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親愛的你,還記得最后一次手寫一封信箋是什么時候嗎?在聊天軟件方便快捷的今天,你是不是也時常像我一樣,一邊感嘆書信往來的年代已成為了遙遠的回憶,一邊懷念那份久違了的見字如晤、鴻雁傳情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這么一本書,通篇都是書信,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只是平實的鋪敘,但字里行間充溢著的珍貴情誼卻會引發(fā)你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加讓人留戀那曾經(jīng)的慢時光與用心用情的手寫歲月。這就是美國女作家海蓮·漢芙于1970年出版的書信集《查令十字街84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令十字街84號》主要收錄了海蓮與位于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主管弗蘭克先生之間的書信往來,從1949年10月始到1969年10月止,時間跨度20年。海蓮雖然對書有著超乎常人的癡迷,且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卻并沒有多少寫作的稟賦,也鮮有著作問世,只是在弗蘭克去世后,不甘心讓近百封書信一直沉寂于抽屜,于是在征得弗蘭克家人的首肯后,將它們匯集成冊。不料這書一經(jīng)出版,即好評如潮,不僅被改編成電影和舞臺劇,更是被奉為“全世界愛書人的圣經(jī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蓮居住在紐約的一幢破舊公寓里,30多歲了,尚未婚配。雖然窮困潦倒,但她嗜書如命,尤其對英國文學情有獨鐘。海蓮看書有個癖好,就是只喜愛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被前人翻讀過無數(shù)遍的舊書。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于胸,時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覺”,讓她如飲甘露般酣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當專營絕版書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刊發(fā)的雜志廣告被海蓮無意中看到時,她“這個對書籍有著‘古老’胃口的窮作家”,便試探著把遍尋不著的幾本書的書單寄給了大洋彼岸的這家書店。令海蓮始料未及的是,她的首單便收獲了來自書店署名為FPD的貼心周到的服務。看慣了慘白紙張和硬紙板印刷的美國書,這些裝幀精良的英國書籍讓海蓮愛不釋手,隨即對這家書店產生了信任感,并自此開啟了長達20年的書信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蓮是個熱情善良的姑娘,通信之初,雖然手頭拮據(jù),雖然對“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知之甚少,甚至對FPD姓甚名誰都不清楚,但在她得知二戰(zhàn)后的英國物資匱乏,民眾的吃穿用度全要仰仗限量供給和黑市時,她毅然給書店的員工寄去了一條六磅的火腿作為圣誕禮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誰能相信,這份善意竟是來自一位異國他鄉(xiāng)且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呢?罐頭、雞蛋、甜面餅……海蓮一邊訂購書籍,一邊用微薄的收入不間斷地往這家書店寄送物資,這些生活必需品對于書店主管FPD(弗蘭克)和幾位店員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大大緩解了他們生活窘迫的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蘭克與店員們對海蓮的感激無以復加,她對他們的關懷與慷慨讓大家早已將她視為親密無間的摯友,紛紛給她寫信、聊天、絮叨家常、表達心意。女職員塞西莉會教海蓮做美味的約克郡布丁;弗蘭克的妻子諾拉費盡口舌從鄰居老太太那兒為海蓮討來手工刺繡的愛爾蘭桌布,并希望“自己能開一家書店,這樣就能多送幾本書給您,多少報答您的一片好心”;而店員們集體為海蓮精選的生日禮物——《伊麗莎白時期情詩選》,更是讓她喜不自禁,萬分小心地捧在手里,生怕讓它濺到酒滴、沾了煙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的緣分早已超越了書店員工與顧客之間單純的買賣關系。雖然在幾條街外的書店也能買到海蓮需要的書,但她情愿去萬里之外的書店購書,因為倫敦離她的心更近一些!正如有人說的,“真正的距離不在于地域的遠近,而在于人心。 ”當海蓮的好友有機會代她光顧這家讓她魂牽夢系的書店時,她不無醋意地說:“我不是酸葡萄,可我實在不明白,你究竟是何德何能?老天竟任由你飽覽‘我的書店’,而我卻只能乖乖地蹲在這破公寓里,埋頭寫這勞什子的劇本!”——“有一個地方,我沒有去過,卻有一伙人在思念著我”,這是何等的幸事??!弗蘭克與同事們雖一再邀請海蓮到倫敦做客,并承諾盛情款待,可她終因手頭拮據(jù)未能達成行程,從而留下了終身的遺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縱觀全文,海蓮的通信對象主要是弗蘭克,“書”是他們聯(lián)系的紐帶。海蓮需要書,弗蘭克便歷盡千辛萬苦為她找書,哪怕三年五年,也盡力滿足海蓮的要求,不辜負海蓮對他的信任與托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蓮性情率真,若弗蘭克寄給她的書甚合她的心意,便會不加掩飾地大加褒獎, 反之則毫不留情地予以吐槽。俏皮的海蓮常在書信中調侃弗蘭克,諸如“只賣六美元的首版《大學論》,竟還問我要不要買?真不曉得該說你老實呢,還是憨?” 弗蘭克是典型的英國紳士,總是一以貫之地以英國式的矜持真誠且溫厚地對待海蓮,兩人在書信的一來一往中傳遞著溝通與理解,在一呼一應中表達著默契與信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海蓮在對她的責任編輯“對牛彈琴”時,深有感觸地對弗蘭克說:“唉,這下子你該明白了吧,弗蘭克,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個了?!本瓦B弗蘭克的妻子諾拉也透露曾對海蓮心存妒忌,因為弗蘭克與海蓮是如此地了解彼此,而她與丈夫卻是兩個極端不同的人?!跋肽钅恪笔歉ヌm克唯一的一次感情流露,這時候他已時日無多,二十載悠悠歲月見證了無數(shù)封信件的穿梭,但他們這對靈魂至交卻始終未曾相見,不得不說是人生一大憾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蓮與弗蘭克雖未曾謀面,靈魂卻一直在并肩前行。從他們兩人的來往書信中,有人看到了友情, 有人看到了愛情。據(jù)說,根據(jù)這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將兩人的情感升華為了相互傾慕的對象關系,我想,這既是出于劇情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想滿足人們對情感的美好幻想吧。發(fā)乎情,止乎禮,在我看來,這應歸于“友情以上、愛情未滿”的第三種情感。擁有這種感情的人,更能體會人性的純美、真情的可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知不必因相識”,雖然相識20年卻緣慳一面,任誰也糾結這擦肩的緣分,但“遺憾”不是讓這個故事更加得回味悠長了嗎?這也正是這本書所蘊含的情感魅力所在呀!書信已串聯(lián)起了人世間的真情,保有最美好、最純真的記憶,足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令十字街84號》的譯者陳建銘在談到翻譯這本書的初衷時,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海蓮的珠璣妙語和古道熱腸不時溫暖自己被冷硬現(xiàn)實塵覆的凡心”,此言不虛,誠然如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們若恰好路經(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扉頁上的這段話,初讀時無感;掩卷后再讀,不覺已淚流滿面?!@句話勝過了千言萬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后記</b>: 在《世界讀書日》這天看到了一段話,很喜歡: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雅,即便身處泥濘的現(xiàn)實,書香也會為我們的靈魂鍍上金身。—海蓮在物質生活上是窘迫的,但對讀書的熱愛讓她的精神世界富足而豐盈。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海蓮一樣,擁有對閱讀熾烈而持久的熱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2年4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