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引 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頭炙烤著村西老棱的臺地,一個碎小伙低著撒,精腳片子走在松散垅起的面面土上,一腳一坑,杠起絲絲塵土,滾燙的面面土灼燒著碎小伙的腳片子。</p><p class="ql-block"> 那種熱,那種燒,從腳底板一直向上傳遞,到腿,到上身,直穿內(nèi)心深處;頭頂上的熱與燒,從上到下傳遞,在心底匯集,一股股熱,一股股燙,一股股讓人難以琢磨的感覺涌入心底。</p> <p class="ql-block"> 碎小伙明擺著,是低估這種從天上,地上的雙重烘烤,黃天厚土不虧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碎小伙踅摸著,在這老秦人曾傾灑鮮血的土地上,在這西岐古道上,細細的面面土似乎靈醒起來,燒得直往人心根根鉆,直棱棱灼燒著那靈魂深處,烙下一個個印印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個碎小伙就是渭河旁邊村上滴,上了年紀的人叫這娃子娃,增增。</p> <p class="ql-block"> <b>1</b></p><p class="ql-block"> 增增,這個名字,是很少幾個長輩這么叫他的。后來,他才知道這個名字的出處。</p><p class="ql-block"> 增增還是月月娃的時候,從炕上掉到坑角嗲, 增增不哭也不鬧。還有一回,說是這碎小伙兒被門夾了,還是不聲不哈的。關系好的幾個長輩見這碎娃皮實,增得很,就是增慫的增,就私下把娃叫做增增。</p><p class="ql-block"> 喊增增時,第一個增念一聲,第二個增念二聲, 增增,這樣念,余音能揚上去,更有味道些,更增一些,也和這片天地,語言環(huán)境更融合似的。</p> <p class="ql-block"> 增增,這個名字, 增增本人也并不介意,后來還感覺這個名字特別好,合適的不像啥了。</p><p class="ql-block"> 增,有陜西冷娃的冷,又有關中二桿子的二,又冷又二又厲害的名字,為啥要反對捏?!其自然吧,走到阿搭算阿搭吧!</p><p class="ql-block"> 增增時常聽鄉(xiāng)黨們,說有事兒到縣上起呀。</p><p class="ql-block"> 吃飯咧么?</p><p class="ql-block"> 吃咧,</p><p class="ql-block"> 到阿搭起?</p><p class="ql-block"> 到縣上辦個事。</p> <p class="ql-block"> 縣是哪?在阿搭,問一哈老人,那個抽旱煙的老漢隨手往北一指,說是一過河就是縣上了,噢,對咧,就是埋皇上的那個原,現(xiàn)在還能看見一排排的冢疙瘩。</p><p class="ql-block"> 聽老漢諞,能把閑傳諞上天。 增增一愣一愣的,總感覺自己住的這個地方不簡單,村里面發(fā)生的事,城墻,城壕,戲樓,還有墳堆堆。</p><p class="ql-block"> 增增問老漢:“那咋能到縣上起???”</p><p class="ql-block"> 老漢說:“會吃biang biang面,就知道咋起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p><p class="ql-block">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p><p class="ql-block">左一扭,右一扭,</p><p class="ql-block">東一長,西一長,</p><p class="ql-block">中間加個馬大王,</p><p class="ql-block">心字底,月字旁,</p><p class="ql-block">留個勾搭掛麻糖,</p><p class="ql-block">坐個車車逛咸陽。</p><p class="ql-block"> 這個順口溜,碎娃娃都知道,說的是biangbiang面的biang字!</p> <p class="ql-block"> <b>2</b></p><p class="ql-block"> 在每家門前,與大路之間的地方,屬于自家的一塊地方,叫頭么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增增和好多一塊玩的碎娃們,不是在你家頭么兒玩,就是在他家頭么玩。 累了,坐在不管是誰家的門墩上,或是趷蹴 在高處 , 說著biang biang面的順口溜,想著,啥時候也能坐著車車逛一回咸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增增終于等到了機會,聽說第二天早上,隊上的老太太們要去咸陽賣雞蛋,便給幾個婆,有梁家婆,吳家婆等說好一塊去,走時叫一聲。</p><p class="ql-block"> 晚上便做準備工作,先去自己老屋借了一個提貨籠子,說起提貨籠子,是去走親戚時專用的籠子,提貨籠子是用竹子編成的,做工較為精細,還有一個竹蓋子,蓋上后嚴絲合縫。</p><p class="ql-block"> 過年時到舅家走親戚,用提貨籠子提十個包子,回來時還有回禮,回十個蛋蛋饃。紅白喜事也會用提貨籠子裝禮饃,喜事如結婚,奏滿月等,先到賬房處登記,用紅紙條寫上某某村某某某,坐完席后回家時,每家按照紅紙條寫的,找自己家的提貨籠子。白事呢,秩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紙條是用白紙寫的。</p><p class="ql-block"> 家里揍活用的擔籠,有大有小,一般用荊條編成的,用一個不太大的擔籠,趁著天還沒黑透,到場上扯一擔籠麥尖。回家后,用幾把麥尖,鋪在提貨籠子的底子和四周,然后把家里的雞蛋,小心翼翼的一個一個放到提貨籠子里,蓋上竹蓋子,就準備好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還沒亮就有人敲門叫, 增增急忙穿好衣服,在梁上的饃擔籠里面,拿了個冷饃,揣在兜里,提著裝有雞蛋的提貨籠子便出門了。</p><p class="ql-block"> 緊跟著好幾個婆,聽聲就能知道是誰。從村西走到村東,出村,再到公路上,向北行。</p><p class="ql-block"> 前面有說話的,還有愛唱戲的婆哼著秦腔, 增增跟在后面聽著,路上沒有燈,看著路也不是很黑,但也不是太明,公路兩邊的楊樹的黑影,很高很長,增增沒有一點害怕。</p><p class="ql-block"> 梁家婆的腳是小腳,那是舊社會的標志,一個從舊社會走到新社會的人,她的步子不大,但頻率卻很快,小腳走在路上也不能小瞧。</p> <p class="ql-block"> 拐了幾個彎,過了幾個村,便到了渭河橋。</p><p class="ql-block"> 這個橋是解放后修的,據(jù)老人們說,這座橋是蘇聯(lián)專家設計的。由于鐵江嘴地質(zhì)較硬,經(jīng)考察才把橋地址,選在鐵冮嘴。</p><p class="ql-block"> 過了橋,便進入咸陽了。一行人便在鐵冮嘴村旁停下,天才剛麻麻亮。</p><p class="ql-block"> 鐵江嘴村,因村址土層堅硬,長年被河水沖刷而不垮塌,形成嘴狀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據(jù)明弘治七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咸陽縣志》關于渭水記載:咸陽治城西南門(清泰門)。西行三里許循原麓,當渭經(jīng)過處,有石崖堤岸三四里,渭水吞吐其下,噬嚙不能損,俗名鐵強嘴。水之沖射,激石而還,殺其猛勢,紆折而東,城治盤固,實賴于此。又嘴之西六七里為庵陽渡,北岸亦有亂石嵌雜土岸,捍水之勢,不能剝刷,北岸乃下流至鐵強嘴,是此城不受患渭水者。兩處之岸,鞏金湯之固也。</p><p class="ql-block"> 鐵江嘴村東鄰渭濱公園,西鄰西蘭路咸陽橋,南鄰渭河,北鄰渭陽路,是一個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增增想著,自己村西頭的文王嘴,也是土層堅硬,長年被河水沖刷而不垮塌,形成嘴狀,而以嘴來命名,又因文王迎親于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雞蛋咋賣?</p><p class="ql-block"> 一塊錢六個半。</p><p class="ql-block"> 貴咧,能便宜不?</p><p class="ql-block"> 不貴,剛到的,你可以先挑選大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增增聽到雞蛋的價錢,頭都暈了,雞蛋還可以這么賣,還半個,半個滴,他也曾想到,一毛錢一個,一毛五一個,兩毛一個,可從來也沒有聽過,幾個半的,這與課堂上講的完全不一樣,算法也不一樣,完全顛倒了數(shù)學和現(xiàn)實,還是可以這么的玩,真是人生第一課,是這些沒上過學的裹腳的婆婆們,說清了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增增心里清楚的很,心里暗嘆道,額滴個神呀,你們咋還這么的能,能把一分錢,一分錢往回摳。這二年,生活不易,農(nóng)村人錢短,聽老人們曾說過,前些年,還不讓買賣東西,說是割什么什么尾巴。</p><p class="ql-block"> 可額不會這么算呀,噢,一塊錢六個半,兩塊錢就是十三個,四塊錢就是二十六個。這個辦法好,還能多賣幾個錢,不找零錢。還好,自己也沒有零錢,一分錢都沒有,真是個好辦法,嘹咋咧!</p> <p class="ql-block"> <b>3</b></p><p class="ql-block"> 咸陽周稱程伯國,后改名畢郢,再改岐周,春秋時稱渭陽。</p><p class="ql-block"> 秦朝定都咸陽,秦咸陽城是一座赫赫有名的中國古代都城,秦國在此建都144年。</p><p class="ql-block"> 秦咸陽城氣勢恢宏,宮殿富麗堂皇,在中國古代城建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在國外的史書中,依然把古代中國稱之為“秦”,可見秦王朝影響之深遠。</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時任秦國大良造的改革家商鞅選擇在渭河北岸的土塬上營筑冀闕,并將都城由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qū)武屯街道)遷都于此,因地處九峻山以南、渭水以北,故名咸陽。</p> <p class="ql-block">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p><p class="ql-block"> 漢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p><p class="ql-block"> 三國時期,咸陽的版圖分布在扶風、馮翊、新平諸郡內(nèi)。</p><p class="ql-block"> 咸陽境內(nèi)有始平郡、新平郡、安定郡、扶風郡及諸郡所轄數(shù)縣。</p><p class="ql-block"> 咸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置,今咸陽市區(qū)行政建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廢,唐初復置,治今咸陽市東北,明洪武四年(1371年)移治今咸陽市。</p><p class="ql-block"> 1952年咸陽縣城置咸陽市,1958年并入咸陽市,至今。</p> <p class="ql-block"> 說說“咸陽”,因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p><p class="ql-block"> 有人根據(jù)出土的陶文,認為因商鞅在此置“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二而一,即為咸陽。</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咸陽建縣于渭水驛。當時咸陽城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320米,周長約2040米。在東、西、東南和東北修建有四座城門。東北門,西望賢門,北五陵門,南學道門。</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擴建咸陽城,拓東西北三隅,計逾八里,雄跨渭岸,屈曲不方,以象中杓。渭水東流,直橫無際,以象天漢,捍外而衛(wèi)中,金湯甲他邑焉。城固環(huán)計里如前,高三仞,甚厚二尋加米,頂寬丈奇,望櫓七,門洞九,邏卒戍鋪八,炮臺二十,文昌奎樓各二,登城馬道七,水溝三十六,東西長1650米,南北550米,為九關九守九門九里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咸陽城墻和城門都不存在了,但是道路基本保留下來了。</p><p class="ql-block"> 馮驥才在《地名的意義》中寫道:“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種牽動鄉(xiāng)土情懷的稱謂?!?lt;/p> <p class="ql-block"> <b>4</b></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碎娃娃們玩得超出人想象,上房掏雀兒的,上樹抓鳥的,下河摸魚的,下地拔草的。</p><p class="ql-block"> 胡起蛋蛋能玩一天,有時也能玩出大的動靜。</p><p class="ql-block"> 增增經(jīng)常和男娃娃們玩打仗,自己隊上的男娃們?yōu)橐环?,另一個隊上的男娃娃們?yōu)榱硪环?,雙方各在東西,一方防守,一方進攻,或者雙方都進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胡起蛋滿天飛,飛過土墻,飛過麥尖積子,飛過菜園子,關鍵是在搶占有利地形,保護好自己。</p><p class="ql-block"> 搞不好真會有受傷的,眼腫的,腿青的,有時還有流血的,一般都沒事,男娃們的自愈力還是不錯的,也就悄無聲息,靜靜的。凡事總有例外,也有受傷重一點的,或是家里面的大人特別歪的人,大人們就上場了,偏不偏,巧不巧,另一方家長也是一個歪慫,這下就更熱鬧了,整個街道,把他家的,一下子亂套了,一個碎碎的事兒,整成一家,兩家對著干。</p><p class="ql-block"> 唉,脾氣都大的增慫!</p> <p class="ql-block"> 晚上看一場電影也就沒事了,村里面電影,一般是主人家有紅白事的,就演一場電影,看兩部片子,如果有好片子,碰巧也有別的村里面也演,就得等片子,錯著演,真麻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增增小學四年級那一年,學校組織學生到縣上看電影,說是縣上,那一次,其實就在縣邊邊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是第一次大白天的在室內(nèi)看電影,增增記得很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家排著隊,帶著紅領巾,打著旗幟,從村上學校出發(fā),走在鄉(xiāng)間的公路上,隊伍整齊,還唱著歌,就這么,邊走邊看,不知不覺就到了咸陽的南大門,陳陽寨。不用過河,不用上橋,再往東走一會兒,就是灃西影劇院。</p><p class="ql-block"> 坐在椅子上,大白天在室內(nèi)看電影,感覺確實不錯,左邊一個男同學,右邊一個女同學,前面一堆人,后面一堆人。電影的名字叫《春暉》,那個女同學,后來再也沒有見過,愿她永遠生活在春暉之中吧!</p> <p class="ql-block"> <b>5</b></p><p class="ql-block"> 河灘地是村子西邊與渭河之間的廣大土地,這一片地十分的廣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聽老人們說,這一片地,是他們當年,用村子西北角那個高棱上的土,填平了已經(jīng)干枯的一條河,平整了土地,又在四周修了河堰,堰上栽了樹,形成了現(xiàn)在的河堰環(huán)繞,防洪護田的大工程。</p><p class="ql-block"> 河灘地面積大,村上各隊都分了一部分地,這一片就很熱鬧,就出現(xiàn)了全村村民組成較為復雜的地塊,河灘基本上都是沙土地,適合種瓜果,每到夏天,瓜果成行成片,簡易的瓜棚一個又一個。</p><p class="ql-block"> 每年到瓜成熟后,村西的土地就成了娃子娃的熱土,既能下河捉魚,又能下地吃梨瓜,西瓜。吃的,當然也不是自己家的,別人家的瓜永遠是那么甜,這似乎永遠都是對的!</p> <p class="ql-block"> 增增二大家,種了一畝半梨瓜。碎大家,種了二畝八梨瓜。</p><p class="ql-block"> 碎大家的瓜開園了,是白兔娃梨瓜。剛開園時熟的較少,人們就用自行車駝著兩個大竹筐,兩個大筐用兩個粗棍固定著,中間剛好留夠自行車后架上的寬度,這樣兩個竹筐形成了一個整體,架在自行車后,這樣較為方便,到瓜成熟的旺季,熟的多了就用架子車拉很多,一天一次到縣上賣。</p><p class="ql-block"> 剛開園的時候,瓜農(nóng)們都舍不得吃,要吃也吃一些哈哈瓜,那些碎娃娃們可不管這些,你不讓吃,他就偷著吃,好多娃沒少被家長教訓。</p><p class="ql-block"> 為了搶價錢,搶時間,碎大就用延河牌的二八自行車馱著兩個竹筐,白兔娃梨瓜準備去賣。增增也想一塊兒去,好說歹說,死纏爛打,死磨硬泡,把碎大整的沒辦法,只好讓增增跟他一塊去縣城賣梨瓜。</p><p class="ql-block"> 梨瓜是趁著早上還有露水的時候摘的,那時也不熱,增增一塊兒幫忙,今天還算不錯,頭茬瓜,剛開始就揪了兩個多半筐。天還沒熱,露水還沒干,增增也騎著一個二八自行車,緊跟著碎大的自行車。</p><p class="ql-block"> 一會兒掏著騎,一會兒在大梁上,扭著溝子騎,一會兒坐在溝座上,先用腳尖的腳背勾起踏板,再用腳尖的腳底踩下去,左右腳輪著來,都是兩個腳腳趾頭用的勁。</p><p class="ql-block"> 鄉(xiāng)道上還好,人不是太多,等快到橋邊的時人多了,增增更加用心了。要減小自行車搖擺的幅度,又要車頭平穩(wěn),還要看路,看前面的車,隨時都有剎車的可能性。過了橋,人更多了,車也更多了,車流,人流齊往過涌,這時對增增來說,簡直就是挑戰(zhàn)。要時不時的看準碎大的車子,不讓他消失在自己的視線之中,最要命的是在過十字路口,等紅燈的時候,還得要下車。好幾次都差一點被人流,車流沖散,也差一點都找不到碎大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 增增就是這么的增,對,增慫的增。就這么一直跟著,也沒有掉隊。</p><p class="ql-block"> 快到中山街時就有人喊話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賣梨瓜的,咋賣捏?</p><p class="ql-block"> 讓額把車停好,等一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總算開張了,增增的注意力不在賣瓜上,而在路的兩邊上,一會兒看看這邊,一會兒看看那邊。被城市的喧鬧與繁華所吸引,尤其是進了中山街,老街的味道濃了,增增看都看不過來了,每個店鋪對增增來說,就像是村里的爺廟。有的大門,還有石獅子,挺大的,也不知道是誰家的,住在這兒,挺牛逼的!</p><p class="ql-block"> 邊走邊賣,過了中山街,又到了一個南北街,哦,對了,看路牌是北平街,出了北平街就到了北門口,十字路口,有一個大圓盤,圓盤的中間有一個雕塑像,是個女滴,在吹著啥?仔細看,好像是吹笛的。這個女滴是誰?增增怎么根本不知道,像古代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又拐進了一個小巷巷,不知道轉了幾個圈,把人都得轉日他咧,唉,前面像有墻,高墻,好像還是城墻,過去后也沒停,有一個石碑,上面寫三個字,鳳凰臺,鳳凰臺是個啥?增增的撒大了?是鳳凰待的臺子,有沒有鳳凰?沒見過。只在公園里見過孔雀,應該是那個樣子吧?</p><p class="ql-block"> 城里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正是因為不知道,才深深的刺激著增增的求知欲,一定要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 后來聽老人講,鳳凰臺與北門口那個吹笛的還是有關系的。</p><p class="ql-block"> 那鳳凰臺,是秦穆公給他女子弄玉,修建的,專門搞音樂的臺子,這里面還有一段神話傳說。</p><p class="ql-block"> 弄玉吹笛引來一個叫蕭史的神仙,兩人在鳳凰臺吹簫,對,是吹洞簫,不是吹笛,農(nóng)村娃真是搞笑話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兩人吹簫引來鳳凰,后來雙雙升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鳳凰臺是關中四大臺之一!</p><p class="ql-block"> 沒有文化真可怕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增增想,自已連個笛子和簫都認不清,都是竹子的,都有眼眼,都是吹的,不管是橫著吹,還是豎著吹,都有聲音,為啥一個叫笛?一個叫簫,也沒人給咱說過。</p><p class="ql-block"> 在增增看來,吹蕭和吹笛,就像吃面條一樣,只不過一個是扯面,一個是棍棍面一樣,一個寬,一個細,還不是一個味道嗎?</p><p class="ql-block"> 在自己的學校里見過風琴,手風琴,在音樂課堂上見過的,音樂老師是個女滴,還是個副校長,挺厲害的!</p><p class="ql-block"> 村上敲家伙的時侯,增增見過敲鼓滴,敲掐鈸滴,還有敲鑼鑼滴;村上有人過白事的時候,見過吹嗩吶滴;村上唱戲的時候,增增爬到戲臺上,見過有拉二胡滴,見過不少樂器,就是認不得,那都是些啥,不管了,認不得的東西多了,反正敲起來挺好聽滴!</p> <p class="ql-block"> <b>6</b></p><p class="ql-block"> 隊上有紅白事的時候,增增總愛在賬房處溜達。</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人過事,上有大總管,下設賬房,執(zhí)事,伙房,后勤,外聯(lián)等幾個小組,總管一般是隊上或村上有管理能力的,德高望重的人來負責。賬房,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既要和主家溝聲,又要和總管溝通,一般有二到三人,都是能提起筆的人,像老學究,老先生,特別有知識,還能諞。</p><p class="ql-block"> 增增就愛往這兒鉆,看著飛舞的毛筆書寫龍飛鳳舞毛筆字,看著諞得很歡的神情,聽著他們諞往事,故事,人文等等。</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冬天過事情,大伙兒圍著火爐整整一圈人,有坐著的,有站的,有趷蹴的 ,還有趷蹴在凳子上的?;馉t上熬著茶,茶壺呢,是一個鐵皮制作的圓錐體的形狀,喝著茶,抽著煙,聊著天,聊著咸陽的老故事。</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咸陽原上埋皇上。</p><p class="ql-block"> 聊起咸陽原上的冢疙瘩,他們個個都眉飛色舞的,似乎那里是個特別妙的地方,似乎只有在那里,才是另一個希冀,也似乎在那里,就會有新的開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原橋,涇陽的塔,比不上咸陽原上的冢疙瘩。</p><p class="ql-block"> 增增聽著感受著他們的情緒。</p><p class="ql-block"> 說到咸陽城,他們好像知道的更多。</p><p class="ql-block"> 這個說,“先有嘉會堡,后有明咸陽”;那個說“先有新興油店,后有咸陽縣城”。似乎嘉會堡,新興油店都很厲害!</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唐代咸陽有四大里:東招賢里、北太和里、南龍池里、西嘉會里。嘉會里建于隋,興于唐,百余戶,千余人。隋唐時期的嘉會里規(guī)模非常宏大,如今的留印、兩寺渡等地均屬嘉會里范疇。</p><p class="ql-block"> 隋唐宋元時的咸陽城區(qū)不在此處,在今咸陽東北方向。彼時的嘉會里,緊鄰渭河古渡,擁有當時唯一的官家驛站——渭水驛,來往過客只能宿于嘉會里的店舍內(nèi)。家家門口設有拴馬樁、是游人渡河前后的落腳點。此處店鋪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繁華。</p><p class="ql-block"> 嘉會里建有禹王廟(供奉大禹)、華爺廟(供奉華佗)。作為離渡口最近的地方,南來北往的陜甘寧青新和四川云貴渡渭者渡河前,往往會來禹王廟祈求平安,如若平安歸來,還要來廟里燒香還愿,感謝禹王保他平安。此地還有一個華爺廟,如果有人生病,就到華爺廟去求藥。</p><p class="ql-block"> 古之嘉會,今有嘉惠。</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元年,百廢待興,咸陽隸屬西安府,有晉商李新興在渭水驛開設新興公油店。</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年,浙江金華監(jiān)生孔文郁任咸陽縣丞,居住在百姓家,慈祥節(jié)儉,設施不群,后主持修筑城池。洪武四年三月,遷縣學以及各個公署入城,深得百姓愛戴。</p><p class="ql-block"> 明城咸陽,依油而建,因油輝煌,《渭城志》記載:“先有新興油店,后有咸陽縣”,廣為傳頌。</p><p class="ql-block"> “抱諞了,親戚來了,記賬,”</p><p class="ql-block"> 隨著一聲喊,帳房先生開始記賬,毛筆飛舞。</p><p class="ql-block"> 唉,咸陽的字,安國寺!</p><p class="ql-block"> 在咸陽市渭城區(qū)儀鳳東街交叉路口的北邊,坐落著一座古寺院,青磚紅柱,靜謐幽暗,與車水馬龍的老街形成鮮明對比,在寺院門口,安國寺三個大字格外矚目,據(jù)當?shù)匕傩照f,是一位伙夫用鍋刷隨意寫的,書法秀勁飄逸,頗為書法愛好者所贊賞,故有"咸陽的字,安國寺"之說。</p><p class="ql-block"> 一個伙夫竟然有如此的功力,讓咸陽人如此稱頌,那一筆字如此的深厚,比咸陽原上的的黃土還要深,還有厚,咸陽的文化底蘊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幽深的鄉(xiāng)間公路已儲存于記憶中,那條路是一條通往外面的通道,也是一條求知之路,增增深深地意識到,只有從這條鄉(xiāng)路走出去,自己的未來才有出路!</p><p class="ql-block"> 道路的兩側終是一片熱土,這一方熱土著實灼傷了從這條路走出去的人們!</p><p class="ql-block"> 在這方熱土之上,過去的往事變成了故事,過去的人成為了故人,過去的時光成了歲月,歲月悠悠!??!</p><p class="ql-block"> 語言是是有故鄉(xiāng)的,文字也是有故鄉(xiāng)的,就如同一個人的腸胃,增增撫摸著自己的肚皮,這個吃面的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咥一碗熱窩燃面, 就幾瓣大蒜,喝一碗煎面湯,諞兩句閑傳,嘹咋咧,是多么嘹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是那么的舒適,涼涼的風吹著,增增拽得上了天,閉上了眼窩,一夢到天明!</p><p class="ql-block"> 坐個車車逛咸陽!</p>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