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東北味道—酸菜</p><p class="ql-block">文/攝影/蘆薈(原創(chuàng))</p><p class="ql-block">酸菜是東北人的冬季當家菜。過去,不管家里什么出身,有錢沒錢,酸菜缸都是少不了的。東北人把制作酸菜的過程稱為“漬(ji)酸菜”這個“漬”的發(fā)音很有東北話的特點:動作形象、表現力強。因為制作酸菜的時候,為了保證發(fā)酵順利,通常要把白菜用熱水燙一下,然后迅速“激”以涼水后再入缸。如果聽誰吵吵“腌酸菜”,那他要么不是地道的東北人,要么腌的不是東北酸菜。</p><p class="ql-block">東北人兒招待尊貴的客人時最樸實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有東北特點的菜就是酸菜。酸菜,是寒冷地區(qū)的人們發(fā)明的美味。我的家鄉(xiāng),冬天,氣溫最低時可達零下40度左右,平常的氣溫也在零下20至零下30度左右。大白菜的儲存保管,需要占用好多的空間和場地,一般的百姓人家滿足不了大白菜儲存保管的條件。放在室內的話,火爐、火炕、火墻,好家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大白菜很快就會爛掉的。</p><p class="ql-block">于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被迫”把新鮮的大白菜收拾干凈,一棵一棵地、整齊地擺放在大缸里面,撒上少許的食鹽,壓上石頭等重物,再加上干凈的冷水,直至漫過缸里的白菜。將酸菜缸放置在4-10度的門口或門斗等氣溫較低的地方,讓缸里的白菜自然地發(fā)酵。大約經過40天左右,缸里的大白菜就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以大白菜為培養(yǎng)基的、富有營養(yǎng)的食用菌——酸菜,就制作成功了。</p><p class="ql-block">酸菜的制作解決了大白菜冬季儲存保管難的問題。而且,它看似大白菜的樣子,實則為一種對人體有益的食用菌類。就這樣,大白菜轉化為酸菜——人們喜愛的美食。酸菜燉豬肉粉條子、酸菜燉血腸、殺豬燴菜、酸菜粉兒、酸菜邊白肉、酸菜汆白肉、酸菜湯……酸的爽口、酸的開胃。 </p><p class="ql-block">包餃子是酸菜的節(jié)日形式,雖然現在東北冬季蔬菜豐富,餡兒料的選擇也不拘一格,但每到過年,酸菜豬肉餡餃子總是少不了的。有多少漂泊外地的游子,千里迢迢趕回家,就為了吃上這一口兒酸香。過去吃不上白面的時候,東北人用苞米面包酸菜包子,我們叫“酸菜簍子”,指的是清一色用酸菜包的餃子或包子?,F在超市、市場上里偶爾也能見到,當然已經是改良版的了。</p><p class="ql-block">酸菜最高級的吃法就是從冰冷刺骨的缸水中撈出一棵酸菜,一層一層剝下菜幫,一直剝到最后,露出嫩黃色的酸菜心,撕下一塊放入口中,酸涼微甜脆爽,這才是完美轉化后酸菜的精粹所在。小時候,姥姥撈酸菜的時候,我就在姥姥身邊翹首以盼,直到一小截酸菜心落入我的手中,那才叫如獲至寶呢。</p><p class="ql-block">如今,現代人幾乎都不會漬酸菜了,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可以想象,家家戶戶擺酸菜缸的情形最終也會消失。未來我們能吃到的酸菜恐怕都是工業(yè)化生產的了。所以今天我們應該珍惜的不是那熟悉的味道,而是那味道后面濃濃的親情。</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選自網絡,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