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天,以國之名共祭,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致以深切緬懷!</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想起了1994年12月13日,由吳子牛導演的電影《南京大屠殺》在南京開機拍攝,令眾人非常關注。</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不僅對該影片拍攝的過程進行現場采訪與文字報道,而且,在中華門等影片拍攝現場與江東門老南京城外景地,用鋼筆畫了許多寫生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的現場報道與鋼筆寫生作品在許多報刊發(fā)表后,既擴大了該影片的關注度與影響力,又讓人們對當年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有了更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據了解,在全國新聞媒體中,對影片《南京大屠殺》拍攝過程與影片的外景地進行宣傳,像我這樣采用現場文字報道與現場寫生相結合的方式,是獨一無二的。如今,時隔20多年的樣報與寫生作品,都已成為我珍藏的資料。</p><p class="ql-block"> <b>湯雅洪 文/圖 (鳳凰資訊報《天下美篇》名譽主編、江蘇省大眾書畫院副院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本文作者展示1995年在電影《南京大屠殺》拍攝現場畫的鋼筆寫生。 鄒佩蘭/攝</b></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3月3日,我在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的“日軍攻占中華門"拍攝現場畫的鋼筆寫生。</b></p> <p class="ql-block"><b> 開封市《汴梁晚報》,刊登我的鋼筆寫生與影片拍攝現場報道。</b></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第四期《淮陰青年》雜志,刊登我現場采寫的長篇通訊《慘絕人寰的一幕〈南京大屠殺〉重場戲拍攝特寫》。</b></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中國市容報》在副刊版頭條位置刊登我采寫的《悲壯的老南京城》。</b></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3月3日,我為電影《南京大屠殺》老南京城外景地仿建的“光華門”畫的鋼筆寫生。</b></p> <p class="ql-block"><b> 《江蘇廣播電視報》,刊登我的鋼筆寫生與江東門老南京城現場報道。</b></p> <p class="ql-block"><b> 我為江東門老南京城外景地“南京天主教堂”畫的鋼筆寫生。</b></p> <p class="ql-block"><b> 我為江東門老南京城外景地“江蘇銀行”畫的鋼筆寫生。</b></p> <p class="ql-block"><b> 我為江東門老南京城外景地“老井、老樹、老照壁”畫的鋼筆寫生。</b></p> <p class="ql-block"><b> 江東門老南京城外景地中的“大行宮公交站臺"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江蘇工人報《省城視窗》,刊登我采寫的江東門老南京城報道。</b></p> <p class="ql-block"><b> 《南京晨報》整版刊登我對江東門老南京城設計師朱剛的專訪。</b></p> <p class="ql-block"><b> 《南京晨報》刊登我與“老南京城”設計師朱剛的對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