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我站在太行之巔俯瞰巍峨大地,山風裹挾著陣陣寒意浸嗜著我的肌體。此刻,我顧不上寒冷,太行的雄渾壯闊占據(jù)了我的腦海,紅褐色的巖壁溫暖著我的內(nèi)心。我支好三腳架,遙望東方,靜候那美好的時刻</p><p class="ql-block"> 耳邊突然響起了領(lǐng)隊的話聲,聽著那一口近似的鄉(xiāng)音,我想起了我的父親。父親出生在山西長治沁源縣,上世紀四十年代,他正是從這里隨著解放大軍走出中原,走向江南走向福建。站在山上,我仿佛看見他的身影一步步從這里走向遠方……</p> <p><br></p><p><br></p><p>偉岸太行</p> <p>巍巍太行山綿延八百里,雄渾偉岸!它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嶺都深深地鐫刻著華夏文明的內(nèi)涵</p><p>它從遠古走來,華夏祖先炎帝在這里開拓耕耘,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遠古神話,凝集了太行的品質(zhì)精華。太行山更是中華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撓的象征,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娘子關(guān)戰(zhàn)役,忻口戰(zhàn)役,以及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耳熟能詳?shù)碾u毛信、王二小放牛、狼牙山五壯士等可歌可泣的故事都誕生于此</p> <p><br></p><p>紅果映山紅</p> <p><br></p><p>上世紀修建的三省橋。大橋的前方是山西省,左側(cè)是河南省,右側(cè)歸河北省。如今這座橋已列入危橋,禁止通行了</p> <p><br></p><p>峽谷秋色</p> <p><br></p><p>虹霓村</p> <p><br></p><p>井底村(又名神龍灣村)因井底掛壁公路而聞名</p> <p><br></p><p>大山盤旋路</p> <p><br></p><p>遠遠望去,西井村位于凹型大山的山腰處</p> <p><br></p><p>西井村與連接外部的崎嶇山路,因路況險峻稱為天路</p> <p><br></p><p>西井村局部</p> <p><br></p><p>西井村的孩子們要到幾十公里外山腳下的學校去讀書,因山高路遠,只能由村民們輪換著接送,每周五下午接回,周日下午再送到山下學校。</p><p>我們?nèi)サ哪翘烨》曛芪逑挛?,在盤山路上巧遇到孩子們回家</p> <p><br></p><p>萬仙山峽谷</p> <p><br></p><p>柏尖山寺雄居山巔</p> <p><br></p><p>俯瞰柏尖山寺建筑群</p> <p><br></p><p>蜿蜒的山路蜿蜒的田</p> <p class="ql-block">太行線條</p> <p><br></p><p>漳河大拐彎。在河道的外圍,依稀可見紅旗渠沿著山體蜿蜒</p> <p><br></p><p>大山腳下的高家臺村</p> <p><br></p><p>高家臺村全貌</p> <p><br></p><p><br></p><p>太行的柿子太行的秋</p> <p>每年的十月中下旬霜降過后,山里一樹又一樹的柿子紅彤彤掛滿枝頭,柿子還沒軟就采摘下來,去皮,懸掛、晾曬、出霜,做成美味的柿餅</p><p>除了柿子,太行山的山楂,花椒也很有名,山村的曬秋情景賞心悅目,無法釋懷</p> <p><br></p><p>落葉渲染了秋天,紅果殷實了流年</p> <p><br></p><p><br></p><p>紅旗渠精神世代傳承</p> <p>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林縣30萬太行兒女在懸崖峭壁上苦戰(zhàn)10個春秋,建造成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周總理接見外賓時興奮地說:我們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p> <p><br></p><p>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zhèn)。紅旗渠體現(xiàn)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不朽時代精神</p><p><br></p><p>紅旗渠渠首處</p> <p><br></p><p>空中俯瞰漳河水道右側(cè)依山而建的紅旗渠九連環(huán)</p> <div><br></div><div>紅旗渠的引水量已經(jīng)超出了漳河水流量的一半以上,旱季,漳河甚至出現(xiàn)了斷流,但紅旗渠里的水量仍得到保證</div> <p><br></p><p><br></p><p>世界奇觀——掛壁公路</p> <p>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隔離了外面的世界,太行人以超乎想象的毅力與堅韌創(chuàng)造了掛壁公路這一世間奇跡。國內(nèi)目前現(xiàn)有的八條掛壁公路集中在太行山南部,成為中國僅有,世界罕見的道路交通建筑奇觀</p> <p><br></p><p>井底掛壁公路又名神龍灣掛壁公路,修建時間:1985.6-2000.1,長度1500米,側(cè)窗:35個</p><p>從入口處可以看出,這條線路近期又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加固整修,沿途增加了許多鋼筋混泥土框架柱,穩(wěn)固了洞壁巖土結(jié)構(gòu)</p> <p><br></p><p>郭亮掛壁公路(郭亮絕壁長廊)位于河南省輝縣市沙窯鄉(xiāng)郭亮村。修建時間: 1972.3-1977.5,長度1300米,側(cè)窗:35個</p> <p><br></p><p>這條線路已經(jīng)成為著名旅游景區(qū),每天有大量游客前來觀賞</p> <p><br></p><p>為了施工方便和開通后自然光照,掛壁公路多貼壁而鑿,相隔十余米旁開一側(cè)窗。從遠處望去,這一線側(cè)窗勾勒出隧洞的走向。</p> <p><br></p><p>黑夜降臨,掛壁公路亮起來了,形成金光穿洞的獨特景觀</p> <p><br></p><p>俯瞰掛壁公路</p> <div><br></div><div>掛壁公路開通前,郭亮村有一條在近乎直立的巖壁上開鑿的天梯,村民外出只能在天梯上爬上爬下</div> <p><br></p><p>萬仙山、郭亮掛壁公路全景</p> <p><br></p><p><br></p><p>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歷史</p> <p> 八百里太行神秘而美麗,流傳著無數(shù)古老的神話故事。位于太行山腳下的河南安陽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城市范圍,長期固定在一處的國都, 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國最早的古都,中華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發(fā)現(xiàn)于此,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后母戊大方鼎(曾用名:司母戊大方鼎)也出土在此</p> <p><br></p><p>3300多年前,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一直到西周滅掉殷商,期間共傳位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之久,這里史稱殷都</p> <div><br></div><div>殷墟遺址</div> <p><br></p><p>“一片甲骨驚天下!”——殷墟出土甲骨文遺址</p><p>甲骨文是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使現(xiàn)代人類有機會深入認識湮沒已久的商代歷史,從而得知3000多年前人類的生存形態(tài)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p> <div><br></div><div>殷墟出土青銅器</div> <p><br></p><p>設(shè)于安陽的國家文字博物館</p> <p>由太行山脈發(fā)源的一條河流經(jīng)安陽,它就是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記載的洹水,同時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xiàn)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所以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p> <p><br></p><p>安陽文峰塔又叫天寧寺塔,始建于后周文順二年(952年),是古城安陽的標志性建筑,因其獨特的上大下小傘狀土木建筑結(jié)構(gòu)而聞名于世,這種形狀的古塔在中國僅此一例</p> <p><br></p><p>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