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前言: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它的緣起要感謝一個叫韋君靖的人,他原是一名地方小官,趁唐朝末期社會動亂之機占據(jù)了大足。韋君靖打了一輩子仗,殺人如麻。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擔心自己大開殺戒,死后會下地獄。于是在北方來的難民中招募了一批畫師工匠,并由他個人出資,在大足北山的崖壁上陸續(xù)鑿刻毗沙門天王和千手觀音。這一鑿窟開端便成就千年輝煌偉業(yè)。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結(jié)束的1945年4月,幾位在重慶躲避戰(zhàn)亂的歷史學家在四川境內(nèi)進行系統(tǒng)的田野調(diào)查時,行進到了一個被稱為大佛灣的地方,當走進一個石窟,擰亮攜帶的手電筒時,一個奇妙的神話般的世界便呈現(xiàn)在面前。于是在雕鑿完成1000年以后的大足石刻第一次揭開了自己神秘的面紗。</i></p> <p class="ql-block">登上大足寶頂山,群山似低首。若有若無的鐘聲,仿佛喚醒內(nèi)心失去已久的寧靜,這是佛的國度。</p> <p class="ql-block">叮叮當當?shù)目惕徛曉诖笞愕臅r空歲月里一縷一縷地蕩漾,一個博大的文化道場被歲月的霜雪埋沒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萬古奔流的長江,一直就在傾聽著北岸的大足山野上金屬與石頭的碰撞聲,直到最后那一縷雕鑿的碰撞聲悠長地飄散在長江的上空和歷史的云煙里,化作無盡的追尋和懷想??梢哉f,唯有長江才是這座佛山石窟形成的直接見證。</p> <p class="ql-block">一座堅固而寂寞的石山,一座一直守望著長江波濤的山野,最早的時候卻是被一群逃亡的難民和落魄的宮廷畫師激活了。是這群人的溫情和溫度給予了這座山野的生命和氣息。而從這座山的肌體上雕鑿而成的石刻塑像,同樣也一直就沒有脫離大山的肌體和血液,一直就和一座山野血肉相連,筋骨相牽。</p> <p class="ql-block">因為這些佛像的凸現(xiàn),因為有佛的悲憫情懷,因為有佛的光芒照射,因為有佛的心跳和慈善的笑容,這座本來堅硬冷漠的石山從此便變得柔軟而溫厚。</p> <p class="ql-block">大足寶頂山石窟由一代名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主持開鑿而成,是中國唯一一座有總體構(gòu)思、內(nèi)容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大型石窟。</p> <p class="ql-block">寶頂山石窟造像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豐富,教義體系完備,將佛教教義與儒家倫理新性學說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造像題材源于佛典,又不拘泥于佛典,廣泛涉獵宋代世俗社會,生活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p> <p class="ql-block">作為向廣大世俗信眾說教的外道場,大佛灣造像采用連環(huán)畫式的構(gòu)圖形式將孝道、修行等世俗理念融入其中,構(gòu)成一幅多姿多彩的長篇世俗畫卷。</p> <p class="ql-block">北山石窟是唐末昌州刺史、靜南軍使韋君靖于唐景福元年首先開鑿,叮叮當當?shù)那么蚵?,金屬與石頭的強烈碰撞,終于打破了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大足山野。后經(jīng)地方官紳、民眾、僧尼等相繼營建,展示了晚唐至兩宋時期石窟藝術(shù)風格和特質(zhì)的流變。</p> <p class="ql-block">夜觀北山石窟,在燈光和音效的烘托下,營造出華美的效果和動感。</p> <p class="ql-block">外地游客參觀大足石刻首選寶頂山,造訪北山者十之一二。到了北山更少有人注意到這處近在咫尺的宋塔,不知道宋塔下二佛背塔的盛景。大足石刻造像,有幾窟名片級作品:臥佛以寶頂山為最,立佛以寶頂華嚴三圣最為宏偉精美。而坐佛,最大最精的,就在這多寶塔下。</p> <p class="ql-block">叮叮當當?shù)目惕徛曉诖笞愕臅r空歲月里一縷一縷地蕩漾,一個博大的文化道場被歲月的霜雪埋沒了千年又現(xiàn)世。</p> <p class="ql-block">千年后的今天,一座座巨大的唐宋石窟遺跡,怎么沒讓大足人文價值和官民的審美水平飛速提升?三驅(qū)鎮(zhèn)不僅沒從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美學文化中吸取養(yǎng)分,卻掛上了全世界最丑陋的統(tǒng)一招牌。重慶,既有著山城的蜿蜒,又有著霧都的魔幻,還成了網(wǎng)紅,大足,給直轄市留條底褲不行嗎?也許,審美環(huán)境也真的太過惡劣。石刻的美與大足無關(guān)。</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三教不合,并且每次的爭議都引起大的社會動蕩。此后佛教為了能在中國扎下根來,便采用了一種引儒援佛的態(tài)度。大足石刻將這一宗教變化體現(xiàn)的淋漓精致。</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總共計10萬多軀,其中只有石篆山石刻是儒釋道三教造像并陳,像一顆深深埋藏在泥土里的珠玉,映襯著一部未翻開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妙高山尋寶之旅。導航盡職盡責順利的引導到季家鎮(zhèn)旁一山,到山頂前路卻戛然而止,這竟是一條斷頭路。下車見路邊有一寺廟,房屋破敗廟門緊閉,前殿院壩上長滿雜草,一片荒涼的景象。連忙百度搜索,找到一博文,文字描述竟與我的遭遇如出一轍,文中的寺廟照片完全與所見的情景吻合,原來就是妙高寺。繞至后殿殿門竟被幾塊木條封死,殿內(nèi)有何物不得而知。不見石刻的蹤影,心中悵然,石窟在何處呢?此次導航結(jié)束,去石窟只能靠問了。下山問了幾個當?shù)厝司共恢獮楹挝?,到?zhèn)上反復找人問,有人指點在剛才去的妙高山相反方向的山后。去當?shù)刈魩状尾糯蚵牭搅松仙街?。沿著一條石板路上山,蜿蜒穿行在茂林修竹之間,二十幾分鐘后,一個幽靜的小院出現(xiàn)在前面的竹林外??匆娨焕先艘恢还?,這就是輾轉(zhuǎn)尋他千百度的妙高山石刻。與老管理員搭訕幾句并請他拴住狂叫的狗,他對我的到來有點漠然,沒有阻攔,順利的進入了小院。歷經(jīng)艱難,終于看到深藏不露的妙高山石刻。由于石窟位于巖壁上,高出平臺地面很多,與老人溝通又不讓搭梯子,石刻又都在石窟內(nèi),仰望不能觀其全貌,實在有點遺憾。至于被視為珍寶的三教合一龕,是因其地方的三教合一造像大多都是分龕而刻,只是處于同一石刻區(qū)而已,而妙高山卻是儒釋道三教同處一室,如同佛祖邀請老子、孔子同室喝茶,真是其樂融融。如此情景更加直觀和生動的表現(xiàn)了三教和諧相處的場景。右側(cè)懸崖上那尊石佛實在有點神奇,上半身幾近完美,佛像面帶微笑,慈祥的俯看著蕓蕓眾生,平端于胸前的兩手,右手呈蘭花指狀,圓雕的手指竟然完整無缺。如此完美的造像,下半身卻蕩然無存,下半身部分的巖石又是呈自然狀態(tài),并沒有垮塌的痕跡,下半身去哪兒了?不過這也算是看到了的妙高山石刻的一個奇觀,不枉付出的艱辛。</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歲月輪轉(zhuǎn),在大足石刻上留下了累累傷痕:表面風化、風水剝蝕、巖體崩裂、生物侵蝕……石像華彩的外表已日漸斑駁蛻變,保存狀態(tài)十分脆弱。身高約6米的阿彌陀佛像,此像極為特殊的是在唇上有波浪形胡須,相同實例在大足甚為少見。其余還有釋迦、觀音合龕等造像。</p> <p class="ql-block">故事,用石壁說話;石頭,用故事開花。</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造像叩開了塵封已久的往事,讓世人沉醉在這佛、道、儒三分鼎立的奇特之地。</p> <p class="ql-block">那些晚唐、五代、兩宋的足音,靜美在石刻上,精湛在碑文上,巧奪天工,鑿造著人世間的臉孔。</p> <p class="ql-block">在信仰的光芒里,靜訴著苦海無邊的法語。這些造像的雕鑿與遺存,正是歷史、民生、思維呈現(xiàn)出的悲憫情懷,一張張慈善的面容,讓本來堅硬冷漠的石山跨越千百年顯得柔軟而溫厚。</p> <p class="ql-block">隔著千年的時光,經(jīng)歷了多少風云變幻,他們依然保留了最初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之旅至此畫上了一個不太完美的句號,因為還有石門山?jīng)]有去成,只有留待下次有機會再去了愿。</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為石窟造像劃上了句號,并成為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集大成者。多少代人,懷著深深的虔誠,前仆后繼,從北山到寶頂山,從南山到石篆山,再到石門山,山山摩崖石刻,多達五萬余尊,讓世人驚嘆這些鬼斧神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