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蘇州河上的橋

崔東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年隨著上海市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和環(huán)保力度的加大,為滿足廣大市民對提高生活品質(zhì)的需求,蘇州河兩岸也在整修,大部分岸段由過去的廠房倉庫改造成了步行觀光通道,所以經(jīng)常去走走。看得多了,除了對蘇州河水變清、岸添綠、樓換顏,煥發(fā)得愈發(fā)漂亮由衷地贊嘆外,就是對橫跨河兩岸不同式樣的橋梁產(chǎn)生了興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準備,編寫了這本關(guān)于蘇州河橋梁的相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蘇州河的大名叫吳淞江,其發(fā)源于蘇州市吳江區(qū)的太湖東南端,一路向東在上海市中心的外灘流入黃浦江,上海境內(nèi)為53.1公里。截止到發(fā)稿時在老市區(qū)從河口算起到外環(huán)線共有31處各類橋梁34座。這本相冊的圖片就是按照橋所處的位置,沿蘇州河溯流而上自東向西依次編排的,并將沿岸有特色、有紀念意義的建筑圖片也收錄了幾張。還有,依照蘇州河自西向東的基本流向,將其左岸方向稱為北,右岸方向稱為南,特此說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蘇州河相關(guān)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看看篇尾的附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現(xiàn)在就請朋友們撥冗瀏覽一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外白渡橋(一)——此橋位于蘇州河河口,建成于1907年,是蘇州河上第一座全鋼桁梁結(jié)構(gòu)的橋梁。之所以叫這個有點另類的名字并不是因為它的顏色白,有一種說法是:因其建在旁邊的“外灘公園”外,當(dāng)年建好后又不收通行費,人們便給它起了這個名字。外白渡橋南接外灘中山東一路,北連大名路,不僅是市中心南北交通要道,而且也是上海歷史最久遠、最著名的景觀橋。此橋于2008年歷經(jīng)百年風(fēng)雨移至船廠進行大修,橋身整體被巨大拖船拖離橋位的場面,成為那年人們爭相目睹的一大奇觀。此圖片橋身背景是位于黃浦江東岸陸家嘴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和高樓大廈群。在其西側(cè)的乍浦路橋上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橋(二)——蘇州河口的黎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橋(三)——入夜后的蘇州河河口與亮起景觀燈的橋體。圖片中淺咖啡色的大樓是上海大廈,即原來赫赫有名的百老匯。在一些紀錄片中??梢钥吹剑航夥派虾r,解放軍戰(zhàn)士將樹在其樓頂、全市最高的一面“青天白日旗”扯下拋向地面的場景。在河口南岸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橋(四)——夏日夕陽下駐足河口,視野所及景染金黃。這天是陰歷七月十二,也許是受到這美景的誘惑,天還沒黑,大半個月亮就迫不及待地“跑”出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橋(五)——從黃浦江東岸向西拍攝的蘇州河河口,近景為黃浦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橋(六)——河口。一江秋水源姑蘇,東匯黃浦情意篤。河口璀璨紅塔聳,金星合月祭英雄(注:金星合月是一種天文現(xiàn)象,通俗地說就是一個月內(nèi)人們看到的一次相互離得最近的金星與月亮。紅塔即人民英雄紀念塔。)。此圖片是深秋季節(jié)在北外灘拍攝的蘇州河河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乍浦路橋(一)——1927年將原建于1873年的木橋拆除改建為現(xiàn)在看到的3孔橋洞鋼筋混凝土橋,呈典型的古典歐式風(fēng)格,因其建于外白渡橋近旁,當(dāng)年過橋也不收費,故曾被稱作“二白渡橋”。乍浦路橋南連南蘇州路,斜接虎丘路,北接乍浦路,是廣大攝影愛好者拍攝外灘源和黃浦江對岸陸家嘴景觀的最佳據(jù)點。這張圖片是在外白渡橋上自東向西拍攝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橋(二)——同一角度的夜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橋(三)——自西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橋(四)——七?彩之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橋(五)——在橋上攝影的人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四川路橋(一)——此處原是蘇州河上的一個渡口,名叫“二壩郎渡口”。1923年建此橋,建筑風(fēng)格與東側(cè)的乍浦路橋相似。因橋北堍西側(cè)建有當(dāng)年中國最大的郵政局大樓,故稱其為“郵政局橋”。1943年按橋兩端銜接馬路的名稱改為現(xiàn)名。在電影《戰(zhàn)上?!分腥藗兛吹降慕夥跑姂?zhàn)士血戰(zhàn)蘇州河的場面就在此處。自西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路橋(二)——朝陽中的橋與倒影。自東向西拍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路橋(三)——被黃昏彩云眷顧著的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路橋(四)——夜色下的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河南路橋(一)——清晨短暫的靜謐。1885年在這里曾建過6孔木橋,由于此處曾是從蘇州河口算起的第三座擺渡碼頭,故名曰“三擺渡橋”。1925年改建成為歐式鋼筋混凝土橋,因橋北堍旁有座“天后宮”媽祖廟,曾被稱為“天后宮橋”。2006年已成為危橋的老橋被拆除,隨后建了這座繼承其傳統(tǒng)風(fēng)格的橋梁,不過可比原來寬大多了,因為河南路是老市區(qū)東部的交通大動脈呦。這張圖片是從東向西拍攝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南路橋(二)——清晨時分自西向東拍攝的橋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南路橋(三)——與黃昏的約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南路橋(四)——景觀燈把橋身扮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山西路橋(一)——這里的清晨靜悄悄……。朝陽聚焦在“科技京城”大廈樓頂,“星芒”閃耀,給人以神圣感。山西路原名叫“盆湯弄”,上世紀30年代曾在此處建了一座同名的簡易木橋,后因已成為危橋,逐于1950年拆除。2007年為了配合鄰旁河南路橋的改建,建造了這座一跨過河的鋼結(jié)構(gòu)非機動車人行橋。由東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西路橋(二)——江南深秋降寒霜,小橋黃昏戀暖陽。最近橋梁經(jīng)過維修,噴涂了新的顏色。自西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福建路橋(一)——1885年這里曾建了一座木橋,名曰“老閘橋”。因為此處河道上曾有過一座明代海瑞(1569年,時任欽差總督糧道巡撫應(yīng)天十府。)來此治水期間修建的阻擋潮水倒灌的石閘,100多年后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造成了石閘橋,故留下此名(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它是鴉片戰(zhàn)爭之前在蘇州河上所建的第一座橋,并且也是戰(zhàn)爭前夕僅存的橋梁。)。1946年老木橋因年久損壞嚴重被拆除。由于這里是市中心區(qū)南北重要通道,后又相繼建過兩座,均因各種原因被拆除。這座是2004年重新建造的鋼筋混凝土橋,而且橋欄、橋臺階都是用花崗巖修造的,非常漂亮大氣。本圖片是在黃昏時分其西側(cè)的浙江路橋上拍攝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建路橋(二)——橋身新安裝了景觀燈。自東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浙江路橋(一)——1906年當(dāng)時的租界工部局拆了過去的老木橋,遂即建造了這座蘇州河上第二座全鋼桁梁結(jié)構(gòu)的橋梁(另一座是外白渡橋),呈魚腹式樣。因其西側(cè)南岸原來有一座運垃圾的碼頭,此橋建造得又比其西面的西藏路橋早,故人們俗稱之為“老垃圾橋”。1908年橋梁建成時還鋪設(shè)了電車軌道,上海由此(當(dāng)然還包括其他馬路與其先后腳修建的電車軌道)成為了中國最早通電車的城市之一。2015年對這座已有107歲高齡的老橋進行了移岸大修,現(xiàn)在已煥然一新。自西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浙江路橋(二)——“好魚”知時節(jié),……隨風(fēng)潛入夜。今天是浦東開發(fā)開放30周年喜慶的日子(2020年11月12日),輕風(fēng)習(xí)習(xí)?!颁擊~”也來慶祝一下,趁著夜色亮一亮。?自東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浙江路橋(三)——“鋼魚”亮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西藏路橋(一)——此處原來的橋始建于1922年,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因以前西藏路叫泥城路,故名曰“泥城橋”,到現(xiàn)在一些老人還這樣稱呼。當(dāng)年百姓也稱其為“新垃圾橋”?,F(xiàn)在看到的這座橋是2003年仿照老橋式樣重新建造的,不過要寬、長多了。由西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藏路橋(二)——橋梁近景(天空背景做成了流動的。)。圖片中右側(cè)即是著名的“四行倉庫”,現(xiàn)在正在熱映反映這段抗戰(zhàn)歷史的影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藏路橋(三)——四行倉庫。當(dāng)年這里曾是金城、中南、大陸、鹽業(yè)四家銀行的聯(lián)合倉庫,故名。1937年10月中國軍隊由副團長謝晉元率領(lǐng)在此處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被譽為“八百壯士”。圖為倉庫西側(cè)至今仍遺留著累累彈痕的墻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藏路橋(四)——“我也亮一亮!”自東向西拍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烏鎮(zhèn)路橋(一)——最早的烏鎮(zhèn)路橋是始建于1929年的6孔木橋,二戰(zhàn)時毀于日軍炮火。1948年又建了一座,也因老舊于1999年拆除?,F(xiàn)在看到的這座橋是2009年重新建造的。從圖片上可以看出,由于這些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手頭富裕了,人們已經(jīng)注意把橋造得漂亮了。由西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烏鎮(zhèn)路橋(二)——“今天空氣質(zhì)量指數(shù)20……” 藍天白云。圖片由東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烏鎮(zhèn)路橋(三)——黃昏時分橋上空的火燒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0.新閘橋(一)——清雍正13年(1735年)曾在這里建過一座擋潮水的石閘,且閘上鋪設(shè)了可移動的木板,成了可來往通行的橋。因其下游(福建路橋處)的石閘修建在先,故稱此處為“新閘”,而后所建的橋也都順理成章地被稱為了“新閘橋”?,F(xiàn)在看到的這座一跨過河的鋼桁架橋就是1999年在拆除了1916年建的鋼架橋后重新修建的。也正是因為河中的這兩座石閘,這附近的蘇州河北岸被稱為了“閘北”。此橋南接新橋路,北連大統(tǒng)路。自東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閘橋(二)——原福新面粉廠廠房。該廠位于橋西側(cè)蘇州河北岸,為榮氏家族創(chuàng)辦。它是當(dāng)年上海機制面粉工業(yè)影響最大的企業(yè),所生產(chǎn)的“兵船牌”面粉很有名氣。圖片左下角黏貼的是鑲嵌在廠房前河岸邊的工廠簡介金屬牌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成都路橋(南北高架橋)(一)——1993年為配合市中心南北高架路的建設(shè)修建此橋,其實它也是高架路的組成部分,因此并沒有自己專門的名稱,我是根據(jù)其在蘇州河近岸南有入口、北有出口,且靠近市中心一側(cè)南橋堍銜接成都路,人們也習(xí)慣了這么叫,所以才如此稱呼的。這張圖片拍攝于今年陰歷8月22日,下弦月大白天懸掛在偏西的晴空里,一時間似有感悟,不諳詩詞格律的我,心里竟也冒出了幾句來:“弦月追日暖,半影落江寒。趨利須避害,采風(fēng)發(fā)感言。”見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都路橋(南北高架橋)(二)——彩云飛渡黃昏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都路橋(南北高架橋)(三)——流光溢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恒豐路橋(一)——1903年曾在此處建過一座木桁架橋,雖說年代不算最早,結(jié)構(gòu)上也沒有鮮明的特色,但卻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它是當(dāng)年為抵御租界當(dāng)局的侵蝕,仿效西方先進的市政管理模式,華商在蘇州河上建的第一座大型建筑物,名曰“匯通橋”,又被稱作“新大橋”。因橋南堍有一處外國人開辦的舢板賽船總會,俗稱舢板廠,老百姓亦稱其為“舢板廠橋”。而后這里又相繼建過三座都因各種原因拆除了。這座橋是1987年重新建造的,南連原租界地的石門二路,北接恒豐路,是老市中心偏西區(qū)域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恒豐路橋(二)——被周圍高樓大廈簇擁著的橋身。這是在其東側(cè)南北高架橋下向西拍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恒豐路橋(三)——黃昏時分彩云下橋西景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昌平路橋(一)——此橋于2018年開工建設(shè),現(xiàn)在尚未通車。因橋的形象設(shè)計取用了“明眸善睞”之意,故還沒完工就已經(jīng)被人們喻為“蘇州河之眼”了。此橋南(西南側(cè))接昌平路,北(東北側(cè))連恒通路,將來一定是連接新老靜安區(qū)的繁忙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昌平路橋(二)——據(jù)工地上的人說,昌平路橋工程接近完工,這幾天在測試景觀燈?!芭叮桥恼盏暮脮r候!”我暗想。當(dāng)晚果然將炫目的色彩、耀眼的光芒攝入了鏡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昌平路橋(三)——“夜明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昌平路橋(四)——雨霧中的橋身近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4.普濟路橋——此橋南(西南側(cè))連海防路,北(東北側(cè))接普濟路,是為方便靜安區(qū)與原閘北區(qū)之間的交通,建造的僅供行人與非機動車通行的簡易橋梁。圖片上看到的這座橋是2009年重新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長壽路橋(一)——這里原來有一座橋梁,二戰(zhàn)時毀于日軍炮火。此橋于1951開工建設(shè),是解放后在蘇州河上建的第一座橋梁。俗話說:“蘇州河十八道彎”,這里的河道已完全變化成南北走向,其西接長壽路,東連天目西路。1996~1998年對橋身進行了拓寬改造加固,成為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自南向北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長壽路橋(二)——清冽冬日里的橋。午前自南向北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長壽路橋(三)——夕陽彩霞。自北向南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長壽路橋(四)——靜安國際中心。因這里的河道為南北走向,其位于橋南側(cè)河?xùn)|岸,原是解放前朱氏家族開辦的裕通面粉廠所在地。圖片中門樓右側(cè)二層紅屋頂小樓就是整修一新的當(dāng)年面粉廠的辦公樓。現(xiàn)在這里則是集商貿(mào)辦公、購物、休閑娛樂、精品酒樓于一體的高檔商務(wù)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6.昌化路橋(一)——解放初這里曾建了一座橋,時稱“歸化橋”。因有人提出“歸化”一詞有影射少數(shù)民族之嫌,逐于1957年改為現(xiàn)名。圖片上看到的這座是2001年重新修建的鋼拱梁橋。橋右側(cè)的建筑是正在建造著的“天安陽光商務(wù)廣場”,據(jù)說當(dāng)初建筑形象設(shè)計的靈感源自黃山群峰兀立的景象,但依人們看,其造型更似傳說中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此橋南接昌化路,北連中潭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昌化路橋(二)——夕陽下的“空中花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7.江寧路橋(一)——1929年這里曾建了一座五孔木橋,因橋北側(cè)有座“中央造幣廠”,故稱為“造幣廠橋”。此橋是2011年重建的,南(東側(cè))接江寧路,北(西側(cè))連光復(fù)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寧路橋(二)——原造幣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8.西康路橋(一)——早年這里有一座渡口,名曰“小沙渡”,1981年撤渡建橋。2011年為配合蘇州河景觀工程,對橋梁進行了大修改造,裝修得面貌一新。此橋南(東南側(cè))接西康路,北(西北側(cè))連光復(fù)西路,為一座供行人、非機動車通行的橋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康路橋(二)——晚霞西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鎮(zhèn)坪路橋(一)——過去這里沒有橋,為解決靜安、普陀兩區(qū)南北交通問題,2007年修建了這座南接常德路,北連鎮(zhèn)坪路4車道、兩側(cè)設(shè)有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橋梁。自東向西拍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鎮(zhèn)坪路橋(二)——夕陽西下,落日熔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鎮(zhèn)坪路橋(三)——此橋附近蘇州河北岸的景色(光復(fù)西路東新路交界處),過去這些河邊“下只角”的地方舊貌換新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保成橋(一)——水光旖旎岸染秋。寶成橋過去稱葉家宅路橋。1930年這里曾建過一座5孔木質(zhì)人行橋,供相鄰工廠職工上下班使用。后被日軍炸毀,1938年修復(fù)。1971年重新建造了這座鋼筋混凝土橋。因葉家宅路原名叫寶成弄,好聽又吉祥,故橋建成后取了這個名字。此橋南(東南側(cè))接葉家宅路、與長壽路相鄰,北(西北側(cè))與光復(fù)西路相連,是一座僅供行人與非機動車通行的橋梁。背景樓群是普陀區(qū)新修建的住宅小區(qū),名曰“蘇堤春曉”。自東(北岸)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成橋(二)——自東(南岸)向西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成橋(三)——自西(北岸)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1.武寧路橋——此橋是2009年重建的,因其形象酷似巴黎“亞歷山大三世橋”,曾被一些媒體喻為“蘇州河上最漂亮的橋”。此橋南(東南側(cè))、北(西北側(cè))兩側(cè)分別連接武寧南路與武寧路,是滬西地區(qū)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自西向東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2.曹楊路橋(一)——這里原來是渡口,后建有東、西兩座橋,分別于上個世紀60、70年代拆除。其中東橋叫曹家渡橋,俗稱三官堂橋?,F(xiàn)在看到的橋是1976年在原東橋位置上重新建造的當(dāng)時工藝最復(fù)雜的預(yù)應(yīng)力鋼筋混凝土橋。此橋南接江蘇北路,北連曹楊路,是滬西地區(qū)的交通大動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曹楊路橋(二)——橋西夜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3.華政橋——此橋亦稱校園橋,位于華東政法大學(xué)(原來的圣約翰大學(xué))校園內(nèi),以連接處于蘇州河兩岸的校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4.凱旋路橋(一)——當(dāng)年這里曾有一座滬杭鐵路上的橋梁,也供行人通行,是1915年建造的鋼結(jié)構(gòu)橋梁。1997年在此處修建了地鐵3、4號線軌交橋,并同時建造了這座并行的凱旋路橋(公路橋)。這張照片是在公路橋一側(cè)(東側(cè))拍攝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凱旋路橋(二)——在軌交橋一側(cè)(西側(cè))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5.中山西路三號橋——此橋位于滬西內(nèi)環(huán)高架橋內(nèi)側(cè)(東側(cè)),南接中山西路,北連中山北路,始建于1960年,1985大修后成為現(xiàn)狀。因1930年興建中山路時這里曾建了該路自南而北的第三座橋,故留下了這個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6.強家角橋(一)——這里原來是渡口,河南岸曾有個叫強家角的村子,1997年建成此橋,故名。是年12月16日橋開通時,這里便成為了蘇州河上最后一座停航的渡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座橋也成了上海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歷史見證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強家角橋(二)——小橋夜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強家角橋(三)——鑲嵌在此橋東側(cè)防汛墻上介紹蘇州河橋的水泥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7.古北路橋——此地原名周家橋,曾有過一座名叫“大渡河路橋”的人行橋,2004年改建成此橋。橋梁南北走向,南起長寧區(qū)天山支路與古北路路口,北止于普陀區(qū)大渡河路光復(fù)西路路口。目前是滬西內(nèi)環(huán)、中環(huán)之間的一條城市次干道,也是進出滬寧、滬杭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8.瀘定路橋——此橋2010年建成通車。南起長寧區(qū)威寧路天山路路口,北止于普陀區(qū)瀘定路云嶺東路路口。是離滬西中環(huán)線(此橋居內(nèi)側(cè))距離最近的橋梁(注:圖片天空背景做成了流動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9.真北路橋(一)——早在1932年此處附近就建有一座木橋,名為北新涇橋。1964年拆除,同時移至現(xiàn)址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1992年對橋梁進行了改造并改為現(xiàn)名。2000年配合中環(huán)高架路的建設(shè)又對橋梁進行了系統(tǒng)改造,形成了現(xiàn)在中環(huán)高架橋分兩股列兩側(cè),真北路橋夾中間三橋并行過河的景象。瞧!線路夠復(fù)雜的吧!自東向西拍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北路橋(二)——從東側(cè)拍到的橋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0.祁連山南路橋——這是位于滬西中環(huán)和外環(huán)之間唯一的一座橋梁。此橋南接長寧區(qū)淞虹路,北連普陀區(qū)祁連山南路,于2007年開工建設(sh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1.外環(huán)線吳淞路橋(一)——此橋于1997年開工建設(shè),是市外環(huán)線公路中重要一部分,由兩座橋梁組成,為并聯(lián)復(fù)線橋。這張圖片拍的是自南向北通行的橋梁(東側(c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外環(huán)線吳淞路橋(二)——此圖為自北向南通行的橋梁(西側(cè))。在橋邊等了10分鐘,橋上的車輛始終首尾相連,硬是沒有拍到清靜的橋梁,如果全長99公里的外環(huán)線都這樣真不得了!</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謝謝您的瀏覽!</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附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凝望歷史的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前單位幾處地址離蘇州河都很近,僅在河口邊的二層小紅樓里就工作了整整十一年。正是因為與她(蘇州河)接觸得太多,對其愛之深哀之甚感情復(fù)雜。這里是蘇州河的末梢,兩岸歷史性保護建筑眾多,洋樓林立,又緊挨著外灘,南京東路商業(yè)街就在其南面2~3百米處,是上海最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和商務(wù)區(qū),漂亮?xí)r尚繁榮。然而上個世紀因嚴重的工業(yè)污染,河道黑臭,令人掩鼻,恰似留在美人臉上的一道傷疤,毀了容,看著心痛。不僅蘇州河以及岸邊曾是這二元結(jié)構(gòu)的矛盾體,再留意一下河上的橋梁也是形態(tài)、風(fēng)格迥異,美學(xué)水平差距明顯。以前常會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探究竟的想法愈發(fā)地強烈并進而萌生了通過編寫一本蘇州河橋梁的相冊來閱讀蘇州河有關(guān)歷史的心思。然而想法一旦付諸實施卻并不容易!從外灘蘇州河口算起,一路向西到外環(huán)線共有31處各類橋梁34座,如果不將在近岸沒有出入口的高架路橋和軌交橋計算在內(nèi),則有29座,分布比較遠。為了拍到比較理想的照片還得要跑好幾趟,其過程自是一番辛苦不說,待到深入關(guān)注這段蘇州河的歷史,卻驀然發(fā)覺自己無意中闖進了知識的黑洞!似盲人摸象。有關(guān)書籍沒有找到,網(wǎng)上的資料少又比較籠統(tǒng),且有出入,竟導(dǎo)致不知該如何下手編寫這些文字。后來通過分析歸納,查閱相關(guān)歷史地圖進行比對,整理出自認為比較合理、可信的說法,現(xiàn)在還是不怕見笑壯著膽子把它寫出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朝陽下位于蘇州河河口南岸的二層小紅樓(左側(cè)),即早先的劃船俱樂部,圖右側(cè)是老教堂——新天安堂,這兩座建筑都具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小紅樓是我工作了十一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蘇州河的大名叫吳淞江,其發(fā)源于蘇州市吳江區(qū)的太湖瓜涇口(一說發(fā)源于該區(qū)的垂虹橋),一路向東在上海市中心的外白渡橋處流入黃浦江,全長133.4公里(一說為125公里),在上海境內(nèi)為53.1公里。至于說到為什么上海人把在上海的吳淞江稱作蘇州河的由來,則是近代上海開埠后,初來乍到的英國人因能溯流而上到達“天堂”蘇州,便給這條江起了這個俗稱,上海人也已認可了這個小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是挺簡單嘛?有什么犯難不好寫的?”朋友們會問了。哦,可沒那么簡單!古吳淞江可不是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只有30~50米寬的小河,曾是平均寬度10余華里、出??诰箤掃_20公里的浩浩蕩蕩的大江。南宋后由于江南人口大量增加,對吳淞江下游地域的無序圍墾,阻礙了太湖泄洪通道,加之流水不暢釀成的河道自然壅塞,吳淞江逐漸演變成了澇不能排、旱無水可灌的“害河”,百姓叫苦不迭。至明代太湖下游的水旱災(zāi)害愈發(fā)嚴重,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當(dāng)時的吳淞江在上海的河道是在如今閘北、虹口的虬江路至楊浦區(qū)北部的虬江一線。而作為出太湖東江水系中小通道的黃浦(黃浦江前身)其北端還只是通過人工開挖疏浚借道上海浦(上海浦是流入?yún)卿两?8條支流之一)匯入?yún)卿两囊粭l稱不上是江的支流,是順著如今的虹口港(現(xiàn)在的一條小河即原來的上海浦)在嘉興路橋附近流入?yún)卿两?,史稱此處為黃浦口。明永樂元年(1403年)戶部尚書夏元吉奉敕來此地治水。當(dāng)時他面對的情況是:吳淞江行洪能力已相當(dāng)薄弱,很難再改變,黃浦口也已堵塞。夏元吉則博采眾議另辟蹊徑,征調(diào)了20萬民工拓寬了黃浦,疏浚了范家浜(今外灘至楊浦區(qū)的復(fù)興島一線),使其上接黃浦下連南蹌浦,從而浙西北和太湖上游的來水可經(jīng)這條新通道從南蹌浦口(有一說南蹌浦口即是吳淞口,又一說是其位于吳淞口附近,已淹沒在黃浦江中了。)流入長江出海。而早已波瀾不興的吳淞江則淪為一條支流在虬江口(今復(fù)興島運河北端)與黃蹌浦交匯(現(xiàn)在的黃浦江)。歷史上把這黃浦、吳淞江河道主從易位、吳淞口由原來是吳淞江的流入長江的河口變成為黃浦的河口的重大事件稱作“黃浦奪淞”。因黃浦上下游落差較明顯且水流大,長年的沖刷加上而后的多次疏浚,黃浦逐漸變寬變深,又過了2~3百年在這種自然造化和人力作用下終于演化成為“黃浦春風(fēng)正怒號,扁舟一葉渡驚濤”煙波浩渺的大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朝中期,應(yīng)天巡撫海瑞來滬治水。鑒于吳淞江下游已徹底喪失了行洪功能的狀況,逐將其南側(cè)的支流宋家浜即北新涇以東的一條小河疏浚拓寬,形成新的行洪河道,由現(xiàn)在的外灘流入黃浦江。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蘇州河。另外,還在這條新拓寬河道上建造了擋潮的石閘,為100年后的清康熙年間在此處修建石閘橋奠定了基礎(chǔ)。哦,難怪蘇州河不寬,原來她的前身只是一條小河浜呀!而過去那么浩蕩輝煌的吳淞江其下游在如今上海的中心區(qū)或被填平成了馬路(虬江路),或落寞成為不起眼的小河溝。想到這一層,誰能不對大自然這位造物主的無窮威力充滿敬畏?!不過還好,為了不讓人們忘記這里曾是吳淞江的故道,給它起了個吳語“舊”的諧音又帶有河道曲折形似“有角龍”含意的“虬”這個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國門被撞開,上海成為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而蘇州河、黃浦江兩岸憑借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方便的交通,近代工業(yè)得到迅速的發(fā)展。一點兒都不夸張地說這里就是上海工業(yè)文明的搖籃,咱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祥地!解放后,其發(fā)展更是日新月異,當(dāng)年不光在全國受歡迎的“上海貨”許多是在這里生產(chǎn)的,更可貴的是她們?yōu)榻⑽覈默F(xiàn)代工業(yè)體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現(xiàn)在人們常把黃浦江比作上海的母親河,這里除了感情因素,從對上海發(fā)展的歷史作用上講,黃浦江完全擔(dān)得起這份比喻。然而您可曾想過如這樣比喻黃浦江,又該如何比喻吳淞江呢?她可曾是出太湖三條江中最大的一條(其他兩條分別是其北面的婁江即現(xiàn)今的瀏河與南面的東江,現(xiàn)大部已壅平。),所起的作用也最大,堪稱“三姐妹”中的“老大姐”,而當(dāng)年的黃浦還只是東江水系中一條不起眼的“浦”,二者不是一個輩分的。按她們的“親緣”關(guān)系,我們應(yīng)該把吳淞江(蘇州河)比作大姨姥姥(北方人叫法)河、大姨婆(上海人叫法)河才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為編輯這本相冊拍攝了市區(qū)外環(huán)線內(nèi)蘇州河上的所有橋梁。從相冊圖片上看不知您是否有這樣的感覺:河?xùn)|段一些橋為古典歐式風(fēng)格,與周圍的洋建筑很般配(這是因為當(dāng)年殖民者造橋才不管你老百姓欣賞不欣賞,貴族的高傲與矜持讓他們把什么東西都做成其推崇的形態(tài),當(dāng)然也比較講究。);一些新造的橋式樣比較新穎漂亮,給人以美的感覺體驗;但更多的橋則是囿于建造、改建于幾十年前那個經(jīng)濟并不富裕的年代,更偏重于實用性,比較粗糙,缺乏藝術(shù)上的美感。這也就是造成蘇州河上的橋梁形態(tài)、風(fēng)格迥異,美學(xué)水平差距明顯的基本歷史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因水而生,依吳淞江(蘇州河)、黃浦江兩水而興。而蘇州河上的許多橋梁則以年長之軀經(jīng)歷了“興”這一全過程。今天她們在用深邃目光凝望自己過去歲月的同時,還會在人們不斷地打造、呵護下以更健美的體態(tài)展現(xiàn)自己,承載上海未來蓬勃發(fā)展中的更大責(zé)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停筆,2020年11月15日。</span></p>