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個“三蘇”在銅山。</p> <p class="ql-block"> 銅山古城是一個具有六百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治地在今德陽市中江縣廣福鎮(zhèn)、距中江縣城40公里。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因境內(nèi)產(chǎn)銅而設(shè)置銅官署,而后建銅山縣,轄7鄉(xiāng)。宋朝末年,遭蒙軍荼毒,城毀人稀,無法設(shè)縣。元初銅山縣并入中江縣,前后共歷604年。</p> <p class="ql-block">銅山寺,也稱廣福院,旁邊有高大的觀世音佛塑像。</p> <p class="ql-block">寺前空地旁一片荒野。</p> <p class="ql-block"> “昔文物之都,風韻之雅”,有俗傳銅山八景詩描述:“當陽勝處古招提,走石梅坡世罕稀。萬仞山臨獅子窟,一泓水泊放生池。飛來泉里神龍現(xiàn),金鎖橋邊野鳥啼。幾度登臨觀不盡,漫將彩筆寫新詩”。當陽石,曲澗深阻,每太陽初出,正照石上,日出唯石先迎暉”。上刻宋理宗時任銅山縣令夷夫所題“當陽勝處”四個大字。招提指佛寺、禪院。古招提即廣福院,或名銅山寺,元尚書趙世卿創(chuàng)建。家訓有:“現(xiàn)在福不可享盡,未來福不可不修”語,因稱廣福院,市鎮(zhèn)以此名。</p> <p class="ql-block"> “走石,在銅山玉江之中,逆流而上。司馬溫公刻風火家人卦于此”。清代有詩云:“一片飛來石,飛來自何處?邇來平地風波惡,何不飛向中流作柱。”這片飛來石共十幾方,多集中在獅子窟、金鎖橋灘口上,石體高大約百余立方左右,其中一石特別神奇。《中江縣志·古跡》載:“走石,在玉江中,形若舟,而槎木擎之,動而不傾。相傳此石在十里外,一夕乘風雨逆流而上,人因名此處為走石溝?!贝耸唛L約十米,寬七八米,狀如船,故又名“船石”。傳說石頂有坑如碗,每晨有白米欲盈,或有七枚銅元,故又叫“神米坑”、“金錢窩”。附近招提寺中的住持和尚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每日黎明前乘船去江中,爬上船石取坑中米錢,恰夠一日之用。后來和尚貪心漸重。又嫌早起下河上石太辛苦,就將此坑鑿深擴大,企圖多得米錢,從此米錢俱無。梅坡在江右岸,有石數(shù)堆,雨后色澤班爛可愛,艷如紅梅花朵盛開。這是廣福地區(qū)銅礦石質(zhì)在承受陽光雨露后透析變化出來的一種自然景觀。</p> <p class="ql-block"> 玉江石刻群是古銅山遺址的旅游文化寶庫,古代金石云集之地。26處碑碣、詩文、題辭、圖畫分別產(chǎn)生于唐、宋、元、明、清各代,楷、行、隸、篆諸體皆備。鄉(xiāng)人、明朝進士、官至陜西布政司左參議的王惟賢撰寫的摩崖石刻《銅陵紀勝碣》,成為文章、書法、石刻三絕。北宋司馬光題書的《風火家人卦》是教育后代的有名家訓。初唐書法家虞世南手書的“登金門、上玉堂、攀龍鱗、附鳳翼、凌九霄、振六翻、竭中節(jié)、贊皇猷”24字為書法珍品。江中一幅半出水面的石刻“美女曬秋(羞)圖”尤為珍奇:一群披發(fā)跣足的裸女,百媚千嬌,神彩飛揚。一組觀音佛像刻于巨石洞頂,游人必須跪下仰視方能一睹菩薩尊容,因此石上刻有“千人下跪”大字。金鎖橋側(cè)北石刻:“數(shù)字水俱盡口,夜至三更雨到明,太平興國歲次戊寅”,字大4寸,筆劃瘦硬,力透頑石。許多書法家以得此一拓本為幸事。</p> <p class="ql-block">曹殿平校長和廣福鎮(zhèn)黨委書記鄧高輝、銅山文化館館長楊平研討如何繼承“三蘇”文化,把銅山“三蘇”做得更加有影響。</p> <p class="ql-block">廣福鎮(zhèn)的“五糧春”希望小學,由五糧液老板(廣福人)捐款修建。</p> <p class="ql-block">蘇易簡是今德陽市所轄6個縣(區(qū))一千余年來,唯一獲得“狀元”稱號的人,也是宋代四川省第一名狀元。蘇中狀元時只有22歲,是四川省、也是全國中狀元中年齡最小者。</p><p class="ql-block">蘇易簡很受皇帝器重,官至副宰相,但是蘇太喜酒,被酒所害,年僅38歲就死亡了。</p> <p class="ql-block">在銅山的這所學校(有的說是中學,有的說是小學)塑有蘇易簡、蘇舜欽、蘇舜元、蘇耆和蘇伯起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蘇”中的蘇舜欽,是蘇易簡的孫子,蘇耆的兒子。是銅山三蘇最為被世人知道的一個,他為人率直,敢于疏諫,精于詩文,和范仲淹、歐陽修齊名。但35歲時被削職為民,氣走蘇州,建造滄浪亭,與清風明月為伴。他的滄浪亭記成為曠世絕篇。</p> <p class="ql-block">“三蘇”中的蘇舜元,是舜欽的哥哥,蘇舜元的草書絕佳,人稱“圣草”。</p> <p class="ql-block">蘇耆是狀元蘇易簡的兒子,也是蘇舜欽、蘇舜元的父親,也是北宋早期的進士。</p> <p class="ql-block">蘇伯起――銅山十四蘇之一,是蘇易簡的九世孫,稱“處士”。</p><p class="ql-block">“三蘇”在這里怎么會有“五蘇”,的確有文史資料認為銅山“三蘇”不確切,蘇耆、蘇伯起也應該屬于其中之一,故出現(xiàn)有“五蘇”“六蘇(將蘇易簡父親也算在內(nèi))”。這里才有了蘇耆和蘇伯起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蘇易簡958――996,22歲時考為進士,狀元,任翰林學士、副宰相,在三蘇中學歷最高,官位最高,可惜壽命太短。三蘇中只有蘇易簡在銅山出生和生活,其孫輩后代均出生在汴京(開封)。</p> <p class="ql-block">蘇易簡的塑像和后面“寶峰書院”的石碑放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寶峰書院記碑正面</p> <p class="ql-block">寶峰書院碑背面</p> <p class="ql-block">這個學校是寶峰書院舊址無疑。據(jù)說蘇易簡故居就在后面的山上,還曾有人盜挖過。</p> <p class="ql-block">何謂“銅山三蘇”</p><p class="ql-block"> “銅山三蘇”是指宋代梓州銅山縣的三位姓蘇的文學家,即蘇易簡、蘇舜欽、蘇舜元三人。梓州銅山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今德陽市中江縣的中部。那里在公元679~1283年間,曾建置一個銅山縣。因地產(chǎn)銅礦、錢、治銅而得名。歷時604年,毀于宋末元初的兵燹。這個縣在唐、宋時代上屬梓州管轄,梓州治所在今三臺縣城。為什么將“三蘇”認定銅山人,這是國家正史《宋史》上寫定的,《宋史》是宋代滅亡后的元代人,國家組織由脫脫等人編纂的。雖然后代人有些不同看法,但難以推翻《宋史》關(guān)于“三蘇”傳記的認定和蘇氏自述家史籍貫等著述。但是,現(xiàn)代不少文章簡稱為“中江三蘇”對不對呢?我認為不完全對,概念不準確。稱中江三蘇是以今概古追述語,不符合記述歷史人物事件應依據(jù)當時當?shù)氐拿Q的通則。中江縣這個縣級政區(qū)地名是公元1012年才產(chǎn)生的。其時,蘇易簡已去世,孫子舜元、舜欽才五、六歲,可說“三蘇”不是中江籍,當時由玄武改名的中江縣,并不管轄銅山縣,也就是說在“三蘇”時代中江縣與銅山是兩個縣。</p> <p class="ql-block">寶峰書院記</p> <p class="ql-block">銅山三蘇及與眉山三蘇各自特點及比較</p><p class="ql-block"> 兩地三蘇特點有六:①銅山三蘇早于眉山三蘇;從生卒年時間看,蘇易簡958~996,蘇舜欽1008~1048,蘇舜元1006~1054;蘇洵1009~1066,蘇軾1037~1101,蘇轍1039~1112。即銅山三蘇比眉山三蘇出生早51~81年;卒年早70~116年。②基本相同點,6人都是《宋史》立有傳記,《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皆列名為文學家。③6人都是進士出身,中進士年齡平均分別為28歲和28.7歲。其中以蘇易簡最年輕、學歷和官職最高、死得最早:22歲為進士、狀元,翰林學士、副宰相,38歲逝世。其余五蘇均官府縣級。④文學及著述特色:蘇易簡、翰林文苑多,除參與宰相李昉合編《文苑英華》1000卷外,個人獨著《續(xù)翰林志》及《文房四譜》等10種137卷;蘇舜欽:愛國、革新派詩人,有《蘇學士集》一部,書畫家;蘇舜元:愛國、革新派古文家,有《才翁集》一部,書畫家。眉山三蘇:蘇洵,散文家,官秘書省校書郎、著有《嘉祐集》一部;蘇軾:文學家,詩詞家,書畫家,官翰林學士,知州,著有《文集》、《樂府》等;蘇轍:散文家,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著有《欒城集》一部。⑤銅山三蘇,中年早逝,比眉山三蘇平均年齡少活23歲;蘇易簡享年38歲,蘇舜欽40歲,蘇舜元48歲,平均在42歲;蘇洵57歲,蘇軾64歲,蘇轍73歲,平均年齡65歲。宋代年過花甲為高壽。⑹以中進士為出成果年計,銅山三蘇為14年,比眉山三蘇(36.3)少21.3年。</p> <p class="ql-block">寶峰書院碑記</p> <p class="ql-block">在狀元橋旁拍張照片,沾沾狀元的福氣,靈氣,喜氣。</p> <p class="ql-block">銅山三蘇為何知名度不大</p><p class="ql-block">主要原因是死得早、死得快,出成果不久,都是剛中進士、步入仕途,從事著述,成熟初期就是謝世了;而且,都是以行政職為主,缺少專職文學著述時間。特別是蘇舜欽是愛國疏諫,詩文革新的先驅(qū)和闖將,35歲時就被削職為民。雖然各有豐碩成果,亦宣揚得不夠。假如都能活至老年,或各多活10年,無疑會有更多更大的成果和貢獻。其實,北宋初期,銅山三蘇在文學上的開拓革新精神及書法成就是并不亞于眉山三蘇的。其次是,銅山三蘇,由于祖籍是銅山,只易簡出生于銅山,舜元、舜欽出生于汴京(開封)。且銅山縣毀于宋末兵燹,原不歸中江縣管,元初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即中江縣成立272年后才并入中江縣的。因此,對這個縣雖存在600多年,后代的中江人及現(xiàn)在的德陽人,知道這個古縣及其地方文化遺產(chǎn)也就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為何現(xiàn)在又提出“銅山三蘇”</p><p class="ql-block"> 首先肯定這是祖國歷史文化的客觀存在,本文前已述及。明清時中江文廟供祀有易簡、舜元、舜欽“三蘇”牌位。20世紀80年代新修地方志時,1983年春綿陽市志辦及中江縣志辦已經(jīng)提出(當時中江屬綿陽),并分別發(fā)表有關(guān)蘇易簡、蘇舜欽的文史資料。中江縣志辦主編的《中江地方志通訊》第一期,出版的一篇名為《銅山十四蘇及十三賢考》的署名文章,將古銅山歷史文化名城宋代官至知縣以上(包括處士蘇伯起)的14名文人及事跡編錄出來。文中特別將《宋史》和《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有傳記的蘇易簡、蘇舜元、蘇舜飲三人抄錄出來。指出古代“銅山三蘇,易簡為首”現(xiàn)代評價“銅山三蘇,舜欽為魁”、有其時代特色及政治、文學意義。筆者1984年在《市政協(xié)文史》和1994年德陽日報發(fā)表《銅山三蘇》,明確與眉山三蘇在年齡、時代、貢獻等方面作了比較,指出弘揚與發(fā)掘地方史志文化遺產(chǎn),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三蘇、四蘇(或四君子、加蘇耆)、五蘇(加易簡之父蘇協(xié))五進土,或“文章著五蘇”,有將蘇協(xié)易為蘇伯起,這都是可以的。但提銅山三蘇為易簡、舜欽、舜元三人才是較有根據(jù)而名正言順的。</p> <p class="ql-block">這被稱為“蘇公筆”,有說的是近期造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這塊石頭像不像一條船,旁邊刻有碑文。</p> <p class="ql-block">文字依稀可見</p> <p class="ql-block">資料提供:曹安智</p><p class="ql-block">照片:龍敢、王蘭、曹安智</p><p class="ql-block">制作:李俊杰</p><p class="ql-block">日期:2021年元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