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野生鳥類大薈萃 - 近一年來我拍攝的40種鳥,攝影100張

張振宇 Alfred Zhang

16鳥圖 1. 普通翠鳥<div><br></div><div>普通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小型鳥類,體長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體重40-45克。外形和斑頭大翠鳥相似。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較藍,下體較紅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鳥上體羽色較雄鳥稍淡,多藍色,少綠色。頭頂不為綠黑色而呈灰藍色。胸、腹棕紅色,但較雄鳥為淡,且胸無灰色。幼鳥羽色較蒼淡,上體較少藍色光澤,下體羽色較淡,沾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br>棲息于有灌叢或疏林、水清澈而緩流的小河、溪澗、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單獨或成對活動。性孤獨,平時常獨棲在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巖石上,伺機獵食,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也啄食小型蛙類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鳥扎入水中后,還能保持極佳的視力,因為它的眼睛進入水中后,能迅速調(diào)整水中因為光線造成的視角反差。所以捕魚本領(lǐng)很強。<br>分布于北非、歐亞大陸、日本、印度、馬來半島、新幾內(nèi)亞和所羅門群島。<br></div> 翠鳥的翠羽由于折光的緣故,閃閃發(fā)光。以往的帝王服裝和鳳冠,用翠鳥的鳥羽作為裝飾,經(jīng)歷漫長歲月也不褪色。<div><br></div><div>點翠工藝是一項中國傳統(tǒng)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漢代已有。它是首飾制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用點翠工藝制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只要在使用過程注意保護,光澤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長時間。點翠工藝的發(fā)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晚清到民國仍然流行后因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依托于人們對漂亮美好事物的追求。現(xiàn)在已可用鵝毛、絲帶等多種材質(zhì)替代翠鳥羽毛制作點翠首飾,工藝得以傳承。<br></div><div><br></div><div>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jié)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br>關(guān)于翠羽的獲取,詳細描述有《珠翠光華》 一書中發(fā)飾篇中寫到 “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圖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顏色鮮亮,永不褪色?!?lt;br>取用翠羽雖然并不需要殺鳥取羽,但仍然過于殘忍,對翠鳥造成無法消除的傷害,被取過羽的翠鳥往往很快死亡。<br>翠羽根據(jù)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xiàn)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鳥羽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變化,生動活潑。后來,也由于保護鳥類及制作工藝的殘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燒藍工藝取代。<br>點翠工藝分為軟翠和硬翠,是根據(jù)點翠工藝所使用的翠鳥羽毛而劃分的。<br></div> 翠鳥喜歡棲息于有灌叢或樹林、水清澈而緩流的小河、溪澗、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獨,平時常獨棲在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巖石上,伺機獵食,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也啄食小型蛙類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鳥扎入水中后,還能保持極佳的視力,因為它的眼睛進入水中后,能迅速調(diào)整水中因為光線造成的視角反差。所以捕魚本領(lǐng)很強。 2. 喜鵲 - 尾巴全黑<div><br></div><div>喜鵲(學名:Pica pica)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別呈現(xiàn)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留鳥。<br>棲息地多樣,常出沒于人類活動地區(qū),喜歡將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chǎn)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br>除南美洲、大洋洲與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區(qū)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br></div> 3. 鵲鴝 (讀què qú ),尾巴有點帶白色的<div><br></div><div>鵲鴝(學名:Copsychus saularis)為雀形目鹟科鵲鴝屬的鳥類,體長約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長度約為頭長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長;尾呈凸尾狀,尾與翅幾乎等長或較翅稍長;兩性羽色相異,雄鳥上體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體前黑后白。但雌鳥則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鳥的黑色部分。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墻鳴唱,因此在中國內(nèi)地有“四喜兒”之稱。出沒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園圃,栽培地帶或樹旁灌叢,也常見于城市庭園中。食物以昆蟲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國鳥。<br></div> 喜歡翹尾 喜歡鳴唱 4. 灰喜鵲(學名:Cyanopica cyanus):屬雀形目、鴉科的中型鳥類。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體長33-40厘米。嘴、腳黑色,額至后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初級飛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長、呈凸狀具白色端斑,下體灰白色。外側(cè)尾羽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br>棲息于開闊的松林及闊葉林,公園和城鎮(zhèn)居民區(qū)。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植物果實及種子。<br>分布于西班牙半島、法國、蒙古北部、阿穆爾河流域至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至華北,西至內(nèi)蒙古、安徽省六安市月亮島上、山西、甘肅、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直至福建。 少年灰喜鵲 5. 棕背伯勞<div><br></div><div>棕背伯勞(學名:Lanius schach)屬于中型鳴禽,是伯勞中體型較大者,體長23-28厘米。喙粗壯而側(cè)扁,先端具利鉤和齒突,嘴須發(fā)達;翅短圓;尾長,圓形或楔形;跗跖強健,趾具鉤爪。頭大,背棕紅色。尾長、黑色,外側(cè)尾羽皮黃褐色。兩翅黑色具白色翼斑,額、頭頂至后頸黑色或灰色、具黑色貫眼紋。下體頦、喉白色,其余下體棕白色。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qū),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闊葉林和混交林的林緣地帶。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在樹上筑碗狀巢,產(chǎn)卵4-9枚,由雌鳥孵化約15天,雛期約15-18天,雙親哺育。分布于西亞、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br></div> 它站在高高的樹枝上或是飛在空中向下俯視,待找到目標以后,它的眼睛會牢牢將其鎖定,伺機而動,蓄勢待發(fā),然后在出其不意間將其叼住飛到棲息的樹枝上,利用尖銳的樹枝將獵物刺死,再撕碎食之,有時獵物體型太大,一次性吃不完,它就將獵物掛著風干,等饑餓時再食用。<div><br></div><div>它會利用樹枝殺死動物,所以在它常棲息的樹干上,經(jīng)常會有暗褐色的,大小不一的斑點,這些都是血跡風干后形成的,也正因為這種劊子手一般的狩獵方式,所以很多人習慣叫它們“屠夫鳥”。<br></div> 6. 白鷺<div><br></div><div>白鷺(英文名稱:Little Egret):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和黃嘴白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均習稱為“白鷺”。這4種白鷺均是中等體型(45-90厘米)的白色鷺。與牛背鷺的區(qū)別在體型較大而纖瘦,嘴及腿黑色,趾黃色,繁殖羽純白,頸背具細長飾羽,背及胸具蓑狀羽。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小白鷺和黃嘴白鷺體型小,羽冠及胸飾羽全有。<br></div> 7. 黃嘴白鷺<div><br></div><div>黃嘴白鷺(學名:Egretta eulophotes),也叫白老、唐白鷺,珍稀水禽,中型涉禽。體長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雄羽色相似,通體白色。嘴、頸、腳均長。夏季嘴橙黃色,眼先藍色,腳黑色,頭頂至枕部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叢狀羽冠;背部、兩戶生有蓑狀長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端,前頸基部的蓑羽垂至下胸。趾有四個,黃色,三前一后;前后趾位于同一平面上,前趾基部有蹼相連。冬季嘴暗褐色,下嘴基部黃色,眼先黃綠色,腳亦黃綠色,背、肩和前頸無蓑狀長羽。虹膜黃色,爪黑色。 <br>棲息于海岸峭壁樹叢、潮間帶、鹽田以及內(nèi)陸的樹林、河岸、稻田,以魚、蝦和蛙等為食,有結(jié)群營巢、修建舊巢和與池鷺、夜鷺、牛背鷺混群共域繁殖的習性。<br>主要繁殖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朝鮮、韓國和中國的東部地區(qū),越冬地主要在菲律賓、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和越南等地。<br>已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br></div> 8. 夜鷺<div><br></div><div>夜鷺(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國家三有保護動物(1、有益的野生動物; 2、有重要經(jīng)濟價值的野生動物; 3、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 “),是中型涉禽,體長46-60厘米。體較粗胖,頸較短;嘴尖細,微向下曲,黑色;脛裸出部分較少,腳和趾黃色;頭頂至背黑綠色而具金屬光澤;上體余部灰色;下體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長帶狀白色飾羽,下垂至背上,極為醒目。<br>棲息和活動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qū)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結(jié)群。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于歐洲大陸、非洲、馬達加斯加,往東經(jīng)小亞細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亞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qū)、朝鮮和日本。<br></div> 9. 池鷺<div><br></div><div>池鷺(學名:Ardeola bacchus)系典型涉禽類,體長約47厘米,翼白色、身體具褐色縱紋的鷺。繁殖羽:頭及頸深栗色,胸紫醬色。冬季:站立時具褐色縱紋,飛行時體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黃色(冬季);腿及腳綠灰色。通常無聲,爭吵時發(fā)出低沉的呱呱叫聲。棲息于稻田、池塘、沼澤、喜單只或3-5只結(jié)小群在水田或沼澤地中覓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魚類、蛙、昆蟲為主,幼雛與成鳥的食物成分相類似。繁殖期營巢于樹上或竹林間,巢呈淺圓盤狀,由樹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樹枝及菝葜藤等組成,巢內(nèi)無其他鋪墊物。5月上、中旬產(chǎn)卵,每窩產(chǎn)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國至中國及東南亞。越冬至馬來半島、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島。<br></div> 10. 白天鵝<div><br></div><div>白天鵝,學名大天鵝,別名黃嘴天鵝,隸屬脊椎動物門雁行目鴨科雁亞科天鵝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易危物種。<br></div> 11. 黑天鵝<div><br></div><div>黑天鵝(學名:Cygnus atratus):是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游禽,體長110-140厘米;翼展160-200厘米;體重3.7-8.75千克。具有天鵝種類中最長的脖子。這個細長的脖子通常呈“S”形拱起或直立。全身羽毛卷曲,體羽斑點閃爍,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為灰白色,飛羽為白色。尾長而分叉,外側(cè)羽端鈍而上翹形似豎琴。有一個明亮的蠟質(zhì)的鳥喙,為紅色或橘紅色,靠近端部有一條白色橫紋。虹膜為紅色或白色,跗跖和蹼為黑色。共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嘴較厚重。<br>原產(chǎn)于澳洲,是天鵝家族中的重要一員,為世界著名觀賞珍禽。黑天鵝棲息于海岸、海灣、湖泊等水域,成對或結(jié)群活動,食物幾乎完全是植物,各種水生植物和藻類。具有較強游牧性,遷移模式不規(guī)律,主要取決于氣候條件,遷徙時會組成成千上萬的大團體。<br></div> 黑天鵝小寶寶 12. 鴛鴦<div><br></div><div>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br>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征,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br></div> 雄性 雌性 飛翔中的雄鴛鴦 13. 牡丹鸚鵡<div><br></div><div>牡丹鸚鵡屬(學名:Agapornis. sp):該屬的鸚鵡又稱為愛情鳥,是牡丹鸚鵡屬內(nèi)所有物種的總稱。體長13-17厘米,體重40-60克,是體型最小的鸚鵡品種。身型短胖,有一條短尾,喙部相對為大,大部份牡丹鸚鵡的體羽以綠色為主,而人工配種及變種使很多的顏色出現(xiàn)。壽命約10-15年。<br>屬名的拉丁文 Agapornis取自于希臘語。希臘語中"Agape"是愛的意思,而"Ornis"則是雀鳥的意思。牡丹鸚鵡是一種非常喜歡群居及深情親切的鸚鵡,它們會與伴侶形影不離,相依相偎,而且多是會廝守終生。因為牡丹鸚鵡這個天性,英文名稱為“l(fā)ovebird”,德國人稱為"die Unzertrennlichen",而法國人則稱它們?yōu)?quot;les inséparables",意思是“不可分離”。正因為如此,牡丹鸚鵡必須成對飼養(yǎng)。野生種群分布于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群島。世界各地均有養(yǎng)殖。<br></div> 14. 白腰文鳥<div><br></div><div>白腰文鳥(學名:Lonchura striata)是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上體紅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干紋,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額、嘴基、眼先、頦、喉黑褐色,頸側(cè)和上胸栗色具淺黃色羽干紋和羽緣,下胸和腹近白色,各羽具“U”形紋。相似種斑文鳥腰不為白色,羽色亦不同。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性好結(jié)群,除繁殖期間多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jié)多成群,常成數(shù)只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節(jié)亦見數(shù)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群的結(jié)合較為緊密,無論是飛翔或是停息時,常常擠成一團。主要以稻谷、谷粒、草子、種子、果實、葉、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分布于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br></div> 15. 大山雀<div><br></div><div>大山雀(學名:Parus major):中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整個頭呈黑色,頭兩側(cè)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于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br>棲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針葉林。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螞蟻、蜂、松毛蟲、螽斯等昆蟲為食。<br>分布于中國、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歐洲、中亞、西伯利亞、遠東、朝鮮、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br></div> 16. 白鹡鸰(同白機靈讀法一樣)<div><br></div><div>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jīng)常成對活動或結(jié)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gòu)成,巢呈杯狀。每窩產(chǎn)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qū),在中國有廣泛分布。<br></div> 17. 灰鹡鸰<div><br></div><div>灰鹡鸰(學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中小型鳴禽,體長約19厘米。與黃鹡鸰的區(qū)別在上背灰色,飛行時白色翼斑和黃色的腰顯現(xiàn),且尾較長。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nèi)側(cè)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cè)尾羽具白,常做有規(guī)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經(jīng)常成對活動或結(jié)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gòu)成,巢呈杯狀。每窩產(chǎn)卵4-5枚。分布于歐亞大陸和非洲,從英國、挪威南部、瑞典南部,往南到地中海沿岸以及大西洋中的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往東經(jīng)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中亞、西伯利亞南部、蒙古,一直到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島、俄羅斯遠東、薩林島、千島群島、朝鮮和日本等地;越冬于非洲、南亞和東南亞。<br></div> 18. 松鴉(讀ya)<div><br></div><div>松鴉(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是中型鳥類,共有34個亞種。體長28-35厘米。翅短,尾長,羽毛蓬松呈絨毛狀。頭頂有羽冠,遇刺激時能夠豎直起來。羽色隨亞種而不同,云南亞種額白,頭頂黑色。其余亞種額和頭頂紅褐色,口角至喉側(cè)有一粗著的黑色頰紋。上體葡萄棕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和翅黑色,翅上有輝亮的黑、白、藍三色相間的橫斑,極為醒目。<br>松鴉是山林鳥,一年中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山上,很少見于平地。針葉林和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均可遇見。一般都遠離人居。秋天到后,開始過著游蕩生活,偶然會于城郊住宅附近見到。平常多見一對活動,秋后有結(jié)群現(xiàn)象,棲息在樹頂上,在山上卻較活躍,特別是繁殖前期。春末及夏天以昆蟲為主,也吃蜘蛛、鳥雛、鳥卵等。分布于歐洲、非洲西部和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東至日本、東南亞。<br></div> 19. 白頭鵯(讀bēi)<div><br></div><div>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臺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于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div><div>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huán),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性活潑,結(jié)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br></div><div>白頭翁常見于東亞,臺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qū),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后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br>白頭鵯吃大量的農(nóng)林業(yè)害蟲,是農(nóng)林益鳥之一,值得保護。<br></div> 20. 灰頭鵯<div><br></div><div>分布于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qū)等。<br></div> 21. 北紅尾鴝<div><br></div><div>北紅尾鴝(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兩翅黑色具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cè)一對尾羽外翈黑色。前額基部、頭側(cè)、頸側(cè)、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其余下體橙棕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體暗黃褐色。 相似種紅腹紅尾鴝頭頂至枕羽色較淡,多為灰白色,尾全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側(cè)一對尾羽外翈不為黑色。<br>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主要以昆蟲為食,多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種數(shù)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nóng)作物和樹木害蟲。<br>繁殖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從貝加爾湖西面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往東到遠東和薩哈林島,往南到中國、蒙古和朝鮮。越冬于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北部、老撾、越南和日本。<br></div> 22. 發(fā)冠卷尾<div><br></div><div>發(fā)冠卷尾(學名:Dicrurus hottentottus)是中型鳥類,體長28-35厘米。通體絨黑色綴藍綠色金屬光澤,額部具發(fā)絲狀羽冠,外側(cè)尾羽末端向上卷曲。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溝谷地帶,多在常綠闊葉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動。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主要在樹冠層活動和覓食,樹棲性。主要以金龜甲、金花蟲、蝗蟲、蚱蜢、竹節(jié)蟲、椿象、瓢蟲、螞蟻、蜂、蛇、蜻蜓、蟬等各種昆蟲為食。分布于中國、印度、緬甸、老撾、泰國、越南、中南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br></div> 23. 八哥<div><br></div><div>八哥(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體長23-28厘米。通體黑色,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翅具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黃色,腳黃色。<br>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br>八哥在中國南方的種群數(shù)量較普遍,既是重要的農(nóng)林益鳥,也是頗受歡迎的籠養(yǎng)鳥。它能模仿其他鳥的鳴叫,也能模仿簡單的人語,在國內(nèi)廣被人們籠養(yǎng),而且被引種到菲律賓和加拿大等地。<br></div> 24. 白胸苦惡鳥<div><br></div><div>白胸苦惡鳥(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屬于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嘴峰較趾骨為短;跗骨較中趾(連爪)為短;翅短圓,不善長距離飛行。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在荊棘或密草叢中,偶亦能在樹上,以細枝、水草和竹葉等編成簡陋的盤狀巢。分布于分布于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qū)和中國。<br></div> 25. 黑領(lǐng)椋鳥(學名:Sturnus nigricollis):一種大型椋鳥(讀liáng niǎo),體長27-29厘米。整個頭和下體白色,上胸黑色并向兩側(cè)延伸至后頸,形成寬闊的黑色領(lǐng)環(huán),極為醒目。腰白色,其余上體、兩翅和尾黑色,尾具白色端斑。眼周裸皮黃色,嘴黑色,腳黃色。特征極為醒目,野外不難識別。<br>主要棲息于山腳平原、草地、農(nóng)田、灌叢、荒地、草坡等開闊地帶。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以甲蟲、鱗翅目幼蟲、蝗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等。 均為留鳥。<br>分布于中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等地。 26. 綠鸚嘴鵯<div><br></div><div>綠鸚嘴鵯是比較常見的籠養(yǎng)鳴鳥,別名“藍頭公”、“青冠”。屬雀形目,鵯科,鸚嘴鵯屬。分布于我國華中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廣大地區(qū)。綠鸚嘴鵯羽色雖不十分華麗,但色澤深濃。清脆響亮的鳴聲只有雄鳥才有。此鳥分布在我國的南部。它生活在較溫暖地區(qū)的山地或平原地帶,常小群活動。綠鸚嘴鵯體長約20厘米,體重約45克。嘴短厚,呈灰黃色,上嘴向下彎曲似鸚鵡嘴,額基部為石板灰色。<br></div> 27. 蠟嘴鳥<div><br></div><div> 蠟嘴鳥亦譯 梅花雀, 舊大陸數(shù)種熱帶鳥的統(tǒng)稱,一般指雀形目(Passeriformes)梅花雀科(Estrildidae)鳥類,狹義一點指該科梅花雀族(Estrildini)鳥類,尤指梅花雀屬(Estrilda)的28種鳥,其中包括數(shù)種人們喜愛的籠鳥。以種子為食,成小群活動,營巢於高草中。多數(shù)種類褐或淡灰色,帶紅、黃或黑色;大多有細橫斑。喙圓錐形,色似封蠟,故又稱蠟嘴鳥。橫斑梅花雀(E. astrild)體長10公分(4吋),上面褐色,下面粉紅色,習見于非洲(該屬多數(shù)種的發(fā)源地),已引入巴西。淡紫梅花雀(E. coerulescens)的喙和尾紫紅色。另有一些梅花雀俗稱藍飾雀(cordon bleu)。體小(10厘米)的腰呈紅色的雀。體多白色點斑。雄鳥:緋紅,兩翼及尾近黑,兩脅、兩翼及腰有均勻的白色小點斑。雌鳥:下體灰皮黃色,上背褐,腰紅,兩翼及尾偏黑,翼上有白色點斑。亞種flavidiventris的紅色多具橙色調(diào),腹部較淡。<br>棲于平原至近3000米高山上。在山地、多在闊葉林樹上;在平原,多見于行道樹或村莊、公園高大樹上。<br></div> 28. 黑臉噪鹛<div><br></div><div>黑臉噪鹛(學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中型鳥類,體長27-32厘米。頭頂至后頸褐灰色,額、眼先、眼周、頰、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圍繞額部至頭側(cè)的寬闊黑帶,狀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鏡,極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轉(zhuǎn)為土褐色。頦、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黃色。<br>棲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地灌叢與竹叢中,也出入于庭院、人工松柏林、農(nóng)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叢內(nèi)。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jié)集群較大,可達10多只至20余只,有時和白頰噪鹛混群。屬雜食性,但主要以昆主為主,也吃其他無脊椎動物、植物果實、種子和部分農(nóng)作物。<br>分布于越南北部和中國多地。<br></div> 29. 橙翅噪鹛<div><br></div><div>橙翅噪鹛(學名:Garrulax elliotii): 中型鳥類,體長22-25厘米。頭頂深葡萄灰色或沙褐色。上體灰橄欖褐色,外側(cè)飛羽外翈藍灰色、基部橙黃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側(cè)尾羽外翈綠色而緣以橙黃色并具白色端斑。喉、胸棕褐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磚紅色。<br>棲息于海拔1500-3400米的山地和高原森林與灌叢中。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jié)多成群。常在灌叢下部枝葉間跳躍、穿梭或飛進飛出,有時亦見在林下地上落葉層間活動和覓食。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屬雜食性。所吃昆蟲主要以金龜甲等鞘翅目昆蟲居多,其次是毛蟲等鱗翅目幼蟲。<br>分布于印度和中國青海、甘肅、陜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等地。<br></div> 30. 反嘴鷸(yu)<div><br></div><div>反嘴鷸(學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是反嘴鷸科反嘴鷸屬鳥類。中型涉禽,體長40-45厘米。嘴黑色,細長而向上翹。腳亦較長,青灰色。頭頂從前額至后頸黑色,翼尖和翼上及肩部兩條帶斑黑色,其余體羽白色。飛翔時黑色頭頂、黑色翅尖,以及背間部和翅上的黑帶與白色的體羽和遠遠伸出于尾后的暗色腳形成鮮明對比,甚為醒目,野外不難識別。<br>反嘴鷸棲息于平原和半荒漠地區(qū)的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有時也棲息于海邊水塘和鹽堿沼澤地。遷徙期間亦常出現(xiàn)于水稻田和魚塘。冬季多棲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帶。主要以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br>分布于歐洲、中東、中亞、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西西伯利亞南部和外貝加爾湖地區(qū),越冬于里海南部、非洲、印度和緬甸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新疆、青海、內(nèi)蒙古、遼寧、黑龍江、吉林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廣東、福建和香港等南部沿海省區(qū),遷徙期間經(jīng)過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湖南和四川等省,偶爾也見于中國臺灣省<br></div> 31. 環(huán)頸鸻(heng) 環(huán)頸鸻(學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全長約16厘米。屬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jié)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坏?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br>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huán)境多與濕地有關(guān),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等許多國家。 32. 金鸻(heng)<div><br></div><div>金鸻(學名:Pluvialis fulva):屬中型涉禽。體重98-140克,體長230-252毫米。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黃色斑紋。翅膀又尖又長,飛行能力很強,秋天遷徒飛到很遠的地方去越冬。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br>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huán)境多與濕地有關(guān),離不開水。以甲蟲、鞘翅目、直翅目和鱗翅目昆蟲、蠕蟲、小螺、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于亞洲和北美洲靠近北冰洋及北緯高緯度的沿海地區(qū)<br></div> 33. 紅尾水鴝<div><br></div><div>紅尾水鴝(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雄鳥通體大都暗灰藍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翅褐色,具兩道白色點狀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緣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純白;下體灰色,雜以不規(guī)則的白色細斑。<br>活動于山泉溪澗中或山區(qū)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邊的巖石間、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間。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br>分布于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國、緬甸、越南、泰國等地。<br></div> 34. 烏鴉<div><br></div><div>烏鴉(學名:Corvus sp.):是雀形目鴉科鴉屬中數(shù)種黑色鳥類的俗稱。又叫老鴰,嘴大喜歡鳴叫。為雀形目中體形最大的鳥類,體長50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為烏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兩色,長喙,有的具鮮明的白色頸圈,黑羽具紫藍色金屬光澤;翅遠長于尾;嘴、腿及腳純黑色。鼻孔距前額約為嘴長的1/3,鼻須硬直,達到嘴的中部。<br>主要棲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次生雜木林、人工林等各種森林類型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大多為留鳥。集群性強,一群可達幾萬只。群居在樹林中或田野間,為森林草原鳥類,多在樹上營巢。主要在地上覓食,步態(tài)穩(wěn)重。除少數(shù)種類外,常結(jié)群營巢,并在秋冬季節(jié)混群游蕩。行為復雜,表現(xiàn)有較強的智力和社會性活動。一般性格兇悍,富于侵略習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內(nèi)的卵和雛鳥。雜食性,吃谷物、漿果、昆蟲、腐肉及其他鳥類的蛋。很多種類喜食腐肉。分布幾乎遍及全球。<br></div> 35. 戴勝<div><br></div><div>戴勝(學名:Upupa epops):共有8個亞種。依不同亞種體長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體重55-80克。頭頂羽冠長而闊,呈扇形。顏包為棕紅色或沙粉紅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頭側(cè)和后頸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雜有淡棕白色寬闊橫斑。初級飛羽黑色,飛羽中部具一道寬闊的白色橫斑,其余飛羽具多道白色橫斑。翅上覆羽黑色,也具較寬的白色或棕白色橫斑。腰白色,尾羽黑色而中部具一白色橫斑。頦、喉和上胸葡萄棕色。腹白色而雜有褐色縱紋。虹膜暗褐色。嘴細長而向下彎曲,黑色,基部淡肉色,腳和趾鉛色或褐色。<br>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nóng)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以蟲類為食,在樹上的洞內(nèi)做窩。性活潑,喜開闊潮濕地面,長長的嘴在地面翻動尋找食物。有警情時冠羽立起,起飛后松懈下來。每年5、6月份繁殖,選擇天然樹洞和啄木鳥鑿空的蛀樹孔里營巢產(chǎn)卵,有時也建窩在巖石縫隙、堤岸洼坑、斷墻殘垣的窟窿中。每窩產(chǎn)卵5-9枚。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北非地區(qū),在中國有廣泛分布。戴勝鳥是以色列國鳥,《那年那兔那些事》里的戴勝鳥即代指以色列。<br></div> 36. 烏鶇(同東同一發(fā)音)<div><br></div><div>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是鳥綱、鶇科的鳥類。體重55-126克,體長210-296毫米;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br>棲息于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從數(shù)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見,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烏鶇是瑞典國鳥。<br></div> 37. 珠頸斑鳩(jiū)<div><br></div><div>珠頸斑鳩(學名:Spilopelia chinensis),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是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qū)以及中國南方廣大地區(qū)的一種常見的斑鳩。<br>珠頸斑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是中國東部和南部最為常見的野生鴿形目鳥類,俗稱“野鴿子”。體長30厘米左右,和鴿子大小相似。通體褐色,頸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頸部兩側(cè)為黑色,密布白色點斑,像許許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頸部,為本種最為顯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頸”斑鳩。不過這個珍珠斑點只有成年的珠頸斑鳩才有,幼鳥是沒有的(此外,印度還有一個亞種也是沒有“珍珠”的),且幼鳥的顏色也沒有成鳥那樣鮮艷。<br></div> 38. 山斑鳩(jiū)<div><br></div><div>山斑鳩(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鳩鴿科斑鳩屬的鳥類,共有6個亞種。體長約32厘米,嘴爪平直或稍彎曲,嘴基部柔軟,被以蠟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質(zhì);頸和腳均較短,脛全被羽。上體的深色扇貝斑紋體羽羽緣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淺灰。下體多偏粉色,腳紅色。起飛時帶有高頻“噗噗”聲。成對或單獨活動,多在開闊農(nóng)耕區(qū)、村莊及房前屋后、寺院周圍,或小溝渠附近,取食于地面。食物多為帶顆谷類。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亞、日本、中國大陸及臺灣。北方鳥南下越冬。<br></div> 39. 海鷗<div><br></div><div>海鷗(學名:Larus canus):是鳥綱、鷗科的一種中等體型的海鳥。體重394-586克;體長451-510毫米。壽命24年。成鳥夏羽:頭、頸白色,背、肩石板灰色;翅上覆羽亦為石板灰色,與背同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為純白色。初級飛羽羽尖白色,具大塊的白色翼鏡。冬季頭及頸散見褐色細紋,有時嘴尖有黑色。虹膜黃色;嘴、腳和趾淺綠黃色。<br>海鷗是候鳥。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北極苔原、森林苔原、荒漠、草地的河流、湖泊、水塘和沼澤中,冬季主要棲息于海岸、河口和港灣。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或在空中飛翔。在海邊和海港,成群的漂浮在水面上,游泳和覓食。海鷗以海濱小魚、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以及耕地里的蠕蟲和蠐螬為食。<br></div> 40. 赤麻鴨<div><br></div><div>赤麻鴨(學名:Tadorna ferruginea)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千克,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huán)。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棲息于開闊草原、湖泊、農(nóng)田等環(huán)境中,以各種谷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chǎn)卵6-15枚,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責孵卵。主要繁殖于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和東部,越冬在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印度、緬甸、泰國和非洲尼羅河流域等地。<br></div> 41. 麻雀<div><br></div><div>麻雀(Passer):是文鳥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tǒng)稱。它們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外側(cè)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除樹麻雀外,雌雄均異色。<br>世界共27種,其中5種分布在中國境內(nèi)。分布相當廣泛。除極寒冷的南北極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br></div> 《100張完》<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