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對于“荇”菜駱馬湖的漁民是絕不陌生的,我腦海里對于荇菜的畫面是,大概五六歲時,清晨天剛蒙蒙亮,同父母一塊下湖捕魚,父親在船后艄駕駛著小柴油機,母親抱著我坐在艙中,小漁船在駱馬湖中疾馳著,向一支離弦的箭把湖水分向兩邊,湖中大片的荇菜開滿了小黃花,隨著微風吹來了淡淡的清香,我問母親這個花是什么,母親說這個是水浮蓮(我們湖邊人稱呼荇菜為水浮蓮),我又問母親湖里咋這么多呢?是不是誰種的?母親回答:“這個是野生的,每到夏天湖里就會長很多”,我又接著問:“這個水浮蓮能吃嗎?母親笑著跟我說能吃,我們今天就摘些回家給你吃,同時用手指點著我的額頭說道:“你什么事情都是打破砂缸問到底”,我又問道:“什么是打破砂缸問到底”?不大識字的母親卻說不出來了,記著那天父親從漁籪的袋頭里倒出了很多魚,父親望著滿倉的魚跟母親說道:“今年好好干,爭取年底給小亞存一萬塊錢,明年再給小二存一萬,后年再給小三存一萬”(筆者弟兄三人),當時母親接口說:“好好干,以后存錢給他們上學娶媳婦”,父親和母親憧憬著未來,還聊些著什么我現(xiàn)在記不清了,只記得父親賣完魚后在船閘小街上給我買了一箱健力寶,我抱著健力寶跟在父母的身后,搖擺著走著,望著我吃力的樣子,母親幾次要幫我拿著,我都沒有答應,回家后母親燒了荇菜鴨蛋湯給我吃,當時感覺味道真的是太美了,我連著喝了幾碗,母親不給我盛了,她說:“別撐到了,湖里有的是,明天我再采些燒魚給你吃”當時我回答道:“湖里這么多為什么不賣給別人吃呢?”父親在身邊接口道:“等你長大了開飯店把水浮蓮當菜賣”,說過這話他和母親都笑了,在他們的腦海里這個長滿駱馬湖的野菜是絕不能當菜賣給別人吃的,但他的話卻是靈驗的很,我長大后真的開了飯店,并把荇菜賣給了天南海北、全國各地的顧客。</p><p class="ql-block"> 說了自己與荇菜的故事,那么接下了我再說說古人與荇菜的故事,原始社會,我們從母系社會度過父系社會,因為體能的原因,男人們開始外出狩獵了,女人們在家負責摘些植物及果實。人們在發(fā)明語言及文字后就會把一些實物記錄下來,大家知道語言的產(chǎn)生是一個由簡單到繁復的過程,所以人類對事物的描述(包括名字和實物等)都是由一個字發(fā)展到兩個字然后再成句子,以人名為例:禹、啟、紂、桀等,隨著語言的豐富、同時為了區(qū)別血緣及家族的起源我們才有了姓、氏、名、字。原產(chǎn)中國的菜名大多也都是一個字,超過一個字就有可能是國外引進的。古代的蔬菜有薇、葵、韭、蔥、藿、薤、薺、莼、菘、荇等?!稗薄辈司褪且巴愣姑纾弧翱辈?,就是今天的冬莧菜;在漢樂府《十五從軍征》里就寫過“采葵持作羹”;韭菜和大蔥是我們經(jīng)常吃的蔬菜;藿菜,是豆苗的葉子,古人喜歡用藿菜做藿菜疙瘩湯;薤菜,指的是藠頭,又名薤白頭、野蒜等,可以涼拌,搭配豆干一起炒著吃;薺菜在《邶風·谷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莼菜因莼鱸之思而天下皆知;白菜古時稱“菘”,南朝宋齊時期的文學家周颙有句詩,“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荇”菜的描述則更多了:“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性近于荷花,花開時常彌覆頃畝,黃灼灼小花,在陽光下泛光如金,一看便惹人喜愛。因其漂浮在水面上,流動無方向,正如淑女之難求,所以《詩經(jīng)》一開篇第一首,就作為起興的文字登場。三國時東吳的陸璣在《詩經(jīng)草木疏》的說荇菜“上青下白,鬻其白莖,以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唐代女詩人薛濤《菱荇沼》里寫到:“水荇斜牽綠藻浮,柳絲和葉臥清流?!避粼搴土z的纏繞像極了薛濤一生的心事,裊娜的意境很美,卻無力無助,自隨了那流水而去;除了佳人,文人雅士們也盛行泛舟采荇。宋代陸游在《泊蘄口泛月猢中》:炎天倦長路,月夕泛平湖?;窝y闕,清寒住玉壺。釣絲縈藻荇,蓬艇入菰蒲。自別蜻蜓浦,斯游十載無。陸游友人在月下泛舟,清寒的月輝濯一玉壺,小船行駛之際穿過柔軟的荇菜,駛?cè)胼云焉钐?。他們透著月光借著酒性吟詩作賦,此時必有一佳人,琴瑟和之,動聽的音樂在荇菜上縈繞,水草呢,透過微風在河里悠悠地漾動,這樣的快樂生活過個十年,一輩子很快就過去了。</p><p class="ql-block"> 明代陳繼儒的《巖棲幽事》記一事:“吾鄉(xiāng)荇菜,爛煮之,其味如蜜,名曰荇酥,郡志不載,遂為漁人野夫所食,此見于《農(nóng)田余話》,俟秋明水清時,載菊泛泖,膾鱸濤橙,并試前法,同與莼絲薦酒”。陳繼儒雖是大儒,卻也是一個極大的吃貨。讀到《農(nóng)田余話》記載荇菜的美味,饞的他抓耳撓腮,在一個靜怡的秋天,湖水平靜似畫,他載了一船的菊花,膾一鱸湯,依著《農(nóng)田余話》的方法制作荇酥并和莼菜一起下酒,香味隨著船的前行留下了滿湖的香氣。</p><p class="ql-block"> 陳繼儒說荇酥的來歷及具體做法郡志不載,明朝成化年間,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王鏊、退休后作《姑蘇志》,寫道:“荇菜似莼,所結(jié)子爛煮之,味甘如蜜。祭荇酥,士大夫不之知,遂為野人漁父所食?!彼f的方法是用荇菜的“子”煮至成糊狀加糖油調(diào)和、收干水分、用小火烘焙成酥。這道菜即使他記錄下來,由于制作過程繁復,也沒流傳下來。我經(jīng)營飯店后常想嘗試制作,因駱馬湖秋風甚狂,“荇”菜到不了成熟結(jié)果的季節(jié)、便會被秋風打進湖中。我便用菱角代替荇菜子,打磨成粉依法制作,卻也成功;同時我們采用了漁民的傳統(tǒng)吃法做了“荇菜鴨蛋湯”、“荇菜炒肉絲”、“雜魚燒荇菜”,“黃金水浮蓮”(掛糊炸制后佐以香辣酥制成),利用荇菜的花朵,配上綠豆、大米熬制“荇菜綠豆粥”,煮熟的粥里不僅散發(fā)著花香,還能能解暑止渴。近年來妻子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吃法,采摘后清洗干凈、沾些沙拉醬吃,名曰:“荇菜沙拉”味道十分不錯。</p><p class="ql-block"> 中國飲食講究“五味調(diào)和”,依據(jù)食物陰陽秉性來搭配。中國的飲食已從果腹的行為演變?yōu)橐环N處世之道,《顏氏家訓》中說道:“今荇菜是水有之,黃華似莼?!边@是教導族人的言語,意謂行事要有清澈之心,要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同時也是對世人的一誡勉!</p><p class="ql-block">附 “吃荇菜”笑話一則,來自《笑林廣記·世諱部》。</p><p class="ql-block">清客貧甚,晨起無米,煮荇葉食之而出。少頃,赴富人席。飲空心酒過多,遂大噦,而荇葉出焉??秩顺靶?,乃指而言曰:“好古怪,早上吃白滾湯時,用不多幾個蓮心,如何一會子小荷葉出得恁快?” </p><p class="ql-block"> 有一落魄文人,清晨無米下鍋,便煮了一鍋荇菜充饑。過了一會兒,去富人家中赴宴。因胃中沒有干糧,喝空心酒太多,受了刺激就嘔吐開來,連著把清晨所食的荇菜葉也一塊吐出來了。他怕別人笑他,手指著荇菜掩飾道:“好奇怪,早上吃白滾湯時候,沒吃幾粒蓮子,怎么這么快就長出小荷葉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