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5日(農(nóng)歷正月十五)下午,當(dāng)代最有影響的佛教文化傳播者星云大師于高雄的佛光山傳燈樓開山寮圓寂,享年97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的圓寂使我想起了十五年前我與大師的一面之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是二零零七年十月二日,大師不顧高齡前來新西蘭奧克蘭蒞臨佛光山寺的開光大典,使我有機緣與大師面對面相見,大師是那樣的慈祥,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像星云大師在《當(dāng)代人心: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中提到的那樣:「“緣”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緣是屬于每一個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光山星云大師是海峽兩岸佛教界的重要人物。他被譽為臺灣佛教的奠基人之一,是海峽兩岸佛教界最受尊敬和尊崇的大師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人的一生都是在“緣”中輪轉(zhuǎn),例如機會就是機“緣”;世間凡事要靠眾“緣”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個一磚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難就會有貴人適時相助,這都是因為曾經(jīng)結(jié)緣的緣故,所以今日結(jié)緣就是為來日的患難與共做準(zhǔn)備,“結(jié)緣”實在是人世間最有保障的投資?!?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間萬法,都靠因緣和合才能成就,所謂“緣聚則成,緣滅則散”,缺少因緣,不但諸事難成;離開因緣,個人也無法生存,所以人不能離開大眾。大眾就是我們的因緣,大眾就是幫助我們生存的條件,故而佛教講究“緣起”,講究“集體創(chuàng)作”,講究“眾緣所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間上最寶貴者,并非黃金白玉,也不是汽車洋房;最可貴的是“緣分”。人與人要有緣份才能和好;人與事要有緣份才能成功;人與社會,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緣份才能圓滿功德?!?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此,在人世間有許多的好事值得我們?nèi)プ觯绮际?、守法、奉獻、服務(wù)等;在眾多的善法之中,沒有一樣比“給人一些因緣”更為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高僧大德,德高望重,是世界級的宗教領(lǐng)袖,雖然他好似離我很遠,但看到他慈祥可親的笑容,卻又離我很近很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光山寺是中國臺灣地區(qū)著名的大乘佛教寺廟,由星云大師創(chuàng)建于1967年。到了1992年,星云大師創(chuàng)建了國際佛教組織:國際佛光會(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BLIA),以人間佛教為宗風(fē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樹立“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四大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yè),至今已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建近二百所道場,和多所美術(shù)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醫(yī)院、佛學(xué)院等,遍布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歐洲等數(shù)十個世界主要國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1年星云大師應(yīng)邀來到新西蘭,看到新西蘭的靈秀之后,發(fā)愿將「人間佛教」帶到這片人間淨(jìng)土,國際佛光會新西蘭北島協(xié)會創(chuàng)會會長賴耀森居士(現(xiàn)為新西蘭北島協(xié)會督導(dǎo))捐贈3600平方米的農(nóng)莊做為會務(wù)推展及弘法之基地,直至2007年,新西蘭佛光山寺終于建成,完成了星云大師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開光大典上,在佛音輕妙的音樂背景下,幾百位東西方人士,身著各國民族服裝進行獻供。在新西蘭國旗和教旗進引導(dǎo)下,星云大師率各方嘉賓步入主殿,并帶領(lǐng)僧眾誦經(jīng)祈福,還有各宗教代表上臺祈福,整個法會呈現(xiàn)著新西蘭多元宗教融合的景象,現(xiàn)場氣氛莊嚴(yán)祥和。上圖右一為新西蘭毛利女王雅麗努伊Te Atairangi Kaahu,左一為新西蘭第一任華裔議員黃徐毓芳女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西蘭佛光山寺是新西蘭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廟內(nèi)的建筑極具中國唐代建筑風(fēng)格,滿目青灰琉璃瓦、藏紅石柱、直棱窗,呈現(xiàn)恢弘、大氣、肅穆、穩(wěn)健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并以唐式石燈莊嚴(yán)成佛之道,用心栽植的松、竹、櫻、柳等植物更為道場增添靈秀之氣。道場整體空間包括大雄寶殿、大悲殿、鐘樓、鼓樓、禪堂、海會堂、滴水坊、五觀堂、客堂及面積遼闊的丹墀庭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宏偉的大雄寶殿、莊嚴(yán)的大佛;那青山綠竹、潺潺流水都在我心中烙印。 佛光人文,法師慈悲、信眾慈善,處處溫暖。 更有星云大師智慧開示,佛陀般慈愛、和善滋潤,人生圓滿就從與星云大師的佛緣開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評論:使佛教中興,從山林到人間,從老年到青年,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從遁世到救世,從幽怨到喜樂,從寺院到會堂,星云大師堪稱此中大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以說,星云大師是一位偉人,一位忘我的偉人! 人說,忘我是一種境界,對于星云大師來說,不僅僅是境界而是堅守的一生。 忘我,是他生命的承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近星云大師,與大師的一面之緣,使我在心靈中跟隨星云大師,才有機會獲得這些一生受用的體驗,留下美好的生命記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俗名李國深,1927年8月出生于江蘇江都縣(今揚州市)。5歲起隨信佛的外祖母茹素,12歲在棲霞山寺禮志開上人披剃出家,法名悟徹,號今覺,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剃度后,即進入棲霞律學(xué)院修學(xué)佛法,1947年星云大師從焦山佛學(xué)院畢業(yè)后,到白塔山大覺寺禮祖,受命任“當(dāng)家”的時候,就同時擔(dān)任了白塔國民小學(xué)的校長,1949年初遷居臺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7年,他變賣高雄佛教文化服務(wù)處房屋,購得高雄縣一些坡地作為建寺用地,于當(dāng)年5月16日動土,定名佛光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2年,他制定佛光山宗務(wù)委員會組織章程,自此佛光山成為有制度、有組織的現(xiàn)代教團。佛光山逐漸發(fā)展為臺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與法鼓山、中臺禪寺、慈濟基金會齊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世紀(jì)初,江蘇有關(guān)部門找到星云大師,問他能否回來復(fù)興大覺寺。他后來回憶說,自己“心里像觸電一樣”,因為他12歲就在南京棲霞古寺出家,一直把大覺寺當(dāng)成是自己的祖庭。能夠幫助重振大覺寺,讓他想起了自己的早年時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從不避諱表達政治立場,他具有中國國民黨黨員身份,1986年擔(dān)任國民黨黨務(wù)顧問,被國民黨推選為中央評議委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認(rèn)為“關(guān)心政治,不代表問政”,而政治人物也是眾生之一,并強調(diào)“我的弟子,不分藍綠,但都是佛教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兩岸關(guān)系緩和、開放探親旅行之后,他開始到大陸訪問及弘法。2009年3月底,他在江蘇無錫世界佛教論壇上發(fā)表“臺灣沒有臺灣人,臺灣哪個不是中國人”的講話,在島內(nèi)引發(fā)強烈反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遺囑稱“沒有舍利子”</p><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晚年仰賴洗腎維持健康,多次出入醫(yī)院,近期因血壓過低入住高雄長庚醫(yī)院加護病房,星期六(2月4日)還一度喘到無法進食,驚動醫(yī)護人員緊急為他洗腎,才得以舒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罹患糖尿病四十多年,2011年中風(fēng),經(jīng)治療后病況穩(wěn)定,持續(xù)在全球奔走弘法。2016年,星云大師再度中風(fēng),移除腦部血塊,此后較少公開露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中風(fēng)后,身體狀況走下坡,每兩天要進高雄長庚醫(yī)院洗腎。據(jù)報道,星云大師意志力強韌,他曾告訴醫(yī)療團醫(yī)師:“出家人不怕死”,如今他圓滿走完一生,也算放下人間苦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早年寫下遺囑《真誠的告白——我最后的遺囑》,公布在2015年出版的《貧僧有話要說》中。是星云大師在85歲生日時面向弟子的講話。這既是他一生追求的總結(jié),也回應(yīng)了各種“質(zhì)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在遺囑中感嘆,他一生雖遭逢大時代的種種考驗,但感到人生非常幸福,對苦難、貧窮、奮斗、空無都很享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在文中寫道:對于人生的最后,我沒有舍利子,各種繁文縟節(jié)一概全免,只要寫上簡單幾個字,或是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我想,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倡導(dǎo)人間佛教,倡導(dǎo)人人可以成佛,他其實就是離我們最近的佛。 心里覺得星云大師離我們很遠,就是遠;心里覺得星云大師離我們很近,那就沒有距離。 大師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在海內(nèi)外推動的『人間佛教』,是另一個『臺灣奇跡』,另一次『寧靜革命』,另一場『和平崛起』?!?已故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曾說:「當(dāng)初佛陀未能完成的事,星云大師都完成了?!?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有必要再重讀一下他的真誠告白:“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聚眾有方,事實上我的內(nèi)心非常孤寂,我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別人認(rèn)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沒有把他們認(rèn)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時的星云大師,已經(jīng)信眾遍天下。他在世界各地辦寺廟、大學(xué)(佛學(xué)院)和醫(yī)院以及兒童福利機構(gòu)。但是在這次“告白”中,他強調(diào)這些物質(zhì)財產(chǎn)既不是自己的,也不會留給弟子,而是屬于“十萬大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告白”中,星云大師再次強調(diào)了自己信奉的佛教理念,那就是“人間佛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理解他佛教思想和一切行為的鑰匙,他是以“入世”的精神,不僅弘揚佛法,也“辦佛教”。佛教強調(diào)“出世”,而星云的一生,卻是入世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從未有過松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謂“人間佛教”,就是強調(diào)佛教徒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作為,為社會和他人奉獻,在奉獻中“精進”和修行。這是星云對佛教思想傳統(tǒng)的一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聲稱信佛,但是心中想的卻是輪回、轉(zhuǎn)世,想下一世少受苦,而星云強調(diào)的則是今生今世,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佛教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能理解,他是把弘揚佛法當(dāng)成是一項事業(yè)來做,也就能理解,他在幾十年的過程中,為什么那么熱衷于辦寺廟和佛學(xu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們稱他為“星云大師”,他的著作,署名也是“星云大師”,但是他自己一直是“孤寂的”,而不是“熱鬧”,他并不享受萬眾朝拜,而始終保持著一個佛教徒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作為佛教徒最早的生涯,就是在辦“人間佛教”,把信佛和救濟他人結(jié)合起來,承擔(dān)了某種“社會責(zé)任”。后來他到臺灣,在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yè),把這些努力看成是一種佛教的“共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在臺灣的這些年,他也始終致力于推動兩岸交流。接受媒體采訪時,星云大師曾說:“我一以貫之的心愿就是兩岸和平。我想對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在世界上創(chuàng)辦了200余所佛教道場,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都在紀(jì)念他,緬懷他。大家都很看重他《最后的遺囑》,感念他對推廣佛教文化所做的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得道高僧”,而他所信奉的“道”,也值得我們反復(fù)揣摩:努力的,而不是逃避的;入世也是修行,奉獻社會就是修行。這就是他希望的“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擅以通俗方式解說傳播佛法</p><p class="ql-block">據(jù)臺媒報道,星云大師擅長以通俗的方式解說佛法,用大眾化形式讓佛教融入生活,首創(chuàng)佛教唱片、電視弘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1年底落成的佛陀紀(jì)念館,則是他希望借園區(qū)、活動甚至美食吸引大眾親近佛法的又一創(chuàng)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生平中,他一直致力于推廣佛教文化,他認(rèn)為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平和、快樂、愛與和諧的生活方式。他的教誨深入人心,得到了廣大信徒的喜愛和尊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長期以來,他在世界各地開展了大量的佛教活動,為世人帶來了平安、和幸福的信息。他的教誨涵蓋了生命的各個方面,從人際關(guān)系、婚姻、家庭、親情、愛情、友情等等,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曾多次到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澳大利亞、巴西、新西蘭等地開展佛教講經(jīng)活動,他的講經(jīng)深受人們喜愛,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他的弘法成果為世人永遠留下了珍貴的財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學(xué)者和作家,他對佛教有著獨特的見解和看法。星云大師認(rèn)為,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強調(diào),佛教教導(dǎo)人們?nèi)绾翁幚碜约旱那榫w、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如何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還認(rèn)為,佛教有助于人們認(rèn)識自我,了解自己的真實本質(zhì)。他認(rèn)為,通過修行和冥想,人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靈性,并逐漸達到解脫和覺醒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星云大師對佛教充滿了尊重和敬仰。他認(rèn)為,佛教是一種極其珍貴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對人類的心靈和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生當(dāng)中,唯有信仰、滿足、歡喜、慚愧、結(jié)緣、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財富,才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踏實與充足。</p><p class="ql-block">這是星云法師的名言,至誠至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是非常慈悲的長者,一路走來篳路藍縷,不僅投身公益,也全力投入教育,栽培非常多的人才,身教言教都讓人尊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重視文字及傳播力量,創(chuàng)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并設(shè)立人間衛(wèi)視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8年,他以寫書版稅等成立公益信托教育基金,接連舉辦POWER教師獎、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與華文文學(xué)星云獎等,在教育、新聞和文化界播散影響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光山下轄眾多佛法、文教、慈善、傳播組織,在全球擁有道場逾200所,佛教學(xué)院10多所,出家弟子逾千人,信眾數(shù)百萬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力主入世佛教,讓佛教走出傳統(tǒng)框架,在臺灣佛教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師在他的《真誠的告白》中最后說:</p><p class="ql-block">心懷度眾慈悲愿,</p><p class="ql-block">身似法海不系舟;</p><p class="ql-block">問我一生何所求,</p><p class="ql-block">平安幸福照五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碗慈心粥,勝飲人蔘湯;</p><p class="ql-block">一杯清和茶,勝喝瓊玉漿;</p><p class="ql-block">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p><p class="ql-block">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餐。</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佛光菜根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師是一位“得道高僧”,而他所信奉的“道”,也值得我們反復(fù)揣摩:努力的,而不是逃避的;入世也是修行,奉獻社會就是修行。這就是他希望的“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xiàn)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fā)展,可說厥功至偉,愿他度化蒼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文字及圖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引用請注明出處,謝謝閱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