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長得好看,很多人會說,這是天生麗質(zhì)、爹娘給的好面孔,咋和肝脾有關(guān)呢?<br><br>沒錯,先天的基因,是沒辦法改的,生下來的架子就這樣了,但是后天的改造保養(yǎng),還是很有學(xué)問的,但是各類化妝、醫(yī)美手術(shù)、動刀削骨一類的咱們不討論,咱們談?wù)劥蟛糠秩俗约耗芸刂频牟糠?,就是中醫(yī)擅長的這部分:<b>內(nèi)在美、健康美</b>。 一個人,只要五官是正常的、端正不殘缺的,那長得好不好看,其實主要看臉色、氣色、美白度、精氣神;<br><br>如果這個人脾不好,必然有氣虛,脾肺都缺氣,人體能量就不足,臉色看起來不會精神、白皙,甚至有的人氣虛、水濕不化,導(dǎo)致臉面、眼泡等處,看起來有些浮腫,臉龐也似乎要大一圈,成了大餅?zāi)?,那肯定不會好看到哪去的?lt;br><br>從中醫(yī)角度來說,想要長得好看一點,先決條件必須有一副好牌。也就是說,脾好,我們的臉才會好。<br><br><b>為什么脾好,臉才會好?</b><br><br><b>1、脾好,臉就小</b><br><br>很多女性害怕自己變成“大餅?zāi)槨?千方百計地想“瘦臉”。實際上,想要臉小,最好的方法就是健牌。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上泛到頭面,就會造成臉部的雁腫、虛肥。不少肥胖的人,不但臉圓,甚至連眼窩都被“撐”了起來。為什么?因為水濕太盛。 <b>2、脾好,臉沒斑</b><br><br>斑點是什么?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就是氣血運行不暢,出現(xiàn)瘀滯,最后導(dǎo)致的色素沉著。小孩子很少有斑點,是因為氣血運行得好。上了年紀,或者生過孩子之后容易出現(xiàn)斑點,是因為我們的氣血運行不好。脾作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虛,血就虛,氣也虛。氣虛不能帥血,血虛不能載氣氣血運行不暢,當然會出斑點了。所以,臉上有斑,多半因為我們的脾不好。 <b>3、脾好,臉緊致</b><br><br>有些人看上去為什么顯老?很簡單,因為他們的臉部肌肉不緊致,太松弛,甚至出現(xiàn)了下垂和皺紋。脾主肌肉,脾氣健運,則肌肉充實、有彈性。如果脾虛,氣血不能濡養(yǎng)肌肉,或者痰濕流注在肌肉、筋脈、腠理之間,我們就會出現(xiàn)臉部肌肉的松弛。 <b>4、脾好,唇色好</b><br><br>有些女性唇色蒼白、暗淡,與其抹口紅,倒不如好好健脾。嘴唇,是脾的外候。如果脾好,氣血生化有源,肌肉豐盛,我們的嘴唇就會飽滿,色澤鮮艷。反之,嘴唇必然干薄、枯萎。而部分女性經(jīng)常用口紅,卻掩蓋了這一事實。 <b>5、脾好,不出油</b><br><br>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為臉上出油太多而煩惱。這一層油脂,有些時候和牌運化能力不強有關(guān)系。換句話說,就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nèi)積日久成為痰濁,痰濁壅滯于皮膚,這才導(dǎo)致皮膚出油過多。<br><br>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擁有好的顏值,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益處。那么,如何才能擁有一張好看的臉呢?<br><br>其實,從中醫(yī)角度來說,想要長得好看一點,先決條件,必須有一副好脾。<br><br><b>脾有多重要?</b><br><br>脾為后天之本,乃五臟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后天獲得的氣血都來自于脾的運化。<br><br>《黃帝內(nèi)經(jīng)》也認為,脾土位居五臟中央,主運化,是后天之本,五臟之源,強調(diào)“脾胃者,倉廩之本”,意思是脾是人體的糧倉,這足見脾的彌足珍貴。<br><br>我們常說的氣虛,血虛,都虛.....實際上就是跟脾虛有直接關(guān)系。<div><br><br><b>一、情緒控制對于養(yǎng)脾很重要</b><br><br><b>1、養(yǎng)脾,先要養(yǎng)好情緒</b><br><br>想想天地萬物,各有規(guī)律,各行其道,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應(yīng)該開心才是。感恩天地,給了我們生命;感恩萬物,為我們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給我們以快樂。經(jīng)常想想別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樂的心,這樣心境自然就開了,自然肝氣順暢,脾土得以安康。這也是養(yǎng)脾的方法。</div> <b>2、肝不郁,則脾不虛</b><br><br>脾屬土,肝屬木,若土氣壅滯,需要木來疏土,則土氣不滯。若肝氣肝火偏旺,會傷損脾土。要讓脾健康,就要養(yǎng)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于和諧關(guān)系,肝不郁,則脾不虛。因此說,養(yǎng)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fā)怒,盡量減少發(fā)脾氣,這是舒肝養(yǎng)脾的一個重要因素。<div><br><br><b>二、養(yǎng)脾的五個要點要牢記</b><br><br><b>1、食物喜溫燥</b><br><br>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因此養(yǎng)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yǎng)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yǎng)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div> <b>2、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濕</b><br><br>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濕,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yǎng)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yǎng)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yǎng)脾之物。 <b>3、勿過食生冷</b><br><br>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姜紅糖水,有助于溫脾,并能升陽。 <b>4、養(yǎng)脾的中藥及湯方</b><br><br>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歷代有不少養(yǎng)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濕有蒼術(shù),有平胃散;補脾化濕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yǎng)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diào)和中氣之方藥。<br><br>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無力,常會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黃肌瘦,此時當重視養(yǎng)脾。脾喜甘淡而惡腥辣重濁,因此,甘淡可以養(yǎng)脾;脾氣太虛,千萬不可吃香喝辣。<br><br>養(yǎng)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實、山藥各30克,陳皮10克<br><br>水煎服,日一劑?;蛏纤幒娓?,共研細末,每次15克,日兩次,沖入溫?zé)岬拿字嘀蟹隆? <b>5、艾灸有溫陽之功,最合于養(yǎng)脾之需</b><br><br>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jīng)原穴太白。脾經(jīng)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nèi)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yǎng)脾之升要同時養(yǎng)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jīng)合穴足三里。脾應(yīng)于季夏,小暑大暑時節(jié)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濕。 <b>6、脾氣通于口,脾和順則口唇能納五谷</b><br><br>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fā)黃,或發(fā)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診斷,脾應(yīng)于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yīng)脾,若發(fā)暗亦是脾虛之相。<br><br>平時認真調(diào)理,自己注意觀察這些部位的變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的改變。<div><br><br><b>簡單6招,教你養(yǎng)好脾!</b></div><div><b><br></b><br>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經(jīng)過炎熱的夏季,脾胃大都處于一種虛弱的狀態(tài),更需要我們的養(yǎng)護。<br><br><b>1、 一碗健脾粥</b><br><br>夏季食補重在健脾利濕,可以試試養(yǎng)生粥。<br><br>山藥枸杞粥:取粳米150克,山藥200克,枸杞50克,白糖適量。將粳米洗凈,山藥去皮洗凈切小塊,文火熬煮30分鐘成粥狀即可。此粥綿軟爽口,能消除疲勞、補血明目;桂圓粟米粥:桂圓肉15克,粟米100-200克。洗凈后兩者同煮,先用武火煮開,再用文火熬成粥。桂圓肉性味甘溫,能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br><br>平時要重視飲食調(diào)養(yǎng),飲食要有度,平時多吃一些可以健脾的食物,比如糯米、玉米、豆制品、豬肉、牛肉、魚蝦、蛋類、大棗、黑木耳、花生、黑芝麻以及各種新鮮水果,山藥和薏苡仁也是不錯的健脾食物。</div> <b>2、一次半小時運動</b><br><br>每天還需要至少保持半小時以上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游泳、跳舞、健美操等,因為適當?shù)倪\動可以達到健脾的功效。 <b>3、一個健脾穴</b><br><br>足三里是胃經(jīng)的合穴,有扶正培元、調(diào)理陰陽、健脾和胃的功效。<br><br>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處。用虎口圍住膝蓋,四指并攏,食指放于脛骨前緣,中指指尖所指的位置就是此穴。<br><br>按壓時以有酸脹感覺為佳,每天按摩2~3次,每次3分鐘,長期堅持,不僅可和脾胃,還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 <b>4、常揉腹</b><br><br>腹部是六腑的所在部位,其共同生理功能是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與排泄,做好腹部保健,可以加強消化系統(tǒng)功能,防治肥胖、高血壓等。<br><br>做法:<br><br>先搓熱雙手,然后雙手重疊,置于腹部,用掌心繞臍按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zhuǎn)摩36 周,再逆時針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周,有增加胃腸蠕動、理氣消滯、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b>5、吃山藥</b><br><br>山藥可是個好東西,既保養(yǎng)健康又有美容作用。但山藥最好心買鐵棍山藥,刺兒比較多比較硬的,蒸著吃、炒著吃,或者熬粥喝都可以,平補脾胃的效果最好。山藥與其他滋補食物所不同之處在于,它滋而不膩,其他食物滋陰多了就濕,濕多了就能化成熱。但山藥不會,它不熱不燥,為平補脾胃的良藥,尤其是對五臟氣血的虛損補益效果絕佳。山藥常被用來治療脾胃虛弱、倦怠無力、食欲不振等癥狀。 <b>6、用陳皮</b><br><br>對于脾胃虛弱的人,最好廚房里常備陳皮。俗話說“一兩陳皮一兩金”,陳皮是一味常用中藥,具有理氣、調(diào)中、燥濕、化痰等作用,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寒等病癥。因此,在烹調(diào)葷腥膳食時適量加入陳皮,既可以借助陳皮的芳香之氣除去肉食的腥膻氣味,增加菜肴的香味以增進食欲,又可充分發(fā)揮陳皮理氣和胃、芳香醒脾、祛濕化痰的藥效,減少痰濕和肥甘厚膩對脾胃的傷害。<br><br><b>想變得美麗,從養(yǎng)好脾胃開始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