溝底。</p><p> 線路1,因為08年大地震改變和破壞了很多的山形地貌,通行變得非常困難和危險,常有絕壁斷崖斬斷前行的“道路”,所以已不為普通驢友所選擇,2011年四姑娘山資深向導、老牌釆藥人唐三哥帶隊選擇此線穿越,結果失聯(lián)13天。線路4,由于必須要翻越的兩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埡口均常年積雪,加上山坡地貌錯綜復雜,正常情況下通過的難度非常高,再則需繞行長坪溝而路途過于遙遠,于是也極少有驢友選擇。(以上信息根據(jù)2016年攀登四姑娘山二峰時的向導胡一刀和2018年長坪溝穿越畢棚溝時當?shù)丶谓q藏族兄弟口述整理)</p> <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15日晨,四姑娘山二峰登頂。右側為當?shù)丶谓q藏族協(xié)作(向導)胡一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我的四姑娘山往事之一:二峰攀登</b></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13日,形單影只,在成都茶店子附近攔了輛車,便開啟了我人生的第一個雪山故事——四姑娘山二峰攀登。那時303省道(后改名熊貓大道)在修,從映秀到耿達的路還是限時單向通行,8個小時的顛簸后終于來到了四姑娘山下的日隆鎮(zhèn)。新修的風情街已具雛形,我入住的旅舍有個超酷的名字“黑帳篷”。在老板娘的引薦下結識了我攀登二峰的向導胡一刀。胡一刀是個地道的嘉絨藏族漢子,由于和漢人融合的早,當?shù)夭厝说恼Z言、服飾基本上都已經(jīng)與漢人無異,而且都有一個響亮的漢名字。我的向導的漢姓便是胡,一刀是他的綽號,據(jù)說年少氣盛時和人干架會手持菜刀,不過那都是往日煙云了,我結識的他負責熱情,細心體貼!胡一刀的名字通俗易記,所以他那個很拗口的藏名便不再能記起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便跟著向導胡一刀踏上去往二峰大本營的山路。風情街背后便是四姑娘山景區(qū)管理處。買了票,翻過二百多米高的山嶺子便可以看到一路相伴的海子溝。向導給我指了一下方向,告訴我一直沿山梁子往前走,到前面管理站等他,因為他趕馬馱物資走得快呢!那天天氣特好,一路上時不時可以看到四姑娘山那四尖奇峰的颯爽英姿!腳下的路是行人、馬和牦牛踩出來的泥路,很多路段泥濘不堪!9月中旬的海子溝整個呈現(xiàn)出一種蔥蔥之后略泛青黃的顏色,山坡上的樹木身披的顏色是翠墨翠墨的,而綿延起伏的草甸子卻在陽光的照射下初顯淡黃,再望溝子底部及海子旁,則仿如一塊被年輕畫手不小心打翻了的調色板,那個叫紛紅駭綠。天空的藍讓你有一種酒后的昡暈感,而浮在半空的云朵讓你感覺不到它的虛無縹緲,更仿佛可以信手拈來一般真實親近!一望無際的草甸子上牦?;虺扇航Y伴、或三三兩兩,也有像我一般形單影只的,有懶洋洋躺在地上休閑地曬著太陽、有低著頭全神貫注嚼著嫩草的、有年少輕狂互相追逐著張牙舞爪的,更有被我打擾后亦或是好奇亦或是緊張而駐足觀望的,貌似呆萌!其實我也緊張,特別是遇到帶小牛的爸爸媽媽們,我盡量只是一瞥,然后遠離,因為行前的功課還是做得到位!就這樣我在這幅風景畫里一個人看著、唱著、笑著、想著,不緊不慢地趕了一上午的路,在管理站與我的向導會合了。</p><p class="ql-block"><b><i> 下午出發(fā)便是一個叉路,在路口向導告訴我右側的路通向海子溝尾,從那里可以去往四姑娘山的一個秘境——龍眼。于是下午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多在聊龍眼,第一次聽說龍眼,只是聽說便已入謎,便開始無限的遐想這秘境!</i></b>如果說上午的路一直是緩上坡,那么下午即將抵達大本營時還是有一段較長的大角度爬升。二峰大本營是一幢石頭壘起來的小房子,房前一個相對開闊的場地,可以搭建二十來頂帳篷。我選擇了小屋的“床”,所謂床是個簡易通鋪,不分男女就在上面挨著睡了。高海拔的山區(qū)溫差特別大,白天趕路一件T恤,日落時已需要穿上羽絨服。晚上睡覺窩在厚厚的羽絨睡袋里,右側是一位山東大哥,左側是一位在西南民族大學就學的以色列籍姑娘,一邊的大蒜味一邊的香水味攪得我比高反難受。操著poor english和以色列姑娘侃起大山,聽著像餓狼一般撕吼的山風,一夜未眠!</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凌晨兩點半起來屋外大雪紛飛,頭燈照亮腳下的積雪已達腳踝!大本營海抜4200米,登頂二峰意味著還要上升海拔1000多米,也意味著往上的風雪會更大,攀爬的難度與危險也更大,俱樂部領隊隨即取消了登頂?shù)挠媱?,小伙伴們(絕大部份都是加入俱樂部活動的)重回夢鄉(xiāng)。執(zhí)拗的我不甘心的詢問我的向導是否還有可以攀爬的可能,記得當時胡一刀瞇著眼看了我兩下,問了我兩記話:1平時體能如何、是否經(jīng)常爬山,2如果這次被迫放棄,下次是否還會來攀登四姑娘山?在得到我兩個肯定的回答后他回了我兩句話:1等一個小時看情況,2你能跟得上我十米之內,可以往上,否則隨時下撤。三點半過,雪不再大,而風卻略收小?!白撸 焙坏兑宦暳钕?,在其他隊友的睡夢中,我們踏出了向頂峰沖擊的第一個腳?。∩院笥幸粋€成都的小伙伴在猶豫片刻后也跟了上來。空山幽谷一念靜心,整個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頭燈那束光所及的腳下那一小塊地方和匍匐前行的向導背影,萬籟俱靜,聽到的唯有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和偶爾停歇時雪花砸在我帽沿的噗噗聲,一路走來不敢有任何松懈更不敢有一絲大意,幾乎是踩著向導的腳印一步步向前攀爬,不敢當然也沒時間向左右兩側觀望,縱然腳外側是萬丈懸崖,我也只認腳下的路,那是一條打上生命印記的道!一路經(jīng)過小日本初登二峰時建的大本營、翻過綿綿絕望坡,再攀上很陡很陡的需要手腳并用爬行的一段陡崖,右拐便登上了二峰埡口。也許就是一霎那的樣子,剛歇個腳天便放亮了,雪也小了。其實是前陣子我過于緊張腳下,以至忽略了身邊環(huán)境的慢慢變化。于是匆匆忙忙中拍了照片,放下背包,便開啟最后往上200多米的奮力沖擊:右側是深不可測、不敢傾視的萬丈懸崖,左側坡度略緩,但整個山體披上了厚厚的積雪,踩上去積雪過膝是常事,就這么深一腳淺一腳,竭盡全力于一身,一步一步往上挪,氣喘吁吁中收獲了我的人生新高度:5276米!</p><p class="ql-block"><br></p> <p>2018年8月20日,長坪溝穿越至畢棚溝時叉子溝尾偶遇的野生巖羊一族</p><p><br></p><p> <b>我的四姑娘山往事之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長坪溝至理縣畢棚溝穿越</b>(日隆鎮(zhèn)3259—長坪溝口3439—斯古拉寺3450—枯木灘3495—木騾子3660—叉子溝尾3839—叉子溝埡口4677—跳水3899—月亮灣3655—畢棚溝口3558)</p><p> 長穿畢其實是一條比較輕松的徒步線,一開始的從長坪溝口到木騾子,后來的從月亮灣到畢棚溝口這兩段都分別行走在景區(qū)內,路況優(yōu)良且海拔都是徐徐上升和下降。要講難度無非就是翻越叉子溝埡口,海拔垂直拉升800多米;講風險,就是從叉子溝埡口下行開始的那一段亂石路,重點是一個叫“跳水”的類似鯽魚背的易滑陡崖,垂直高差近5米,由于沒有抓手,所以一般行者確實比較危險,也有英雄不幸失足而在此長眠。如果小伙伴配合使用路繩就不會有大的危險。</p><p> 因為走的是俱樂部線,除了我以外,其他的小伙伴都是輕裝,到叉子溝尾營地時天色尚早,于是和趕馬馱物資的藏族兄弟們盡興海聊,聊得最多的便是龍眼。<b><i>其中一個藏族大哥有多次從不同方向進出龍眼的經(jīng)歷,所以他的耐心講述再加上當年胡一刀向導對龍眼描述的記憶,讓我對龍眼有了一個初步模糊的判斷和想象空間。記得那天重裝翻越落差800多米的叉子溝埡口至頂部時,老大哥告訴我:如果你去走龍眼,每天都要翻越比這還要高的埡口,而且會走在沒有路的亂石陣里,更主要的是里面的天氣變化莫測!但聽完的一刻,反而更堅定了我龍眼穿越的信念!</i></b></p> <p class="ql-block"> 2020年端午節(jié)龍眼穿越手工略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眼的夢已做了好多年,其間輕裝也好重裝也好,高海拔的徒步線也走了好多條,感想便是:戶外高山徒步已經(jīng)是我生活幸福指數(shù)中相當重要的組成分值;對自己的體能及野外經(jīng)驗也基本認可,于是把夢走到現(xiàn)實便提上日程。</p><p class="ql-block"> 關于漫步戶外的龍眼路書其實我早兩年便納入收藏,它是目前唯一帶隊龍眼穿越的俱樂部。只是臨了臨了才知道俱樂部領隊竟然是笨鳥。關于笨鳥,如果放到我的龍眼故事里來對他描述,那么這個故事就不知道可以聊到??年馬月了,簡單點,戶外探險雜志有一期對他的專文是這樣開頭的:笨鳥,知名戶外領隊,曾獨立設計或與人合作開辟出多條全新重裝長線,包括克勒青河谷線、念青東全線、伯舒拉嶺變線、克里雅變線、龍眼變線、大雪塘變線等,巴丹吉林沙漠死亡穿越、念青唐古拉山山脈背負90斤探線歷時29天、羌塘無后援穿越與狼共舞兩小時……(微信公眾號:戶外探險outdoor,戶外探險會員故事002期——笨鳥)。我對他的評價:傳奇!笨鳥作為本次領隊讓我選擇龍眼、選擇漫步戶外豪不猶豫(因為19年的計劃我是打算約上幾個多次走過高海拔重裝長線的小伙伴到四姑娘山請一個當?shù)叵驅ё叩模?,因為我想從笨鳥領隊那里學到不一樣的野外生存經(jīng)驗、感悟隨機應變的徒步技巧,而更多的是想聽聽他親口聊聊那些狂野的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這次龍眼穿越我們選的是從小金縣四姑娘山海子溝進,過龍眼核心區(qū)再從耙子橋溝翻越石遭埡口出山到達汶川縣臥龍鎮(zhèn)臥龍關村的線路。具體:日隆鎮(zhèn)出發(fā),海子溝進山,經(jīng)過大海子、花海子、大黃棚子,繞行犀牛海,翻越4600米的犀牛海埡口和4680米熱水埡口,直下到達3500米的熱水溝底,再大角度爬升近1200米翻過4687米的耙子橋埡口,下行100多米再翻越全程最高點,海拔4721米的龍眼埡口,下到4440米的龍眼平臺后再往下到達3849米的龍眼溝底,這里也是龍眼區(qū)域的核心,可以抵達龍眼主瀑布下方,然后返回龍眼平臺、翻越龍眼埡口、再下到3350米的耙子橋溝底,沿耙子橋溝下行5公里,再翻上左側山坡,沿山腰上下橫切往溝子下游方向挺進爬升,過3750米妹兒雍后依然橫切爬升,跨過N條小瀑布,最后左向垂直拉升,翻過3900米石槽埡口后一路下行到達汶川縣臥龍鎮(zhèn)的臥龍關村(牧場),出山,回到喧囂的文明社會。</p><p class="ql-block"> 翻過犀牛海埡口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實質性的進入到了真正的無人區(qū),這個過程一直要持續(xù)到翻過石遭埡口。在這里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段,如果有大熊貓、小熊貓、雪豹、狼、羚牛、巖羊、金雕等奇禽異獸突然出現(xiàn)在你的視線中都不會是幻覺!一路下來,各種各樣野獸的糞便已經(jīng)為龍眼貼上了標簽:靜謐世界舞動狂野!</p> <p> <b>那一路,我走丟在4年前的記憶里</b></p><p><br></p><p><b> </b>日隆鎮(zhèn)—大海子—花海子—大黃棚子(3960米),16.2公里,累計爬升950米,累計下降290米。</p><p> 上午9點四姑娘山景區(qū)管理處買票,疫情申報等等之后開始徒步。一開始木棧道臺階,過大門沿著主路,拐彎處左轉走小道大角度拉升,抄近路翻上海子溝左側山梁,記得4年前這段路向導還是和我走在一起的,一路上行人三三兩兩的,向導們路遇都熱情的打起招呼甚至拉拉家常。</p><p> 和4年前一樣,依然是走在山粱上沿海子溝上游方向前進,但腳下的路比4年前走過的好多了,顯然景區(qū)已做了大量工作,泥濘已僅是偶然,而且道路更平整寬闊!但我卻再也找不到上竄下跳、左跨右蹦地穿梭在這彎彎曲曲的泥濘羊腸道上的樂趣和獲得感了,同時良好的路況仿佛拉開了我與大山的距離,感覺山在那邊冷峻地看著我,而我卻不能走進他暖暖的目光里。</p><p> 還有一個情況,不知什么原因,這一路走過我再沒能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牦牛,記得4年前,我一路走過來,旁邊起起伏伏的山坡上、一望無際的草甸上,那黑呀白呀的牦牛就像天上的星星一般多呢!反復思量,是否景區(qū)管委會考慮到游客安全的需要把它們遷走了?但這本來就是它們的家,而我們僅僅只是匆匆過客!</p><p> 11點過我們來到了管理站前面的叉路口,還記得就是在這個路口我第一次通過向導了解到四姑娘山深處有個“龍眼”的秘境,也算是這個漫長夢境的開始吧!后面的路于我全是陌生,是在林子里和草甸上間或行走,路況明顯差于前半程,應該是絕大部分人都奔二峰去了吧!盡管走出了回憶,但倒也是這崎嶇坎坷之路讓我仿佛又回到了4年前,找到了光陰穿越所帶來的快樂!</p><p> 一開始似有似無的細雨綿綿到后來加大了些力度。12點半在大海子邊用過路餐,遇到一小隊正在越野跑的快樂青年,告訴我們前方一公里多行進著一支走龍眼的隊伍,規(guī)模也是和我們差不多的6、7個人,問我們是否也是龍眼穿越的,當然他們得到的答案便是去犀牛海扎營!因為過犀牛海再往里走已是禁止進入?yún)^(qū)域,當然我們不是幼稚園的小朋友啦!</p><p> 計劃中本來今天是要到犀牛海扎營的,因為第二天要連續(xù)翻兩個埡口,並且有1200多米海拔的垂直下降,而且下降的路極險極難走,對每個人的體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所以今天盡量多趕一些路,為明天減輕點負擔。但是當過了花海子,開始進入海子溝尾區(qū)域時鳥隊改變了計劃,原因有二:其一觀天色判斷即將有大雨而至,其二也是更重要的,隊員體力參差不齊,依他的經(jīng)驗今天要趕到犀牛海會讓部分隊員十分疲憊,這樣的話全隊到達時間會很晚,還不如在離犀牛海三公里的大黃棚子扎營,明天早起趕路。大神總究是大神,下午2點40分,我們跨過海子溝主溪流趕到大黃棚子營地,剛剛完成安營扎寨,大雨便傾盆而來!不是大雨中不能走,但能避免乃是上上策,除非是刻意追求自虐。大雨僅僅在黃昏時分停歇了一陣子,到了晚上它便邀上電閃雷鳴和狂風升級為暴雨更放肆地施展著它的淫威!從溝尾高山上下來的雨水匯入主溝后從我們營地左側奔騰而過,轟鳴聲震耳不絕!</p> <p> 小伙伴們,從左及右:布?。I隊)、alen老余、風歌、暗香盈袖、笨鳥(領隊)、小余、滿愛</p> <p> 一襲薄霧守住千山萬壑,一綹綠毯披著十里百納!</p><p> 由于昨夜的一場大雨加上大山里的日夜溫差,大霧不期而至,翻上山梁子,整個世界云霧繚繞,腳下的甸子綠草茵茵,星星點點的各種小花探出小腦袋痛快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目之所及,僅有我們6個人不緊不慢地走在這輕紗帳里,世界在這一刻特別安靜,安靜到仿佛身邊的一切都靜止了一般</p> <p> 沿著大路向溝子的上游方向推進,太陽一直沒能出來露臉,但籠罩著大地的霧紗慢慢變薄變輕,在不知不覺中已然消褪。海子溝依然如記憶中一般美麗,更平添了幾分羞澀,對面的山峰被云霧纏繞得欲仙欲醉,但溝子已半掩半遮地向我們展示了她的俊秀:遠處郁郁蔥蔥,近頭雨膏煙膩,溝底那一帶溪水宛如銀蛇一般蜿蜒曲折在這峽谷之中,時隱時現(xiàn),從容不迫!</p> <p> 大海子,海子溝里面最大的高山湖泊,水面寬闊,水清粼粼,如絲綢般潤滑,望著這一鏡碧水,身體的疲勞立馬被洗刷殆盡,細雨挾帶的煩惱一下被蕩滌得無影無蹤,心靈尚存的一絲塵埃霎那被沖洗得干干凈凈!多么想融入這玻璃一般的湖水里,成為這空明澄清中的一小滴?。?lt;/p><p> 但是行前那天傍晚,詢問據(jù)客棧老板娘關于08年大地震的情況,得知大地震開始后,這大海子里面原本平靜的水面像被煮沸了一般翻騰起來,竄起的水柱有好幾米高,遭難的景象仿佛地獄般恐怖。但愿大海子、四姑娘山、川西、大橫斷乃至全人類從此不再遭受如此災難!</p> <p> 過了大海子,跨過幾處從左側山下轟鳴而來的溪瀑,便來到花海子。花海子是半草半水的一個大型沼澤地,地勢平坦開闊,上游急湍的溪水在這里分門立戶,形成了無數(shù)支流,曲曲折折唱出了九十九道彎彎,其間水草豐美,繁花錦簇。我想,這里本來就是上蒼賜予牛羊們生息繁衍的天堂啊,應該呈現(xiàn)的是一幅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的盛宴巨畫呀,而今卻只留有一匹為游客馱貨的馬匹傻傻的站在那兒望著一地肥草不知所措,這又是何故呢?!</p> <p> 這卷起的千堆雪仿佛向人們訴說著它一路狂奔而來的疲憊與郁悶!</p> <p> 大黃棚子,以前牧民、采藥人用石頭壘起的臨時窩棚,如今已然荒廢,但旁側的大片空地卻因為地勢平坦又緊挨主干溪流(豐富的水源)而被戶外客選作營地</p> <p> 枕著茵茵綠草點點黃花,還真有點于心不忍!</p> <p><b> 這一程,我走進了紅景天的生命里</b></p><p><br></p><p> 大黃棚子—犀牛海—犀牛海埡口(4600米)—熱水埡口(4680米)—熱水溝底(3520米),10.5公里,累計上升800米,下降1350米</p><p> 枕著溪流的轟鳴聲早早便睡,天沒亮就起了。凌晨起來的鳥隊看到了帶著頭燈排隊沖頂?shù)亩迮实钦撸肿屛蚁肫?年前風雪交加的那個凌晨……</p><p> 計劃中6點出發(fā)因為某小伙伴的準備不足被推遲了20分鐘。沿海子溝右側向溝底推進,路遇昨日聽說的龍眼穿越小隊尚未拔營,在犀牛海正下方右拐大角度爬升,慢慢遠離海子溝。一路上高山杜鵑、綠絨蒿、紫色報春花等各種花兒爭著來露個臉,行走三公里,7點50分到犀牛海。犀牛海沒有我想象中的神秘與狂野,也許是沒有陽光的洗禮吧,整個海子呈現(xiàn)一種安靜的平淡。從海子西側繞行,向全程的第一個埡口挺進,海拔徐徐上升,這時我們逐漸遠離花花草草,腳下已沒有像樣的路,跟著領隊在亂石中向東向上前進,期間繞過一個又一個茍延殘喘的雪窩子。</p><p> 9點40接近犀牛海埡口,這時天空正放晴,白云追逐著藍天?!翱?,紅景天”,少語的鳥隊突然的一句讓我把眼光聚焦在前方不遠處,突兀的一小撮暗紅色挾雜著少許淡綠,在平淡無奇的巖石堆里猶為醒目。大步流星跑進,平生第一次看到了被康熙大帝稱為“仙賜草”的紅景天!首先看她的根,盤根錯節(jié),無論茁壯生長的還是漸漸枯萎的,都頑強的竭盡全力伸向深深的亂石縫中,像八爪魚一般牢牢的把自己固定在亂石堆里!盡管烈風勁舞,但紅景天依然挺直腰桿,仰首伸眉,把頭奮力地伸向藍天!陽光的照耀下,昨晚大雨潤浸后的水珠鑲嵌在每個傲放的花瓣上,如一顆顆鉆石般晶瑩剔透,似垂欲滴,仿佛被賦予了靈魂的生命!在如此缺氧、低溫、干燥的惡劣環(huán)境下,紅景天可以接受狂風、強溫差和強紫外線的肆虐而頑強生長,外表清新而內心強大,真乃勵志之人設!梅、蘭、竹、菊身上體現(xiàn)的傲、幽、堅、淡,紅景天何缺其一!</p><p> 翻過犀牛海埡口,沿山體右側先向下后上,于10點50分到熱水埡口,埡口附近地勢平坦開闊,左側山勢高峻陡峭,右側絕壁懸崖。陽光明媚,所以大家在此曬起了帳篷,把昨晚上一夜大雨還賴在帳篷上的水份趕跑,有一陣子風很大,帳篷差點成了降落傘,驚慌驚慌!眺望對面的幸福山,山體云霧繚繞,山頂云蒸霞蔚,天空時霧時晴,幾注銀白色的瀑布蛇行而下,整個山坡宛如一片莖干隱埋的巨大綠色葉子。再往左手邊看,遙遠的白水臺在濃霧的籠罩下像戴上了一頂巨大的帽子,從頂部傾泄而下的瀑布慢慢匯聚成群,粗的細的長的短的直的彎的,猶如一張巨大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甚為壯觀!</p><p> 從熱水埡口往下一直到熱水溝底的路為大角度直線下降,即陡又滑,前半程為風化嚴重的亂石坡,后半程草石混合,由于坡度巨大、腳底磨擦糸數(shù)減少,再加上自身的負重,下行的每一步都特危險,害怕崴腳、滑墜的恐懼一直讓我神經(jīng)緊繃著。很多地方走著走著便是懸崖絕壁,所以不得不看準時機反復橫跨自上而下的一條條溪瀑,擇勢而行。線路大規(guī)劃、小調整,領隊的核心引領作用在這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下行路上,各種奇花異草爭著來露臉,有漫山遍野的、有成群結伴的、也有形單影只的,有精神抖擻的、也有睡眼惺忪的,有夾道歡迎的、也有依依惜別的,一開始亂石陣中大片大片的紅景天,慢慢的高山杜鵑、小葉杜鵑、綠絨蒿、報春、川勺、狼毒花、桃兒七……</p><p> 就這樣一邊面對鮮花的誘惑一邊留心腳下的猙獰,提著的心吊著的膽一直下到溝底才得以放下。熱水溝底水勢洶勇,我們面對的是一條咆哮的主流,稍作繞行擇勢過溪,14點45分在溪流下游方向左側的一塊稀疏林子里安營扎寨。剛安穩(wěn)妥當,便開啟螞蝗追殺劇,從布丁的第一聲尖叫,到每個人的翻衣卷褲,用掘地三尺的決心,1、2、3……,揪出了一條又一條面目巨丑的惡心家伙,揪、刮,用石頭砸、用火燒,害怕夾雜著仇恨,大家盡情發(fā)泄著!我是幸運兒,但圍剿和斬首行動我是主將!后來一想,這螞蝗窩估摸著應該在從熱水埡口即將下到溝底前半沼澤灘地上的那一片不知名闊葉植物區(qū)。18點半開始下雨,這仿佛都是導演按排好了的劇情一般,到晚上雨水便如期而至!</p> <p> 從海子溝底爬升至犀牛海的半山腰再看一眼蔥蔥郁郁的海子溝。前方已是溝尾盡頭,不遠處的神山害羞的用面紗遮住了她尊貴的面容!海子溝,是四姑娘山的大血脈,正是你哺育了眾眾嘉絨藏族同胞,匯入大渡河、匯入長江,又哺育了我等中華兒女!海子溝,我的生命記憶之地,別了!何日君再來!</p> <p> 即將抵達犀牛海時山坡上的各種野花,盛開在你目之所及的每一個地方,顏色各異,紅的、黃的、藍的、紫的,在高寒的環(huán)境下頑強地爭相綻放,不失芬芳,看著便給人以生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犀牛海岸邊呆萌的牦牛。整個龍眼全程,心心念念的高原之舟只在犀牛海偶遇了三頭,兩頭受驚嚇泅水而渡,而這小子不知是好奇還是驚呆了,傻乎乎的站在高處探頭望著我們如雕塑般一動不動</p> <p> 繞行犀牛海后的緩上坡,薄霧繚繞的山坡平添了幾分仙氣</p> <p> 直到離開,犀牛海依然是沉心靜氣、從容不迫</p> <p> 犀牛海埡口,頑強不屈的皚皚殘雪好似喝高了的白云醉趴在這臥石之上</p> <p> 風化的像紙片一般輕薄的花崗巖是犀牛海埡口輾轉到熱水埡口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觀,鬼斧神工!</p> <p> 這一片,成群結隊欣然綻放的紅景天向我們宣示著已進入了它們的領地</p> <p> 站在熱水埡口取景的我是否也已成為這風景的一部分</p> <p> 不斷低著頭走路的人們,或許早已忘卻了人生的初衷。我無懼一路的艱難困苦,我害怕的,是一個迷失方向的自我</p> <p>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風云變幻,自云淡風輕</p> <p> 下行的路。上山容易下山難,在這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p> <p> 貌似即將要告別這危機四伏的亂石陣了</p> <p> 累了,你就停下來,歇歇吧!莫泊桑曾經(jīng)說過,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p> <p> 一次次地橫跨懸崖上掛著的溪流蜿蜒下行。草石混合路段的行走也沒有想象中那么輕松,草本身易滑,再加上它遮蓋住了高低不平的亂石,行走的節(jié)奏會減慢或隨時被改變</p> <p> 貌似離溝底很近了,其實還需要一個多小時的兜兜轉轉,正所謂望山跑死馬!看圖說話:明天我們要從最下面的溝底爬到覆蓋著對面山頂?shù)脑茖又希F(xiàn)在看到的山體幾乎不到我們明天計劃爬升的三分之一的高度</p> <p> 白水臺,白水溝源地,龍眼穿越中亮眼的一道風景,無論有沒有去到龍眼核心區(qū),因為是必經(jīng)之地,所以我看過的龍眼游記中對白水臺的描述總會濃妝艷抹。顧名思義,白水,從山頂流下來的冰水在青山的襯托下顯得比雪還要白,遠遠望去那一條條涓涓細流傷佛是王母娘娘正從蠶繭上抽出來的絲一樣潔白亮麗</p> <p> The infant flower opens its buds and cries,"Dear World, please do not fade."</p><p> ———泰戈爾《飛鳥集》</p> <p> 溝底難得一塊樹木稀疏的平整之地,離水源也只有2、30來米,天賜好營地。在這里我們見證了人對螞蝗的殊死戰(zhàn)斗,山螞蝗的強健遠遠超過了我一直以為的認知。阿彌陀佛,為你們超度</p> <p class="ql-block"> 明天就要進到龍眼的核心區(qū)域了,路上的艱辛會變得越來越大,興奮已經(jīng)開始充斥著我身體的每一根神經(jīng)。先上一張龍眼瀑布的照片吧,按捺一下這驛動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寥寥乾坤攬蒼茫</p><p class="ql-block">緲緲霧散</p><p class="ql-block">漫漫彤云</p><p class="ql-block">幾時溝底問神瀑</p><p class="ql-block">出去萬仞把歌歡</p><p class="ql-block">三家?guī)づ?lt;/p><p class="ql-block">四尖奇峰</p><p class="ql-block">何須煮酒論英雄</p><p class="ql-block">———風歌于2020龍眼徒步穿越第5天妹兒雍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i>(由于篇幅的限制,龍眼穿越的故事只能再作續(xù)文,在下篇我將走進那個舞動狂野的靜謐之地)</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